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目的评估应用上颌前牵引矫治器治疗骨性安氏Ⅲ类错牙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生长发育高峰期因上颌骨发育不足而牙列轻度拥挤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舍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11±1.2)岁],使用前方牵引5.8个月促上颌骨发育,对治疗前后患者的X线头影测量进行分析。结果使用上颌前牵引矫治后,发现上颌骨长度Ptm.A明显增加,上颌相对颅底位置(Ptm-S)稳定,上下颌骨矢状位置明显改善,上牙列向前下移动,下颌及下牙列向后下移动,前牙反牙A解除,颅底及下颌基骨无明显改变。结论上颌前牵引矫治能有效辅助上颌骨前后向发育不足且牙列轻度拥挤的安氏Ⅲ类错袷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王晓舸 《现代保健》2012,(24):129-130
目的:观察乳牙期、替牙期前牙反(牙合)儿童使用 FR- Ⅲ型功能调节器的矫治效果.方法:调查对象为本院收治的 32 例乳、替牙期上颌骨发育不足的安氏 III 类错(牙合)儿童,采用上颌前方牵引联合 FR- Ⅲ型功能调节器治疗,治疗前、治疗后拍摄 X 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比较.结果:(1) 前牵引治疗 4~8 个月,平均 6 个月,安氏Ⅲ类错均得到有效矫正,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磨牙关系中性,多数后牙尖窝接触稳定;前牵引治疗后,SNA、ANB、S- N′-Si、Ns-Sn-Pos、UL-E、LL-E 均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解除上颌前牵引后改为每晚戴 FR-III 型功能调节器,配戴 12~24 个月,平均 18 个月;FR- Ⅲ矫治器保持后,各测量项目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上颌前牵引治疗后采用 FR- Ⅲ型功能调节器矫治安氏 III 类前牙反(牙合)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配合快速扩弓对上颌狭窄的骨性Ⅲ类错颌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24例上牙弓狭窄的骨性Ⅲ类错颌畸形的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9.8岁,先使用快速扩弓,再行前方牵引,平均疗程12个月,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进行硬组织分析,并对治疗前后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矢状方向上有效上颌长度,上颌突度,上切牙突度增大,垂直方向下前面高增大,患者的反颌解除.结论:上牙弓发育不足狭窄的安氏Ⅲ类错颌患者采用前方牵引加快速扩弓,能促进上颌骨生长,有利于错颌的纠正或程度减轻.  相似文献   

4.
梁凯玲 《医疗保健器具》2014,(12):1595-1596
目的 探讨安氏Ⅱ1类错验拔牙矫治过程中,上颌尖牙远中移位对前后牙位置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安氏Ⅱ1类错验患者17例,前牙Ⅱ覆验8例,Ⅲ覆覆(牙合)9例.所有患者的矫治均需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并采用口外弓加强上颌磨牙支抗配合方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治疗.治疗前及以间断力后移上颌尖牙到与第二双尖牙接触时,进行X线头影测量及统计分析.结果 上颌磨牙前移了0.9 mm,比下颌磨牙整体前移少约2.1 mm;上切牙舌侧斜移动了4.2 mm;下切牙舌向移动了1.6 mm,比上颌磨牙前移少1.0 mm.结论 控制上颌磨牙支抗并增大弓丝的滑动,可使上颌切牙在未主动内收前舌向移动;减少下颌尖牙的后移则有利于下颌磨牙的前移.  相似文献   

5.
常莉  鲁明星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2):1671-1672
目的:探讨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儿童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骀的疗效。方法:对36例儿童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采用可调面具式前方牵引器,配合作者设计的口内固定装置进行前方牵引,对前方牵引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SNA角平均增大了1.95度;SNB角平均减小了1.35度;ANB角增大了3.30度。结论:可调面具式前方牵引器,促进了上颌骨向前生长,抑制了下颌骨向前生长,可以有效改善侧貌外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配合快速扩弓对上颌狭窄的骨性III类错颌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24例上牙弓狭窄的骨性III类错颌畸形的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9.8岁,先使用快速扩弓,再行前方牵引,平均疗程12个月,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进行硬组织分析,并对治疗前后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矢状方向上有效上颌长度,上颌突度,上切牙突度增大,垂直方向下前面高增大,患者的反颌解除。结论:上牙弓发育不足狭窄的安氏III类错颌患者采用前方牵引加快速扩弓,能促进上颌骨生长,有利于错颌的纠正或程度减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用轻力前牵引联合扩弓矫治器前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形畸形的机制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正畸科诊治的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畸形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5例。试验组采用轻力前牵引联合活动扩弓矫治器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错畸形类型决定扩弓的方法,扩弓加力直至上后牙的舌尖接近下后牙的颊尖为止。上颌扩弓的同时进行前牵引,每侧施力约120~150 g,前牵引力的方向与牙合平面向下成15°角左右,两侧施力方向要平行,要求患者每天坚持戴12~l4 h。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前牵引力联合扩弓矫治器治疗,每侧施力为400~500 g左右。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常规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并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SNA角明显增大,平均增大2.5°,上颌骨向前方增加明显,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并相对向后退缩,上下切牙舌倾、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变得协调,软组织侧貌由凹面型变为直面型或者轻度凸面型,对照组与其疗效相当。两组矫治前、后的X线投影测量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前牵引力相比,轻力前牵引联合活动扩弓矫治器治疗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畸形,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侧貌改善明显,患者更易于接受,疗效可靠,临床上易于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儿童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对36例儿童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采用可调面具式前方牵引器,配合作者设计的口内固定装置进行前方牵引,对前方牵引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SNA角平均增大了1.95度;SNB角平均减小了1.35度;ANB角增大了3.30度。结论:可调面具式前方牵引器,促进了上颌骨向前生长,抑制了下颌骨向前生长,可以有效改善侧貌外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骨性3类错牙合采用减数下颌第二恒磨牙的治疗方式取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10例骨性3类错牙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的ANB角平均值为-2.63°,对所有患者进行拔除下颌第二恒磨牙,再运用钛螺旋推簧+3类进行牵引远中位置并移动下牙弓,同时让患者拍摄X线头影测量片进行观察,采用统计学分析的方式来统计处理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牙齿发生的变化。结果通过观察分析发现,10例骨性3类错牙合患者的SNA数值平均提高(2.37±2.37)°,ANB数值提高(1.46±0.89)°,L1-MP平均降低(4.37±2.57)°,L1-NB角降低(5.3±3.68)°,L1-NB距降低(2.18±1.26)mm,这些项目的数据证明,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减数下颌第二恒磨牙的治疗方式有够有效治疗骨性3类错牙合患者,值得在临床医学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常莉  鲁明星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2):1671-1672
目的探讨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儿童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对36例儿童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采用可调面具式前方牵引器,配合作者设计的口内固定装置进行前方牵引,对前方牵引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SNA角平均增大了1.95度;SNB角平均减小了1.35度;ANB角增大了3.30度.结论可调面具式前方牵引器,促进了上颌骨向前生长,抑制了下颌骨向前生长,可以有效改善侧貌外形.  相似文献   

11.
彭建  姚红 《中国保健》2010,(10):11-12
目的评价前方牵引器联合快速扩弓矫治恒牙早期骨性前牙反牙合的有效性。方法选择11例恒牙早期骨性前牙反牙合病例,应用前方牵引器联合快速扩弓矫治,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1例患者应用前方牵引器和快速扩弓,顺利完成正畸治疗,均建立了正常的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凹面型得到改善。结论前方牵引装置可以促进上颌骨的发育,有效地治疗骨性Ⅲ类错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旨在分析2X4矫治术与前方牵引器在治疗替牙期Ⅲ类牙颌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替牙期安氏Ⅲ类牙颌畸形的患者73例,按照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牵引组和矫治组,分别采用前方牵引器治疗与2X4矫治术治疗。结果:前方牵引器的疗效明显优于2X4矫治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双[牙合]垫矫治器对下颌后缩的矫治效果,探讨双[牙合]垫矫治器在安氏Ⅱ类远中错[牙合](表现为下颌后缩的侧面貌)矫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3年12月来口腔科门诊就诊的下颌后缩患者60例,按矫治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用双[牙合]垫矫治器矫治下颁后缩;对照组又按拔牙位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一和对照组二,对照组一采取上颌拔除两个第二双尖牙而下颔不拔牙的固定矫治,对照组二采取上颌拔除两个第一双尖牙而下颌拔除两个第二双尖牙的固定矫治。结果:双[牙合]垫矫治器有效前移下颌,使下颌功能性改建,获得良好的侧面貌。而对照组一拔除上颌两个第二双尖牙下颌不拔牙,经固定矫治后,下颌位置无改变,上颌因拔牙矫治而朝后缩一部分,彰显平直脸型,且面下三分之一短。对照组二拔除上颌两个第一双尖牙和下颌两个第二双尖牙,经固定矫治后,上下颌皆因拔牙矫治而略朝后缩。更加重了下颌后缩的面型,呈现衰老消瘦的面容。结论:双[牙合]垫矫治器的应用,使下颌前伸,纠正下颌后缩,极大地矫正了面貌,重塑了颜面美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使用三维影像CBCT进行评价旨在提高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精确性。方法:选取进行正畸拔牙治疗的患者10例,并在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分别拍摄CBCT,测量治疗前后上颌6个牙齿的长度(双侧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计算得出牙根吸收的数值。结果:所有测量牙齿治疗前后牙根长度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吸收量最大为上颌侧切,左右侧分别为:1.13 mm和1.14 mm;其次为上颌双侧中切牙,左右侧分别为:0.97 mm和0.96 mm;上颌双侧尖牙吸收最少,左右侧分别为0.87 mm和0.95 mm。结论:(1)结果显示正畸拔牙矫正患者治疗中有一个明显的牙根吸收。(2)本研究证实使用CBCT评价牙根吸收是一个有效而且精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前推上颌恒磨牙向后导致上颌第二恒磨牙锁[牙合]的可能性.方法 研究组:推磨牙向后的患者16例;对照组:未经正畸治疗的患者130例.两组皆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研究组分别测量推磨牙向后之前和第二磨牙建[牙合]时的牙弓后段可用间隙和拥挤度,对照组测量治疗前的牙弓后段可用间隙和拥挤度.比较两组上颌第二磨牙发生锁[牙合]的构成比、两组上颌第二磨牙发生锁[牙合]和无锁[牙合]者其牙弓后段拥挤度的差异、以及牙弓后段拥挤度与锁[牙合]形成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发生锁[牙合]的比例大于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上颌第二磨牙发生锁[牙合]者其牙弓后段拥挤度均大于无锁[牙合]者;牙弓后段拥挤度与锁[牙合]形成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前推上颌恒磨牙向后可能导致上颌第二恒磨牙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上颌扩弓治疗纠正早期功能性下颌偏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采用Quad—Helix慢速扩弓方法治疗的30例单侧后牙反验导致的下颌功能性偏斜青少年患者在矫治前后头颅定位后前位片p—A的测量资料。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30例患者经上颌扩弓治疗后两侧下颌体长度差明显减小,下颌骨两侧结构不对称性明显改善,患者均获得理想外观。结论上颌扩弓治疗纠正早期功能性下颌偏斜疗效显著,是早期纠正下颌功能性偏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减数上颌第一前磨牙矫治安氏Ⅱ类错畸形的效果,观察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方法:选取2008-2013年就诊于本院处于青春发育期的22例正畸患者,通过减数上颌第一前磨牙,结合种植体支抗技术矫治安氏Ⅱ类错畸形,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分析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结果:所有病例矫治结束后的SNA角、ANB角、U1-NA角、U1-NA距离(mm)、前牙覆合、前牙覆盖、上唇突度、下唇突度、角U1-L1、角L1-MP、A-Npog等结果较矫治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牙列整齐,覆合覆盖正常,侧貌良好,上下唇突度减小,上唇突度减小更加明显。结论:在临床中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单纯减数上颌第一前磨牙,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面型及咬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观察降低全身麻醉诱导时雷米芬太尼的剂量,待新生儿断脐后加深麻醉再行气管插管的操作方法对产妇、新生儿及麻醉医生的影响,探讨此方法用于全身麻醉剖宫产时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将30例ASA分级Ⅰ~Ⅱ级足月择期行全身麻醉剖宫产术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Ⅱ、Ⅲ组,雷米芬太尼诱导剂量分别为1.0、1.5、1.0μg/kg,Ⅰ、Ⅱ组产妇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与手术切皮同时开始,新生儿断脐后加深麻醉;Ⅲ组产妇待新生儿断脐后加深麻醉再行气管插管.观察三组产妇诱导前、切皮时、插管后即刻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记录胎儿娩出时间、插管完成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所有麻醉方案均能满足全身麻醉剖宫产术的要求.Ⅰ组和Ⅲ组切皮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较诱导前明显升高[Ⅰ组:(136.5±9.7) mm Hg(1 mm Hg=0.133 kPa)比(113.5 ±7.8) mm Hg、(96.5±9.1) mmHg比(74.2±6.0) mm Hg、(98.5±8.7)次/min比(81.2±8.4)次/min;Ⅲ组:(138.1±11.4) mm Hg比(118.7±9.9) mm Hg、(90.1±9.9) mm Hg比(77.3±7.9)mmHg、(100.3±9.0)次/min比(81.7±9.2)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即刻Ⅲ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明显低于Ⅰ组和Ⅱ组[(97.6±10.1)mm Hg比(138.9±11.2)、(130.1±4.5)mm Hg,(80.1±5.5) mm Hg比(97.7±8.9)、(82.0±8.6) mm Hg,(80.4±7.8)次/min比(99.3±12.2)、(95.9±9.6)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胎儿娩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显著低于Ⅰ组及Ⅲ组[(7.4±0.9)分比(8.8±0.6)、(8.9±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插管完成时间长于Ⅰ组和Ⅱ组[(8.5±1.8) min比(3.0±0.5)、(2.8±0.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可在10 min内完成.结论 采用雷米芬太尼1.0 μ g/kg行全身麻醉诱导,待新生儿断脐后,给予咪达唑仑2 mg、芬太尼0.2 mg加深麻醉再行气管插管的方法,可有效避免雷米芬太尼对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的影响以及气管插管操作对产妇的强刺激反应,同时也不会过多影响麻醉医生.该方法简便、有效,可推荐作为择期全身麻醉剖宫产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9.
郑松 《现代保健》2014,(17):38-40
目的:对成年患者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手术后上颌骨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45例成年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观察组),采用X线头影测量方法进行测量,拍摄标准侧位头影测量片,选择有标志性的标志点及测量项目,并与同年龄段正常人(对照组)的测量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SNA、∠SNB等8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唇腭裂手术患者较正常人有不同程度、不同表现形式的上颌骨发育受限;唇腭裂手术是影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骨生长出现不同程度抑制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