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胰岛素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岛素瘤发病率低 ,年发病率约为 0 .8~ 0 .9 10 0万[1] 。我国 1981- 1999年底的文献共报告胰岛素瘤 14 38例[2 ] 。由于发病率很低 ,临床少见 ,症状表现多样 ,易被忽略或误诊。长期低血糖症状反复发作 ,将导致大脑和神经系统不可逆的营养不良性退行性改变损害。可使病人智力低下 ,行为异常甚至痴呆、丧失劳动力。因此 ,提高对胰岛素瘤的认识、及时诊治具有重要意义。胰岛素瘤以青壮年为多 ,男性略多于女性。86 .9%~ 90 .7%属单发 ,约 10 %多发 ,最多者可达2 0个。 80 %的肿瘤小于 2cm ,个别大者可达 18cm。好发部位依次为胰尾部 36 .1%…  相似文献   

2.
胰岛素瘤1例     
胰岛素瘤(insulinoma)为胰岛B细胞肿瘤,亦称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文献报道年发生率为1/25 000.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空腹低血糖症为特征.大多数为良性,恶性者占10%~16%.胰岛素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50岁,男女发病率相仿.我科近日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966年7月至1999年12月收治的105例胰岛素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人的血糖均<2.75mmol/L,60例测定空腹血清胰岛素均>25mU/L,平均65mU/L,术前B超检查45例,2例发现肿瘤,CT检查35例,10例发现肿瘤。行肿瘤摘除60例,包括肿瘤在内的胰体尾脾切除35例,单纯胰体尾切除8例,活检2例。结论Whipple三联征及胰岛素释放指数(IRI/G)>0.3可作为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对少数血糖在2.75mmol/L以上者,可结合饥饿试验进行诊断。胰岛素瘤多数直径较小,术前定位不易,术中探查及术中B超是发现肿瘤的主要手段;二者互为补充。对良性胰岛素瘤应力争行肿瘤摘除术,对肿瘤位于胰体尾较大且深或为多发肿瘤者应行胰体尾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42岁的谢先生3年前开始频繁出现头晕、心悸、出冷汗等症状,辗转就医后,近日终于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胆胰专科斩除了“病根”——胰岛素瘤.专家提醒,如果频繁出现空腹或劳动后发作的头晕、心悸及出冷汗等症状,未必是低血糖,要警惕胰岛素瘤的可能性. 胰岛素瘤是功能型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见的一类,此类肿瘤为潜在恶性肿瘤.谢先生入院后,放射科对其CT、MRI检查结果进行了会诊.随后,消化内科医生为他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在其胰体尾交界部位发现一个大小约1.5厘米占位,其他部位未见病灶.综合上述检查结果和症状,考虑单发胰岛素瘤,定性、定位诊断明确.医生为谢先生实施全腹腔镜下保脾胰体尾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各种定位方法的优缺点,以提高胰岛素瘤的定位准确性.方法对1990年4月~1999年4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8例胰岛素瘤患者行术前B超、CT、MRI、DSA、术中扪诊、术中超声(IOUS)和胰岛素测定(PVS)检查,并对手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US、CT、MRI和DSA的定位率分别为28.6%(8/28)、32.2%(9/28)、41.7%(5/12)和50.0%(5/10),而术中扪诊、IOUS和PVS的定位率分别为82.1%(23/28)、92.3%(12/13)和92.3%(24/26),术中定位率比术前明显提高.结论胰岛素瘤的术前定位率较低,不必强调多种影像学重复检查,而术中定位诊断极其重要,IOUS不但能提高肿瘤的定位敏感性,还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胰岛β细胞瘤又称胰岛素瘤,以间隙性分泌大量胰岛素导致发作性低血糖症状为特征。上世纪末在尸检中首先发现胰腺胰岛细胞瘤。1927年Mayo首例报道手术治愈胰岛素瘤患者)。本病发病率1/1.25X10~6,男女之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老年性胰岛素瘤的社区家庭病床护理体会.老年性胰岛素瘤反复发生低血糖昏迷,一般确诊后首选手术治疗,但基于病人年纪较大,家属放弃积极治疗,转为求助社区家庭病床.我们通过这一例的家庭病床护理,笔者认为密切监测血糖波动,维持必需的血糖浓度,陪护的健康教育为社区家庭病床治疗反复发作低血糖反应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8.
胰岛素瘤发生率较低,是最常见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约占全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70-80%.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2012年8月经手术治疗并病理证实的23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各种定位、定性检查的应用、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超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例临床疑为胰岛素瘤的患者,手术切除前应用介入的经皮超选择性DSA方法进行肿瘤定位.将导管分别选择至腹腔干、肠系膜上、肝总、胃十二指肠及脾动脉,造影连续观察相应区域胰腺及周围组织显影情况,对可疑血管(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胰大动脉,胰背动脉等)进一步行超选择插管造影,最终明确肿瘤部位及血供情况.结果 3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单发良性胰岛素瘤,肿瘤直径1.0~1.3 cm.3例患者共行3次DSA检查,发现肿瘤个数、大小、生长部位、血供情况同手术所见基本一致,未见假阳性和假阴性,定位诊断准确率100%.造影用时25~40 min,术中、术后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经皮超选择性DSA方法安全准确,是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低血糖综合征的病因包括:胰岛素瘤或癌、食物摄取不足、肝脏病、降糖药的应用、肾上腺皮质及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胃肠道胰岛素分泌过多、早期糖尿病中,其中典型的为胰岛素瘤和胰岛素分泌过多症,常见的有糖尿病人注射胰岛素过多。下面就胰岛素瘤作一介绍。胰岛素瘤:我院遇见4例,其中2例经手术证实。本病临床症状多变,大多被误诊为神经官能症、癔病、植物神经紊乱、精神运动性癫痫、精神分裂症、脑瘤等,因此对胰岛素瘤低血糖症状的认识有强调的必要。临床表现可为: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发作时面色苍白、多汗、手足或全身发抖、四肢发凉、晕厥、瞳孔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引起误诊的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组病人多误诊为功能性精神病、癫痫、脑炎等.结论依据患者的临床特征,血糖水平及胰腺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检测技术的进展和临床医师对胰岛素瘤认识的提高,胰岛素瘤在临床已非少见。近年来我院收治胰岛素瘤22例,其中手术切除11例,药物生长抑素治疗11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性13例,女性9例,最大年龄60岁,最小19岁,中位年龄36岁。初次诊断为癫痫4例、癔症2例、脑炎2例、休克原因待查2例、钩虫病低血糖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总结本科过去10年收治的胰岛素瘤(insulinoma)的诊治过程,结合本领域的医疗技术进步而优化对其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近10年收治的46例胰岛素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诊断、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胰岛素瘤发病率较低,临床上可见门诊误诊但通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一般能确诊。结合术中B超外科根治切除为其最佳治疗手段,病人预后较好。结论胰岛素瘤发病率较低但值得临床医生重视。外科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案,需根据特定的肿瘤而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总结本科过去10年收治的胰岛素瘤(insulinoma)的诊治过程,结合本领域的医疗技术进步而优化对其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近10年收治的46例胰岛素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诊断、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胰岛素瘤发病率较低,临床上可见门诊误诊但通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一般能确诊。结合术中B超外科根治切除为其最佳治疗手段,病人预后较好。结论胰岛素瘤发病率较低但值得临床医生重视。外科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案,需根据特定的肿瘤而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误诊为癫痫的胰岛素瘤(附3例报告)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牛世贵,孙素云癫痫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对于神经科医生来说诊断不算困难,但也有一些疾病可以产生“癫痫样”症状,给鉴别诊断带来困难。作者曾遇4例胰岛素瘤,因其有较典型的“癫痫...  相似文献   

16.
为防止胰岛素瘤的误诊、漏诊、误治,对近13年来共收治的11例进行临床分析。本病临床表现以神经精神症状为突出,个体差异大而又少见,往往因缺乏警惕而误诊。长期误诊误治后果严重,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不同病因低血糖症患者的动态血糖谱特点,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低血糖症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20例低血糖症患者进行3~6 d的动态血糖监测,其中胰岛素瘤6例、反应性低血糖7例、自身免疫性低血糖2例、胰岛细胞增生3例、药物相关性低血糖1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1例。分析不同病因低血糖症患者间的动态血糖谱差异。结果 每例患者平均监测(88.9±10.8)h,在有低血糖的患者中检测出38~936次低血糖。各组平均血糖由低到高分别为: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2.97±0.59)mmol/L]、胰岛细胞增生[(4.83±1.32)mmol/L]、胰岛素瘤[(4.87±1.37)mmol/L]、药物性低血糖[(5.98±0.8)mmol/L]、反应性低血糖[(6.38±1.99)mmol/L]、自身免疫性低血糖[(7.63±2.67)mmol/L]。低血糖的构成比由低到高分别为:自身免疫性低血糖和药物性低血糖(均为0)、反应性低血糖[0.5%(0,1.6%)]、胰岛素瘤[9.0%(5.2%,16.3%)]、胰岛细胞增生[9.5%(1.1%,14.2%)]、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58.5%)。分析日夜血糖谱差异,胰岛素瘤[(5.16±1.37)mmol/L比(4.44±1.24)mmol/L)]、反应性低血糖[(6.93±2.19)mmol/L比(5.57±1.25)mmol/L)]、自身免疫性低血糖[(8.08±2.79)mmol/L比(6.95±2.31)mmol/L)]、胰岛细胞增生[(5.23±1.31)mmol/L比(4.11±1.00)mmol/L)]、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3.06±0.57)mmol/L比(2.83±0.59)mmol/L)]均以夜间血糖较低(P均<0.05);药物性低血糖以日间血糖较低[(5.90±0.81)mmol/L比(6.11±0.77)mmol/L,P<0.05)]。胰岛素瘤和胰岛细胞增生患者分别62.2%和78.9%的低血糖发生在夜间,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患者43.2%的低血糖发生在夜间。自身免疫性低血糖患者的血糖标准差(2.67 mmol/L)、最大血糖波动幅度(9.2 mmol/L)、变异系数(35.0%)最高。反应性低血糖血糖极差最高(20.4 mmol/L)。变异系数(31.6%和22.4%)和血糖极差(20.4 mmol/L和6.8 mmol/L)均在反应性低血糖患者中日夜差异最大。结论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应用及对平均血糖、血糖谱组成、血糖变异性等参数的分析有助于低血糖症的定性诊断和不同病因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超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例临床疑为胰岛素瘤的患者,手术切除前应用介入的经皮超选择性DSA方法进行肿瘤定位。将导管分别选择至腹腔干、肠系膜上、肝总、胃十二指肠及脾动脉,造影连续观察相应区域胰腺及周围组织显影情况,对可疑血管(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胰大动脉,胰背动脉等)进一步行超选择插管造影,最终明确肿瘤部位及血供情况。结果 3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单发良性胰岛素瘤,肿瘤直径1.0~1.3cm。3例患者共行3次DSA检查,发现肿瘤个数、大小、生长部位、血供情况同手术所见基本一致,未见假阳性和假阴性,定位诊断准确率100%。造影用时25~40min,术中、术后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经皮超选择性DSA方法安全准确,是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胰岛素瘤(Insulinoma)是发生于胰岛β细胞的一种肿瘤。由于它的细胞也能分泌胰岛素,故又叫功能性β细胞瘤。过去对本病的命名比较混乱,目前,对胰岛腺的内分泌肿瘤,均以其所产生的激素又加上个瘤(oma)字而命名,故称为胰岛素瘤。功能性胰岛β细胞瘤细胞,虽然具有形成、贮藏和释放胰岛素的能力,但与正常不同,它们对正常影响胰岛素释放的控制机制反应失常,可不受约束的释放胰岛素,结果导致低血糖反复发作。这些病人在禁食期间,胰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岛细胞瘤的MSCT和MRI表现.提高对该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胰岛素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12例行CT平扫+增强检查;8例行MR检查,其中3例同时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5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结果13例均为单发胰岛素瘤;发生在胰头(包括钩突)4例,胰颈1例,胰体2例,胰尾6例;11例良性肿瘤边界清楚。均无血管、胰管和胆管受侵及肝转移表现。12例CT平扫均呈等密度的肿块:12例于动脉期整个瘤体明显强化;门脉期肿瘤强化程度下降;实质期9例密度略高于正常胰腺;3例呈等密度。MRI表现:T1WI:5例呈的低信号,3例呈等信号;T2WI(抑脂):7例呈高信号,1例体积较大者呈等、高信号;DWI序列均呈高信号;MRI动态增强扫描均呈富血供。结论胰岛细胞瘤有较为典型的MSCT和MRI表现。对其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