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0 毫秒
1.
目的 了解浦口区中小学生因病缺课情况,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学校传染病在学生间的传播与流行。方法 收集“江苏省学生健康监测系统”中浦口区2017-2019学年学生因病缺课资料,并开展统计分析。结果 2017-2019学年,浦口区中小学生人均因病缺课1.33天,因病缺课率为0.19%;不同学年学生因病缺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0.49,P<0.001);2017、2018学年因病缺课率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 742.34,148.01,P<0.001),2019学年因病缺课率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8,P=0.002);病因构成前五位性别比较为感冒(男生61.56%、女生64.47%)、胃肠道疾病(男生6.50%、女生6.46%)、水痘(男生6.52%、女生5.97%)、气管炎肺炎(男生3.76%、女生4.18%)、意外伤害(男生2.97%、女生1.40%)。结论 相关部门应加强工作上的联防联控,信息互联互通,强化因病缺课监测工作,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17—2021学年扬州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7—2021学年扬州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数据,运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学年、性别、地区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率的差异。结果 2017—2021学年扬州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率为0.208%,不同学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4 463.489,P<0.001)。每学年中小学生因病缺课出现2个高峰,主要集中在3月和12月。男生缺课率与女生缺课率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 573.002,P<0.001),且男生高于女生。2017—2021学年不同地区因病缺课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95.229、1 090.112、5 777.914、3 749.839、5 178.429,P值均<0.001)。结论 2017—2021学年扬州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小学生在秋冬和冬春交替的季节更易生病,应多关注天气变化,提高警惕。男生是因病缺课的重点关注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5—2018学年顺德区因病缺勤监测情况,为防控学校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 从“佛山市学生健康监护信息系统”中收集顺德区2015—2018学年因病缺勤数据,采用描述和卡方检验等方法,对比分析不同街道,不同病因及不同学段学生因病缺勤情况。结果 2015—2018学年顺德区在“佛山市学生健康监护信息系统”共报告因病缺勤个案837 076人次,因病缺勤率为0.28%,缺课病因以普通感冒(69.82%)为主。缺勤人次数下学期多于上学期,各种病因缺勤分布有不同。经济水平不同的镇街之间因病缺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724.20,P<0.001),不同月份、学段的因病缺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0 483.68,P<0.001)。结论 各学年的下半学期是因病缺勤的高发时间,学龄前儿童是重点关注人群,不同的镇街应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控制疾病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武汉市新洲区中小学生近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制订辖区视力健康管理干预措施和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0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武汉市新洲区5所中小学的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并通过问卷调查其用眼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近视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1 002人,其中小学生385人,初中生432人,高中生185人。2020年武汉市新洲区中小学生总近视率为56.5%,其中小学生为43.4%,初中生为60.0%,高中生为75.7%,比较各学段近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49,P<0.001);按照性别分层,女生的近视率为62.4%,男生的近视率为51.6%,比较男女生近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7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近视可能性较大(OR=1.510,1.846,3.206;95%CI=1.150~1.923,1.261~2.703,1.878~5.472);近距离用眼时间≥1 h才休息、平均每天看电脑≥2 h是导致中小学生近视的危险因素(OR=1.745,1.835;95%CI=1.315~2.315,1.271~2.649),每天户外运动时间≥2 h和睡眠时间≥8 h是防止中小学生近视的保护因素(OR=0.508,0.626;95%CI=0.371~0.695,0.431~0.910)。结论 武汉市新洲区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应重点关注女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加强健康教育指导中小学生保障睡眠、减少电子屏幕和近距离用眼的时间,并增加户外运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分析深圳市2014-2015学年中小学生因病缺课情况,为制定深圳市中小学生健康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深圳市学生健康监测系统",对2014年9月-2015年7月全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4-2015学年深圳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率为22.08%,人均缺课天数为1.67 d,男生与女生的缺课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148,P0.05),男生的缺课率高于女生。小学生的缺课率比例明显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χ2=103.318,P0.05);缺课时间分布显示,1月份、3月份和6月份为缺课三个高峰期。结论应加强校园传染病及意外伤害的防控,并加大春秋季流行性感冒的预防措施,逐渐完善健康监测系统上报环节,做好深圳市中小学生健康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盱眙县2017—2018学年中小学校学生因病缺课情况,为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7—2018学年中小学校学生因病缺课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7-2018学年中小学校学生因病缺课发生比例为14.16%;因病缺课率为0.10%;人均因病缺课天数为1.24 d;男生因病缺课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病缺课多发于冬春季,最高峰出现在1月。缺课病因顺位前五位为:一般感冒、胃肠道疾病、意外伤害、水痘、气管炎(肺炎)。 结论 学校应该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杨月  叶盛  刘辉  刘黎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2):1835-1838
  目的  分析2019—2021学年南京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情况,为进一步做好校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和常见传染病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江苏省学生健康监测系统”,收集并整理2019—2021学年南京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监测数据,比较不同学年和学段学生因病缺课率,症状和病因构成以及时间分布。  结果  2019—2021学年南京市中小学生总体因病缺课率分别为0.25%,0.39%和0.73%(χ2=392 611.44,P < 0.01);各学年小学因病缺课率均高于其他学段(χ2值分别为47 783.45,20 935.07,13 459.63,P值均 < 0.01)。各学年因病缺课症状构成排名前2位是发热和咳嗽,病因构成是感冒和胃肠道疾病。2021学年因意外伤害缺课排位有所上升,居缺课疾病排位第4。2019和2021学年因病缺课高峰均在11—12和3—4月,2020学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第2高峰延至6月。  结论  南京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率逐年上升,小学生是重点关注人群。呼吸道和胃肠道疾病是校内常见病预防重点,冬春季是流行高发期。加强因病缺课监测对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下校内常见传染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裴梦云  徐新  闾雯霨  朱青春  张鹏 《中国校医》2023,37(1):11-13+21
目的 了解新冠肺炎流行期间上海市学生因病缺课情况,为完善监测系统在学校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和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收集2020—2021学年上海市幼托机构及所有中小学校的因病缺课监测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幼托机构学生人均因病缺课天数为2.10d,因病缺课率为16.50‰;中小学生人均因病缺课天数为1.98 d,因病缺课率为4.15‰,幼托机构的因病缺课率明显高于中小学生(χ2=80.784,P<0.001)。在各地区的因病缺课率中,郊区居首位,为75.00‰;中心城区最低,为40.21‰,两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690,P<0.001)。学生因病缺课呈现秋冬及春季两个高峰。因病缺课症状构成显示,因病缺课排名前三的症状分别是咳嗽(47.92%)、发热(17.67%)、咽痛(6.18%)。因病缺课疾病构成显示,耳鼻喉疾病(25.23%)是因病缺课的主要原因,传染性疾病占17.12%,传染性疾病顺位前三位是水痘、手足口病、腮腺炎,构成比依次为6.25%、5.31%、2...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5所学校学生因病缺课网络直报情况分析, 掌握学生因病缺课疾病规律, 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学校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发生和发展, 进一步促进学校卫生防疫工作, 指导学生健康促进理念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对乌鲁木齐市5所学校2016-2019学年全体在校学生因病缺课网络直报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结果 2016-2019学年共监测乌鲁木齐市5所学校学生总数29 130人, 因病缺课8 239人, 因病缺课人天数14 302, 缺课人占比28.28%。总缺课天数14 302天, 总人均缺课天数1.74天, 总缺课率0.245%。初中的总缺课率最高(0.27%), 小学的总缺课率最低(0.12%);男生的总缺课率(0.25%)高于女生(0.24%);缺课高峰在3-5月和11-12月;缺课病因排序前5位的是:呼吸道疾病(50.3%)、消化道疾病(12.4%)、慢性病(7.73%)、传染病(6.33%)、意外伤害(5.54%)。男女生因病缺课病因排序前两位相同, 男生传染病、意外伤害分别为第3、4位;而女生排第3、4位则为慢性病、传染病。男生的意外伤害引起的缺课明显高于女生;在三学段, 呼吸道疾病引起的缺课都在第一位。结论 三学年因病缺课率呈上升趋势;因病缺课有明显人群分布特点;因慢性病缺课的占比在初中段呈上升趋势;致缺课病因在四季度的排位不同。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常见病监测干预力度, 加强对意外伤害的防控力度,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0.
何悦晖 《中国校医》2018,32(3):164-165
目的 了解广州市寄宿制高中学生因病缺课情况,掌握寄宿制高中学生因病缺课特点、规律,为学生常见病、多发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将广州市某寄宿制高中 2013—2016学年全体在校学生因病缺课登记的原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结果 学生因病缺课率为0.24%;平均因病缺课天数为0.48d;导致寄宿制高中学生缺课的主要疾病是上呼吸道感染(83.23%)、胃肠道疾病(6.40%)、气管炎/肺炎(2.74%);高一学生因病缺课人次数占比40%,在高中3个年级中所占比例最高;因病缺课高峰月份依次为3月、4月、12月、5月。结论 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提高寄宿制高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病能力,是预防和控制学生因病缺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重庆市南岸区中小学生晨午检异常症状及因病缺勤情况的分布特征,建立预警模型,降低学校传染病疫情发生风险。方法 对“重庆市南岸区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中2020年4月27日—2021年4月30日学生因病缺勤及症状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利用R软件对因病缺勤日报监测数据进行SARIMA模型拟合。结果 2020年4月27日—2021年4月30日共监测学生141 190人,因病缺勤总上报数88 374人次,总因病缺勤率为0.305%;小学、初中、高中、职高学生因病缺勤率分别为0.405%、0.191%、0.127%、0.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 370.737,P<0.001);以发热、咳嗽、咽痛为主的呼吸道相关症状(30.700%)是引起学生因病缺勤的主要症状,其次是消化道相关症状(8.846%);统合考虑AIC值、RMES以及MAPE值,得出ARIMA(2,1,1)×(1,1,1)7为最佳预测模型。结论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监测数据反映传染病相关症状在学校的流行状况,SARIMA预测模型可用于监测预警,为学校传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聂俊峰 《中国校医》2022,36(11):814-816
目的 了解广州市番禺区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9年13所中小学校学生健康体检资料共10 734人份进行统计分析,检出率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 总检出率依次为:视力低下(48.46%)、龋齿(50.15%)、沙眼(2.74%)、营养不良 (12.32%)、肥胖(4.65%)、超重(7.98%)。其中,男女学生在视力低下、肥胖、超重的检出率存在差异;视力低下的检出率女生高于男生(χ2=50.05,P<0.001);肥胖、超重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χ2=41.83,P<0.001;χ2=45.42,P<0.001);小学生和中学生之间在视力低下、龋齿、营养不良、肥胖、超重等几个方面的检出率存在差异,视力低下、超重检出率中学生高于小学生(χ2=1 101.73,P<0.001,χ2=5.23,P=0.010);龋齿、营养不良、肥胖检出率小学生高于中学生(χ2=206.19,P<0.001;χ2=52.11,P<0.001;χ2=5.68,P=0.020);不同类别的小学之间在视力低下、龋齿、营养不良、肥胖、超重的检出率存在差异,其中在视力低下、肥胖、超重的检出率城区小学的学生高于乡村小学和民工小学(χ2=109.89,8.98,27.98,均P<0.001);龋齿、营养不良的检出率民工小学的学生高于城区小学和乡村小学(χ2=107.93,44.21,均P<0.001;)。结论 番禺区中小学生的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的还是视力低下及龋齿、营养不佳及肥胖和超重等,其中民工小学的学生尤为严重,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3197名学生的营养状况动态变化,为通州区开展学生营养状况重点人群干预找到切入点。方法 从2011—2019学年全区学生常规体检数据中,按照城乡及性别的学生人数比例选取有9年完整体检信息的3 197名学生的体检数据,对营养状况各检出率的变化,分性别和城乡在不同学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营养不良检出率在小学阶段基本呈下降趋势(17.06%~5.88%),初一阶段检出率最低(4.69%),低于小学各年级(χ2均大于3.84,P<0.05);超重检出率在小学阶段随年级而增加(10.26%~18.64%),初中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肥胖检出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4.92%~24.93%~18.74%),在四年级时检出率最高(24.93%),初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缺铁性贫血检出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3.03%~0.19%~1.13%),在四年级时检出率最低(0.19%),初中阶段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结论 结合通州区学生营养状况的现状,重点关注初中男生的营养不良、小学时期超重和肥胖,建立以低年级为主体、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西藏山南市某县小学生营养素养现状,探讨可行性提升方案。方法 使用课题组自编问卷,选取某县镇属小学和乡属小学各1所,对一至五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使用χ2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镇小学与乡小学学生营养素养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318名藏族学生在食物搭配、睡眠时长、户外活动时长、谷物主要营养素、深色蔬菜、预防缺血性贫血的食品等题目的知晓率较低。不少于83.9%的学生愿意将所知道的营养健康知识进行宣传。三、四年级学生报告一周内所吃食物种类平均为4.2~4.4类,五年级学生报告一周内所吃食物种类平均为6.0~6.3类。镇小学低年级学生在“饭前手卫生”(100% vs 81.8%,χ2=12.064,P<0.001)及“餐后口腔卫生”(88.1% vs 67.3%,χ2=6.965,P=0.008)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乡小学;镇小学中年级学生“新鲜水果代替食物”(81.9% vs 53.6%,χ2=11.970,P<0.001)知晓率高于乡小学,乡小学中年级学生“室外活动时长”(30.4% vs 6.9%,χ2=12.131,P<0.001)知晓率高于镇小学;镇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预防贫血”(29.3% vs 0,χ2=9.920,P=0.002)及“室外活动时长”(56.1% vs 0,χ2=23.561,P<0.001)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乡小学,乡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新鲜水果代替食物”(100% vs 75.6%,χ2=6.18,P=0.012)及“睡眠时长”(100% vs 80.5%,χ2=6.152,P=0.013)方面的知晓率高于镇小学,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山南市小学生营养素养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应在镇、乡各级学校应加强对认识食物、食物搭配、营养健康术语等内容的专题指导,以提高学生营养素养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广州市南沙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学生视力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南沙区小学、中学共7所学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视力检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1 861份,回收有效问卷1 842份,有效回收率为98.98%。广州市南沙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63.63%,其中男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9.51%,初中生为82.50%,住校生为76.53%,不同性别、学段、是否住校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及以上学段(OR=3.32、3.19)、女生(OR=1.42)、每天都使用移动电子设备(OR=1.39)、睡眠不足(OR=1.52)、作业时长≥2 h(OR=1.50、2.05)、单次近距离用眼时间≥16 min(OR=1.48、1.40、1.47、1.75、2.15)、父母近视(OR=2.05、2.01、3.30)是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广州市南沙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情况较为严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综合防控学生视力不良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医学生既往遭受校园欺凌情况对自身抑郁状态的影响,为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和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齐齐哈尔医学院大一~大三共2 152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98名学生处于抑郁状态,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人数为670人(74.61%),中度抑郁的检出人数为209人(23.27%),重度抑郁的检出人数为19人(2.12%)。男女生抑郁检出率分别为46.6%和37.8%,不同的性别(Z=-3.55,P<0.001)、不同的年级(H=14.81,P=0.001)、不同学习成绩(H=22.31,P<0.001)、不同生活经历(H=14.02,P=0.003)、父母经常争吵(Z=-5.57,P<0.001)和离异(Z=-4.40,P<0.001)之间大学生抑郁情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大三年级学生抑郁的检出率为47.0%,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抑郁检出率为52.8%,大学生既往住过托管机构的抑郁检出率为65.2%,父母经常争吵和离异情况下大学生抑郁检出率分别为54.5%、54.8%。800名学生在小学时遭受过校园欺凌(占总学生数的37.17%);578名学生在初高中学时有遭受过校园欺凌(占总学生数的26.86%);214名学生在大学时有遭受过校园欺凌(占总学生数的9.94%)。结果显示年级、父母争吵、父母离异、既往遭受欺凌均是医学生抑郁状态产生的危险因素(P<0.05);曾在小学、初高中及大学期间偶尔和经常遭受欺凌者均比未遭受欺凌者发生抑郁的危险性高(P均<0.01)。结论 既往遭受校园欺凌是后期医学生产生抑郁状态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应该增加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同伴的支持,降低校园欺凌的发生,进而减少医学生抑郁状态的产生,为其营造良好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