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超重肥胖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肥胖是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是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描述了全球超重肥胖的最新分类标准、流行现状和趋势.分析了肥胖的疾病负担情况、预防策略及它与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北京成年妇女肥胖与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力活动减少,肥胖逐渐增多。而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在北京崇文区、西城展览路社区进行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预防模式研究课题中获得的1432名25岁以上城区妇女的体检  相似文献   

3.
经济转型期的膳食营养和慢性病预防——挑战和机遇并存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周北凡 《营养学报》2004,26(4):241-243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2001年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包括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和某些肿瘤等导致的死亡已占全球5650万例死亡的60%,占全球疾病负担的46%。估计到2020年,慢性病负担将增加到57%。慢性病死亡的一半归因于心血管病,肥胖和糖尿病也呈增加趋势。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不仅是经济  相似文献   

4.
儿童肥胖流行趋势及干预对策探讨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儿童肥胖正成为一个日趋严重的、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临床研究表明 ,肥胖儿童普遍自我意识受损 ,自我评价低 ,幸福与满足感差 ,内向、抑郁、社会适应能力低 ;运动能力、身体平衡、生活自理、劳动技能能力差 ,运动、独立生活能力、经济活动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儿童肥胖对成人期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和死亡的影响[1- 3] 。大多数的研究都认为儿童期的肥胖 ,大大增加了成人期疾病的患病率。肥胖的儿童有一半会在成年后肥胖 ,他们患代谢紊乱、糖尿病、高血压的风险将远远高于成年后肥胖的人 ,60 %的 5~ 1 0…  相似文献   

5.
贾毓  车贵贞 《中国校医》2007,21(1):80-81
近年来,肥胖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和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正逐渐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卫生问题。为探讨体质量超标及肥胖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影响,笔者对朝阳区中小学教职工1752份体检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北京市东城区成人肥胖和超重人群与肥胖有关的疾病患病率,生活、饮食习惯以及与肥胖有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市东城区肥胖和超重人群中随机抽取494人进行调查,调查采用一次性回顾性问卷调查并测量了被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指标。结果在494例被调查对象中,男性148人,占30%;女性346人,占70%。超重者占38%,肥胖者占62%。418人患有与肥胖有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为84.6%;排在疾病谱第一位的是高血压,患病率63.6%。77.5%的人未采取任何减肥措施,59.5%的人日平均蔬菜摄人量低于250g,55.7%的人没有吃水果的习惯。调查对象对肥胖者易患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有较高的知晓率,但对每人每天食用油适宜摄人量和每天应该进行多长时间的锻炼的知晓率较低。结论超重和肥胖与饮食习惯、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超重和肥胖者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比例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西城区慢病监测点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状况,为政府制定相关干预政策、发展规划及消费导向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55户,996人作为调查对象。结果 西城区1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中风、超重、肥胖患病率与北京市人口标化后分别为23.4%、5.8%、21.7%、1.7%、36.8%、17.8%;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57.8%、48.3%、16.5%。结论 两城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较高,应结合西城区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肥胖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热量摄入过多和(或)体力活动减少,致剩余热量积蓄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它和胰岛素抵抗共同形成代谢综合征(MS)的发病基础,是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而心血管疾病是MS的直接后果.  相似文献   

9.
肥胖是许多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已经成为了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肥胖的发病机制现已成为了研究热点,许多研究表明肥胖患者处于慢性持续性的炎症中。本文就肥胖相关炎症反应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的落后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肥胖及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急剧上升。对发展中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概况及预防策略作一研究,以期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儿童肥胖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单纯性肥胖(Childhood Simple Obesity CSO)(以下简称儿童肥胖)是指由于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标准体重的20%)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它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体质、智能行为均有不利影响,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存质量,而且是导致成年期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的落后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肥胖及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急剧上升.对发展中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概况及预防策略作一研究,以期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超重和肥胖与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密切相关,是冠心病和缺血型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防制超重和肥胖是防治慢性病的关键之一。遗传因素在超重和肥胖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肥胖相关基因中最重要的是瘦素基因和瘦素受体基因(LEPR),抵抗素是新近发现的脂肪分泌因子,与胰岛素抵抗(IR)及抑制脂肪细胞分化有关。对近年来LEPR和抵抗素基因(RETN)与超重和肥胖关系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便为更好地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蔚湜 《职业与健康》2005,21(11):1698-1700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发达,人类期望寿命显著增长,其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切已影响了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在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性疾病调查中表明:在全球,传染性疾病在减少,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增多,1990年全球死亡5047万,其中55%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至少占发展中国家全部死亡的40%,占工业化国家的75%,可以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我国及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阐明深圳居民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为制定卫生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9年6~7月深圳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对18岁及以上8 626名在深圳市常住居民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分析.结果 深圳居民总的超重现患率为28.8%,总的肥胖现患率为9.3%(标化率为26.3%,8.7%),超...  相似文献   

16.
肥胖易思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作为独立致病因素都可导致动脉硬化,如果同时存在,患动脉硬化的机率更高。动脉硬化最终可导致中风、冠心病、肾衰等,目前已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说,肥胖是内科非传染性疾病的百病之源。  相似文献   

17.
肥胖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热量摄入过多和(或)体力活动减少,致剩余热量积蓄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它和胰岛素抵抗共同形成代谢综合征(MS)的发病基础,是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而心血管疾病是MS的直接后果。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取解放军某医院2005年度45岁以上军  相似文献   

18.
儿童青少年肥胖作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2002年被WHO列为造成人类疾病负担的全球十大一级危险因素,其危害超过了成人肥胖.相关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肥胖与许多成年期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导致这些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急剧上升[1].除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外,相关研究还发现,儿童青少年肥胖与一些肿瘤(如子宫内膜癌)的患病风险增加具有明显相关性[2].  相似文献   

19.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及胰岛素抵抗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多项代谢紊乱集合的综合征。估计全球大约有1/4的成年人患有MS,其死于心血管疾病事件或脑卒中的风险是非MS人群的2倍,患病风险是3倍,而且MS人群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升高5倍,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20.
孙璐  高凌 《实用预防医学》2022,29(3):382-385
目前肥胖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是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展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有研究显示, 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可潜在性地增加人体的摄食量,从而发展或加重肥胖,但尚无确切定论。负性情绪及肥胖均与不良健康后果高度相关,应提早进行预防及干预。通过检索负性情绪与肥胖症的关联性研究,进行总结归纳,探讨负性情绪对肥胖发病风险的影响和相关机制,为预防和控制肥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