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卫生研究》2020,(2):336-338
2018年中国暴发了多起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变种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并有多例重症和死亡病例出现,给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该菌代谢产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食物中毒和死亡的元凶。本文综述了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特征、米酵菌酸生物合成机制以及米酵菌酸产生的环境应答,展望了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米酵菌酸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
米酵菌酸是椰毒假单胞菌及其酵米菌亚种的毒性代谢产物之一,是引起酵米面和变质银耳等多种食品中毒致死的主要病因。作者成功地制备了米酵菌酸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物(BABSA)、卵清蛋白结合物(BA-EA),并在国内首次获得了抗BA半抗原的多克隆抗体,血清效价可达1:12×104和1:8×104。建立了检测BA的直接和间接竞争ELISA法。为进一步研制抗BA的单克隆抗体、探寻特异性的免疫治疗手段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米酵菌酸对小鼠肾组织毒性作用的超微结构改变,探讨米酵菌酸的中毒作用机制.方法 小鼠腹腔注射米酵菌酸,2 h后取其肾组织,通过电镜观察其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电镜下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球足细胞及内皮细胞的线粒体水肿,嵴断裂或消失,部分线粒体髓样变和空泡样变性;粗面内质网扩张并脱颗粒;细胞核核周间隙增宽;毛细血管基底膜不匀性增厚.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米酵菌酸可造成肾组织亚细胞结构的损伤,可对米酵菌酸中毒引起的肾功能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2021年发生的一起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中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呕吐、腹泻、肝损害为主,经早期血液灌流和血浆置换清除毒物以及护肝治疗,3例治愈、1例死亡。米酵菌酸中毒后病情进展快,易发生肝衰竭或多器官功能障碍而死亡。中毒的严重程度与患者体内米酵菌酸毒素的浓度有关,故早期对米酵菌酸毒素的测定对中毒诊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确诊患者,早期积极行血液净化和护肝治疗对预后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米酵菌酸中毒国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 BA)(即黄杆菌毒素A)是由椰子假单胞菌(Pseudomananscocovenenans)产生的一种引起食物中毒的毒素。从三十年代起,国外对该毒素的理化性质、化学结构及毒作用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1977年,从我国东北地区酵米面中毒样品中分离的一种新的食物中毒菌——酵米面黄杆菌(Fla-vobacterium farinofermentans no sp)产生的一种外毒素-酵米面黄杆菌毒素A(简称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食品中米酵菌酸含量。方法样品经氨水-甲醇超声提取,上清液经固相萃取柱净化后,进高效液相色谱仪采用C18色谱柱分离,检测波长267 nm,外标法定量。结果米酵菌酸在0.3~40.0μ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为0.999 4,加标回收率在94.6%~104.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3.0%,检出限为0.005 mg/kg。结论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高、样品前处理简单等优点,可满足食品中米酵菌酸含量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7.
1986年春对河南省发生过银耳中毒的三个县进行调查研究,检测各类自然环境样品和各期银耳样品730余份。在红薯窖土、屋内墙壁土和贮存黄豆中首次分离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从外观正常银耳、烂银耳及干、鲜银耳中均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或米酵菌酸,检出率14.87%,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快速测定血浆中米酵菌酸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为相关食源性中毒事件的病因学鉴定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水稀释、PAX阴离子交换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采用XBridge TM BEH C18色谱柱分离,0.01%(v/v)氨水-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浆中米酵菌酸含量。结果血浆中米酵菌酸在1~40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3,线性回归方程为y=16 509x+3 134.3。方法检出限为0.5 ng/mL,定量限为1 ng/mL。在1 (定量限)、10(10倍定量限)、200 ng/mL (线性范围中间点) 3个浓度水平下,加标平均回收率为76.0%~96.7%,相对标准偏差为5.2%~12.8%。检测2例食源性中毒患者血浆中米酵菌酸含量分别为394 ng/mL和92.3 ng/mL。结论通过优化样品前处理和色谱分离条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可以实现血浆中米酵菌酸快速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满足实际样品检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酵米面、银耳等食品中椰酵假单胞菌及其毒素的污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了1986~1987年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酵米面、银耳、玉米及其它谷类食品中椰酵假单胞菌及其毒素的污染调查情况。共检测玉米、酵米面1 121件,其它谷类及制品236件,鲜银耳371件,干银耳264件。检出椰酵假单胞菌和米酵菌酸的阳性率依次为鲜银耳>其它谷类及制品>玉米和酵米面>干银耳。鲜银耳的检菌、检毒阳性率分别高达4.04%和8.21%。在被调查的21个省区内,以河南、四川的污染最严重。  相似文献   

10.
酵米面中毒病原菌的毒黄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发现的引起酵米面中毒的病原菌是一种不引起葡萄糖发酵的革兰氏阴性黄色杆菌。其形态学、生理学和生化表型特性与假单胞菌符合。它产生酵米霉酸。其弥散分布的黄色素经证明为毒黄素。椰毒假单胞菌也产生这两种毒性物质,且影响产生毒黄素的因素也相似。因此,我们认为引起酵米面中毒的病原菌与椰毒假单胞菌相同,或者它们是密切相关的菌种。  相似文献   

11.
酵米面黄杆菌(Flavobacterium farinofermentans nov.SP.)是新发现的食物中毒的病源菌。目前,世界各地由该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报告尚罕见。我国东北、广西等地曾有臭米面中毒的报告(臭米面食物中毒的病源菌—1978年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定名为产毒黄杆菌,1979年由酵米面中毒病因研究协作组鉴定,暂定名为酵米面黄杆菌)。我省1981年首次发生于涪陵县黄旗、志韩两公社。经流行病学、细菌学、血清学调查,证实为酵米面黄杆菌中毒。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 酵米面黄杆菌是一种新的食物中毒菌。它的毒素是引起东北和广西地区酵米面中毒的病因,根据其生物学的性状,划归入黄杆菌属中。酵米面中毒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食物中毒,为了进一步摸清该菌的分布情况及流行情况,以寻求防治对策,特从血清学方面着手进行研究。本篇报告仅就酵米面黄杆菌菌体抗原进行了初步探索对已鉴定的40株酵米面黄杆菌和吉林省防疫站提供的部分菌株进行了分型及分布的调查。  相似文献   

13.
刘秀梅  文卫华 《卫生研究》1996,25(4):239-241
继制备米酵菌酸(BA)多克隆抗体以后,作者成功地运用免疫杂交瘤技术,获得了能分泌抗米酵菌酸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1F7和2H9,其腹水效价可达10-6,对BA的50%有效抑制浓度为10-4,两株细胞分泌抗体的亚型均为IgG1型,纯化后获得BA-McAb的IgG浓度为11g/L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快速测定中毒患者血液、尿液、胃液、血滤废液及血浆置换废液中米酵菌酸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方法试样经0.1%氨水甲醇-乙腈溶液(80∶20,v/v)涡旋提取、离心、过滤,采用BEH C_(18)柱分离,0.05%甲酸水和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源负模式(ESI~-)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米酵菌酸在0.5~100μg/L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4,方法检出限为0.5μg/L,定量限为1.5μg/L。回收率为74.2%~111.9%,相对标准偏差为0.8%~3.4%(n=6)。结论该方法简单、灵敏、准确,可用于米酵菌酸中毒事件的病因鉴定和治疗效果的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山东、河南、河北报道的变质银耳中毒,中毒的病死率很高。其中毒菌与东北、广西等地区的酵米面中毒为同一种细菌。这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称为黄杆菌,现在认为它属于假单胞菌属,称为酵米面假单胞菌。这是一种土壤细菌,在粮食上也存在。它是专性需氧菌,并不能引起发酵。但在“发酵”后的酵米  相似文献   

16.
酵米面黄杆菌与椰毒假单胞菌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篇报告是用三株酵米面黄杆菌(暂定名)的代表株(CO_7,CO_8,CO_(14)),同椰毒假单胞菌进行对比试验,并以铜绿假单胞菌,洋葱假单胞菌,贪食黄杆菌、脑膜炎黄杆菌及大肠杆菌力对照进行了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性状、血清学试验、产毒试验(TLC,紫外分光光度法及毒性)、DNA分子杂交试验。在上述六大项目中,仅在生理生化性状项目里,有一个试验结果不一致(侧金盏花醇)酵米面黄杆菌分解,而椰毒假单胞菌则不分解,其它各项都一致,因此两种菌是同属同种。鉴于其生态分布有所不同,故将暂定名的酵米面黄杆菌命名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Pseudomonas Cocovenenanssubsp farinofermentans Meng ZH &Wang DS et al.)  相似文献   

17.
1988年7月,我省贞丰县平街乡一户农民,全家人3人食用发酵玉米粉汤圆全部死亡。采集变质发酵玉米粉及死者胃内容物,进行常规分离鉴定、动物试验。从中毒食物标本中分离出2株典型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并检出该菌产生的酵菌酸。取经处理后的发酵玉米粉上清液给4只小白鼠灌胃,于灌胃后1h内出现中毒症状,3h内全部死亡。本次食物中毒与我省册亨县1986年6月发生的一起米酵菌酸中毒季  相似文献   

18.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菌体脂肪酸成分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不同致病型菌株的菌体脂肪酸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方法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不同致病型菌株的菌体脂肪酸成分,并利用MIDI-FAME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椰毒假单胞菌的菌株与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中其他致病型菌株的脂肪酸成分非常相似,从而进一步确定了它的分类地位。另外还发现C16∶0.2OH、C18∶1.2OH和C16∶1.2OH与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米酵菌酸的产生具有一定的联系。结论由脂肪酸成分分析确认了椰毒假单胞菌的分类地位,为进一步研究它的产毒机制和致病机理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9.
从河北沧州地区变质银耳中毒及唐山、秦皇岛酵米面中毒送检菌株共获得14株菌,均符合酵米面黄杆菌的特征,但其产毒量明显不同,一般在100~400μg/ml,有的仅为0.01或<0.01μg/ml。用现有的酵米面黄杆菌血清分型,3株为O-Ⅳ型,3株为--Ⅴ型,其余8株未能分型,经过免疫血清吸收试验,证明此8株菌为一新型的(O-Ⅵ)酵米面黄杆菌。  相似文献   

20.
<正> 我们应用含氯霉素的 PD 液进行酵米面黄杆菌增菌效果观察,并对730份环境及银耳样品进行了酵米面黄杆菌的分离,获得选择性增菌的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受试菌株: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提供。2.试验用氯霉素含量为0.25g/2ml.乳糖酸红霉素含量为0.25g/支。青霉素 G 纳含量为80万单位/支.3.最高耐药浓度的测定采用液体培养基稀释法。PD、PDA 培养基的制备参照《食品卫生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