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使用颈胸一体架(膜)对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体位固定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入组32例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均使用颈胸一体架(膜)进行体位固定,采用调强放疗技术照射乳腺/胸壁和锁骨上下区,并在放疗中进行锥形束CT(CBCT)位置验证,分别配准乳腺/胸壁靶区和锁骨上下区靶区。对239次CBCT图像的摆位误差和上下靶区位置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 左右、头脚、腹背方向乳腺/胸壁的平移摆位误差分别为(1.84±2.36)、(1.99±2.48)、(1.75±1.86)mm,锁骨上下区的平移摆位误差分别为(1.98±2.44)、(1.98±2.48)、(1.71±1.79)mm。每个病例每次CBCT扫描的乳腺/胸壁与锁骨上下区平移误差的差值在x、y、z方向分别为(0.38±0.66)、(0.07±0.41)、(0.45±0.92)mm。结论 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采用颈胸一体架(膜)进行体位固定,摆位误差小,乳腺/胸壁和锁骨上下区靶区位置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对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的影响,以及在不考虑旋转误差、靶区及邻近器官变化的情况下不同BMI宫颈癌患者放疗的最佳体位。方法 将90例宫颈癌患者根据BMI分为过轻组(BMI≤18.4kg/m2)、正常组(18.5kg/m2≤BMI≤23.9kg/m2)和超重组(BMI≥24kg/m2),每组各30例。每组内又分为仰卧位(15例)和俯卧位(15例)两种体位固定方式。获取90例宫颈癌患者共2 250组CBCT数据,记录并分析每组内摆位误差大小,并根据公式MPTV=2.5Σ+0.7σ计算最佳体位靶区外扩边界值。结果 不考虑BMI分组情况下,仰卧位和俯卧位在x、y、z轴向的摆位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BMI情况下,过轻组中仰卧位在x、y轴向的摆位误差小于俯卧位(P<0.05),但z轴向的摆位误差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对应的仰卧位MPTV为4.76、4.27、5.73mm;正常组中仰卧位和俯卧位x、y轴向的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z轴向的摆位误差俯卧位小于仰卧位,其对应的俯卧位MPTV为6.42、10.21、4.91mm;超重组中仰卧位和俯卧位在x、z轴向的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y轴向的摆位误差俯卧位小于仰卧位,其对应的俯卧位MPTV为5.88、5.26、5.32mm。结论 不考虑旋转误差、靶区及邻近器官变化情况下,BMI≤18.4时固定方式选择仰卧位较好,BMI≥18.5时固定方式选择俯卧位较合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辅助体表标记摆位方法是否可以减少胸腹部肿瘤超重患者放疗摆位误差。方法 入组2018年1-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放疗的胸腹部肿瘤超重患者60例,随机均分成两组:A组用常规体表标记摆位,B组用常规体表标记+辅助体表标记摆位,均采用头体一体式体位固定板+热塑体膜固定;治疗前行锥形束CT扫描并在线自动匹配,记录各方向平移摆位误差数据,两组摆位误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A组和B组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4.47±2.91) mm和(2.97±1.68) mm (P<0.001)、(5.43±2.61) mm和(3.21±1.62) mm (P<0.001)、(3.87±2.40) mm和(2.59±1.57) mm (P<0.001)。结论 采用辅助体表标记摆位方法可以减少胸腹部肿瘤超重患者的摆位误差,能提高治疗摆位重复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BCT)获取分次间宫颈癌调强摆位误差,分析摆位误差对靶区累积剂量偏差的变化。方法 对48例宫颈癌调强患者,全程696次CBCT获取摆位误差。将误差值输入治疗计划系统中,由摆位误差剂量叠加得到累积摆位误差剂量,通过偏差公式与标准计划剂量计算偏差百分比。结果 摆位误差造成等中心距离偏移0.58(0.36,0.80) cm。累积摆位误差剂量与标准计划剂量经WilCoxon检验存在不同的统计学差异。靶区剂量偏差均呈降低,在微分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呈负偏态,峰值降低。DVH图呈反S型向左偏移,斜率增大。靶区HI偏差由小到大为CTV1、CTV2、GTV/CTV、CTV3、CTVn、CTVall、GTVnd;靶区HI偏差均增大。结论 宫颈癌调强摆位误差对靶区累积剂量影响存在统计学差异,靶区累积剂量均降低,靶区剂量均匀性变劣。分次间位置不确定性导致靶区分次剂量增高或降低,对肿瘤细胞的生物效应和肿瘤复发有待进一步探讨。宫颈癌调强放疗,每次治疗前需进行CBCT位置校准以保证靶区各结构剂量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3种体位固定装置在前列腺癌精准放疗中的摆位误差,为盆腔肿瘤精准放疗固定装置的选择和靶区外扩边界(MPTV)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15年4月至2020年12月133例需盆腔引流区照射的前列腺癌患者,采用1.2 m真空袋(39例)、1.8 m真空袋(44例)和本中心改进的个体化俯卧板(50例)固定。每位患者定位、放疗前均按流程进行肠道膀胱准备,每次治疗前锥形束CT与计划CT的配准采取相同配准框和算法,记录合格肠道膀胱的头脚、左右、腹背三个方向摆位误差,分析3种固定装置下3个方向摆位误差及相应MPTV数值,分析摆位误差与年龄、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3333组摆位误差数据得出,头脚、左右方向的1.2 m真空袋摆位误差均值(3.26、2.34 mm)均大于1.8 m真空袋(2.51、1.90 mm,P值均<0.001)和个体化俯卧板(3.07 mm,P=0.066;2.10 mm, P=0.009)。腹背方向的1.2 m真空袋(仰卧)摆位误差均值(2.20 mm)小于1.8 m真空袋(3.33 mm,P<0.001)和个体化俯卧板(3.61 mm,P<0.001)。1.8 m真空袋各方向摆位误差均小于个体化俯卧板(P≤0.028)。根据Van Herk外扩公式得出:1.2 m真空袋3个方向MPTV为4 mm左右,1.8 m真空袋和个体化俯卧板头脚、左右方向MPTV为3 mm左右,腹背方向>5 mm。 摆位误差与年龄、BMI均不相关。结论 摆位精准方面,1.8 m真空袋最优,个体化俯卧板次之;腹背方向仰卧位优于俯卧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3种体位固定装置在前列腺癌精准放疗中的摆位误差,为盆腔肿瘤精准放疗固定装置的选择和靶区外扩边界(MPTV)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15年4月至2020年12月133例需盆腔引流区照射的前列腺癌患者,采用1.2 m真空袋(39例)、1.8 m真空袋(44例)和本中心改进的个体化俯卧板(50例)固定。每位患者定位、放疗前均按流程进行肠道膀胱准备,每次治疗前锥形束CT与计划CT的配准采取相同配准框和算法,记录合格肠道膀胱的头脚、左右、腹背三个方向摆位误差,分析3种固定装置下3个方向摆位误差及相应MPTV数值,分析摆位误差与年龄、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3333组摆位误差数据得出,头脚、左右方向的1.2 m真空袋摆位误差均值(3.26、2.34 mm)均大于1.8 m真空袋(2.51、1.90 mm,P值均<0.001)和个体化俯卧板(3.07 mm,P=0.066;2.10 mm, P=0.009)。腹背方向的1.2 m真空袋(仰卧)摆位误差均值(2.20 mm)小于1.8 m真空袋(3.33 mm,P<0.001)和个体化俯卧板(3.61 mm,P<0.001)。1.8 m真空袋各方向摆位误差均小于个体化俯卧板(P≤0.028)。根据Van Herk外扩公式得出:1.2 m真空袋3个方向MPTV为4 mm左右,1.8 m真空袋和个体化俯卧板头脚、左右方向MPTV为3 mm左右,腹背方向>5 mm。 摆位误差与年龄、BMI均不相关。结论 摆位精准方面,1.8 m真空袋最优,个体化俯卧板次之;腹背方向仰卧位优于俯卧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运用KV级CBCT比较聚氨酯发泡胶结合翼板个体化塑形与负压真空袋固定在肺癌放疗中体位固定的精确度。方法 对2015—2016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胸部放疗的肺癌患者随机选取两种固定方法的患者,其中负压真空袋组 20例,聚氨酯发泡胶结合翼板个体化塑形组 19例。1 次/周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进行匹配后分别记录左右、上下和前后方向摆位误差、3D矢量位移及摆位时间,根据2.5∑+0.7σ计算PTV外放边界。成组t检验两组数据差异。结果 发泡胶组和真空袋组线性摆位误差x轴向分别为(1.80m±1.48) mm和(1.90±1.41) mm (P=0.46),y轴向分别为(2.54±1.79) mm和(3.19±2.14) mm (P=0.03),z轴向分别为(2.14±1.75) mm和(2.25±1.75) mm (P=0.35);旋转摆位误差在Rx向分别为1.15°±0.76°和1.15°±0.85°(P=0.50),Ry向分别为0.71°±0.60°和0.72°±0.43°(P=0.45),Rz向分别为0.62°±0.54°和0.46°±0.30°(P=0.06)。发泡胶组和真空袋组在x、y、z轴向PTV所需外扩边界分别为5.56、8.57、7.02 mm和5.62、9.27、7.23 mm。3D矢量位移>5 mm者,发泡胶组为40%,真空负压袋组为45%。结论 采用聚氨酯发泡胶结合翼板个体化塑形固定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肺癌放疗患者在上下方向摆位误差并减少PTV外扩边界。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探究发泡胶与真空垫在乳腺癌保乳根治术后IMRT体位固定中的精度差异。方法 选取2017-2018月间本院收治保乳术后全乳大分割IMRT (42.56Gy分16次)的乳腺癌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发泡胶组和真空垫组固定。分次治疗前使用瓦里安Trilogy机载图像验证系统拍摄患者正侧位照片,并与计划系统重建的数字重建图像进行匹配验证获得两组患者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摆位误差。每名患者验证10次,共获得400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获得组间摆位误差,并计算临床靶体积至计划靶体积分次间摆位误差的外扩值。结果 发泡胶固定组与真空垫组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1.63±1.29) mm与(1.83±1.61) mm (P=0.18)、(1.46±1.51) mm与(2.26±2.03) mm (P=0.00)、(1.30±1.35) mm与(1.91±1.67) mm (P=0.00)。临床靶体积至计划靶体积分次摆位误差的外扩值分别为2.19、2.51、1.57mm与2.40、3.97、2.63mm。结论 两种固定方式均满足临床要求,但初步证明发泡胶固定摆位精度与重复性均优于真空垫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臂平放置身体两侧(A组)与双臂交叉抱肘上举置额前(B组)两种不同体位对食管癌分次放疗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患者仰卧双臂A或B体位,热塑体膜固定。放疗前3次及其后至少1 次/周CBCT扫描,骨配准并结合人工校对获得患者左右、上下、前后方向线性摆位误差并行成组t检验。结果 每组各 11例,A组CBCT共92人次,B组共87人次。摆位绝对误差只有左右方向(x轴) A组大于B组,分别为(2.46±1.79)、(1.91±1.71) mm (P=0.036)。摆位相对误差只有上下方向(y轴) A组小于B组,分别为(0.09±3.90)、(1.91±4.12) mm (P=0.003)。三维矢量摆位误差A、B组相近(P=0.751)。放疗中每周绝对摆位误差和三维矢量摆位误差A、B组均相近(P>0.05)。结论 两种体位对食管癌分次放疗的摆位误差各有优劣,但均在可控范围内。可根据临床实际选用合适的治疗体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中不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患者体位固定方式与摆位误差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调强放疗的117例保乳术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放疗时患者不同的体位固定方式分为A、B两组,A组患者(57例)为真空袋组,B组患者(60例)为乳腺托架组。根据患者的BMI指数分为1组(<18.5 kg/m2)、2组(18.5~23.9 kg/m2)、3组(24~27.9 kg/m2)和4组(≥28 kg/m2)。比较不同BMI分组的乳腺癌患者体位固定方式与摆位误差的关系。结果 A组患者左右方向(X轴)总摆位误差小于B组(P<0.05);A3、A4组患者X及Y轴摆位误差小于B3、B4组(P<0.05)。在前后方向(Z轴)上,A组和B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乳术后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乳腺癌患者BMI指数对摆位误差具有影响,对于超重患者(BMI≥24 kg/m2)更宜选用真空袋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Body-ProLokTM床板加真空垫与单纯真空垫2种不同固定方式对超长靶区食管癌患者螺旋断层放疗时分次摆位精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食管癌患者,靶区长度均>40 cm。其中16例采用Body-ProLokTM结合真空垫固定(A组),治疗前共行392次兆伏CT(mega-voltage computed tomography,MVCT)扫描;18例采用单纯真空垫固定(B组),治疗前共行467次MVCT扫描。治疗前MVCT采集的图像与千伏CT(kilo-volt-age computed tomography,KVCT)采集的计划图像进行匹配,获取患者的摆位误差,将摆位误差纠正后进行螺旋断层放疗。结果 A组患者在六维方向X轴、Y轴、Z 轴、Pitch、Row和 Yaw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1.89±1.48)mm、(3.03±2.34)mm、(1.80±1.41)mm、(0.52±0.42)°、(0.72±0.64)°和(0.39±0.34)°,B组分别为(2.88±2.33) mm、(3.94±3.09)mm、(1.94±1.83)mm、(0.62±0.52)°、(0.81±0.75)°和(0.54±0.44)°。摆位精度上,X轴、Y轴、Pitch和Yaw方向上,A组均优于B组(均P<0.05)。二次摆位方面,A组发生率为2.0%,B组为6.6%(P<0.01)。摆位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4)。结论对超长靶区食管癌患者螺旋断层放疗时用Body-ProLokTM结合真空垫固定在摆位精度方面优于单纯真空垫固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宫颈癌调强放疗中行仰卧位与俯卧位的两种固定方式时的摆位误差及剂量学差异。方法:随机选取64例宫颈癌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2例,分别选取仰卧位和俯卧位方式固定。两组患者均行首次摆位、摆位误差纠正及治疗期间的CBCT扫描,将CBCT扫描图像与治疗计划CT图像自动匹配配准,分别得到X轴(左右方向)、Y轴(头脚方向)、Z轴(腹背方向)的摆位误差数据;同时通过TPS计算两组病例靶区的D95、Dmean、CI、HI以及危及器官小肠、膀胱、直肠、结肠、股骨头、盆骨、脊髓、乙状结肠分别在等剂量线包含的体积百分比下的剂量值大小。结果:仰卧位患者与俯卧位患者在X、Y、Z轴方向平均误差分别为[(2.55±1.21) mm,(2.13±1.12) mm]、[(4.01±1.16) mm,(2.44±1.57) mm]、[(3.46±1.43) mm,(2.89±1.21) mm]。俯卧位固定组X、Y、Z轴方向平均误差均小于仰卧位固定组,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靶区的D95、Dmean、CI、HI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除股骨头、盆骨、脊髓、乙状结肠外,俯卧位固定组的危及器官小肠、膀胱、直肠、结肠在等剂量线包含的体积百分比下的剂量值明显小于仰卧位固定组,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宫颈癌调强放疗中,与仰卧位固定相比,俯卧位固定可明显减少其摆位误差,以及在靶区受量归一一致的情况下,更好地保护了危及器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分析应用HT行全脑+病灶同步推量治疗多发性脑转移瘤患者的剂量学数据及临床结果,评估计划合理性及HT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4—2017年共43例脑转移患者(≥3个病灶)纳入分析。全脑40 Gy分20次,病灶60 Gy分20次。疗中复查脑MRI,如病灶缩小则缩野。以TC、CI、PITV、HI进行计划评估。临床观察指标包括LRFS、IPFS、PFS、OS和不良反应。结果 中位病灶数为6 个(3~36个),中位病灶总体积8.74 cm3。病灶TC、CI、PITV和HI分别为0.96±0.028、0.51±0.164、2.09±1.245和0.12±0.066。全脑TC和HI分别为0.95±0.033和0.43±0.161。26%患者进行疗中缩野,二程计划危及器官受量降低。1年LRFS、IPFS、PFS和OS分别为96%、80%、39%和86%。无≥3级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HT技术实施全脑+病灶同步推量放疗计划适形度、均匀度好,治疗安全有效,可作为多发性脑转移瘤患者优选治疗方案,疗中缩野可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热塑头肩模单用或联合使用头颈肩真空垫在脑转移瘤大分割立体定向放疗(HFSRT)中的固定效果。方法 纳入2017—2019年间 54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并行HFSRT患者,热塑头肩模固定 24例(单模组),热塑头肩模+真空垫固定 30例(联合组)。治疗前后分别行在线图像配准,记录疗前分次间误差及疗后分次内误差,治疗过程中应用光学表面监测分次内误差,成组t检验分析两组各方向误差差异。结果 全组患者分次间 7.0%~15.4%的水平误差≥3mm,7.0%~12.6%旋转误差≥2°;单模组比联合组前后方向水平误差小[(1.035±1.180)mm∶(1.512±0.955)mm, P=0.009],矢状位旋转误差也小(0.665°±0.582°∶0.921°±0.682°,P=0.021)。全组患者分次内误差为 0%~0.7%的水平误差>1mm,无旋转误差≥1°;联合组比单模组左右和前后方向水平误差小[(0.047±0.212)mm∶(0.246±0.474)mm, P=0.004)和(0.023±0.152)mm∶(0.140±0.350)mm,P=0.020],矢状位旋转误差也小(0.091°±0.090°∶0.181°±0.210°,P=0.001)。光学表面监测数据印证了上述结果。结论 热塑头肩模 ±头颈肩真空垫固定可达到脑转移瘤HFSRT的精度要求,但需配合在线图像配准及六维床体位校正,联合组的分次内固定效果更好。光学表面监测分次内运动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分析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及锁骨上下区照射时使用头罩固定后的摆位误差,与不使用头罩固定时做比较,并计算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CTV-PTV外放边界。方法 选取2016-2018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保乳术后全乳加锁骨上下区放疗的乳腺癌患者,10例采用单纯乳腺托架固定体位,20例在托架基础上联合U型面罩固定。利用CBCT图像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并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差异。用2.5Σ+0.7δ计算CTV-PTV外放边界。结果 面罩组共110套图像,对照组共56套图像。对照组和面罩组在x、y、z轴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212±0.174) cm和(0.272±0.242) cm (P=0.070)、(0.364±0.246) cm和(0.242±0.171) cm (P=0.001)、(0.423±0.302) cm和(0.364±0.269) cm (P=0.204)。对照组和面罩组在x、y、z轴向摆位误差位移量在0.5 cm以内的累积分布比例分别为91.07%和85.32%(P=0.294)、67.86%和89.91%(P=0.001)、67.86%和74.31%(P=0.381)。x、y、z轴向外放边界对照组分别为0.645、0.981、1.317 cm,面罩组分别为0.873、0.709、0.961 cm。BMI未超重患者在x轴向的摆位误差明显小于超重组患者(P=0.001)。结论 保乳术后照射全乳及锁骨上下区患者在使用乳腺托架的基础上加用面罩固定可显著改善头脚方向上的摆位误差。无论是否使用面罩固定,前后方向上的摆位误差较大,仍需进一步改良体位固定方法和优化摆位操作流程。BMI超重患者的摆位误差增大,在摆位时需特别关注,以保证放疗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基于仰卧位情况下开展全脑全脊髓无缝整体调强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患者在仰卧位下使用头部面膜加体部真空垫固定组合,根据患者身高使用固定间距(20~25 cm)的3个中心坐标。3个中心计划共13个野,在衔接部射野重叠2~3 cm左右,采用固定钨门,逆向优化的方式进行整体计算。对3个等中心和两个射野重叠处靶区分别进行平面剂量通过率及绝对点剂量验证分析。治疗前对3个中心一次性摆位后进行3个中心CBCT扫描,分别得出3个中心在同一坐标系中左右、头脚、前后方向上的误差,并作整体分析。结果 28例患者颈、胸、腹射野等中心点、颈胸射野衔接点、胸腹射野衔接点的平面剂量γ百分通过率和点剂量百分剂量偏差平均分别为99.36%、99.60%、99.75%、94.77%、95.09%和1.56%、-1.56%、0.52%、-0.76%、-1.68%。28例患者共进行162组图像引导放疗,获得486次各中心CBCT图像的摆位偏差,其中颈、胸、腹各中心左右,头脚,前后方向的平均偏差分别为0.17、0.10、0.02 mm,0.06、0.04、0.46 mm,0.19、0.26、0.41 mm。结论 基于仰卧位全脑全脊髓无缝整体调强技术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常规120cm×80cm规格真空袋和全身型180mx80cm规格真空袋在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体位固定中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方法∶选取在本中心接受治疗的77例胸腹部肿瘤患者,其中使用常规真空袋固定体位的4 例,使用全身型真空袋固定体位的36例,均在螺旋断层治疗机上进行治疗,每次治疗前行兆伏级计算机断层扫描扫描,采集摆位误差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与常规真空袋的头脚方向误差(1.67±4.20)mm 和空间三维误差(5.7刀±3.11)mm相比,使用全身型真空袋的头脚方向误差(0.47±3.47)mm和空间三维误差(4.96±2.47)mm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X轴、Z轴和横断面的旋转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腹部肿瘤放疗体位固定中,相比常规型真空袋,全身型真空袋固定体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放疗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摆位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8.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of helical tomotherapy in the adjuvant treatment of 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and compare target homogeneity, conformity and normal tissue dose with step-and-shoot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METHODS AND MATERIALS: Te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who had undergone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with cisplatin and permetrexed followed by extrapleural pneumonectomy (EPP) were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 with 54 Gy to the hemithorax delivered by step-and-shoot IMRT. A planning comparison was performed by creating radiation plans for helical tomotherapy. The different plans were compared by analysing target homogeneity using the homogeneity indices HI(max) and HI(min) and target conformity by using the conformity index CI(95). To assess target coverage and normal tissue sparing TV(90), TV(95) and mean and maximum dos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Both modalities achieved excellent dose distributions while sparing organs at risk. Target coverage and homogeneity could b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helical tomotherapy compared with step-and-shoot IMRT. Mean dose to the contralateral lung could be lowered beyond 5 Gy. CONCLUSIONS: Our planning study showed that helical tomotherapy is an excellent option for the adjuvant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of MPM. It is capable of improving target coverage and homogene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