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别检测胃癌、癌旁和正常胃组织中DNA含量 ,分析DNA含量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对36例胃癌组织、30例相应癌旁组织、2 5例正常胃组织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核DNA含量。结果 :在胃癌、癌旁和正常胃组织中 ,细胞核DNA含量分别为 1 39± 0 2 3、1 0 0± 0 0 5和 0 99± 0 0 5 ,胃癌组织的DNA含量明显高于癌旁及正常胃组织 (P <0 0 1) ,而癌旁组织与正常胃组织的DNA含量相似 (P >0 0 5 )。分化程度差 ,深度浸润 ,伴淋巴结转移及Ⅲ、Ⅳ期的胃癌组织 ,其DNA含量明显高于分化程度较好 ,浸润较浅 ,不伴淋巴结转移及Ⅰ、Ⅱ期的胃癌组织。结论 :DNA含量可作为判断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一个良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生物素标记探针从细胞定位水平对50例原发性肝癌(HCC)手术活检标本进行了HBV DNA检测。 32例(64%)HCC切片中检出HBV DNA,其中25例(50%)系肝癌细胞与癌旁肝细胞内均检出HBV DNA,其余7例则仅在癌旁肝细胞内检出HBV DNA。光镜下观察,HBV DNA的分布具有胞浆内为主;癌旁肝细胞优势性、HCC阳性者同时伴有癌旁肝细胞阳性及不均一性等特点。上述结果提示至少占半数的HCC病例其癌细胞可能来自HBV DNA阳性肝细胞的恶变,但HBV DNA在恶变过程中的确切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肝癌癌旁组织DNA倍体检测的预后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癌旁组织DNA倍体变化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4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癌旁组织的DNA倍体和S期细胞比率(SPF)进行了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 肝癌患者癌旁组织DNA异倍体检出率为59.5%。肝癌癌旁组织为DNA二倍体者的5年生存率和术后生存期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为异倍体的患者(分别为82.4%、65.8月±21.7月和32.0%、32.1月±23.6月,P均<0.01)。二倍体癌旁组织患者的生存率曲线明显高于癌旁异倍体病例。结论 癌旁组织出现DNA异倍体预示该肝癌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DNA倍体分类的某些生物学特性的依据。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 1 0 0例恶性肿瘤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了DNA含量分析 ,并对癌组织不同倍体类型与某些生物学特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 把癌组织DNA倍体类型分为 :二倍体 (D)、近二倍体 (ND)、四倍体 (T)、非整倍体 (AN)和多异倍体 (M)。后四种倍体类型统称为DNA异倍体 (H)。癌组织DNA类型不同 ,其增殖活性明显不同。从D→ND→T→AN→M ,其SPF和PI逐渐升高 ;在DNA异倍体肿瘤患者中 ,其癌旁组织DNA异倍体检出率也逐渐升高 ;另外DNA异倍体患者癌旁组织异倍体检出率显著高于二倍体者 (P <0 0 5)。结论 癌组织DNA倍体类型从D→ND→T→AN→M ,其SPF、PI和癌旁组织DNA异倍体的检出率均逐渐升高。这表明从D→ND→T→AN→M ,肿瘤细胞恶性度愈来愈高。这为癌组织DNA倍体分类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人直肠及其癌组织DNA的RAPD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细胞癌变后DNA结构的改变与寻找与癌变有关的DNA片段,方法:采用AP-PCR方法扩增直肠癌及其癌旁和正常组织DNA,结果:引物E1(5′CGGCCCCTGT3′)对直肠癌,癌旁组织和正常直肠组织的DNA扩增产物的电泳图谱表现出多态性,而且分别得到直肠癌组织特异的DNA片段K851和正常直肠组织特异的DNA片段K1072,K776。结论:直肠细胞癌变后DNA结构在引物E1序列处发生了改变,DNA片段K851,K1072和K776可能与细胞癌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腺癌的发病机制,寻找与临床诊断及治疗相关的生物学标记或靶标。方法采用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E)技术对5例人胰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的总蛋白进行分离,PDQuest 7.0软件分析获得差异蛋白质点,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蛋白质点进行鉴定,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验证差异表达蛋白。结果共获得10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质谱鉴定结果显示,尼克酰胺N-甲基转移酶(NNMT)和铁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其在癌旁组织中表达(>4倍),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DNA拓扑异构酶、T细胞受体β-链、IKK抑制因子ε1、转胶蛋白、二甲基精氨酸二甲基氨基水解酶1(DDAH1)、半乳糖激酶1、肌球蛋白等在胰腺癌癌旁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其在癌组织中表达(>4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铁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DNA拓扑异构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肌球蛋白在癌旁组织中表达高于癌组织。结论以2-DE和MALDI-TOF-MS为基础的蛋白质组学技术是研究肿瘤的一种重要手段,实验得到的差异蛋白可能是潜在诊断胰腺癌的分子标志或控制肿瘤生长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筛选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DNA异常甲基化谱,为深入研究食管癌的发生机制提供线索。方法:采用Illumina Human Methylation 450K甲基化芯片,对6例哈萨克族食管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进行全基因组甲基化检测,筛选DNA异常甲基化基因;利用Hiseq2000测序平台,对2例哈萨克族食管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进行RNA水平检测,建立mRNA文库,并与DNA 甲基化结果进行关联分析,筛选DNA异常甲基化谱,同时对这些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食管癌组织中含高甲基化基因227个,低甲基化基因6个;癌组织mRNA表达量在0.031 2~8 192,癌旁正常组织在0.031 2~1 024。DNA异常甲基化基因与表达谱关联分析,呈负相关关系(即DNA高甲基化、mRNA低表达,或DNA低甲基化、mRNA高表达)的启动子区域基因共20个,包括启动子区域CpG岛高甲基化且表达下调10个位点、10个基因,低甲基化且表达上调11个位点、10个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些基因参与甲酰四氢叶酸分解代谢及调控细胞增殖等生物学过程,涉及一碳代谢通路及诱导细胞凋亡通路等。结论:初步建立了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DNA 异常甲基化谱,为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选择性剪接是基因表达中的重要调控机制,异常的剪接可导致细胞周期异常、癌基因转录因子激活及抑癌基因转录因子失活;异常剪接与肿瘤发生、发展息息相关。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修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因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可导致基因沉默,抑癌基因和DNA修复基因的高甲基化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另外DNA甲基化还是选择性剪接的关键参数,DNA异常甲基化影响选择性剪接的平衡。本研究通过对食管鳞癌组织标本中RBFOX1(RNA binding protein, fox-1 homolog 1)选择性剪接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和表达进行检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149例配对的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中,运用MassARRAY对RBFOX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进行检测,并从同一批样品中选取42对组织采用RT-PCR进行RBFOX1基因的mRNA表达分析,统计甲基化水平与食管鳞癌主要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食管鳞癌组织标本中,RBFOX1的甲基化水平为41.8%,明显低于对应癌旁组织的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BFOX1的甲基化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以及肿瘤的分化、分期等无明显相关。依据癌组织中甲基化水平阈值(33.6%)=Mean(癌旁组织)-2.5SD(标准差),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低于阈值的一组定义为组1,高于阈值的为组2。组1和组2的5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57.0%和3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组1和组2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48.7%和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TNM分期为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选择性剪接基因RBFOX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甲基化水平和表达水平均低于癌旁组织,RBFOX1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不能作为生存分析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DNA甲基化是潜在的肿瘤标志物.本研究运用自行建立的甲基化敏感性限制性内切酶一定量PCR(methylation-sensitive restriction enzymes-based quantitative PCR,MSRE-gPCR)方法检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tar carcinoma,HCC)组织中多个基因的DNA甲基化状态,筛选可用于HCC诊断的DNA甲基化标志物组合.方法:以47对HC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8例正常人肝组织为材料,运用MSRE-gPCR方法检测这102例肝组织中APC、GSTPI、RASSFIA、p16、SFRP1、RUNX3、Hint1、SOCS1和HIC-1基因的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APC、GSTPI、RASSF1A、p16、SFRP1、RUNX3基因在肿瘤组织中的甲基化率分别为70.2%、70.2%、63.8%、29.8%、44.7%和36.2%,均显著高于对应癌旁组织(P均<0.05);而Hintl、SOCSI和HIC-1基因甲基化水平在HCC肿瘤和癌旁组织间无显著差异.联合检测APC、GSTP1、RASSF1A和SFRP1 4个靶点,可检出所有HCC病例.这些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与患者肿瘤大小、分化、包膜及HBV感染等临床病理参数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联合检测APC、GSTPI、RASSFIA和SFRPI的DNA甲基化状态对于HCC风险评估和分子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DNA倍体分类与癌组织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DNA倍体分类的某些生物学特性的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00例恶性肿瘤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了DNA含量分析,并对癌组织不同倍体类型与某些生物学特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把癌组织DNA倍体类型分为;二倍体(D)、近二倍体(ND)、四倍体(T)、非整倍体(AN)和多异倍体(M)。后四种倍体类型统称为DNA异倍体(H)。癌组织DNA类型不同,其增殖活性明显不同。从D→ND→T→AN→M,其SPF和PI逐渐升高;在DNA异倍体肿瘤患者中,其癌旁组织DNA异倍体检出率也逐渐升高;另外DNA异倍体患者癌旁组织异倍体检出率显著高于二倍体者(P<0.05)。结论:癌组织DNA倍体类型从D→ND→T→AN→M,其SPF、PI和癌旁组织DNA异倍体的检出率均逐渐升高。这表明从D→ND→T→AN→M,肿瘤细胞恶性度愈来愈高。这为癌组织DNA倍体分类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DNA甲基转移酶1(DNMT1)是哺乳动物基因组表观遗传修饰中DNA甲基化的关键基因,其编码的蛋白是一种分子量大且功能复杂的酶,具有多种调控功能,参与机体发育过程中干细胞生长、细胞增殖、器官发育、衰老和肿瘤发生等多个生物学过程。本文将对DNMT1基因的结构与分子作用机制进行介绍,并总结其表达调控、生物学功能及其与肿瘤等人类疾病相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DNA甲基化是1种调节基因表达的重要机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在肿瘤诊断、预后及疗效判断方面,DNA甲基化是1种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肿瘤标志物。本研究通过对乳腺癌中组织标本中BRCA1,GSTP1和MGMT这3种与DNA修复功能有关基因的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106例配对的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对BRCA1、GSTP1和MGMT基因的甲基化状况进行检测,统计分析它们与乳腺癌主要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在乳腺癌组织标本中,BRCA1、GSTP1和MGMT的甲基化频率分别为24.5%(26/106)、29.2%(31/106)和18.9%(20/106),明显高于对应癌旁组织7.5%(8/106)、11.3%(12/106)和4.7%(5/106)的甲基化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至少有1种基因发生甲基化的分别为50.9%(54/106)和19.8%(21/106),每个标本的平均甲基化数分别为0.73和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BRCA1基因甲基化与患者的年龄及ER(-)呈显著正相关(P=0.007和0.020);MGMT基因甲基化与乳腺癌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P=0.016,0.025和0.030);GSTP1基因甲基化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呈显著正相关(P=0.028和0.033);同时有超过1种基因甲基化与乳腺癌较晚的病理分期及淋巴转移正相关(P=0.028和0.007)。结论:BRCA1、GSTP1和MGMT基因甲基化状况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同时存在多个基因甲基化预示着乳腺癌具有侵袭性表型,联合检测3者的甲基化状况可能对乳腺癌预后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食管鳞癌nm23-H1蛋白表达及DNA倍体与淋巴结转移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食管鳞癌nm23-H1蛋白表达及DNA倍体状态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食管癌患者新鲜手术标本包括食管癌组织(癌)、食管癌旁粘膜(癌旁)、食管正常粘膜(切缘)及食管癌区域淋巴结(淋巴结)中nm23-H1蛋白表达水平及DNA倍体状态.结果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nm23-H1蛋白表达在癌与癌旁、癌与切缘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癌与淋巴结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DNA指数(DI)在癌组织与癌旁、切缘、淋巴结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癌旁、切缘、淋巴结之间DI差异无显著性(P>0.05);nm23-H1蛋白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两组对应组织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对应组织比较DI差异无显著性(P>0.05);DI在不同病理分级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DI及nm23-H1蛋白表达在性别、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浸润深度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m23-H1蛋白高表达对食管癌转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合DNA倍体检测有助于了解食管鳞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线粒体DNA(mtDNA)D-loop区碱基突变差异.以探讨mtDNAD-loop区碱基突变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线粒体D-loop区进行扩增并测序分析.结果:11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mtDNA D-loop区存在突变,类型以点突变为主,同时发现在线粒体DNA的某些位点发生突变的频率明显较高.结论:mtDNA D-loop区碱基在癌组织中的突变率较癌旁正常组织显著增高,提示mtD-NA D-loop区碱基突变可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与食管癌发生的关系,对食管鳞癌、癌旁鳞状上皮及乳头状瘤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并用生物素标记的HPV_(16)DNA探针进行原位杂交。结果:癌旁鳞状上皮有凹空细胞等HPV感染的组织形态学改变者为65.2%(15/23),HPV_(160)DNA检出率为56.5%(13/23);食管鳞癌有凹空样癌细胞者为27.8%(10/36),HPV_(16)DNA检出率为50.0%(18/36);6例乳头状瘤均检出HPV_(16)DNA(100.0%)。不同分化程度的食管鳞癌(Ⅰ、Ⅱ、Ⅲ级)HPV_(16)DNA检出率分别为100.0%(6/6),60.0%(9/15)和20.0%(3/15)。研究结果提示,HPV感染与食管鳞癌发生有关,并与其分化和某些组织学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显微分光光度计对20例大肠癌及癌旁粘膜上皮细胞核DN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正常大肠粘膜和静止小淋巴细胞为近2C,癌细胞核DN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和癌旁粘膜;癌旁粘膜上皮细胞核DNA明显增高,与正常粘膜相此较,2C细胞较少,4C和超过4C细胞增多,说明癌旁粘膜上皮细胞代谢旺盛,增殖活跃,提示可能是一种癌前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片状核酸内切酶1(FEN1)基因是与DNA复制和修复有关的基因。有关FEN1在食管鳞癌中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本研究检测FEN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状态,希望揭示FENI与食管鳞癌之间的可能关系。方法运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FEN1在62例食管鳞癌和癌旁上皮中的表达状态;探讨FEN1的变化与临床和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36例(58%)癌组织显示FEN1表达上调;23例(37%)癌旁上皮FEN1表达上调;FEN1在食管鳞癌组织和癌旁上皮组织中的表达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分期、分级、淋巴结转移、性别和年龄FEN1表达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EN1可能是一个参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一个有价值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解P53抑癌基因在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改变状况,进而探讨其中癌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进的非同位素PCR-SSCP方法对21例溃疡性结肠炎、19例结肠直肠癌(CRC)及癌旁组织P53基因第5、6外显子(Exon 5.6)进行检测,并应用DNA测序技术对PCR-SSCP阳性标本进行进一步测定。结果:21例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有6例检出P53基因改变,19例CRC组织中有7例检出P53基因点突变,2例DNA缺失;19例CRC癌旁组织6例检出P53基因P53点突出未检出DNA缺失。结论:P53基因改变在CRC及癌旁组织存在较为普遍,而在溃疡性结肠炎也有一定的检出率,表明P53基因改变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直肠癌(UCACRC)是早期事件,并可能是UCACRC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ERCC1、DNA-PKcs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与目的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ERCC1、DNA-PKcs是重要的DNA损伤修复因子,在肿瘤发生及预后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DNA修复因子ERCC1,DNA-PKcs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NSCLC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1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12例癌旁正常肺组织石蜡标本制成组织芯片,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RCC1、DNA-PKcs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各因素的关系。结果116例NSCLC组织中ERCC1、DNA-PKcs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5%(47/116)、75%(87/116),ERCC1在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DNA-PKcs在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00)。ERCC1的表达与肺癌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ERCC1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53.2%)高于阴性表达组(26.1%)(P=0.014),但ERCC1表达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DNA-PKcs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无关。结论ERCC1阳性者预后较好,提示其表达对预后评估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EBV)定量检测的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技术定量检测30例鼻咽低分化鳞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及15例正常健康人鼻咽黏膜组织中的EBV拷贝数,并比较三者检测结果。结果:正常人鼻咽黏膜EBV检出率为73.3%(11/15),平均拷贝数为6.5×102μg-1;鼻咽癌和癌旁组织EBV检出率为100%(30/30)和76.7%(23/30),平均拷贝数分别为6.7×105μg-1DNA和1.3×105μg-1DNA。正常人鼻咽黏膜、鼻咽癌患者癌旁组织感染EBV的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组织、癌旁和正常黏膜组织3者之间,鼻咽癌与癌旁组织之间,癌旁和正常黏膜组织之间EBV拷贝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咽癌与癌旁组织感染EBV的数量明显高于正常鼻咽黏膜,EBV感染量是鼻咽癌致病的重要因素,定量检测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有助于临床判断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