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肠内营养中添加海洋胶原低聚肽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血浆蛋白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按照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将12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4小时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其中试验组患者肠内营养液中添加了海洋胶原低聚肽6g,3次/d,以替代部分蛋白质供给;对照组患者肠内营养液中未添加海洋胶原低聚肽,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液均按照相同能量和蛋白质供给标准进行配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发生率,以及体重丢失程度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血浆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第7天血浆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体重较术前均有所下降,但两组患者体重丢失程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显著长于试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内营养中使用海洋胶原低聚肽可以有效维持食管癌术后患者血浆蛋白水平,降低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种营养支持方式在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2年9月间收治并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93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46例)进行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47例)进行肠外营养,根据营养方式进行相应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d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和转铁蛋白(TRF)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TP、ALB、TRF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进行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综合评价并比较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和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行食管癌手术的患者237例,依据术后营养方式不同分为EEN组136例和TPN组101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功能进行匹配,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肝功能、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  采用1:1最邻近匹配法,经倾向性评分成功匹配91对患者。EEN组营养指标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在术后7天明显优于TPN组(P < 0.05),而白蛋白(albumin,ALB)在术前、术后3、7天与TPN组比较无明显差异;EEN组的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在术后3天及7天显著优于TPN组(P < 0.05);EEN组在放置胃管时间、排便时间、术后经口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TPN组(P < 0.05);EEN组反酸或呕吐、腹泻的发生率高于TPN组,而肺水肿、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TP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与TPN相比,食管癌术后应用EEN的反酸或呕吐、腹泻发生率较高,但对肝功能影响小,能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术前口服免疫营养治疗在伴营养风险的食管癌患者恢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 2016年 6月至 2019年6月在东南大学附属江阴市人民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 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术前准备,试验组予以术前口服免疫营养治疗。比较两组间的血液营养免疫数据及临床结局。结果 两组 患者的一般资料、入院检测的各项营养免疫指标、手术方式和pTNM分期数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 术前1 d和术后1 d的白蛋白、前白蛋白指标高于观察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前1 d、术后1 d和术 后7 d的淋巴细胞计数指标高于观察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7 d的白蛋白、前白蛋白指标相比不具有 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肠内营养不良反应发生率、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指标相比具有统计学意 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口服免疫营养治疗能够改善伴营养风险的食管癌患 者围手术期的营养状况,促进术后早期恢复,可作为伴营养风险的食管癌患者的一种术前营养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调查食管癌术后接受肠内营养的患者以评估早期肠内营养和延迟肠内营养的有效性,由 此来确定最合适开始肠内营养的时间。方法   收集2013 年 1 月至 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立医院接受食管切除术的食管癌患 者 208 例,根据患者开始接受肠内营养的时间,将接受术后肠内营养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分为3 组,小于48 小时记为组1, 48~72 小时记为组2,大于72 小时记为组3。记录手术前后患者的各类数据,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肿瘤分期、病 理类型、手术部位、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和结局指标(术后并发症时间、住院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费用、血清 白蛋白、总蛋白和淋巴细胞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t 检验、u 检验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P < 0.05。结果  在3 组比较 后发现,组1 的胸部引流血量最少、首次排便时间最早、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最少,组3 的肺炎发生率在3 组中最高(P= 0.019)。组 3 中与营养状况相关的白蛋白、总蛋白及淋巴细胞水平最低,与组1、组2 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食管癌术后 48 小时内开始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全身营养,促进机体恢复,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1 353例食管、贲门癌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均采取术中放置营养管,术后第1天开始行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术后第1天开始行静脉营养支持。监测2组患者术前1 d、术后5 d、术后8 d的体质量、血浆白蛋白、尿素氮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的体质量、血浆白蛋白及尿素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切口感染、皮下脂肪液化、切口裂开和吻合口瘘方面,肠内营养组优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外营养组死亡率为0.92%,肠内营养组为0.00%(P<0.05)。肠内营养组肠功能恢复时间为(59.8±8.5)h,低于肠外营养组肠的(74.4±6.3)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0,P<0.05)。结论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全肠外营养进行比较。方法 102例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51例,全肠外营养组(TPN组)51例,术前、术后第8天测定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肝功能,观察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费用情况。结果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术后行EEN对肝功能影响小,在改善营养、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感染并发症,降低治疗费用等方面明显优于TPN。结论术后EEN可成为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术后首选的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治疗对胃肠癌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胃肠癌术后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40例,试验组患者行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全肠外营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包括血清总蛋白(TP)、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等营养状态,体液免疫指标(IgM、IgA、IgG)和细胞免疫指标(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等免疫功能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胃肠道并发症预后情况。结果术后行早期免疫肠内营养治疗后,试验组的TP、PA、ALB、TF水平,IgM、IgA、IgG水平,CD3+T细胞、CD4+T细胞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CD8+T细胞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胃肠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癌术后患者早期行肠内免疫营养治疗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改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降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免疫性肠内营养支持对食管癌化疗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确诊为食管癌并接受紫杉醇+顺铂(TP)化疗的83例符合研究纳排标准的患者资料。根据化疗期间采取营养支持治疗方式不同,将39例行常规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列为肠外支持组(TPN组),44例行免疫型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列为免疫型肠内支持组(IMN组)。对比评估免疫性肠内营养支持对食管癌化疗患者临床疗效、毒性反应、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IMN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TPN组(59.1% vs 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N组Ш度以上毒性反应的比率小于T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PN组各营养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IMN组各营养指标水平明显高于T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N组总体健康评分和功能领域评分高于TPN组,症状领域评分低于TPN组,生活质量整体状况优于T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型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食管癌化疗患者营养状况,降低毒性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 将628例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共342例,PN组286例,分别于术后24 h内开始行EN与PN,考察两组术前1天与术后10天的体重、血常规及血清白蛋白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术后的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及营养支持费用情况.结果 两组住院期间均无死亡,EN组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下降的幅度均小于PN组,作为免疫指标的淋巴细胞计数EN组较PN组恢复升高更快(均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EN组较PN组明显提前,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支持费用均小于PN组(均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EN安全、可靠且较PN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免疫功能及肠道功能恢复,降低手术并发症及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持续肠内营养治疗与间歇肠内营养治疗对放化疗患者的营养状态进行综合的对比分析。方法 采用等距随机抽样法将我院放疗科2016 年 6 月 ~2017 年 6 月收治的100 例放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接受间歇肠内营养治疗的对照组 以及接受持续肠内营养治疗的观察组各 50 例,对两组营养状态影响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干预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 PG-SGA 评分、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干预后各指标数值均显示出不同程度差异性,并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相较于间歇肠内营养治疗,持续营养治疗更有助于改善放化疗患者营养状态,提高其 机体耐力水平,也有助于提高患者免疫力,从而缩短患者在放化疗周期内恢复各种组织功能所需要的时间,避免和减少由于营养不良而发生的并发症,减少住院天数,节约患者成本,避免由于营养不良造成的疗程中断,可作为临床优选方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胃癌患者营养治疗和药学服务的作用。方法拟行新辅助化疗的胃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行常规化疗,干预组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临床药师对其营养状况进行全程干预,两组化疗方案均为XELOX方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每组各30例,观察治疗结束后两组营养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完成率。结果干预组患者化疗结束后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均P<0.05)。严重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干预组全部按计划完成治疗,常规治疗组6例患者暂停或终止化疗(P<0.05)。结论临床药师参与胃癌化疗患者营养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抗肿瘤治疗顺应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3.
鼻咽癌是一种发生于鼻咽部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约 80% 的 NPC 发生在中国,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中国重点防治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疾病本身及抗肿瘤治疗的影响,营养不良成为 NPC 患者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其中接受放疗的 NPC 患者是营养不良发生率最高的群体之一,营养不良严重影响 NPC 患者的预后。合理的营养治疗对于 NPC 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有积极的影响。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最佳时机采取合适的营养治疗对保证患者放化疗的顺利进行起关键性的作用,并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应强调的是,无论采用何种营养治疗方式(肠内或肠外营养),均应该先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能量需要,制定适合于患者的营养方案,并根据体重及相关指标变化及时调整,以提高患者对放化疗的耐受能力,减轻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肿瘤晚期患者的营养状况关系到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预后、心理状态等各个方面,对其合理的营养支持已经得到大家广泛的认可。目前营养支持方式主要分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各类营养支持方式均有其利弊,临床上如何选择并没有明确的定论。本文就目前各类营养支持方式进行简明综述,以期为临床晚期肿瘤患者营养支持提供建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早期肠内营养对手术患者尤其是上消化道手术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期外科空肠造口是肠内营养的一种 方式,消化道手术患者可在术中接受置管,术后即可早期进行肠内营养。 可以通过开放式手术包括隧道式空肠造口术(Witzel 空肠造口术)、Roux-en-Y 空肠造口术、穿刺针导管空肠造口术(NCJ)等术式以及开放胃进行空肠造口术和腹腔镜下外科空 肠造口技术实现。 食管切除手术患者,由于肠外营养的并发症较多以及不利于术后消化功能恢复,建议术中空肠造口建立肠 内营养治疗途径给予营养治疗。 同样的,腹部手术患者也可以在术中接受空肠造口置管。 而对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相比 于外科空肠造口,鼻肠管更适用。 对于术前已存在严重营养不良,或术后需要放化疗的患者,可通过空肠造口进行家庭肠内 营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主要从外科空肠造口技术、适应证等方面介绍目前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胃癌全胃切除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后采用全程合理的目标营养对患者营养状况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成立肿瘤目标营养团队,制定营养质量控制标准,选取目标营养管理实施前半年(2017 年 2 月至2017 年 7 月)胃癌患者 82 例为对照组,实施后半年(2017 年 8 月至 2018 年 1 月)胃癌患者 89 例为试验组。试验组进行规范的入院营养评估、营 养不良三级诊断,根据营养不良的等级及患者病情选择目标营养实施途径,合理选择营养制剂,实施术前、术后、康复期、 出院后的目标营养,定期评价肠内营养疗效,动态调整目标营养。比较两组入院患者的出院体重、白蛋白、血红蛋白、前 白蛋白等的变化情况,第 1 次肛门排气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日、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第 一次肛门排气时间(t=2.101,P=0.039)和平均住院时间(z=-2.081,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入院体重差(t=-5.433, P < 0.05)和出院后3 个月的前白蛋白(t=2.561,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变化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并发症例数分别为 6 和 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09,P=0.013)。结论 肿瘤目标 营养团队规范的目标营养实施方案是一种可行的肿瘤患者营养落实管理模式,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加速术后患者康复, 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胰腺癌病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内营养(EN)支持的重要作用.方法 将4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胰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分别接受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PN)支持,比较分析两组病人营养指标、炎性反应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经术后9天治疗两组病人营养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EN组肠道蠕动恢复较早,且并发症、炎性反应指标及治疗费用显著低于PN组(P<0.05).结论 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EN支持可减少并发症,有利于胰腺癌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治疗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和营养状况的改善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12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60)与对照组(n=60)。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实验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免疫功能以及营养状况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各免疫细胞(CD3+、CD4+、CD4+/CD8+和NK)的活性均较术前减弱(P<0.05)。术后第7天实验组患者各免疫细胞的活性与术前水平相近(P>0.05),对照组明显低于术前水平和实验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的发热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含量分别为(25.2±5.8)g/L、(136.7±18.8)g/L和(25.5±6.0)g/L、(134.3±17.7)g/L,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实验组术后第7天前白蛋白及白蛋白含量分别为(172.5±22.8)g/L、(37.6±7.7)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45.5±20.5)g/L、(31.3±7.5)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及 邯郸市中心医院2016 年 10 月至2018 年 2 月收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和整体 营养状况主观评估两种方法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评估,结果显示,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有20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 其分为观察组(100 例)和对照组(100 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观察组实施肠内营养。结果 两组在性别、平均年龄、 平均体质指数、平均血红蛋白、平均总蛋白、平均白蛋白、平均前白蛋白以及癌变部位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 值均 > 0.05);经过两周的营养治疗,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但两组的前白蛋白、总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值均> 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8%,明显低于对照 组的发病率 19%(P < 0.05)。结论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高营养风险会导致并发症发生率升高; 与肠外营养治疗相比,肠内营养更适于改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