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抽动障碍2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各类型抽动症在小儿中的分布特点,探讨治疗方法.方法 对廊坊市医院2002年2月至2006年2月240例抽动症患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描述抽动障碍类型分布、年龄分布及氟哌啶醇对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综合征的治疗效果.结果 抽动障碍发病水平为性别上男孩明显高于女孩,其中男184例、女56例.发病类别以短暂性抽动障碍最为多见,为131例,占54%(P=0.039);心理治疗对短暂性抽动障碍及发声抽动障碍有效;氟哌啶醇(haloperidol)对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综合征类型效果明显,有效率94%(P=0.013).结论 短暂性抽动障碍及慢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心理治疗有效,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综合征需药物治疗,该病总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心理干预对Tourette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雷特氏(Tourette)综合征又称慢性多发性抽动,是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为多数肌肉及发音肌抽搐为特点的综合征[1].临床表现主要以面、颈、肩部开始的进行性反复抽搐,晚期除运动性抽搐外,还有发声性抽搐.此病多在儿童期起病,除抽搐外,患儿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心理缺陷和心理行为的障碍.笔者对23例Tourette综合征患儿在使用传统药物治疗的同时,对存在的心理行为障碍进行了心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盐酸硫必利治疗小儿慢性抽动障碍的疗效。方法:对159例慢性抽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盐酸硫必利联合家庭治疗组、单纯应用盐酸硫必利治疗组和单纯心理干预治疗组。结果:盐酸硫必利联合定期疾病相关知识家长培训组耶尔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YGTSS)的总抽动积分(运动抽动+发声抽动,Total Tic Scale,TTS)在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单纯服用盐酸硫必利组和单纯心理干预治疗组耶尔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YGTSS)的总抽动积分(运动抽动+发声抽动,Total Tic Scale,TTS)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硫必利联合疾病相关知识家长培训治疗儿童慢性抽动障碍较单纯药物治疗依从性、疗效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郭燕 《职业与健康》2001,17(7):139-139
抽动障碍好发于少儿,青少年也有发病,主要有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和发声或多种联合抽动障碍(即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tte Syndrome简称TS)三种形式。此类患者病程进展缓慢,抽动症状时轻时重,抽动形式及部位多有变化,严重程度不一,焦虑紧张时加重,安静睡眠时消失。治疗重点为控制抽动症状,目前尚无特效药,预后较差。临床上需与肝豆状核变性、小舞蹈症及癫痫性肌阵挛加以鉴别。我院在1996~2000年间共收治了21例此类患者,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21例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神经内科2例,神经外科2例,儿童精神科17例,男19例,女2例,最小的7岁,最大的19岁,平均年龄12岁,病程12 d~12 a。TS 15例,短暂抽动障碍2例,多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探讨(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 Syndrome,TS)是一组以儿童行为问题及精神运动功能失调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1825年Itord首次报道本病。 1885年Gilles de la Tourette率先描述了本病,但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临床上以慢性多发运动性抽动伴发声抽动为特征。其临床表现早期  相似文献   

6.
李树联 《中国保健》2005,13(12):48-48
目的探讨抽动障碍患儿中,短暂性抽动,慢性抽动和多发性抽动脑电图变化和氟哌啶醇药物的治疗效果差异.方法收集19例短暂性抽动患儿,5例慢性抽动患儿和2例多发性抽动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电图中短暂性抽动患儿中异常率为39%(7/19),慢性抽动脑电图异常率60%(3/5),多发性抽动2例脑电图均异常.12例脑电图异常均无特异性.短暂性抽动患儿脑电图异常情况与病程大于1年的慢性抽动、多发性抽动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氟哌啶醇药物治疗,23例患儿0.03-0.05mg/kg/d得以控制;3例0.06mg/kg/d得以控制,其中1例为短暂性抽动患儿.结论抽动障碍患儿病程1年以上的脑电图异常率高于1年以内的,且有显著差异.氟派啶醇药物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首诊于眼科的小儿抽动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218例首诊为小儿抽动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8例患者最终诊断为TD,其中短暂性抽动98例,慢性抽动50例,多发性抽动20例。112例患者主要病症表现为单纯眨眼,56例同时伴有眼部不适;70例患者眼部没有阳性体征,60例患者出现滤泡、乳头或结膜充血,38例患者出现眼部的其他特征;全部首发都表现为运动抽动,其中20例患者同时伴有发声抽动。头面部是主要的抽动部位,简单抽动是主要的抽动形式。37例患者同时出现精神损害。结论异常眨眼是抽动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小儿抽动障碍在首诊中一般表现为短暂性抽动,而且会引起眼部器质性病变。  相似文献   

8.
用氟哌啶醇、泰必利治疗抽动性障碍46例,结果发病年龄早、病程长、抽动种类多及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药物疗效较差,疗效与性别、各种病理因素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最常见的儿童精神行为障碍之一,是一种根据行为来界定的神经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度、注意力集中困难、情绪不稳定、行为冲动等,国内报道其患病率为1.5%~10.O%,国外报道在学龄期儿童中患病率为3%~5%,以男孩多见[1].抽动障碍是指身体某部分肌肉或肌群突然的、快速的、不自主的、反复的收缩运动或不自主的发声,可呈短暂的或慢性的病程,有的甚至持续终生,估计约50%的抽动障碍儿童合并ADHD,10%的ADHD儿童合并抽动障碍.文章总结了该院小儿神经科门诊2008年5~11月ADHD患儿共43例,其中患抽动障碍者7例,采用自身对照开放性研究,选取多动指数及运动抽动2个指标,对比其在应用哌甲酯缓释型2个月中的变化,评价缓释型哌甲酯对ADHD合并抽动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阿立哌唑治疗中重度Tourette综合征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就诊于泰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门诊中重度Tourette综合征患儿44例,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和氟哌啶醇组,分别给予阿立哌唑及氟哌啶醇治疗 12周,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估患儿抽动症状并记录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功能损害评分差异及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药物副反应。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对于运动性抽动、YGTSS评分及功能损害评分,分组主效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主效应比较差异、分组与时间的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多动指数,分组主效应、时间主效应、分组与时间的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两组发声性抽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12周后两组发声性抽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阿立哌唑组出现副反应者(3/22)比氟哌啶醇组(6/22)少(P<0.05)。结论 阿立哌唑治疗中重度Tourette 综合征运动性抽动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但改善发声性抽动起效略慢,副作用较氟哌啶醇少。  相似文献   

11.
抽动-秽语综合征(TS)是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本症是一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的疾病,多起病于4—12岁,以7-8岁起病最多,病因尚未明确。本病由于除抽动障碍之外,还伴发多种行为症状和心理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性观念和动作、情绪障碍和其他自伤行为,可不同程度地干扰损害儿童的认知功能和发育。国内目前报道TS患病率为0.1%-1%。男童患病率明显多于女童(约4:1)。本病门诊就诊率远高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相似文献   

12.
慢性抽动障碍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目的:初步探讨A620脑电生物反馈仪(A620仪)治疗慢性抽动障碍的疗效。方法:应用A620仪对一组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慢性抽动障碍患儿进行平均30次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EEG治疗),并于治疗前、后随访6-12个月时,分别用耶鲁全面抽动程度评定修订版(YGTSS);CONNER父母量表(CPRS-R)和Achenbach量表(CBCL)及韦氏C因子进行评定。结果:发现经过>20次EEG治疗抽动症状大多减少,且停止治疗症状不易反复;随访时患儿的CONNER和Achenbach量分下降,韦氏C因子分提高。结论:提示A620仪为慢性抽动障碍患儿减轻症状,改善行为问题和学习困难提出了一个良好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氟哌啶醇结合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70例儿童抽动障碍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氟哌啶醇治疗,观察组采取氟哌啶醇结合心理行为疗法治疗。使用抽动问卷评价临床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抽动问卷调查各因子(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行为、运动不宁)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抽动问卷各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哌啶醇结合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可显著改善儿童抽动症状,且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氟哌啶醇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抽动障碍(TD)患儿系统化行为干预的方法,以期为TD患儿的行为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在福建医科大学协和临床学院儿童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慢性抽动障碍(CTD)和Tourette综合征(TS)患儿132人,随机分为行为干预组(n=47)、药物治疗组(n=47)及联合干预组(n=38)。1)干预方法:行为干预组采用自行设计的四阶段CHEN团体行为干预方法;药物治疗组采用可乐定缓释透皮贴剂干预;联合干预组在维持原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行为干预治疗。2)抽动严重程度评估:根据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定。 3)干预安全性采用治疗副反应量表系统(TESS)进行评定,并评估干预依从性。结果 1)干预后4周,8周,12周,联合干预组YGTSS减分率分别为(41.48±16.39,53.39±16.59,67.6±19.31)>行为干预组(33.35±17.84,43.69±22.27,55.59±22.44)>药物治疗组(24.79±19.94,34.49±30.79,44.13±2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2)三组间安全性及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结合抽动障碍患儿临床症状及其与家长的心理行为特点,实施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行为干预对抽动障碍儿童的症状和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症,为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性疾病。其临床特征:由表情肌、颈肌或上肢肌肉迅速、反复、不规则抽动起病,表现为眨眼、翻眼、皱眉、皱额、努嘴、摇头、耸肩等,以后症状逐渐加重,出现肢体及躯干的爆发性不自主运动。是一种儿童行为障碍疾病,发病年龄多在2~15岁,男孩多见,约是女孩的3倍,发病无季节性。近年来此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趋势,西药治疗副作用较大,给广大患儿及家长带来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抽动障碍患儿的情绪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河南省儿童心理行为中心治疗的抽动障碍患儿143例,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进行分组分析。结果:抽动严重程度重组(II组)与抽动严重程度较轻组(I组)之间其情绪障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组中女孩在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和学校恐怖因子分较男孩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抽动症状越重,情绪障碍越明显,其中女孩的抑郁、焦虑情绪和学校恐怖症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近年来国外研究表明一部分小儿抽动障碍的病因与链球菌感染有关,存在免疫功能的异常。本文重点探讨小儿抽动障碍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溶血法和抗链球菌脱氧核糖核酸酶B微量中和法,测定109例抽动障碍病儿和20例非感染性疾病对照组ASO(抗链球菌溶血素O)和抗链球菌脱氧核糖核酸酶B(ADNaseB)抗体,以确定链球菌感染。结果:对照组链球菌感染率15%(3/20),短暂性抽动组13%(9/69),慢性抽动和抽动秽语综合征组为42%(17/42),后者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部分慢性抽动和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因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短暂性抽动障碍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9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发育行为科收治的70例短暂性抽动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先后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患儿采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口服氟哌啶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1、3、6个月,观察组患儿的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在各个阶段的YGTSS减分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1、3、6个月,观察组患儿的每日抽动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短暂性抽动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治疗过程安全、无创,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刘海燕 《健康博览》2013,(10):33-34
一对年老的夫妇带着孙女到医院看病,说不知道孩子得了什么怪病?仿佛是中了邪。突然不由自主地摇头,眨眼,手有时候一抽一抽的。一开始家长以为是孩子自己耍怪,后来发现无论怎样训斥孩子或是打孩子,孩子都没有任何改善。孩子出现怪病的时候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自己不知道或自己就是意识到了也不能控制。其实这个孩子不是中了邪,这个孩子得的是典型的儿童抽动症。孩子后来的化验也证实了这一判断。抽动症多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发病,是一种以发声抽动或者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肌肉的运动抽动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除了上述表现之外,有的患儿还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或做强迫性动作,且至少持续2周的时间。病程不超过1年的,称为短暂性抽动障碍,超过1年则为慢性抽动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抽动障碍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状态、影响因素,以期为抽动障碍患儿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72例抽动障碍患儿及正常对照组儿童和其家长心理卫生状况进行调查。分别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调查患儿心理行为状况,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家长的心理卫生状况,并搜集患儿及家庭基本信息进行分析,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抽动障碍患儿及家长心理状态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患儿的焦虑情绪与家长心理状态及对疾病的认知有关。结论抽动障碍患儿及其家长存在较多心理行为问题,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予积极的心理干预可能有重要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