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和羟基喜树碱灌注治疗膀胱肿瘤切除患者的临床效益,为治疗膀胱肿瘤积累经验。方法选取2007年4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膀胱肿瘤切除患者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丝裂霉素C灌注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羟基喜树碱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2年内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成本和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年复发率为12.5%,对照组为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成本效果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癌患者术后采取羟基喜树碱灌注治疗方案的成本和效果优于丝裂霉素C灌注治疗方案。羟基喜树碱灌注治疗方案临床效果较佳,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26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定期行膀胱内灌注化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吡柔比星组(A组)63例,采用吡柔比星行膀胱内灌注,丝裂霉素组(B组)63例,采用丝裂霉素行膀胱内灌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情况,随访1年时,A组的复发率为3.2%,B组的复发率为11.1%;随访2年时,A组复发率为6.4%,B组的复发率为19.1%。两组间肿瘤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明显优于丝裂霉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榄香烯可用于各种肿瘤的治疗,并可诱导人膀胱癌细胞凋亡.本研究旨在观察榄香烯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患者188例,均为单发浅表性膀胱癌(Tis、Ta和T1),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榄香烯、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及羟基喜树碱行膀胱内灌注,观察3组肿瘤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榄香烯组平均随访29.7个月,复发率为11.1%;MMC组平均随访28.4个月,复发率为26.7%;羟基喜树碱组平均随访31.5个月,复发率为21.5%.术后应用榄香烯膀胱内灌注治疗患者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率明显低于MMC及羟基喜树碱组(P<0.05),且不良反应少.结论:榄香烯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有良好疗效,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我院近年来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及卡介苗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62例患者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43例膀胱灌注卡介苗。结果: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组随访6-60个月,复发率为14.5%,无全身不良反应。卡介苗组随访24-48个月,复发率为18.6%,72.3%患者出现膀胱刺激症状。结论:羟基喜树碱及卡介苗均是有效的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药物,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操作简单,全身不良反应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膀胱局部化疗药物。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观察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分别接受羟基喜树碱(HCPT)、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联合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患者的预后,评价比较HCPT及THP预防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10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89例TRUBT的膀胱癌患者,其中41例采用HCPT膀胱内灌注联合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48例进行THP膀胱内灌注联合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对两组患者的缓解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膀胱癌肿瘤标志物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HCPT组缓解率为73.13 %(30/41),复发率为36.67 %(11/3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78 %(20/41),THP组缓解率为89.58 %(43/48),复发率为16.28 %(7/4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58 %(18/48),两组治疗前后膀胱癌肿瘤标志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TRUBT术后膀胱灌注化疗联合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安全有效,术后复发率低,且THP膀胱灌注效果优于HCPT。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分别接受羟基喜树碱(HCPT)、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联合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患者的预后,评价比较HCPT及THP预防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10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89例TRUBT的膀胱癌患者,其中41例采用HCPT膀胱内灌注联合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48例进行THP膀胱内灌注联合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对两组患者的缓解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膀胱癌肿瘤标志物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HCPT组缓解率为73.13%(30/41),复发率为36.67%(11/3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78%(20/41),THP组缓解率为89.58%(43/48),复发率为16.28%(7/4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58%(18/48),两组治疗前后膀胱癌肿瘤标志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TRUBT术后膀胱灌注化疗联合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安全有效,术后复发率低,且THP膀胱灌注效果优于HCPT.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分别接受羟基喜树碱(HCPT)、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联合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患者的预后,评价比较HCPT及THP预防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10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89例TRUBT的膀胱癌患者,其中41例采用HCPT膀胱内灌注联合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48例进行THP膀胱内灌注联合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对两组患者的缓解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膀胱癌肿瘤标志物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HCPT组缓解率为73.13%(30/41),复发率为36.67%(11/3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78%(20/41),THP组缓解率为89.58%(43/48),复发率为16.28%(7/4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58%(18/48),两组治疗前后膀胱癌肿瘤标志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TRUBT术后膀胱灌注化疗联合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安全有效,术后复发率低,且THP膀胱灌注效果优于HCPT.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丝裂霉素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对膀胱癌术后患者VEGF、FGF及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24例膀胱癌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都经尿道电切术治疗.因治疗方法 不同将患者分成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2例).其中观察组给予吡柔比星进行化疗,对照组给予丝裂霉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um growth factor,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VEGF、FGF、MMP-9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6个月、12个月、24个月以及36个月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12个月、24个月以及36个月复发率分别为3.23%、8.06%、11.2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4.52%、24.19%、35.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各项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在对膀胱癌术后患者VEGF、FGF及MMP-9水平中影响较低,积累生存高,术后复发少,不良反应率低,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CPT)、丝裂霉素(mitomycin,MMC)三种不同药物膀胱灌注化疗对预防膀胱癌保留膀胱术后复发的安全性评估。方法将162例晋东地区膀胱癌保留膀胱术后膀胱灌注的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三组,Ⅰ组采用THP方案(76例),Ⅱ组采用HCTP方案(62例),Ⅲ组采用MMC方案(24例)。分别于术后1~2周开始规律膀胱灌注。比较三组复发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Ⅰ组复发率为13.5%,Ⅱ组复发率14.8%,Ⅲ组复发率19.6%。Ⅰ、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THP、HCTP膀胱灌注对膀胱癌保留膀胱术后防止复发疗效满意,副作用轻,耐受性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 guerin,BCG)、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MSHA菌毛株交替膀胱灌注对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ular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术后患者的肿瘤复发率、不良反应及灌注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20例诊断为膀胱癌并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且术后病理提示为高危NMIBC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BCG、PA-MSHA交替灌注组(实验组,60例)及吉西他滨单药灌注组(对照组,60例)。术后2年不同阶段对患者进行随访,针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复发率、不良反应及灌注前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术后12个月的灌注治疗,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灌注18个月及24个月,实验组肿瘤复发率(11.67%、15.00%)均低于对照组(26.67%、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交替灌注PA-MSHA后不良反应较少,发热发生率为1.30%,恶心呕吐发生率为0.40%,膀胱刺激征发生率为3.70%,血尿发生率为0.40%;对照组在使用吉西他滨灌注后发热发生率为3.15%,恶心呕吐发生率为0.90%,膀胱刺激征发生率为13.52%,血尿发生率为1.10%。实验组使用PA-MSHA灌注后与对照组相比,发热发生率和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血尿发生率两者并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12个月、24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NMIBC术后使用BCG、PA-MSHA交替膀胱灌注可有效预防NMIBC术后肿瘤复发,可在降低膀胱灌注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1978年2月至1997年10月收治膀胱腺癌28例,其中原发性膀胱腺癌23例,脐尿管腺癌5例。文中分析了本病临床表现、膀胱镜检查及膀胱造影等特点,结合文献讨论组织起源、早期诊断及治疗原则。治疗上主张广泛膀胱部分切除术或全膀胱切除术,联合放疗、化疗及免疫治疗,可望提高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回肠重建膀胱对膀胱癌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膀胱切除术的膀胱癌患者68例,根据患者接受的膀胱重建材料不同,将患者分为回肠组和结肠组,每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控尿恢复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回肠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结肠组,回肠组患者控尿恢复时间明显短于结肠组患者,回肠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结肠组,且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回肠组并发症发生率低,控尿恢复时间较短,且住院时间较短,总体效果要好于结肠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灌注脂质体和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自杀基因(HSVtk),观察在羟基无环鸟苷(ganciclovir,GCV)作用下大鼠膀胱肿瘤的生长情况.方法:用N-甲基-亚硝基脲(MNU)膀胱灌注建立大鼠原位膀胱癌模型.经尿道膀胱灌注脂质体、逆转录病毒载体HSVtk基因,随后腹腔内注射GCV,连续6天.结果:经尿道膀胱灌注HSVtk基因后48h,RT-PCR检测出膀胱肿瘤中HSVtk基因表达.逆转录病毒组和脂质体组膀胱总重量与裸质粒组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表明膀胱肿瘤的生长被抑制.TUNEL法原位检测肿瘤组织中凋亡细胞不仅出现在表层细胞,而且深层细胞大量凋亡,推测旁观者效应可能发挥了一定作用.结论:经尿道膀胱灌注脂质体DNA或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可以向肿瘤转导HSVtk基因.HSVtk/GCV系统能抑制大鼠原位膀胱肿瘤的生长,显示出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TURBT)对膀胱近颈部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颈部膀胱肿瘤 74例 79次 ,并与 10 2例 10 4次其它部位膀胱肿瘤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术后随访 6 8例 72次 ,半年内原处复发 6例次 ,原处复发与肿瘤复发性、数目、大小、部位、病理分级无关。其它部位膀胱肿瘤半年内原处复发 4例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近颈部膀胱肿瘤仍适合 TURB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前新辅助膀胱热灌注化疗对比术后辅助膀胱热灌注化疗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 收集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前或术后使用BR-TRG-Ⅱ型体腔热灌注治疗仪行吉西他滨膀胱热灌注化疗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40例,其中16例行术前(吉西他滨1000 mg,45℃,45 min)新辅助膀胱热灌注化疗3次,隔天一次,治疗结束后3~7天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定义为新辅助组;另外24例患者先行TURBT手术,术后即刻或者隔天(吉西他滨1000 mg,45℃,45 min)行辅助膀胱热灌注化疗,定义为辅助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无疾病复发生存期(RFS)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全部40例患者均完成3次吉西他滨膀胱热灌注化疗,新辅助组患者中,完全缓解(pT0)11例(68.8%),部分缓解5例(31.2%)。新辅助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为54月,辅助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为45月,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46)。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可耐受。结论 无论是新辅助还是辅助治疗,使用BR-TRG-Ⅱ型体腔热灌注治疗仪行吉西他滨膀胱热灌注化疗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Despite aggressive local therapy,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bladder cancer have a significant risk of distant metastases.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role of neoadjuvant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with gemcitabine/cisplatin (GC) in improving the outcome of this group of patients over radical cystectomy alone.Patients and MethodsA total of 114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bladder cancer (T3-4, N0-2, M0) were randomized to radical cystectomy alone or initial 3 cycles of GC, then managed according to response. Patients who achieved complete response completed 6 cycles of GC followed by local radiation therapy (RT) only. If tumors were downstaged to T1, complete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was done, followed by 3 cycles of GC and then RT. Patients with partial response underwent radical cystectomy followed by 3 cycles of GC. Patients with stable disease or disease progression underwent radical cystectomy.Results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to GC was 55.1%, and complete response was achieved in 28.6%. The 3-year overall survival (OS) was 51.9% versus 51.2% in the chemotherapy and surgery arms, respectively (P = .399). The 3-year disease-free survival was 31.8% in the chemotherapy arm and 45.1% in the surgery arm (P = .06). Bladder preservation was achieved in 22.5% of patients in the neoadjuvant arm. OS was 78% in responding patients and 100%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response.ConclusionNeoadjuvant GC did not improve survival in locally advanced bladder cancer over radical cystectomy alone. However, bladder preservation was feasible, and OS in responding patients was impressive. Therefore, predictive models to select patients are needed. This is the largest prospective study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using neoadjuvant GC.  相似文献   

18.
膀胱癌变过程中PCNA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膀胱癌变过程中细胞增殖状态及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复发的关系,作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正常上皮、增生上皮、乳头状瘤和癌组织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在四种组织中呈增高趋势,并且与肿瘤病理分级、分期密切相关,但与肿瘤大小、数目无相关。复发者的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显著高于无复发者。结果提示,膀胱癌变过程中细胞增殖能力不断增强,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可以作为肿瘤生物学行为、判断肿瘤复发的一项有价值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提高对膀胱平滑肌瘤诊断及治疗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6年~2008年收治13例膀胱平滑肌瘤患者,其中男2例,女11例,平均年龄46岁 。临床表现为排尿困难4例,膀胱刺激症状3例,血尿3例,下腹部不适2例,无症状1例。13例 均行B型超声和CT检查。11例首次B型超声检查发现膀胱内低回声肿块,3例合并单侧肾积水。 CT示类软组织密度影,平均CT值为45.5Hu。4例行MRI示高信号肿块(T2WI)。7例行IVP检查提 示膀胱内充盈缺损。3例尿脱落细胞检查均为阴性。均行膀胱镜检,确定肿瘤2例,提示占位性 病变10例。13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肿物切除术9例,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经尿道电切1例。 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13例均为膀胱平滑肌瘤,肿瘤平均最大直径为6.5cm。肿物大多表面光滑,切面 质韧、灰白色。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分化良好,无异型性,偶见病理性核分裂相。术后随访6 月~6年,预后良好,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 结论 膀胱平滑肌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确诊依赖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活检 ,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端粒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T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方法 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性检测58例TCC组织、10例癌旁膀胱粘膜及10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TCC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为86.2(50/58),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癌旁组织中只有1例端粒酶阳性;正常组织中端粒酶均为阴性。结论 TCC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粘膜组织及癌旁膀胱粘膜组织。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之间端粒酶活性虽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端粒酶活性的强弱分布不同。端粒酶活性可作为TCC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预测复发的肿瘤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