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东北地区蜱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情况及其种型分布。方法 2012-2014年5-6月,采用人工布旗法在东北3省9个市(县)和黑瞎子岛不同生境采集游离蜱以及家畜(牛、羊)体表寄生吸血蜱并鉴定;采用PCR方法对蜱种进行检测,对检出的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并建立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蜱的SFGR阳性率为11.43%,不同地区SFGR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683,P=0.566);不同蜱种SFGR感染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6.354,P=0.174)。5份嗜群血蜱标本及1份日本血蜱标本、1份森林革蜱标本与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 054株(AF179362.2)和HL-93株(AF179364.1)聚为一支,同源性为99.30%~100%;3份长角血蜱标本与Candidatus R.hebeiii(QHD-3.HQ651817.1、TS-1.HQ651818.1、QHD-1.HQ651815.1)聚为一支,同源性为99.83%~100%;4份森林革蜱标本与R.sp.Dn S14(AF009130.2)和吉林株R.sp.JL-02(AY093696.1)聚为一支,同源性为98.79%~100%。结论东北地区蜱类SFGR感染普遍,存在感染SFGR蜱种的多样性和SFGR基因型多样性特点,提示该地区人群应重视对蜱传斑点热的防护,同时应加强患者症状的鉴别与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河北省西部山区蜱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带菌情况,为蜱传斑点热群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已发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A外膜蛋白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河北省西部山区采集的长角血蜱进行PCR检测,并对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建立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 在1227份蜱DNA样本中检测出91份阳性,阳性率为7.42%;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西部山区长角血蜱携带立克次体与河北株暂定种(登录号:HQ651815、HQ651817、HQ651818、HQ651819、HQ651823、HQ651824)、福建株FUJ(登录号:AF169629)同处于一个分支,与河北株立克次体暂定种同源性最高(99.02%),其次是福建株(98.50%)、黑龙江立克次体绥芬株HLJ-054(登录号:AF179362)和黑龙江立克次体虎林株HL-93(登录号:AF179364)(98.13%)、日本株YM(登录号:U43795)(97.92%).结论 河北省西部山区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较为严重,应尽快制定防制措施,以免危及动物及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宁化县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已知的宁化县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疫源地进行全面系统SFGR感染情况调研。「方法」采用微量室温补体结合法(mCF)和间接免疫荧光(IFA)法;鸡胚卵巢黄囊感染法并用mCF、PCR/RFLP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鉴定。「结果」人群血清阳性率为12.7%(121/952)。宿主动物SFGE感染,抗体阳性率0~55.6%不等。鉴定分类各种蜱5600余只,共6属13种。从野兔、麂体表寄生的越原血蜱中分离出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首次分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从宿主动物及蜱中分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以了解广东省是否存在斑点热自然疫源地。方法 从广东省封开县七星自然保护区采用笼日法捕活鼠,采集鼠脾及鼠表的蜱,用PCR进行初筛,鸡胚卵黄囊培养法直接分离立克次体,血清学试验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 采集鼠脾103份,鼠表的蜱38匹;从2只针毛鼠体表捉获的蜱中分离到2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命名为GDFK58—2000株、GDFK59—2000株立克次体,经血清学鉴定为西伯利亚种。结论 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了广东省存在斑点热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6.
再次从福建分离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从蜱类媒介中分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方法:用鸡胚卵黄囊培养法直接分离。结果:自福建省宁化县林区麂体表捉获的越原血蜱(Haemephysalisyeni)中分离到1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经微量补结试验和PCR检测初步确定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siasibirica)。结论:进一步从病原学上证明了福建省存在北亚斑点热自然疫源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大埔县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大埔县健康人群及鼠、牛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布情况。方法:微量室温补体结合法。结果:在282名健康人群血清中,29例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028%(29/282);11例康氏立克次体抗体阳性,阳性率为390%(11/282);16例小蛛立克次体阳性,阳性率为567%(16/282)。30份鼠血清,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抗体阳性率为1333%(4/30),康氏立克次体抗体阳性率为333%(1/30),小蛛立克次体抗体阳性率为1000%(3/30)。25份牛血清,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抗体阳性率为800%(2/25),康氏立克次体抗体阳性率为400%(1/25),小蛛立克次体抗体阳性率为400%(1/25)。结论:广东省大埔县林区存在有斑点热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自然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广东省是否存在斑点热自然疫源地。方法 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广东省人群、宿主动物感染状况 ;用聚合酶链反应初筛 ,鸡胚卵黄囊培养法直接从标本中分离立克次体 ;用血清学试验、序列测定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 检测 86 0份自然人群及 32 1份鼠类血清标本 ,发现健康人群平均阳性率为 3.84 % ,各调查点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χ2 =6 0 2 .39,df =8,P <0 .0 1) ,山区和平原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 (χ2 =0 .32 ,df =1,P >0 .0 5 ) ;鼠类阳性率为 4 .6 7% ,针毛鼠、白腹巨鼠、板齿鼠的阳性率分别为 11.5 9%、12 .90 %和 3.13% ;在针毛鼠、白腹巨鼠、板齿鼠发现斑点热自然感染抗体是国内首次报道 ;采集鼠脾标本 32 1份 ,未分离出菌株 ;自鼠体表采集到蜱 394匹 ,从2只针毛鼠体表采集的蜱中分离到 2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命名为GDFK5 8 2 0 0 0株、GDFK5 9 2 0 0 0株 ,经血清学鉴定为西伯利亚种 ,对GDFK5 8 2 0 0 0和GDFK5 9 2 0 0 0的OmpA基因起始部位 5 33bp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 ,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其他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相应基因片段的核苷酸进行比较 ,GDFK5 8 2 0 0 0、GDFK5 9 2 0 0 0和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 99.6 %~ 10 0 % ,推断氨基酸同源性为 10 0 %。结论 从宿主动  相似文献   

9.
福建宁化林区动物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调查宁化林区动物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SFGR)情况。方法 :鼠类、野兔、野猪、麂、狐狸、狗、牛血清学检测 ,采用微量室温补体结合法 (mCF) ;病原分离 :用鸡胚卵黄囊感染法分离SFGR ,并用mCF、PCR/RFLP技术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 :鼠类、野兔、野猪、麂、狐狸、狗等动物存在SFGR感染 ,其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11.2 0 %、5 .88%、5 0 .0 0 %、2 0 .0 0 %、5 5 .5 6%、6.67% ,牛血清中未检出SFGR抗体。查出在上述动物体表寄生的蜱类 6属 13种 ,鉴定分类 5 0 0 0余只 ,先后从野兔、麂体表寄生的越原血蜱中分离出 2株SFGR病原体。结论 :从宿主动物、媒介蜱、病原学上进一步证实福建宁化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内蒙古奇乾地区媒介蜱携带斑点热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SFGR)的感染情况。方法2014年4月,在内蒙古奇乾地区用布旗法采集游离蜱,用PCR和序列测定方法对媒介蜱样本中SFGR的感染进行检测和基因分型。结果共采集媒介蜱320只,其中全沟硬蜱293只(91.56%)、森林革蜱22只(6.88%)、嗜群血蜱5只(1.56%)。媒介蜱SFGR总阳性率为47.50%,其中全沟硬蜱阳性率为46.42%,携带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CRT)、拉欧蒂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R.raoultii)和黑龙江立克次体(Rickettsia heilongjiangii,R.hei)3种基因型;森林革蜱阳性率为59.09%,携带CRT和R.raoultii 2种基因型,嗜群血蜱阳性率60.00%,携带R.hei基因型。结论内蒙古奇乾地区全沟硬蜱为优势蜱种,媒介蜱中携带SFGR基因型存在多样性,应引起公共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省区啮齿动物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自然感染情况,比较南北地区不同鼠种带菌率的差异。方法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浙江和贵州5省(自治区)共捕获鼠473只,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鼠脾脏中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DNA序列片段。结果共检测鼠473只,69只阳性,阳性率为14.6%;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浙江和贵州省(自治区)都检测出阳性标本,阳性率分别为3.1%、21.6%、30.0%、10.8%和21.4%。结论我国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浙江和贵州省(自治区)的鼠中都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南北地区鼠的带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3.
斑点热类立克次体病流行于全世界,近些年来有逐步上升趋势。该病是由一组不同种的立克次体所引起,但所有斑点热疾病都具有类似的症状和体征(皮疹、发热、头痛和肌肉疼痛等)。本文就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情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用鸡胚卵黄囊分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用传统的实验动物感染法分离立克次体同时,并尝试用鸡胚卵黄囊培养法直接分离立克次体。结果:用前者未分离出立克次体,而用后者分别从来自北京昌平县的中华革蜱和来自黑龙江省虎林县的嗜群血蜱中各分离到1株立克次体。经鉴定,这两株立克次体属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结论:鸡胚卵黄囊培养法可以直接从现场节肢动物标本中分离病原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黑龙江口岸蜱类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状况进行调查,为口岸病媒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黑龙江10个口岸蜱类进行采集,并通过病原培养分离,动物试验后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在黑龙江口岸采集的蜱类样本中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以全沟硬蜱的感染率最高。〔结论〕中俄边境口岸蜱类携带病原体具有复杂性。本次研究为控制中俄边境口岸发生蜱传斑点热疫情提供了预防控制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SFG立克次体 )是一组经蜱叮咬而传播的专性细胞内寄生菌 ,野生动物参与循环 ,在野生动物、节肢动物与 SFG立克次体三者的生态循环中 ,蜱既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又是该立克次体的保菌宿主 ,所以目前立克次体的分离鉴定 ,主要是从蜱中分离出毒株。整个方法及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从海南省斑点热疫源地不明热病人体内分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方法 用鸡胚卵黄囊培养法直接从斑点热疫区一不明热病人血标本中分离立克次体,继之用分子生物学及血清学试验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 从海南省琼中县斑点热疫区一不明热男性民工的血标本中分离到了一株立克次体,命名为HN-98株立克次体,西伯利亚种。结论 该结果进一步从病原学上证实海南省琼中县存在有斑点热疫源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黑龙江逊克县边疆俄罗斯民族村蜱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调查.方法 采集2017年4-6月418只活蜱样本,利用PCR方法分别扩增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3种不同目的 基因的特异性片段,通过基因测序进一步鉴定.结果 在所有蜱中共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核酸阳性样本93例,经SFGR 3种不同目的 基因测序对比确定...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立克次体蜱传斑点热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我国东北地区蜱传斑点热进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建立并应用分子立克次体学方法,包括单克隆抗体、SDS-PAGE、免疫印迹、DNA酶切图谱、PCR/RFLP、PCR/SSCP及DNA序列分析等。结果 (1)在种的水平上研究了黑龙江分离株(代表株HLJ-54、36),从分类学上确定其属立克次体属、斑点热群的一个新种,命名黑龙江立克次体(R.heilongiangii);(2)发现其现症患,并从病人血液分离到一株与黑龙江立克次体相同性质的立克次体株,证实了其对人的致病性。结论 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研究证实华北地区存在黑龙江立克次体蜱传斑点热疫源地。  相似文献   

20.
北亚热(North Asia Fever)是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中的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通过蜱、螨的吸血活动在人和动物间传播, 人因被携带有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的蜱、螨叮蛟而感染.临床以虫咬溃疡, 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皮疹为主要特征.北亚热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且具有明显的自然疫源性特征.近年世界各地陆续分离、鉴定10余株SFG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