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孕妇81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孕前及孕期体重增幅不同组别之间妊娠并发症、妊娠结局发生率的差异。结果810例孕妇孕前消瘦组132例(16.30%)、体重正常组518例(63.95%)、超重组94例(11.60%)、肥胖组66例(8.15%);孕期体重增加<15 kg 组102例(12.59%)、体重增加15~20 kg组540例(66.67%)、体重增加≥20kg组168例(20.74%);孕前超重、肥胖及孕期体重增加≥15 kg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产程阻滞、剖宫产、巨大儿、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均高于体重正常组及体重增加<15 kg 组(P〈0.05)。结论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过多与妊娠期间的并发症、不良妊娠结局存在直接关系,应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的涨幅,实现全面化的体重管理减少避免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和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方法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2734例于四川I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分娩且病历资料完整孕妇,按孕前体重指数分组。体重指数〈16.75kg/m2,纳入低BMI组(n=51),体重指数为(16.75~23.71)kg/m2纳入正常BMI组(n=2330),体重指数〉23.71kg/m2,纳入高BMI组(n=353)。根据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推荐的孕期适宜体重增长模式,将孕期体重增长分为三类:体重增长〈13.13kg,体重增长为(13.13~20.25)kg和体重增长≥20.25kg。将正常BMI组与高BMI组孕妇分别按体重增长进一步分为三个亚组,分析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结果低BMI组、正常BMI组和高BMI组孕妇孕前体重指数与新生儿体重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128(P〉0.05),0.138(P〈0.01)和0.126(P〈0.05)。低BMI组、正常BMI组和高BMI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体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9(P〈0.001),0.236(P〈0.001)和0.195(P〈0.001)。正常BMI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13.13kg亚组1与正常BMI组体重增加为(13.13~20.25)kg亚组1比较,巨大儿发生的OR=0.617,95%CI:0.424~0.864(P〈0.01)。正常BMI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20.25kg亚组1与体重增加为(13.13~20.25)kg亚组1比较,巨大儿发生的OR=1.622,95%CI:1.116~2.356(P〈0.01)。正常BMI组中,各体重增长亚组比较,低体重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高BMI组中,各体重增长亚组比较,低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为降低巨大儿发生率,正常体重指数组孕期体重增加不宜超过20.25kg。  相似文献   

3.
孕妇体重与妊娠糖尿病及巨大儿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评价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糖尿病(GDM)和巨大儿的关系,对孕期体重增长的合适范围提出建议。方法:选择我院产科登记的GDM孕妇73例作为研究组,以同期无并发症的孕妇73例作为对照组,定期检查至分娩。结果:孕前和分娩前平均体重,孕前超重型和肥胖型人数,孕期体重增长≥20kg的人数GDM组多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体重增长>15kg巨大儿发生GDM组为28.57%(14/49),对照组为9.38%(3/3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体重增长≤15kg巨大儿发生GDM组为0,对照组为4.62%(3/65),孕期对照组平均体重增长14.44kg,GDM组平均体重增长18.20kg。结论:孕前体质指数增大与GDM发生有关,孕期的体重超增与巨大儿发生有关,孕妇的体重增长>15kg巨大儿发生明显增加,故建议整个孕期体重增长的合适范围应控制在10-12.5kg。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相关因素及其妊娠结局。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通过病例对照分析,调查其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最后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ogistics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年龄、家庭收入、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不良环境暴露、孕期不良心理、孕期生活事件、孕期不良生活习惯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χ^2值分别为6.13、11.20、26.19、12.23、13.16、6.35、8.47,均P<0.05),而文化程度、早孕反应、先兆流产、既往不良妊娠史无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3.06、2.56、0.03、1.13,均P>0.05)。家庭收入、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不良心理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组中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94.911,P<0.001)。结论年龄、家庭收入、孕前体重指数、孕期生活事件、孕期不良环境暴露、孕期不良心理、孕期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探天津地区不同孕前BMI双胎孕妇妊娠期增重趋势和各妊娠期推荐增重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天津市分娩且有完整产检的1 346例健康双胎孕妇数据,按照孕前BMI分为体重不足组(BMI<18.5,n=117)、标准体重组(18.5≤BMI≤23.9,n=783)、超重组(24.0≤BMI≤27.9,n=320)、肥胖组(BMI≥28.0,n=126)。绘制各组孕妇的妊娠期体重增长曲线,按P25~P75计算不同组别双胎孕妇妊娠早、中、晚期适宜增重范围,分析孕前BMI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结果 孕前BMI与年龄呈正相关(r=0.06,P<0.05),与分娩孕周呈负相关(r=-0.12,P<0.001),双胎之间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0.69,P<0.001)。四组孕妇妊娠期适宜增重范围分别是:体重不足组20.27(17.00~24.24)kg,标准体重组20.95(16.64~25.66)kg,超重组16.94(13.39~20.62)kg,肥胖组16.44(11.29~21.79)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孕前BMI与双胎新生儿出生体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初步得出我国北方城市天津不同孕前BMI双胎孕妇在妊娠早、中、晚期的适宜增重范围及增重速度,为现有指南中缺少的孕前体重不足组双胎孕妇的妊娠期增重范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孕期体重管理对孕前超重及肥胖孕妇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2017年建卡的孕前或孕12周时BMI≥24的126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孕期体重管理组各63名,分析2组在孕期增重、分娩方式及妊娠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体重管理组分娩前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占比为36.51%,低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382,P<0.05);妊娠期高血压、产后出血、剖宫产及分娩巨大儿的发生率,体重管理组分别为3.17%、3.17%、41.27%、17.46%,均低于对照组的12.70%、19.05%、63.49%、28.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孕妇产后1年,体重管理组和对照组发生超重及肥胖的比例分别为73.02%和9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945,P<0.001).结论 对孕前体重超重及肥胖孕妇进行孕期体重管理,能避免其孕期体重增重过多,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孕前BMI及孕期增重与孕妇妊娠结局的关系,为制定孕期体重分级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杭州市下城区中医院围产保健门诊建卡接受定期产前检查并在该院分娩的903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成人BMI分类标准将参与研究的孕妇分为3组:孕前体重过轻组167例,孕前体重正常组631例以及孕前超重和肥胖组105例。根据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将孕前体重过轻组孕妇分为2个亚组:增重10~14.99 kg和≥15 kg;将孕前体重正常组孕妇分为3个亚组:增重<10 kg、10~14.99 kg和≥15 kg;将孕前体重超重和肥胖组患者分为4个亚组:增重<5 kg、5~9.99 kg、10~14.99 kg和≥15 kg。记录孕妇姓名、年龄、孕周基本信息,记录孕妇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孕妇和新生儿并发症情况[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生长受限(FGR)、早产和巨大儿]。结果903例孕妇中,孕期增重<10 kg 70例,占7.8%,孕期增重10~14.99 kg 285例,占31.6%,孕期增重≥15 kg 548例,占60.7%。孕前体重过轻组2个亚组孕妇GDM发生率和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体重正常组3个亚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FGR发生率、早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和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超重和肥胖各亚组孕妇FGR发生率较低,但各组间高血压发生率、GDM发生率、FGR发生率、早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和新生儿体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超重或者肥胖孕妇剖宫产和妊娠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孕前体重正常孕妇孕期增重过少或者过多也会增加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孕期孕妇增重合适范围为10~15 kg。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在不同孕期孕妇对孕期体重增长的知识、态度、行为,分析不同体重增长值及对妊娠并发症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1间,采取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通过问卷调查和产检随访记录,探讨孕妇孕前BMI、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孕早期孕妇对体重增长的基本知识正确回答率均较低,54.9%的孕妇没有在孕早期注意控制体重;孕妇在孕中期对控制体重增长的知信行均较孕早期有较大改善,分别有43.9%和53.4%的孕妇意识到体重过快增长会影响到胎儿健康及分娩方式,58.6%的孕妇能够正确回答体重增长的适宜范围,54.6%的孕妇采用了控制体重的行为;69.4%的孕晚期孕妇主动体重控制。在孕前BMI正常组孕妇中,孕期体重增长越大,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越高,体重增长15~20 kg组和20 kg组,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检出率达分别为10.5%、6.3%和24.0%、16.0%,显著高于体重增长10~15 kg组的5.4%、5.4%;孕前超重肥胖孕妇中,体重增长15~20 kg组和20 kg组,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检出率达分别为15.3%、14.2%和27.6%、23.1%,均高于体重增长10~15 kg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孕前BMI正常孕妇中,孕期体重增长15~20 kg组和20 kg组剖宫产率为42.1%和48.0%,高于体重增长10~15 kg组的30.3%(P0.05);新生儿出生体重随着孕期体重增长增加而增加,孕期体重增长20 kg组巨大儿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孕妇体重增长相关的健康教育应该在时间上提早开展,特别需要重视孕妇饮食指导,孕期体重增长过高增加了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剖宫产的风险,建议加快推进我国孕产妇体重增长指南、标准的制定,指导临床和健康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前超重、肥胖及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715例孕前体质指数(BMI)正常、超重和肥胖单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孕前BMI及美国医学会(IOM)2009年最新修订的孕期增重指南作为孕妇分组的标准。根据孕前BMI的不同分为正常BMI组(18.5≤BMI25)和超重肥胖组(BMI≥25)。正常BMI组和超重肥胖组按照孕期增重是否合理再分为体重增长不足、体重增长正常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并记录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巨大儿、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结果孕妇孕前BMI为正常和超重肥胖者分别占75.2%、24.8%。正常BMI组与超重肥胖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分别占9.3%、22.0%,妊娠期高血压为4.1%、14.1%,剖宫产为36.6%、58.8%,早产为7.2%、13.6%,低出生体重儿为4.8%、9.6%。超重肥胖组孕妇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BMI组(均P0.05)。体重增长过多孕妇中正常BMI组孕妇和超重肥胖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分别为9.4%、22.4%,妊娠期高血压为5.1%、13.8%,剖宫产为41.4%、61.2%,早产为5.1%、12.5%。结论孕前超重肥胖或妊娠期体重过度增加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8,(3):383-384
目的探讨孕前和孕期体重与妊娠相关并发症及妊娠结局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住院分娩的200例孕妇,根据BMI分为偏瘦组(BMI<18.5 kg/m~2)、正常组(18.5 kg/m~2≤BMI<24 kg/m~2)、超重组(BMI≥24 kg/m~2),根据孕妇的孕期体重增长值分为A组(△W<15 kg)、B组(15 kg≤△W≤20 kg)、C组(△W>20 kg)。比较不同孕前体重组、不同孕期体重增长组孕妇的妊娠相关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结果不同孕前体重组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孕期体重增长组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孕妇孕前的最佳BMI应控制在18.5~24 kg/m~2,孕期体重增加应控制在7~15kg,建议孕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态平衡,注意调整体重,从而有效降低妊娠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及子痫前期对妊娠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为育龄妇女孕前、孕期及产后保健提供依据,以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并为新生儿的健康管理提供预警信息。方法 以前瞻性队列研究为基础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暴露组84例,其中妊娠期高血压39例、子痫前期45例,按1∶1比例分层随机选择对照组(健康孕妇),使其在分娩年龄、分娩孕周、孕前体质指数、孕次、产次五方面成组匹配,比较两组间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的差别,进一步按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对暴露组分层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暴露组在分娩方式、早产、宫内缺氧、低出生体重儿、转新生儿科或转院、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生后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子痫前期导致的不良妊娠及新生儿结局更严重。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及子痫前期对孕妇及新生儿造成了不良影响,应当加强育龄妇女的保健,积极预防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实现优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中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2月1日-2019年1月31日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498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资料,以新生儿是否为巨大儿,分为巨大儿组(65例)和对照组(433例),行回顾性统计学分析。结果巨大儿发生率13.1%(65/498)。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FPG)、孕前BMI及孕期体质量增长是妊娠期糖尿病中巨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巨大儿组在年龄、居住地、辅助生殖技术、分娩孕周、产次、糖尿病家族史、巨大儿分娩史、注射胰岛素治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中,OGTT中FPG、孕前BMI、孕期体质量增长预测巨大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9、0.632、0.675,三者联合预测巨大儿的曲线下面积则为0.786(AUC=0.786),并且各指标预测巨大儿的界值分别为5.185 mmol/L、23.02 kg/m2、13.75 kg。巨大儿组与对照组妊娠并发症比较,巨大儿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中,OGTT中FPG、孕前BMI、孕期体质量增长是巨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2)当OGTT中FPG>5.185 mmol/L、孕前BMI>23.02 kg/m2、孕期体质量增长>13.75 kg时,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发生巨大儿的风险显著增加;(3)巨大儿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产后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孕早期血脂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GH)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对自2013年1月至2013年4月在北京妇产医院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并在本院分娩的1 906例孕妇进行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的孕妇,对照组为血压正常的孕妇.收集年龄、身高、孕前体重、高血压家族史、孕次、产次以及首次产检检测空腹血脂的孕周和实验室结果等资料,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病例组的孕早期三酰甘油(TG)水平(1.37±0.57mmol/L)高于对照组(1.22±0.59mmol/L),t=2.65, P=0.01.控制混杂因素后,TG每增加1mmol/L发生GH的风险增加34%(95%可信区间为1.01~1.78,P<0.05);孕前超重/肥胖孕妇发生GH的风险是孕前体重正常孕妇的2.85倍(95%可信区间为1.62~5.03,P<0.01);孕次≤2次的孕妇发生GH的风险是孕次>2次孕妇的2.45倍(95%可信区间为1.19~5.06,P<0.05).结论 孕早期的TG水平,独立于孕前BMI,是GH的显著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围生结局的影响,为孕期保健、孕前和孕期体重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将深圳市龙岗区2014-2017年26家助产医院95 849例单胎足月产妇按孕前BMI及孕期增重情况分组,观察各组围生结局。结果 95 849例孕妇平均孕前BMI为(20.49±2.83) kg/m2,平均孕期增重(14.49±5.89) kg。相比孕前正常BMI 和孕期增重适宜的孕妇,孕前消瘦(BMI<18.5kg/m2)和孕期增重不足是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80(1.61~2.00)、1.83(1.63~2.05);孕前超重(BMI≥24 kg/m2)是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巨大儿、剖宫产、出生窒息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84(1.68~2.02)、2.40(1.90~3.04)、3.07(2.39~3.96)、2.70(2.49~2.92)、1.89(1.81~1.97)及1.33(1.05~1.67);孕期增重过度是巨大儿、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2.59(2.40~2.79)、1.45(1.40~1.50)、2.83(2.21~3.62)、2.18(1.69~2.81)、1.26(1.13~1.40)及1.26(1.07~1.48)。结论 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均是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低出生体重和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因素,因此将孕前BMI、孕期增重控制在合理范围有利于获得良好的围生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青岛地区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以指导临床早期干预及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减少母婴并发症.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东区分娩的孕产妇,孕妇24-28周空腹血糖≥5.1 mmol/L或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任意一点血糖异常即诊断为妊娠糖尿病(GDM).收集到病例组(GDM组)670人,其中OGTT结果 仅1项血糖异常为GDM A组,2项血糖异常为GDM B组,3项血糖异常为GDM C组,随机选择同期非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727例作为对照组,对不同组间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①GDM的患病率为24.17%;②GDM组的年龄、孕次及产次、孕前后体重及孕前后BMI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545、2.990、2.782、4.494、3.930、5.355、4.980,均P<0.05);③GDM组孕产妇胎膜早破、早产、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3.928、5.181、26.788、4.975,均P<0.05);④GDM组新生儿巨大儿、胎儿窘迫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6.363、4.299,均P<0.05);GDM组新生儿出生孕周小于对照组(t=-2.844,P<0.05);GDM组新生儿出生体重高于对照组(t=3.664,P<0.05);⑤GDM C组在胎膜早破、剖宫产、巨大儿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χ2值分别为9.984、8.809、22.971,均P<0.01);而GDM A组和GDM B组仅剖宫产率较对照组升高(χ2值分别为11.749、21.691,均P<0.01);除了巨大儿发生率在GDM A组与GDM C组、GDM B组与GDM 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474、7.461,均P<0.01)之外,其他各组之间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DM与年龄、孕产史及孕前后体重和BMI有关,OGTT多项血糖异常的孕妇,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应加强对此类孕妇预防保健,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广元地区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为该地区育龄妇女GDM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广元地区2012~2013年住院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抽取全市分娩数最多的前5家医院作为临床资料样本收集单位,使用调查表收集孕妇年龄、身高、体重、文化程度、收入状况、饮食习惯、既往史、家族史、分娩孕周、体重增长等情况,分别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0 973例孕妇中有201例GDM孕妇,GDM发病率为1.8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总收入、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家族史、饮食习惯、异常孕产史、血型、孕期增重等是GDM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居住地、既往史、孕前及孕期服用叶酸情况、孕产次与GDM发病无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糖尿病家族史、异常孕产史、饮食习惯、血型、孕期增重是G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广元地区GDM发病率与年龄、孕前BMI、家族史、异常孕产史、饮食习惯、血型、孕期增重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MI)孕妇孕早期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国药东风总医院建档产检孕妇491例,专人记录孕妇的身高、年龄、孕前体重、BMI、孕早中期体重、分娩结局等一般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孕前BMI的孕妇孕早期体重增长与GDM的关系。结果孕早期增重不足、适宜及过多的孕妇GDM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17,P<0.05),而孕中期不同的体重增长情况,孕妇GDM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1,P>0.05)。孕早期增重按不同孕前BMI进行分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为18.5~24.9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过多,GDM发病风险增至1.913倍(OR=1.913,95%CI:1.033~3.543);孕前BMI≥25.0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适宜、过多,GDM的发病风险分别增至4.900倍(OR=4.900,95%CI:1.179~20.373)和5.444倍(OR=5.444,95%CI:1.290~22.976)。孕前BMI<18.5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不足、适宜、过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χ2=118.600)、羊水异常(χ2=6.750)及剖宫产(χ2=6.166)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孕前BMI≥25.0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不足、适宜、过多,巨大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72,P<0.05);孕前BMI=18.5~24.9kg/m2的孕妇,孕早期不同增重情况,其不良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孕前体重正常和孕前超重肥胖者,孕早期体重增长过多增加了GDM发生风险;而孕前低体重者,孕早期体重增长增加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异常及剖宫产的发生风险,并不增加GDM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病的高危因素,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4至9月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行产前检查诊断的糖代谢异常孕妇(研究组)共108例,其中妊娠期糖尿病(GDM)75例、妊娠糖耐量异常(GIGT)33例;收集同期糖代谢正常孕妇91例(对照组),对两组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各因素对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病的影响。结果一般情况分析显示,糖代谢异常孕妇年龄、孕前身体质量指数( BMI)、孕期体重增长、孕次及产次均大于正常孕妇( t 值分别为-6.567、-4.818、-1.929、-3.231、-3.270,均P<0.05);糖代谢异常孕妇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2,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孕次、产次、文化程度、年龄≥30岁、孕前BMI≥24kg/m^2、糖尿病家族史、不良孕产史、高脂血症、反复发生霉菌性阴道炎( VCC)、孕期大量甜食、孕期大量水果、孕期锻炼等因素与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孕期大量甜食、孕期大量水果、糖尿病家族史、孕前BMI≥24kg/m^2、VCC、年龄≥30岁、孕期锻炼7个因素进入主效应模型,其中孕期锻炼为保护性因素,其他为危险因素。结论不合理饮食、糖尿病家族史、孕前超重、年龄≥30岁、反复发生霉菌性阴道炎为影响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生的高危因素,孕期锻炼为保护性因素。对存在高危因素的妇女在产前检查时应加强监护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城市女性在孕中晚期体重增重趋势及其相关因素,为孕妇合理控制体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调查于2015年在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建档产检并生产的孕妇1 176例,采用病案查询法获取孕妇的一般情况,以及建档时(孕6~8周)、孕16、20、24、28、32、36周及分娩当天体重数据。通过分析孕妇体重增幅及增重速度,以了解妊娠期体重增重的趋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提示调查对象孕期总增重(13.8±4.3)kg,增重速度(周增重)从孕24周后递减,孕中期高于孕晚期。孕期增重与基础体质指数(BMI)密切相关,基础超重/肥胖组孕期总增重[(11.8±4.6)kg]及增速(周增重)明显低于低体重组[(14.1±3.3)kg]和正常组[(13.9±3.9)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超重/肥胖组增速整体较平缓。参考美国医学研究所(IOM,2009)标准,41.2%调查对象孕期增重适宜,23.3%增重不足,34.5%增重过多;基础低体重组孕期易增重不足比例较高(31.7%),而超重/肥胖孕妇易增重过多(58.6%)。分娩年龄≥35岁组的孕妇体重增幅低于年龄<35岁组,但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孕妇各孕周体重增速均呈递减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年龄≥35岁组增速变化平缓(P>0.05)。经产妇体重增幅低于初产妇(P<0.05),但两组体重增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孕期增重与怀孕年龄、基础BMI、分娩孕周有关,方程为Y=9.027-0.114X1-0.258X2+0.352X4结论 孕妇孕中期增重高于孕晚期,孕期总增重与基础体质指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