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31I治疗能部分或完全消除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肺转移病灶,^131I已成为治疗DTC肺转移的一种有效手段0TMI治疗DTC肺转移的疗效受年龄、性别、肿瘤病理学类型、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除肺外)、有无胸片显示、肺转移灶的大小及转移灶摄取^131I的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无除肺之外的远处转移、转移灶大小及转移灶摄取^131I的能力是影响DTC肺转移^131I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131I治疗DTC肺转移不良反应小,基本不影响血常规、肺功能和唾液腺功能等,仅少数单次大剂量或累积剂量较大的^131I治疗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肺纤维化或放射性肺炎、唾液腺功能损害等。通过对^131I治疗DTC肺转移疗效、不良反应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总结,对DTC肺转移^131I治疗前评价其治疗效果和确定其治疗方案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131I治疗能部分或完全消除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肺转移病灶,^131I已成为治疗DTC肺转移的一种有效手段0TMI治疗DTC肺转移的疗效受年龄、性别、肿瘤病理学类型、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除肺外)、有无胸片显示、肺转移灶的大小及转移灶摄取^131I的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无除肺之外的远处转移、转移灶大小及转移灶摄取^131I的能力是影响DTC肺转移^131I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131I治疗DTC肺转移不良反应小,基本不影响血常规、肺功能和唾液腺功能等,仅少数单次大剂量或累积剂量较大的^131I治疗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肺纤维化或放射性肺炎、唾液腺功能损害等。通过对^131I治疗DTC肺转移疗效、不良反应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总结,对DTC肺转移^131I治疗前评价其治疗效果和确定其治疗方案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99Tc^m—MIBI显像结果的意义。方法:300例DTC术后患者中随机选取69例行^99Tc^m-MIBI显像。2名有经验核医学医师盲法阅片。将^99Tc^mMIBI显像结果与治疗后^131I显像结果比较。另对经高分辨CT或治疗后^131 I显像诊断肺转移和无肺转移患者行半定量分析,比较靶本底比值(T/B)。结果:排除1例死于血管肉瘤者,余按照手术方式及^131 I治疗情况分为3组(A组:44例甲状腺癌术后拟^131I治疗组;B组:22例有再次^131I治疗指征组;C组:2例甲状腺大部切除组)。A组^99 Tc^m-MIBI显示残余甲状腺34.1%(15/44),转移灶30.0%(6/20)。B组^9^Tc ^m-MIBI显示复发及转移灶63.6%(7/11)。C组^99Tc^mMI—BI显示残余甲状腺100.0%(2/2),并为唯一一种发现颈部转移显像方法。5例患者同时存在多种性质转移灶:MI—BI+I-,MIBI-I+及MIBI+I+。肺转移与无肺转移患者T/B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99Tc^m -MIBI可发现分化好及失分化病灶,联合^131 I显像为DTC术后患者选择治疗方式提供重要信息,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肺部是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的常见转移部位,131Ⅰ治疗是DTC术后患者肺转移的主要治疗方法,其治疗后常规行131Ⅰ-全身扫描(whole body scan,WBS),本文主要研究DTC肺转移患者WBS显像中肺部病灶显像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分子影像与核素诊疗科行131Ⅰ治疗的DTC肺转移患者60例,治疗前均行甲状腺功能检测、颈胸部CT检查,治疗后行WBS显像。根据WBS肺部转移灶显像情况将患者分为显像阳性组和显像阴性组,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的年龄、肺部纤维条索影、钙化影、斑片影等与WBS肺部显像情况相关。双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肺部纤维条索影(OR=0.175,P < 0.001)及钙化影(OR=0.088,P < 0.05)不利于WBS肺部转移灶的显像。  结论  年龄较大患者的WBS肺部病灶显像效果不佳,肺部存在条索影、钙化影、斑片影等不利于WBS肺部转移灶的显像,肺部条索及钙化是影响WBS肺转移灶显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维甲酸诱导分化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放射性碘治疗过程中应用维甲酸(RA)治疗的作用。方法20例患者在^131I治疗期间由于全身^131I扫描显示肺或骨转移灶不摄取碘或摄碘能力不够不足以达到治疗目的,在下一次治疗前1.5个月服用RA。将RA治疗后^131I摄取较前增加的病例归为治疗有效组,而RA治疗后无^131I摄取或同前相比^131I摄取无变化的病例归为治疗无效组。应用配对t检验来比较RA治疗前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的变化。结果20例患者共计25例次在^131I治疗期间服用RA,其中11例次(44%)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组的中位Tg值(382-1000ng/ml)较治疗无效组(176.35~616.25ng/ml)增高明显,但治疗前后Tg值进行统计学比较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RA治疗能恢复DTC细胞的摄碘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首次131I治疗时间选择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7年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首次接受131I治疗的DTC患者329例。根据2013年国内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131I治疗剂量为30~200 mCi,131I治疗后6个月行疗效评估,疗效分为临床治愈、好转、稳定、进展。根据2015版ATA指南将131I治疗前患者分为中危、高危;按手术与131I治疗时间间隔分为四组:A组(<1个月)、B组(1~3个月)、C组(>3~6个月)、D组(>6~12个月)。分析四组不同时间间隔的DTC患者疗效是否有差异。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数据。结果:各组中年龄及性别构成比等无显著性差异。中危DTC患者中不同时间间隔的四组疗效无差异(P=0.937)。高危DTC患者中不同时间间隔的四组疗效有差异(P=0.017),D组的疗效差于其他各组,其余各组间疗效无差异。结论:中危DTC患者手术后12个月内行首次131I治疗时间间隔对疗效影响不大。高危DTC患者中时间间隔>6~12个月组的疗效较其他组差,建议高危DTC患者宜在手术后6个月内进行首次131I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术后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lymphatic node metastasis,LNM)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对其LNM风险进行个性化预测,以期为后续131I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行甲状腺全切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首次131I治疗的332例DTC患者资料,依据131I治疗后全身显像(Rx-WBS)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结果,将患者分为无转移组(M0)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组(M1)。纳入相关评价指标: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包膜侵犯、肿瘤N分期及血小板计数(P)、中性粒细胞计数(N)、淋巴细胞计数(L)、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reablative stimulated Tg,ps-Tg)、促甲状腺激素(TSH)。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确定DTC术后LNM的独立预测因素;运用R3.6.1软件整合所有预测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所得系数值绘制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并采用bootstrap法绘制校准图对模型的性能进行验证。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01),年龄(P=0.044),ps-Tg(P<0.001),包膜侵犯(P<0.001)、L计数(P=0.028)是LNM的独立预测因素。整合上述5个因素的列线图模型预测LNM风险的区分度为0.713(AUC=0.713,95%CI 0.706~0.720),模型预测的LNM风险与实际LNM发生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预测LNM风险的误差均在10%以内。结论:性别、年龄、ps-Tg、包膜侵犯、L计数是DTC术后患者LNM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的LNM风险预测模型有助于指导DTC术后患者个性化131I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8.
金从军 《癌症进展》2015,(4):415-418
目的:探讨131I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术后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清甲)和转移灶(清灶)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100例进行131I清甲及清灶治疗的DTC患者。所有患者治疗前3~4周均停服L-T4,并予以131I(2.96~5.55)×103 MBq清甲治疗;治疗后口服L-T4替代治疗,6个月后复查,根据颈部超声、全身显像及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水平评价131I治疗的效果。结果所有的患者均接受1~3次的131I治疗,共140个疗程,平均每次治疗剂量为4.03×103 MBq,1次131I治疗成功率为67%,2次131I治疗成功率为92%,经131I治疗后患者的Tg转阴率为53.3%;治疗后5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白细胞下降,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明显改变。结论 DTC患者术后尽早进行规范化的131I治疗,具有治疗次数少、清甲成功率高且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对预防甲状腺癌的复发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在我科8年来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DTC发病规律,并证明131碘治疗DTC的疗效。方法:2002至2010年确诊为DTC并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进行甲状腺近全切除,并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131碘治疗。^131碘治疗后,每半年随访一次。随访指标:颈部超声检查;血清TSH、FT4、FT3;血清Tg、TgAb检查;全身放射性碘扫描;胸部CT或MRI。疗效判定:当血清Tg、TgAb阴性,颈部超声未见肿大淋巴结,全身放射性碘扫描未见放射性浓聚时,为DTC治愈。当上述指标为阳性时,则进行再次^131碘治疗。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DTC患者数逐年明显增加;乳头癌与滤泡癌的比例约为12(207):1(17),女性患者远多于男性,男:女患者患病比例约为1(57):3(167);DTC在20-55岁之间为高发年龄段,峰值在25-35岁之间;^131碘治疗对DTC治愈率约达90%,近10%的顽固性DTC患者多次^131碘治疗效果欠佳。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患病率有明显增加趋势,25-35岁为高发年龄,女性多于男性,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关键。手术切除甲状腺后进行^131碘治疗对DTC治愈率达90%。近10%的患者^131碘治疗效果欠佳,需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31I一全身显像(^131I—WBS)、甲状腺球蛋白(Tg)测定及颈部B超检查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随访中的意义。方法:31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中行甲状腺吸^131I率、颈部B超、^131I显像及甲状腺球蛋白测定。结果:治疗剂量^131I—WBS较诊断剂量^131I—WBS多发现3例转移灶;64人次Tg与^131I—WBS检查结果:Tg与^131I—WBS均阳性者19/64,均阴性者35/64,Tg阳性而^131I—WBS阴性者5/64,Tg阴性而^131I—WBS阳性者5/64;B超发现颈部淋巴结增大者为80.6%。结论:^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效果突出,^131I—WBS、Tg测定与颈部B超在其随访中联合应用可以相互补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术后分化型甲状腺癌131Ⅰ清甲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37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行131Ⅰ治疗,并进行2-10年随访,以全身131Ⅰ扫描,甲状腺摄131Ⅰ率、血清TG浓度来评判清甲治疗疗效.结果:376例患者中266例1次131Ⅰ消融成功,1次成功率70.74%.1次消融有效病例333例,有效率为88.56%.消融无效病例43例,无效率11.44%.不同病理类型间一次消融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治疗时间一次消融成功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甲状腺外科手术+ 131Ⅰ+ TSH抑制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外科手术方式和手术后到131Ⅰ治疗时间是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31I不同时间照射后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摄取放射性碘(^131I)水平的变化以及检测是否影响NIS mRNA表达。方法:分化型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株(GTHW3)培养在DMEM培养基中,应用同一活度(20μCi)的^131I对培养癌细胞进行不同时间(6h、12h、24h、48h)的照射。γ计数仪测定放射性碘(^131I)摄取率。采用RT—PCR法检测甲状腺癌细胞的NIS mRNA表达。结果:不同时间的放射性^131I照射使甲状腺癌细胞摄取^131I降低;凝胶电泳显示放射性^131I照射24h后GTHW3细胞NIS mRNA表达降低;照射组各时间点的^131I摄取率及24h和48h的NIS mRNA表达与未照射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31I照射可使DTC细胞的NIS mRNA表达降低,提示^131I照射致DTC细胞失分化及其摄碘能力降低可能与DTC细胞NIS mRNA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球蛋白(TG)、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131I治疗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的106例DTC患者,按照TG水平将106例DTC患者分为TG阳性组(20例,TG≥30ng/ml)和TG阴性组(86例,TG<30ng/ml),另选3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及6个月时测定血清TG和A-TG水平。结果 TG阴性组患者在治疗后2个月时TG水平为(13.51±3.81)ng/ml,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TG阳性组患者治疗后2个月时TG水平为(70.17±5.71)ng/ml,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TG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阴性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A-TG升高者占19.8%,6个月后升高者占17.9%;TG阳性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A-TG升高者占40.0%,6个月后升高者占30.0%,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处转移者患者TG水平升高者占58.3%,显著高于颈部转移者(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有助于对手术切除甲状腺后行131I清甲治疗或转移灶治疗后患者病情的判断,但是无法避免A-TG对TG的干扰,因此临床需要同时检测患者血清A-TG水平,以便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 TSH 刺激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与131 I 全身显像(WBS)三项随访指标对131 I 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2013年期间424例在我科进行131 I 治疗的 DTC 病历资料,将 TSH 刺激血清 Tg、TgAb 与 WBS 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TSH 刺激血清 Tg 及 TgAb 同时测定均为阴性组与 WBS 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血清 Tg 单独测定阴性组(P ﹤0.05)。TSH 刺激血清 Tg 阳性结果与 WBS 阳性诊断对 DTC 未治愈、复发或转移的诊断一致性检验结果:Kappa 值为0.587,表明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但并不十分理想。结论:由于 TgAb 的干扰,在进行 TSH 刺激血清 Tg 检验同时必须做血清 TgAb 的检验,并且即使 TSH 刺激血清 Tg 及 TgAb 同时测定也可出现假阴性。因此,WBS 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随访指标。  相似文献   

15.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131I治疗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131I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对136例术后病理结果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患者分别给予口服131I治疗,次数1-3次不等,并于治疗后1周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治疗后4-6个月后评估治疗效果。结果:经1次131I治疗后,完全清除残留甲状腺58例(41.91%),2次131I治疗后,完全清除残留甲状腺87例(63.97%),3次131I治疗后,完全清除残留甲状腺达到123例(90.44%),不完全清除12例,无效1例。对甲状腺癌转移灶,经3次131I治疗后,淋巴结转移有效率最高,达90.44%,骨骼转移有效率为55.56%,有效率最低。结论:对DTC术后患者行131I治疗,大部分患者(90.44%)3次即可完全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甲状腺癌转移灶经3次131I治疗后,可取得55.56%-90.44%不等有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使用重组人甲状腺刺激激素(rhTSH)和停服甲状腺激素(THW)相结合的方法与单独停服甲状腺激素(THW)在131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中的优劣.方法:患者分组:实验组(使用rhTSH与THW相结合法)6例,131Ⅰ治疗前低碘饮食并停服甲状腺素1周后再注射rhTSH.对照组(单独THW法)9例,131Ⅰ治疗前低碘饮食并停服甲状腺素(THW)4周.比较两组停服甲状腺激素前后尿碘浓度;131Ⅰ在血液内半排期;病灶对131Ⅰ的相对摄取比值;DTC患者131Ⅰ一次性治愈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停服甲状腺素1周,尿碘浓度已下降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119.67±25.50) μg/L、(107.33±18.49)μg/L,P>0.05)];实验组患者血液131Ⅰ半排期明显短于对照组[(7.82±1.43)小时、(9.76±1.74)小时,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颈部病灶对131Ⅰ的相对摄取比值无明显差别(48.12 ±5.87、46.96±10.11,P>0.05);两组一次性治愈率无明显差别(66.7%、55.6%,P>0.05).结论:实验组与对照组131Ⅰ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别,然而实验组中131Ⅰ在血液中的滞留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提示实验组放射性碘对非靶组织的照射损伤小于对照组,而还不造成患者明显甲状腺功能低下.因此,可以初步认为131Ⅰ治疗前使用rhTSH与THW相结合的方法优于单独THW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