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血清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为哮喘的发病机制及抗变态反应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0例哮喘患儿(哮喘发作组和哮喘缓解组)及25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T细胞,应用ELISA法测定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和IgE,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IgG、IgA和IgM。结果哮喘发作组CD3+、CD4+T细胞及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D4+T细胞及CD4+/CD8+明显高于哮喘缓解组(P〈0.05);哮喘缓解组CD4+T细胞及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哮喘发作组IL-6、IL-8及TNF—α均明显高于哮喘缓解组和对照组(P〈0.05或〈0.01),哮喘缓解组TNF—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发作组IgE及IgG水平显著高于哮喘缓解组和对照组(P〈0.01或〈0.05),Ig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哮喘缓解组IgE水平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哮喘患儿发作期和缓解期均存在免疫失衡,提示哮喘患儿应长期抗变态反应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血清脂联素(ADP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肾功能水平,探讨ESRD患者血清ADPN水平的变化及与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选择ESRD患者60例,分为3组:肾衰非透析组(18例)、血液透析组(22例)和腹膜透析组(2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0例)。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ADPN、TNF—α和hs—CRP。比较各组间的差别。结果ESRD患者血清ADPN水平在肾衰非透析组[(15.88±4.94)mg/L]、血液透析组[(14.26±4.54)mg/L]和腹膜透析组[(14.55±3.51)mg/L]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4.95±2.19)mg/L]相比,P〈0.01),但非透析和透析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RD患者的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在透析和非透析各组亦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0.01),并且在透析患者显著高于非透析患者(P〈0.01)。ESRD患者的血清ADPN水平与TNF—α呈正相关(r≥0.478,P〈0.01),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0.582,P〈0.01)。结论ESRD患者的血清ADPN水平明显升高,并与TNF—α、肾小球滤过率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张敬伟 《现代保健》2011,(21):59-60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肿瘤坏死因子d(TNF—d)及血清金属蛋白酶一9(MMP-9)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ACS患者50例随机分为普伐他汀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5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行血清TNF—d及MMP-9检测,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另选健康体检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ACS组治疗前血清MMP-9、TNF—a水平均明衄高于对照组(P〈0.05)。普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MMP-9、TNF—a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MP-9、TNF—d水平升高与ACS发病密切相关,普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MMP-9、TNF—n水平,具有减轻病变部位炎症反应和保护内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变化以及其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并发症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23例单纯急性颅脑外伤患者于入院时检查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imer),根据病人的GCS评分、受伤类型、治疗6个月后格拉斯预后评分、及外伤1周内有无继发外伤性脑梗死和迟发性颅内出血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凝血功能及D—dimer值。结果D—dimer值在不同GCS评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功能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颅脑损伤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组与无梗死组相比胛缩短(P〈0.05)、Fbg值低(P〈0.05)、D—dimer值明显升高(P〈0.01),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迟发性颅内出血组与无出血组相比Pr明显延长(P〈0.01)、APTr延长(P〈0.05),Fbg值低(P〈0.05)、D.dimer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凝血指标对颅脑损伤的伤情、预后及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有一定的关联,但不稳定。D—dimer是早期判断颅脑损伤预后的较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童英  张蕾  马爽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0):1411-1413
目的观察药物流产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对本院66例早孕者药物流产前、孕囊排出后1h及药物流产后2周分别测定血清TNF-α和EGF水平,观察药物流产后2周阴道出血情况。结果与药物流产前比较,药物流产孕囊排出后1h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EGF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药物流产孕囊排出后1h水平比较,药物流产后2周内阴道出血停止者血清TNF-α值明显降低(P〈0.01)、血清EGF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药物流产后2周持续阴道出血者血清TNF-α及EGF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血清TNF—α升高、EGF降低,参与了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的发生机制。子宫内膜炎性反应所致的血清TNF-α高水平可能与药物流产后持续阴道出血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支气管肺炎患儿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变化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步探讨支气管肺炎临床预测的炎症指标。方法 分别采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对3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进行血清TNF—α,IL-6,IL-8的检测;并与30例正常健康儿进行比较。结果 支气管肺炎患儿TNF—α,IL-6和IL-8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健康儿组(P〈0.01)。治疗lOd后TNF—α、IL-6、IL-8与治疗前比较水平明显降低。TNF—α仍高于正常组(P〈0.01),而IL-6和IL-8治疗后已基本接近正常健康儿组,与正常健康儿组比较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细胞因子TNF—α,IL-6,IL-8以不同方式参与了小儿支气管肺炎的发病机制。检测支气管肺炎患儿血清中TNF—α、IL-6、IL-8的水平,对评价炎症程度及其病情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简毅 《中国医师杂志》2008,10(5):617-619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儿血清瘦素(L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与OSAHS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68例OSAHS患儿及30例正常儿童血清LP和TNF—α水平,比较其组间差异,并分析OSAHS患儿血清LP和TNF—α水平与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和最低血氧饱和度(SαO1)的相关性;OSAHS组患儿进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6个月后复查上述各项指标,比较治疗前后血清LP和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OSAHS组血清LP和TNF—α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均〈0.05),OSAHS患儿血清LP和TNF-α水平与AHI呈正相关(r=0.451,0.460,P〈0.05),与其最低SαO2呈负相关(r=-0.489,-0.478,P〈0.05);OSAHS患儿经CPAP治疗后血清LP和TNF—α水平较治疗前减低(P均〈0.05)。结论OSAHS患儿血清LP和TNF-α水平升高与其低氧血症有关;CPAP可改善OSAHS患儿缺氧状态,降低血清LP和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过敏性紫癜(AP)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等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AP患儿62例,随机分为观察纽和治疗组各31例,选择3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和治疗10天后,以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TNF—α,IL-6,IL-8的血清水平。对照组儿童则抽血一次查TNF-α,IL-6.IL-8的水平备对照。结果观察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TNF—α,IL-6,IL-8的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1).观察纽与治疗组治疗前TNF-α,IL-6,IL-8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丹参注射液可调节AP患儿的TNF—α,IL-6,IL-8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127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SIRS组60例、非SIRS组67例,分别于发病内24h及3、7、14d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IL-6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在不同时间点,SIRS组患者的TNF-α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IRS组的各时间点TNF—α含量均显著高于非SIRS组(P〈0.01);在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的IL-6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IRS组的各时间点IL-6含量均显著高于非SIRS组(P〈0.01);SIRS组患者的死亡率高达55%(33/60),而非SIRS患者死亡率仅7.46%(5/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9,P〈0.01);SIRS组患者中有36%(22/60)出现MODS,非SIRS组中有4.48%(3/67)出现MOD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7,P〈0.01)。结论TNF—α及IL-6参与了脑出血后的发生、发展病理生理过程,并具有很高的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出血后人血清中TNF-α、ICAM-1的水平变化,及其与脑水肿体积的相关性。方法检测患者发病后第1、3、7天血清TNF—α、ICAM-1含量,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计算患者血肿周围脑水肿体积,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患者发病后第3天血清TNF—α、ICAM-1水平明显增高,到第7天时分别达[(25.14±2.57)ng/L、(14.33±4.24)ng/ml]高于对照组(t=2.34,1.94,P〈0.05)。脑出血患者第1天水肿体积为[(3.22±0.73)ml],随着时间的延长,水肿体积逐渐增加。脑出血患者第7天脑水肿体积[(11.36±2.07)ml]高于第1天(t=2.24,P〈0.05)。出血后第3、7天,TNF-α、ICAM-1含量分别与水肿体积呈正相关(r=0.648、0.794、0.672、0.786;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清中TNF-α、ICAM-1水平呈动态变化,其水平升高可加重脑出血灶周围水肿,并与水肿体积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分析血清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肿瘤坏死因子-α)和IL-1β(Interleukin-1β白介素-1β)在颅脑损伤急性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伤后24 h内入院的颅脑损伤患者30例,并选取17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点(颅脑损伤后第1、3、7天)血清中TNF-α和IL-1β水平的变化。结果颅脑损伤后各时间点血清TNF-α和IL-1β的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伤后第1、3、7天的IL-1β、TNF-α水平的变化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各时间点上,重度组IL-1β、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血清TNF-α、IL-1β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清TNF-α、IL-1β水平与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在临床上,血清TNF-α、IL-1β水平的监测对于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程度能起到早期评估,并指导临床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高迁移率簇蛋白B1(HMGB1)的表达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80例,入院后并根据Glasgow昏迷评分(GCS)分成三组:轻度组25例(GCS12~15分);中度组31例(GCS9~11分),重度组24例(GCS3~8分)。另外选择同期在我院因退行性椎间盘病变行骨科手术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N组)。颅脑损伤患者出院后3个月,根据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分级评定,分为三组:死亡及植物状态组(GOS1~2级);残废组(GOS3~4级);恢复良好组(GOS5级)。所有患者均采集上肢静脉血及脑脊液,并采用ELISA方法测定其中HMGB1的表达。结果①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脑脊液中HMGB1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血清、脑脊液中HMGB1水平随颅脑损伤GCS评分增加而逐渐增高;②预后不良患者(死亡及植物状态、残废组)血清、脑脊液中HMGB1水平较预后良好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监测血清及脑脊液中HMGB1水平可判断病情的轻重,并且可作为了解病情与转归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吸入对哮喘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30例)吸入丙酸倍氯米松2周前后和健康对照组(25例)血清中IL-8、TNF-α水平,并同时测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结果急性发作期患者治疗前IL-8、TNF-α值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较健康对照组下降(P<0.01);急性发作期患者治疗后IL-8、TNF-α水平下降,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升高(P<0.05)。结论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中IL-8、TNF-α水平升高,糖皮质激素可使其水平下降,并改善哮喘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血清TNF-α和IL-1β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和17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TNF-α和IL-1β含量的变化,分析颅脑损伤急性期创伤程度、临床预后、CT表现与血清中TNF-α和IL-1β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组血清中TNF-α、IL-1β含量高于轻型损伤组(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中TNF-α含量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血清TNF-α和IL-1β测定可作为颅脑损伤急性期的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TNF-α还可作为颅脑损伤急性期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变化。方法测定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TNF-α、IL-6及NSE水平.并分析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颅脑损伤患者TNF-α(3.9±1.1ng/L)、IL-6(189.8±42.6ng/L)及NSE(28.7±8.5ng/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0.7±0.3ng/L,68.5±22.7ng/L,8.1±4.2.g/L),P〈0.01,轻、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TNF-α、IL-6及NSE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E与TNF-α及IL-6水平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P〈0.01)和0.88(P〈0.01)。结论TNF-α、IL-6及NSE在急性颅脑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病程早期检测TNF-α、IL-6及NSE水平有助于中、重型颅脑损伤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胸腺肽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VMC)的疗效及对血清IL-18和TNF-α的影响.方法 8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疗法组(常规组)及常规疗法+胸腺肽组(胸腺肽组),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炎性细胞因子IL-18和TNF-α,观察两组症状改善情况,并与健康儿童比较.结果 胸腺肽治疗组有效率为95%,常规治疗组有效率为8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VMC患儿治疗前急性期TNF-α和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恢复期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胸腺肽治疗组治疗后恢复期TNF-α较急性期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18恢复较慢;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恢复期TNF-α和IL-1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用胸腺肽注射液治疗VMC患儿,能改善临床症状和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β2微球蛋白(β2-MG)的水平变化,探讨它们在病毒性脑炎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3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TNF—α和62-MG的含量,并对其中18例恢复期(急性期治疗1周后)患儿进行追踪复查,同时以非颅内感染患儿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1)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TNF—α和G2-MG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急性期中重型组其含量显著高于轻型组(P〈0.01)。病毒性脑炎恢复期患儿脑脊液中TNF-α和β2-MG的含量显著低于急性期(P〈0.05)。(2)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中TNF-α和β2-MG呈明显的正相关(r=0.347,P〈0.05),急性期其含量和病程也呈明显的正相关(r1=0.332,r2=0.311,P〈0.05)。结论TNF-α和β2-MG的含量变化反映了儿童病毒性脑炎时炎性反应、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对脑脊液中TNF—α和β2-MG的检测有助于判断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病情和脑损伤程度,可将其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观察其动态变化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出血足月新生儿治疗前后血浆中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50例颅内出血足月新生儿治疗前后血浆IL-6、TNF-α水平的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颅内出血足月新生儿治疗前血浆IL-6、TNF-α水平明显升高;IL-6、TNF-α水平在不同出血量组之间IL-6、TNF-α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颅内出血患儿血浆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颅内出血足月新生儿血浆IL-6、TNF-α水平明显增高,可作为判断病情,观察治疗效果和评估预后的指标.可能对新生儿颅内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发病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庄越  金文香 《现代医院》2010,10(4):19-21
目的通过观察乌司他丁预处理对兔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清S-100β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乌司他丁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雌雄不拘;体重2·0~2·5kg;随机分成4组(n=6):正常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乌司他丁组(UT组)。全脑缺血模型建立采用对"四血管闭塞法"(4VO)即Pulsinell造模方法进行改良,建立兔全脑缺血模型。采用ELISA和免疫组化方法在缺血再灌注各时点:缺血前(T0)、再灌注即刻(T1)、再灌注2小时(T2)、再灌注4小时(T3)、再灌注8小时(T4)检测兔血清中肿瘤坏死因(TNF-a)、S-100β蛋白的表达的变化,并抽取颈静脉血测SajvO2。并于各时间段监测血流动力学状况(HRMAP)。结果①再灌注后各相对应的时间缺血-再灌注组(IR组)血浆TNF-a;S-100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乌司他丁组血浆TNF-a、S-100β蛋白表达也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有所升高但升高幅度不及缺血-再灌注组;(p<0·05)。乌司他丁组的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ajvO2)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相对应时间点,且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U组和IR组的SajvO2仍可维持于平稳水平(p<0·05)。结论乌司他丁预处理能够降低全脑缺血时血清S-100β蛋白和TNF-a表达水平,这说明乌司他丁能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脑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