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抗菌药物应用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7年10月于医院住院的93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48例与对照组45例,试验组患者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不给予预防性抗菌药物治疗。观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的预防效果,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脏储备功能进行量化评估表(Child-Pugh)积分、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的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93例患者中医院感染17例,感染率为18.28%;试验组患者感染4例、再出血3例、病死1例,对照组患者感染13例、再出血12例、病死2例,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再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病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ChildPugh积分≥11分以及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医院感染相关影响因素为年龄、Child-Pug积分、预防性抗菌药物治疗,通过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有效降低了再出血率、医院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奥曲肽联合凝血酶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7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37例,给予对照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患者常规治疗单纯使用奥曲肽药物,给予观察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出血患者使用奥曲肽联合凝血酶药物治疗,详细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止血时间、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再出血量等。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19%,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止血时间为(28.69±3.71)h,住院时间为(8.28±2.14)d,再出血率为27.82%,而观察组中止血时间为(17.92±2.68)h,住院时间为(4.52±1.06)d,再出血率为5.38%,相比观察组患者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使用奥曲肽联合凝血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止血时间、住院时间、降低再出血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为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120例肝硬化合并EV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应用抗菌药物将其分为A组(入院时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进行治疗)、B组(入院时应用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和C组(入院时未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每组各40例;统计3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再出血率及住院病死率;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再出血率均为10.0%,B组患者分别为12.5%、7.5%,C组患者分别为32.5%、27.5%,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合并EVB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与年龄(OR=1.553)、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OR=0.418)及ChildPugh分级(OR=2.036)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能够降低肝硬化合并EVB患者的医院感染率与再出血率,在该类患者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预防性抗生素应用对肝硬化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96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组(预防组)和对照组两组.预防组患者入院后除常规治疗外,给予抗生素预防性应用(头孢曲松或氟喹诺酮类);对照组未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统计两组在医院感染率、再出血率、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预防组医院感染率18.0%,对照组为4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者再出血率为53.6%,高于无感染者的13.2%(P<0.01),表明医院感染与再出血率有关.预防组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22.0%,对照组发生率50.0%(P<0.01).预防组死亡率为16.0%,低于对照组的37.0%(P<0.05).结论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防性抗生素应用,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再出血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预防性抗生素应用对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 对 10 2例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组 (A组 )和对照组 (B组 ) ,A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性应用 (环丙沙星或哌拉西林 )至出血停止后 3d;B组除常规治疗外 ,未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统计两组在医院感染率和死亡率的差异。结果  A组医院感染率为 2 0 .4 % ,B组医院感染率为 5 8.3%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 ;医院感染者再出血率为 6 1.5 % ,高于无感染者的 17.5 % (P<0 .0 0 1) ,表明医院感染与再出血率有关 ;A组死亡率为2 0 .4 % ,低于 B组的 4 7.9% (P<0 .0 0 1)。结论 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患者预防性抗生素应用 ,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再出血率 ,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发医院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观察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医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3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抗菌药物预防组和非抗菌药物预防组,抗菌药物预防组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菌药物预防医院感染,非抗菌药物组不使用抗菌药物,对比1个月内两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消化道再出血及感染组中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果 抗菌药物预防组发生感染者6例,感染率为9.23%,未使用抗菌药物预防组患者发生感染者15例,感染率为23.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医院感染者21例,上消化道出血复发患者8例,发生率为38.09%;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109例中,消化道出血发生率4.5%,显著低于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组(P<0.05).结论 针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可以显著降低医院感染与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867例住院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 13.5统计软件,对医院感染率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867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53例,感染率为29.18%;感染部位主要为腹腔和呼吸道,分别占28.85%和29.25%;共检出病原菌103株,阳性率为40.71%,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1.84%,检出的主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普遍较低;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与HBVDNA病毒载量、出血多少、三腔两囊管的使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Child-pugh评分、腹水、血清白蛋白等因素相关。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积极抗病毒治疗,加强保肝、利尿、支持治疗,采取套扎止血等可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因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实验组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治疗(哌拉西林或环丙沙星),对照组患者尽给予常规治疗不使用抗生素,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医院内感染率、再次出血率、平均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医院内感染率为11.67%,患者再次出血率为11.67%,平均住院时间为(15.6±3.6)d,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为6.67%,较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预防性的应用抗生素,可以明显降低医院内感染率、再次出血率,并且减少住院时间,值得向各级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12月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腹股沟疝患者2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44例、观察组136例,对照组患者术前30min给予头孢替安静脉滴注,观察组患者未给予抗菌药物,对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39%和1.47%,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7.74±0.78)×109/L和(71.93±5.30)%,对照组分别为(7.79±0.75)×109/L和(72.33±5.02)%,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22±0.38)d和(6.82±0.77)d,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15±0.42)d和(6.54±0.48)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药费为(301.98±28.75)元,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22.76±40.84)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患者,在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于降低切口感染率或者促进伤口愈合无效果,反而增加治疗的费用,因此无必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与乳腺术后伤口感染关系,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医院收治非感染性乳腺手术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术前给予抗菌药物预防切口感染,观察组术前未给予抗菌药物,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切口感染率、术后体温及白细胞计数情况,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切口感染率为2.0%,对照组为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体温、WBC计数围手术期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7.75±1.25)d、(10263.5±138.25)元,对照组为(7.25±1.5)d、(11358±162.56)元,两组比较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与乳腺术后切口感染无关,是一种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措施,且增加了患者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呼吸科住院感染患者菌种分布、相关因素及管理小组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4年11月呼吸科住院患者52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78例确诊为院内感染患者作为院内感染组,450例未出现院内感染患者作为非院内感染组,统计院内感染组感染部位、菌种分布,并对比院内感染组和非院内感染组一般资料;将院内感染组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给予管理小组干预,记录干预后两组管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本组78例院内感染患者,73.1%为呼吸系统感染,15.4%为泌尿系统感染,11.5%为消化系统感染;78例患者共检出148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占82.4%,以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3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0岁(OR=2.61)、侵入性操作(OR=5.68)、抗生素不合理应用(OR=2.23)、住院时间≥15 d(OR=1.71)是呼吸科患者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组干预后,医院人员管理、环境管理、器械管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科住院感染患者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与年龄、侵入性操作、抗生素不合理应用、住院时间有关,应加强呼吸科医院感染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的临床干预措施对医院常见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的影响。方法将2007-2008年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09-2010年医院感染患者作为干预组;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的抗菌药物使用量、抗菌药物使用率以及细菌耐药率的变化。结果干预后,部分三线药物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以及头孢吡肟等使用量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0.7%、联合用药率为35.2%、手术预防使用率为59.7%,较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5.5%,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14.7%,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35.2%,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24.7%,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33.6%,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24.2%,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23.2%,以上耐药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经过干预后,MSSA对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明显下降,耐药率分别为12.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测,严格掌握用药原则,对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ICU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ICU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490例ICU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可能引起医院感染相关因素比较.结果 490例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50例,感染率为10.20%,其中医院内获得性肺炎30例、消化道感染10例、泌尿道感染6例、其他4例;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年龄大、创伤性诊疗操作多、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比例高、抑酸剂、激素应用时间及住院时间长,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ICU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应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危险因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田秋芬  左伟 《职业与健康》2014,(14):2046-2048
目的分析增加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风险的危险因素,并据此探讨相应的管理控制(管控)措施,以更加有效防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3年4月兴隆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 473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感染与否分为感染组(135例)及非感染组(1 338例),对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总结针对性管控措施。结果该组1 473例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中院内感染135例,感染率为9.16%;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60岁)、住院时间、合并糖尿病、肿瘤、联合使用抗生素、使用激素、化疗药物、侵入性操作均与患者院内感染相关(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住院时间、合并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及抗生素联合使用为导致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消化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各因素采用必要合理的管控措施,可有效降低消化内科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和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对63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63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有84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13.2%,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与患者住院天数、侵入性操作、合并心力衰竭、使用抗菌药物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住院天数、侵入性操作、合并心力衰竭、使用抗菌药物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针对性的预防保护措施,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以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肺癌患者医院感染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10年10月台州市博爱医院肿瘤科90例肺癌患者资料,其中诊断为MRSA感染病例56例为感染组,对照组为同时期同病区未感染MRSA肺癌患者34例;采用纸片扩散(K-B)法进行药敏试验;MRSA的鉴定采用CLSI 2004年指定的头孢西丁法;感染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t检验、卡方检验结果提示,年龄、混合真菌感染、机械通气、使用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为肺癌患者医院感染MRSA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混合真菌感染(OR=12.22)、机械通气(OR=8.13)、使用糖皮质激素(OR=6.98)、抗菌药物联合使用(OR=5.18)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混合真菌感染、机械通气、使用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为肺癌患者医院感染MRSA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更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内分泌科2010年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840例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840例患者中64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7.6%;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28例,占43.8%,其次为泌尿道21例,占32.8%;医院感染患者的病原学送检率为75.0%,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年龄、住院天数、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等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医院感染的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结论 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需预防与控制高危因素降低感染率,并针对医院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心内科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特征及干预对策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目的探讨心内科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特征及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920例心内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检查结果、感染对预后的影响;将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无医院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在可能引起医院感染因素上的差异。结果医院感染发生102例次(11.1%),其中40例次(39.2%)医院感染症状不典型;在102例次中,呼吸道感染36例次,泌尿道感染34例次,胃肠道感染20例次,其他12例次;单部位感染50例次,2个部位15例次,≥3个部位6例次;病原学检查送检率为79.4%,标本阳性率为74.1%,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真菌类感染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占13.3%;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包括年龄大、病程长、合并其他疾病、心功能差、侵入性操作、应用抑酸剂、住院时间长;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不能降低医院感染;感染组死亡率高。结论心内科患者医院感染较高,感染症状部分不典型,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必须纠正心力衰竭,密切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高送检标本质量,减少侵入性操作;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特定的护理干预对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并观察病原菌及药敏率.方法 选取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共406例,依患者来院的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共203例,应用特定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共203例,应用普通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医院感染患者病原菌及药敏率.结果 观察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3.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9%,患者共26例出现医院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11株)、肺炎克雷伯菌(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和溶血葡萄球菌(8株)为主.结论 特定的护理干预能减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临床中可以推广应用,对感染的患者,治疗前及时进行药敏试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现状及相关因素,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实时监测与回顾性监测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各病区临床医师按照统一表格填写医院感染病例信息并上报,感染科专职人员对当月出院全部病历逐个查阅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的核查补漏.结果 共调查病例9990例,发生医院感染755例,男性500例,女性255例,平均年龄(44.90±25.21)岁,医院感染率为7.5%.结论 加强对高危、重点科室的感染监测,增强临床医师合理正确使用抗菌药物,规范抗菌药物使用行为,是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减轻患者负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