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书恒 《家庭医生》2010,(17):62-62
我刊在2010年第11期中曾谈到,戒烟完全靠毅力“干戒”,成功率不足3%。但在药物的帮助下,戒烟成功率可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2.
古人将修身与养性相提并论,融为一体,其中许多有益的观点,仍值得我们借鉴。一是“说三”,即“三戒”论。孔子曰:“少年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其中“老而戒得”的观点尤其值得老年人深思。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曾说:“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皆我分内事也.”所以曾国藩一生都在修身,做一个“天地完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曾国藩曾给自己立过一个“三戒”的规定,即“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的“三戒”.戒多言嘴巴是用来说话的,好论人长短,几乎是人的天性,只是有的人知道怎么把握分寸,有的人却信口开河,曾国藩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4.
老马 《现代养生》2003,(3):29-29
“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四法”。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  相似文献   

5.
一是“说三”。其一是孔子的“三戒”。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是说年龄不一样,养生方法就应有所区别。在少年时期,发育不成熟,切勿早婚、早恋,中医历来反对贪色纵欲,主张节欲以养精,藏精而健身。所以,“戒之在色”,对“少之时,血气未足”者是大有裨益的。中年时,是气刚任性、好胜善斗的年龄,所以应平心静气、和谐宽容,“戒之在斗”。“老而戒得”尤其值得老年人深思。“得”者,“获取、占有”利益之意也。老年人历经沧桑,深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只是一个过程”的道理,不要再竭力追求名誉、地位和金钱。如果贪婪无度,挖空心思地谋取个人利益,就会大伤元气,损身折寿。  相似文献   

6.
春秋末年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强调“知足”、“寡欲”养生。他说“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告诉人们乐要忘忧,富要知足。 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丘认为“仁者寿”、“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主张“三戒”:“少年戒色,壮年戒斗,老年戒得(匆贪)”。  相似文献   

7.
韩振奎 《长寿》2003,(10):30-30
我国自古就特别推崇养生之法,这在名人的著述之中颇多记载,特别是数字养生诀更利于人们记忆效仿: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四“法”。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守时,四曰却疾。”五“知”。宋代周守忠…  相似文献   

8.
雷辉志 《现代养生》2014,(13):50-50
孔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很有道理。许多老年人,前两项都做得很到位,惟到了老年,“戒得”这一条却老也过不了关。  相似文献   

9.
习时之 《现代养生》2011,(11):23-23
第八讲:《洗心说》中话自警 原文 《洗心说》:“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静,命生于和畅,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过生于轻慢,罪生于不仁。戒圳眼莫视他非,戒口莫谈他短,戒念莫入贪淫,戒身莫随恶饿无益之言莫妄说,不干己事莫妄为。默,默,默,  相似文献   

10.
古代儒家对养生之道亦甚重视,认为:“仁者故静,惟静者多寿考。”这一主张与道家的“清静无为”之说十分相似,也与佛家的“禅定冥思”相近,同属于养生功中“静养”一派。《论语·季氏》一篇中,记载了孔子精辟的养生之道。他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了“养生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缺既衰,戒之在得。  相似文献   

11.
名人养生“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名人养生“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名人养生“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名人养生“四法”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法时,四曰却疾。”名人养生“五知”宋代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  相似文献   

12.
三戒 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生活上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他把“三戒”作为人生养生之道。在青少年时不要寻花问柳,反对贪色纵欲,主张节欲以养精;壮年时期要克服好胜善斗,以养成心平气和、宽宏大量、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老年时身体衰弱,不要梦寐以求名誉地位金钱,如贪得无婪,身心俱伤,损命折寿。  相似文献   

13.
养生之法,欲养其身必先养其心。《内经》把“上古天真论”列在卷首,并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一“天真”(即自然、纯真、质朴)的天性,是上古之人获得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论语·季氏》指出: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然衰,戒之在得”。提出养心尤重“戒之在得”的原则。唐代著名药王孙思邈认  相似文献   

14.
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为养生第一要也。”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四法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法时,四曰却疾。”五知宋代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突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六节明代医学家江绮石…  相似文献   

15.
即使权威统计出每年有500万人死于吸烟,但要让全世界总共13亿的烟民戒烟,也绝非朝夕之功。所以每年只有一个“世界无烟日”(5月31日)恐怕还不够——我是点起一支烟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想起去年“世界无烟日”活动期间,正赶上我在戒烟,于是就报了名,想在戒烟之余得个大奖什么的,结果没那么幸运,到最后又开始复吸至今,不禁感叹“戒烟难,难于上青天!”想必很多烟民都如我这般有过“戒又复吸,吸之又戒”的经历,乃至留下两段经典的话:一是一段对白——“抽颗?“”戒了。“”噢,停一段呀。”……二是一句话——“凡数着天数说戒烟的都戒不成。”去…  相似文献   

16.
戒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十七岁我加盟“烟民”队伍,到二十九岁戒烟,这其间“大戒”(一个月以上)几十次,“小戒”不可计数,真所谓“戒烟容易,我一年要戒十几次”。这次“大戒”是四年前开始的。那时妻子离职进修,学费、生活费几无着落,儿子寄养  相似文献   

17.
我的戒烟经     
记得马克·吐温说过:“戒烟最容易,我已经戒过两千多次了”。 我戒烟的次数也不算少,说戒就戒,说抽再抽,反来复去,“容易”得很,也“难”得很,但是,最终还是被我戒了,巩固了。 我之所以会戒烟,大都与生病及医生的劝导有关。第一次戒烟,是四十年代末,我进大学的第二个学期,吸烟刚从“伸手牌”过渡到“腰包牌”,但中毒还不深。一次医院检查,发现自己患肺结核——特别经医生问诊,查询吸烟历史,把肺病与吸烟联系起来,这就使我紧张了。当时的人们是“谈痨色变”的,它一下就促使我毫不犹豫地把烟戒掉了。  相似文献   

18.
三戒孔子在生活上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清楚地指出,人们应按照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来养生,即年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养生方法就应有所区别。青少年时期,由于发育  相似文献   

19.
谈生气     
《长寿》1996,(8)
我已年过古稀,社会生活的实践,使我深知“树老怕经风,人老怕生气”的道理。古今中外多少人,因生气伤身驱。为了青春常在,人生应学会不生气。 许多长寿者的养生之道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戒躁、戒急、戒气”,长寿经验是不生气。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经常发生,多遇坎坷。遇有工作上的不顺心后,还有那么一部分人看你的  相似文献   

20.
三戒 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令既衰,戒之在得。”纵欲、斗殴及贪婪,均可危害健康,导致疾病滋生,寿命短夭。 三去 与孔子同时代的另一位思想家老子,在其所著《道德经》一书中提出,养生须“去甚、去奢、去泰”。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去除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欲望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散状态。要做到清心寡欲,不存私念。这既是做人的道德修养,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