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婴幼儿肢体缺血预处理(RIPC)的安全性及其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方法以60例体重7Kg以下的室间隔缺损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处理组(30例)手术前2次上肢RIPC,体外循环围手术期多个时间点监测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血清肌钙蛋白I(TnI)多个心肌酶学指标、冠脉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心肌热休克蛋白(HSP70)含量,观察预处理后肢体疼痛及感觉障碍等。结果肢体RIPC后无疼痛、活动及感觉障碍等异常情况;处理组术前LDH、CK及TnI高于对照组,各酶学指标术后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部分时间点有统计学意义;处理组冠脉MDA低于对照组,SOD高于对照组;处理组心肌HSP70表达增高。结论婴幼儿肢体RIPC安全可行,并能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酶的释放、氧自由基生成。上调HSP表达,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存在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左下肢的远隔缺血后处理和远隔缺血预处理在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中是否有心肌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比较两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是否有差别。方法将48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需行瓣膜置换术的病人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对照组(CON组,n=16),远隔缺血预处理组(RIPC组,n=16),远隔缺血后处理组(RPostC组,n=16)。RIPC组于麻醉诱导后用血压计绕于左大腿(距膝关节约5 cm)并充气到200 mm Hg持续5 min后放气,间隔5 min后重复3次。RPostC组在主动脉阻断后和主动脉开放之前,利用血压计充气到200 mm Hg持续5 min后放气,间隔5 min后重复3次;CON只绑血压计不充气。记录三组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恢复窦性心律比例、在ICU停留的时间及病人的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比较三组在麻醉诱导前、停机时、停机后6 h和停机后24 h各时点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浓度。结果三组病例在年龄、体重、手术类型、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以及术前cTnI、TNF-α和ICAM-1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停机时和停机后6 h,RIPC组和RPostC组的血清cTnI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停机时和停机后6 h,RIPC组和RPostC组的血浆TNF-α和ICAM-1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nI在RIPC组和RPostC组在停机时和停机后6 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停机时和停机后6 h,血浆的TNF-α、ICAM-1在RIPC组和RPost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远隔缺血后处理和远隔缺血预处理可以减轻缺血心肌的再灌注损伤,两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采用加镁极化液治疗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 I)时对心肌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8例前壁AM I患者随机分为采用加镁极化液治疗的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6例,并同时进行心电、血压等监护,观察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心电图ST-T演变情况。治疗2周后进行心脏彩超检查,观察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判断心功能。结果加镁极化液治疗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72 h内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1);而LVEF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ST-T演变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前壁AM I患者中采用加镁极化液治疗对保护缺血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和降低AM I死亡率方面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邓丽萍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2):3168-3169
目的探讨室间隔修补术前后超声心动图(UCG)及心电图(ECG)的变化。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及ECG描记仪对室间隔缺损患儿手术前后测量左心室内径、右心室内径、左心室容积、心搏出量等参数,并记录ECG。结果室间隔缺损术后UCG显示,术后左心室容积及心搏出量减少(P<0.05)。ECG显示右束支传导阻滞及ST-T改变明显多于术前(P<0.01)。术后3个月,ST-T异常大部分恢复正常,右束支传导阻滞部分恢复。结论室间隔修补手术后左心室负荷减轻,左心室容积明显减少。手术对心脏有一定损伤,心电图表现有ST-T改变及传导阻滞,但ST-T改变多为可逆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部分可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70例,观察组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照组进行心电图常规检查,比较两组的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及异常情况。结果观察组检出室性心律失常29例(41.43%),室上性心律失常18例(25.71%),心肌缺血15例(21.43%),对照组检出室性心律失常17例(24.29%),室上性心律失常8例(11.43%),心肌缺血9例(12.86%),观察组的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检出患者的房室传导阻滞26例(37.14%),ST-T段改变15例(21.43%),对照组检出房室传导阻滞13例(18.57%),ST-T段改变8例(11.43%),观察组检出房室传导阻滞、ST-T段异常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患者是否伴有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预测更加准确,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胺碘酮治疗心脏术后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心脏术后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97例行心脏手术后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7例.治疗组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后予生理盐水20 ml+胺碘酮150~300 mg静脉推注,15~20 min推完,继以1~1.5 mg/min持续静脉泵入,20 min后无效重复予负荷剂量,6 h后改为0.5 mg/min,24 h后加口服胺碘酮,静脉用药维持2~4 d.对照组据心律失常的类型用西地兰、美托洛尔、利多卡因.观察治疗前后心律、心率、血压的变化,心脏外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心律失常的有效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胺碘酮治疗心脏术后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预防心脏手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方法,对比研究昂丹司琼和格拉司琼对心脏PONV的影响.方法 选择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心脏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30例.以双盲方式按下述方法给药:Ⅰ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昂丹司琼4 mg(溶于0.9%NaCl溶液加ml);Ⅱ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格拉司琼3 mg(溶于0.9%NaCl溶液20 ml);Ⅲ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0.9%NaCl溶液20 ml.术后12、24 h观察记录患者的PONV程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Ⅰ组术后12 h PONV发生率为20.0%(6/30),术后24 h发生率为26.7%(8/30);Ⅱ组术后12 hPONV发生率为20.0%(6/30),术后24 h发生率为23.3%(7/30);Ⅲ组术后12 h PONV发生率为72.4%(21/29),术后24 h发生率为79.3%(23/29).Ⅰ、Ⅱ组术后12、24 hPONV发生率显著低于Ⅲ组(P<0.01),Ⅰ组和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昂丹司琼和格拉司琼对预防心脏PONV均有较好效果,均能有效地降低心脏PONV的发生率,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8.
缺血预处理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IPC)在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3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几分为2组。A组按常规处理;B组在体外循环转流后、阻断心脏循环前,先进行缺血预处理。观察2组转流前、恢复心脏循环时、停止体外循环时、术后3、12、24h血中心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I(cTnI)、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停止体外循环后、术后3、12h血中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结果 2组阻断心脏循环后cTnI、MDA均增高,但IPC组增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LDH、CK—MB活性也增高,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D活性降低,IPC组降低幅度小于对照组(P〈0.01);NO含量IPC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缺血预处理在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有确切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管抽吸术对ST-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ST-T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16例行抽吸导管治疗并行支架植入术,16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治疗,观察术后1h、3h、24h、3d、7d心电图ST-T段改变.结果:抽吸导管治疗并行支架植入术1h、3h、24h、3d的心电图ST-T段回落明显大于单纯支架植入术治疗(P<0.05);7d心电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管抽吸术对ST-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短期改变优于单纯支架植入术治疗,长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石伟艳  张勇  王兆玉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602+2604
[目的]了解急性脑干梗塞患者早期心电图(ECG)的变化情况。[方法]用MAC-1200型十二导联心电图机对101例急性脑干梗塞患者进行ECG观察。[结果]101例急性脑干梗塞患者中有79例患者在发病24h内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ECG改变。其中以ST-T的改变较为多见,其次为各种心律失常,偶尔可见房室传导阻滞和急性心肌梗塞。[结论]急性脑干梗塞早期常伴随有继发性各种ECG改变,其中以ST-T的改变较为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