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近年来福建省因海洋生物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时有发生,引起中毒的海产品有河豚鱼、织纹螺、贻贝和热带深海鱼类等,导致中毒的毒素为河豚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和西加毒素等。各种毒素导致食物中毒的海产品品种、发病季节和发病症状都有鲜明特征,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预防海洋生物毒素致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多数人听说过河豚毒素,知道它有剧毒,而不知道有一种叫雪卡毒素的剧毒,毒性比河豚毒素还要高百倍.2017年,珠海有一家人吃了海鳗鱼后发生了食物中毒.经检测,这家人的食物中毒竟是由雪卡毒素引起的. 毒性比河豚毒素要高百倍 雪卡毒素中毒潜伏期一般为2~10小时,表现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多种症状,包括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四肢麻木、关节肌肉酸痛,还会出现心律失常、血压降低等症状,病程持续2~3周.严重中毒时可动作失调、抽搐,甚至休克、呼吸肌麻痹而死亡.中毒者会出现特异性的"热感颠倒"现象,摸着热的东西反而感觉是凉的,碰到水时感觉像触电.  相似文献   

3.
目的查明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方法对所有就餐者和可疑餐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比较病例与未发病者进食食谱的差异,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发病原因。结果就餐的4人中有3人食用了鱼干,3人中毒死亡,症状相似,未食用鱼干的1人未发病,从死者的心血、胃内容物中检测出河豚毒素。结论此次事件是因食用鱼干引起的河豚毒素食物中毒,为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要加强水产品及其干货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群众不食用河豚鱼及制品和来历不明鱼干的宣传,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为食物中毒事故原因查明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强培训医院救治河豚毒素中毒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近期,北京市发生了食用织纹螺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当地卫生监督部门经组织专项检查,发现个别餐饮业存在加工销售织纹螺的行为。近年来,我国其他省份也曾多次发生过织纹螺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织纹螺广泛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其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螺体细长,长度约1厘米,宽度约0.5厘米。织纹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毒素是神经性毒素,食用后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夏秋季节是织纹螺食物中毒高发季节。为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避免此类食物中毒再次发生,现公告如下:一、…  相似文献   

5.
2000-2009年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预防和控制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减少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危害,保护群众健康。方法利用文献分析法分析2000-2009年全国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中毒原因、年度分布等方面,探索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结果 2000-2009年254篇文献报告全国27个省市共报道亚硝酸盐食物中毒201起,中毒人数2406人,死亡人数29人,病死率1.21%。卤肉作坊过量使用亚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被误作为调味品使用中毒占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93%,其中误用导致的中毒占43.6%,误用导致的死亡人数是总死亡人数的84.6%。2004年以后,全国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发生率有所下降。其中山东省发生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居首位。江苏、四川、山西、河南次之。结论亚硝酸盐过量使用、误用现象较普遍,是引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1983—1994年河豚鱼中毒发病情况及防制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河豚鱼中毒是由进食含有河豚毒素的河豚鱼所致的一类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据资料介绍,日本每年大约发生200例河豚鱼中毒病人,我国广东、山东等省的沿海地区也常有河豚鱼中毒事件发生,在我省历年报告发生的各类食物中毒中,均有河豚鱼中毒事件报告,其病死率占各种食物中毒之首,是我省危害较大的食物中毒病种之一.为探讨我省河豚鱼中毒的发病特点与防制对策,本文对1983年至1994年全省各级卫生防疫站调查报告的河豚鱼中毒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赵改英 《健康向导》2011,17(4):26-28
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用被细菌、细菌毒素、毒物等污染或含有毒性物质的食物后,引起机体损害而发生中毒症状的疾病。据资料统计,在夏秋季,有50%以上的肠道疾病是由食品污染造成的。夏季来临,又到了食物中毒的高发期。下面就食物中毒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解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集体食堂食物中毒发生情况。[方法]对宁渡市18年来集体食堂食物中毒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时间、地点和食堂类别的不同,食物中毒发生情况也有所不同;中毒食物、致病因素和造成中毒的主要原因有所侧重。[结论]第2、3季度,市边缘区,厂矿、企业、学校和幼儿园集体食堂食物中毒发生较多;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常见;米饭、水产品是食物中毒的主要食物;食品加工不当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1999年3月29日我市发生一起因食用烤鱼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食用者3人,2人出现神经系统麻痹的中毒症状,其中1人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症状分析,怀疑所食用的烤鱼片含有河豚毒素,将患者食剩的烤鱼片和死者呕吐物残渣送交实验室检测河豚毒素,现将检测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烤鱼片干河豚毒素中毒事件的追踪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 3~ 7月间 ,厦门、大连、上海等市连续发生烤鱼片干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造成了人员死亡。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验 ,确认均为河豚毒素所致食物中毒[1 ,2 ] 。3起中毒事件都是由于食用了产自福建省龙海市的烤河豚鱼片干。实验室检验证实 ,中毒患者食剩的烤鱼片干对小鼠具有急性毒性。这些食品的带毒原因 ,当时并未调查 ,仅是推测 [1 ,2 ]。我站根据厦门市鼓浪屿区发生的一起烤鱼片干河豚毒素食物中毒事件的线索[1 ] ,深入现场 ,进行了追踪调查。1 现场调查据销售中毒食品的零售店主称 ,该批烤河豚鱼片干来自龙海市金容水产品加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贵州省有毒植物及其毒素中毒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有毒植物及其毒素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2021年贵州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有毒植物及其毒素中毒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21年贵州省共报告有毒植物中毒事件550起,发病2 010人,死亡2人,病死率0.10%; 中毒事件的原因食品中,马桑果193起(35.09%)、有毒野菜178起(32.36%)、菜豆50起(9.09%); 5月报告216起(39.27%); 9个地区均有事件报告; 农村地区报告391起(71.09%); 50.00%的中毒事件发生在家庭; 各年龄段均有发病; 因误食误用导致的有毒植物中毒事件486起(88.36%)。结论 贵州省有毒植物中毒事件报告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因误食误用马桑果、有毒野菜和菜豆造成中毒,防控重点在春夏之交的农村地区家庭。  相似文献   

12.
于瑞敏 《职业与健康》2008,24(4):374-376
该文综述水产类食品主要卫生学问题。细菌污染仍然是水产品的主要卫生学问题,副溶性血性弧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生食海鲜所致的食源性寄生虫病近年来在城市的发生率有增高趋势,与水产品有关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主要有华支睾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环境污染特别是海洋污染造成的贝类毒素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由于人为添加保鲜剂、抗生素所导致的水产品药物残留不容忽视;组胺中毒、鱼胆鱼卵中毒及虾蟹致敏原引起食源性疾病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河北省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策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我省食源性疾病监测中的暴发监测网络上报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3年间全省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05起,发病2 735例,死亡14例。第二、三季度是食物中毒事件和发病人数的高发季节。细菌性中的副溶血弧性菌和沙门氏菌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死亡人数最多的为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占总死亡人数的64.3%;其中发生在家庭内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数的78.6%。发病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是餐饮服务单位,分别占总数的45.2%和48.4%。结论 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期是在夏秋季节;细菌性致病因素是导致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有毒动植物因素是导致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地点在餐饮服务单位。针对以上我省食物中毒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和对公众的宣传教育,以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我省食物中毒病因变迁规律 ,为今后食物中毒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不同时期对全省食物中毒发生情况、中毒场所、中毒原因食品、致病因素等进行归类统计、对比分析。结果 全省食物中毒发生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 ,年均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食物中毒发生规模逐渐减小。在各个时期 ,家庭食物中毒的构成均占首位 ,且在死亡人数中占 70 %以上。动物性食物中毒所占比重下降 ,植物性食物中毒比例上升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比例下降 ,农药及化学物食物中毒比例上升 ;在死亡人数中 ,由有毒动植物中毒引起的所占比例在下降 ,由植物性食物中毒引起的所占比例逐步上升。结论 应重视和加强植物性食品、农药及化学物食物中毒防治工作 ,重点要做好农村及家庭食物中毒防治措施的研究和落实  相似文献   

15.
1994-2003年我国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为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将检索的1994—2003年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个案按照中毒种类、中毒人数、死亡人数、中毒时间、地域分布、中毒场所、中毒食物、中毒原因等方面从其中提取信息,然后将相关内容逐一归类详细分析。结果 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以副溶血性弧菌发生的起数最多,占20.2%;中毒人数以沙门菌所占比例最大,占20.4%;肉毒梭菌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70.5%,引起的死亡率也最高,达16.5%;大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在5月至10月,但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1月和2月;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有31.2%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但每种细菌的多发场所有着显著的不同;沿海省份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占24.4%,内陆省份以沙门菌最多,占22.4%。食物载体难以确定。结论 细菌性食物中毒有其规律性,根据其内在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将有助于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16.
宁德市1986~2005年食物中毒致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宁德市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为防控食物中毒提供科学决策。[方法]对宁德市1986-2005年食物中毒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6-2005年合计发生食物中毒309起,中毒3846人,死亡41人。其中,化学性食物中毒122起,中毒994人,死亡6人;细菌性食物中毒74起,中毒1983人,死亡1人;动物性食物中毒41起,中毒177人,死亡30人;植物性食物中毒43起,中毒336人,死亡4人;病因不明的29起,中毒356人。按食物中毒起数统计,细菌性中毒副溶血性弧菌占73.0%,化学性中毒有机磷农药占79.5%,动物性中毒河豚鱼占56.1%,植物性中毒毒蘑菇占58.1%。[结论]1986-2005年宁德市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中,细菌性以副溶血性弧菌居首,化学性以农药最常见,动物性以河豚毒鱼居多,植物性以毒蘑菇为主。  相似文献   

17.
收集2002-2016年国内文献报道的学校食物中毒暴发事件,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知网(CNKI)、生物医药数据库、维普全文电子期刊数据、超星数据库等4个数据库,以“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和“暴发”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分析国内报道的学校食物中毒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文献报道的学校食物中毒事件557起,累计发病33 467例,住院16 564例,无死亡病例.食物中毒多发生在4-6月、9-11月;华东地区报告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居首位(168起,占30.16%);事件引发环节以多环节最多,其次是加工不当、储存不当;原因食品主要为粮食类、蔬菜类和肉类,分别占事件总数的17.41%,10.77%,7.54%.致病因素以生物污染物为主,占事件总数的70.56%.结论 学校食品安全问题不能忽视,学校应加强夏秋季生物性污染物的控制以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3起诱导性"食物中毒"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心理诱导引发的“食物中毒”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方法:收集3起发生在小的疑似食物中毒爆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例偶发生活事件诱发引起的“食物中毒”病例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或其他自觉症状,典型的胃肠道感染或中毒症状(腹泻、呕吐)较为少见,偶发生活事件与病例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关联(P<0.01)。结论:偶发生活事件可以诱发引起群体性非特异性的,以主观感觉异常为主要特征的健康相关事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13—2016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2016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6年深圳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事件67起,发病682人,死亡2人。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集中在6~7月,报告事件数量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占61.19%,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微生物;报告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占59.53%,主要为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其次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发生7起,发病50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场所,分别占49.25%和19.40%。结论深圳市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应以降低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和亚硝酸中毒为主,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2010-2014年广西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情况,为制订食物中毒事件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0-2014年广西各地发生的食物中毒资料,对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分布情况及致病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10-2014年广西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98起、发病2 446人、死亡35人,年均发病率1.04/10万人、病死率1.43%。第二季度(30起,占30.61%;806人,占32.95%)及4月份(13起,占13.27%;406人,占16.60%)事件数、中毒人数最多,第四季度(2.46%)及12月份(12.50%)病死率最高;县乡镇、学校分别是中毒高发的地区和场所,中毒例数分别为806例(39.69%)和1 177例(48.12%);微生物类为最主要致病因素,导致1 483例食物中毒(60.63%),动物类因素病死率最高,达28.57%。 结论 广西食物中毒事件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应针对高发时段、多发地区、易发场所和高危致病因子实施重点监管,综合施策,进一步遏制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