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5篇 |
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7篇 |
内科学 | 6篇 |
综合类 | 8篇 |
预防医学 | 140篇 |
药学 | 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广东省疾控人员SARS防治知识刊授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SARS防治知识刊授效果。方法 选取地级市、县级市(县)、镇三级的疾控人员,利用统一测试问卷,采用匿名封闭式自填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进行SARS防治知识及相关态度调查,并利用《华南预防医学》杂志进行SARS防治知识培训(刊授)及其效果观察。结果 培训前后分别调查374、378名疾控人员,培训前后疾控人员的SARS防治知识平均分分别为41.8、60.7分(t=126.1,P<0.01),总合格率从培训前的5.1%上升至培训后的52.6%(χ^2=206.6,P<0.01);培训后地级市、县级、镇级的人员合格率及平均分比培训前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均P<0.01)。培训前86.6%的人员认为基本掌握SARS疫情的预警、上报和处理方法,50.0%人员不担心在处理SARS疫情时被感染;培训后两项正确回答率分别为94.5%、60.5%,均高于培训前(均P<0.01)。培训前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称、所学专业、从事专业的人员平均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培训后学历高、所学公共卫生专业、从事流行病学业务的人员的平均分均高于其他人群(均P<0.01)。61.4%(199/324)人员认为该次刊授效果好。结论 利用医学杂志对疾控人员进行SARS防治知识培训的方法(刊授)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胃溃疡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消化性溃疡是人类的常见多发病 ,约有 1 0 %的人口在其一生中的某一时期患过此病[1] 。近 2 0 0年来 ,人们相继提出了十多种学说来解释胃溃疡 ( GU)的发生机制。尽管每一学说都持之有故 ,言之成理 ,但都不是完整无缺的道理 [2 ]。尤其是在溃疡病的反复发作和多发的防治等方面 ,有的学说更是发生了难以克服的困难。本文提出的发病机制旨在能够解释目前已有的学说所不能圆满解释的溃疡病的重要特性 ,并指出 ,传统病因学中所认为的“胃粘膜的保护因素 (胃粘液屏障等 )被削弱和损害因素 [胃酸与胃蛋白酶 ,幽门螺杆菌 ( Hp) )感染等 ]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1991~2000年伤害死亡趋势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广东省伤害死亡的原因和趋势,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通过疾病监测系统收集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阐述伤害死亡趋势和原因。结果 广东省10年伤害的平均死亡率为32.00/10万,占总死亡的7.24%,在死因顺位中排第5位。但按潜在寿命损伤年(YPLL)排第1位;伤害死亡率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伤害是青壮年死亡的主要原因,10年伤害的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交通事故,淹死,自杀,坠落和中毒是伤害死亡的前5位原因,不同年龄组人群伤害死亡的原因顺位是不同的,结论 伤害是广东省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且呈上升趋势,必须把伤害纳入疾病预防控制规划,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国2009~2012年报告的境外(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及外籍,下同)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估境外麻疹病毒输入中国的风险,为消除麻疹提供参考。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2009—2012年通过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境外麻疹病例个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国2009—2012年报告的境外麻疹229例,69.87%来自亚洲国家,其中缅甸(110例)、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16例)和台湾地区(10例)居前三位。66.81%的病例为〈10岁儿童,1—9岁病例中有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的仅占10.58%。报告境外麻疹病例的季节高峰与境内一致,每年5月前后为高峰,2012年报告病例数较往年明显上升。66.83%的病例发病前在发病所在县(区、市)居住〉21d。结论尽管〉60%境外麻疹病例在中国感染病毒,但中国局部地区仍存在输入麻疹病毒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实现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目标后,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的发生情况。方法分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报告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数据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对脊灰病毒阳性分离物的基因测序结果,各级CDC对VDPV及病例的调查和处置报告。结果2001~2013年,中国AFP病例监测系统从37名儿童粪便标本中分离到VDPV,来源于12个省,其中AFP病例22例,AFP病例接触者13人,健康儿童2人。其中2004年贵州省2例Ⅰ型(Type1)VDPV(VDPVI)病例形成循环(Circulating)(cVDPVⅠ),2011~2012年四川省Ⅱ型(Type2)疫苗高变异脊灰病毒(Vaccine—hypervariable Poliovirus,VHPVⅡ)病例/VDPVⅡ病例形成cVHPVⅡ/cVDPVⅡ。结论VDPV可在健康儿童粪便中检出,也能导致儿童麻痹。其发生有疫苗因素,也有受种者因素和疫苗使用因素。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myeliti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OPV)接种率低,是造成发生cVDPV的原因。只有达到人群OPV的高免疫覆盖率,通过高质量的AFP病例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病例,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疫情,才能阻断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发生输入I型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Type 1 Wild Poliovirus,WPV1)并引起局部传播,共报告实验室确诊脊灰21例,分布在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州)和阿克苏地区。经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脊灰实验室网络协查,此次输入的病毒源自巴基斯坦。卫生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立即启动II级应急响应,建立了与国际组织、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加强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监测,开展5轮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应急免疫活动,其接种4300万人次。通过迅速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阻断了输入WPV1的传播。新疆输入WPV1事件的发生,提示中国维持无脊灰存在着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需要大力加强常规免疫服务和AFP病例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贵州省黔西县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爆发疫情,查找危险因素和传播途径,提出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方法2010年1月1日~4月19日,疑似为甲肝病例的黔西县居民,同时具备以下2个条件者:①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纳差、厌油、腹胀、肝区疼痛中的任何2项,或出现黄疸(巩膜、皮肤或尿液黄染);②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倍升高。确诊甲肝病例为疑似甲肝病例、且抗甲肝病毒免疫球蛋白M阳性者。通过查阅医院门诊记录等方式搜索病例。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水源、饮水习惯、饮食、洗手等的差异。结果共搜索到254例甲肝病例,GT乡和CG镇病例数分别占62%和31%,病例集中在5~20岁人群。流行曲线呈现两个高峰,为点源暴露模式。饮用LT河自来水[比值比(OddsRatio,OR)=2.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2~6.7]和喝生水(OR=8.4,95%CI:3.4-21.2)是发病的危险因素。LT河自来水检测细菌总数〉190菌落形成单位/毫升(m1),总大肠菌群〉1600最大或然数/100ml。结论此次甲肝爆发系饮用被污染的LT河自来水所致,要加强自来水消毒和卫生监督。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东省2003—2004年SARS病例特征、流行因素及控制措施,进一步完善该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3—2004年广东省新发SARS病例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2003年8月-2004年6月,广东省共发生4例社区获得性实验室诊断的SARS病例,均未发现有同类病人接触史,也未出现续发病人。其中1例可能因接触果子狸感染,另两例发病前存在接触果子狸的可能,1例感染来源不详。与3例SARS病例相关的两处餐厅从业人员SARS CoV-IgG抗体阳性率6.3%(8/128),从经营果子猩的TDL酒店果子猩笼、厨房RT-PCR检测到SARS基因。野生动物从业人员SARSCoV—IgG抗体阳性率3.3%(46/1390),高于非野生动物从业人员(0/452)。发病后平均3d就诊.平均在发病后5.8d(4-7d)就被隔离,有3例是在发病后5~6d,有1例是在其发病后12d便对其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等现场控制。采取在广东省范围内禁食、杀灭果子狸等野生动物措施后,没有再出现SARS病例。结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做好sARS早期预警监测工作是预防控制SARS疫情蔓延的关键,管理可疑的染疫动物是预防再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野生动物接触人群SARS冠状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广东省特定人群野生动物接触与SARS冠状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联合检测野生动物接触人群血清SARS冠状病毒IgG抗体(SARS-IgG),以判断SARS冠状病毒感染情况;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野生动物接触与SARS冠状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接触山猪、黄掠、果子狸、蛇、穿山甲、巨蜥、猴和山鸡是SARS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81(P=0.000)、4.64(P=0.000)、3.31(P=0.000)、1.93(P=0.039)、12.98(P=0.029)、19.89(P=0.001)、11.05(P=0.001)和2.21(P=0.018);与非野生动物从业人员相比,从事野生动物销售、果子狸饲养和在经营野生动物酒家从事野生动物相关职业是SARS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1.55(P=0.001)、14.32(P=0.018)和8.14(P=0.04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接触山猪和果子狸是SARS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97(P=0.002)和2.95(P=0.022);与非野生动物从业人群相比,从事野生动物销售是SARS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危险因素,OR值为31.99(P=0.004)。结论从事野生动物销售可能增加SARS冠状病毒感染机会;山猪和果子狸是广东省SARS冠状病毒感染的可能来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乡镇(街道社区)传染病防制工作现况,旨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访谈及问卷调查方法对广东省6个经济发达地区及欠发达地区的21个乡镇卫生院(或地段医院)进行传染病防制工作现况调查。结果:广东省部分地区乡镇从事传染病防制工作的防保人员配置平均为0.9人/万人;经济欠发达地区传染病防制工作经费缺乏或不足.且防保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8%;各地乡镇防保机构无学历及非卫生专业人员比例达40.0%;各地防保人员缺乏开展传染病防制工作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结论:设立专项经费、增加专业人员编制、实行人员准入机制和岗前培训、制定标准工作规范及程序是加强乡镇传染病防制工作能力建设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