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胆囊腺瘤从增殖到恶变中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变化和基因表达。方法PCR-RFLP法测定APC、ras基因突变,ABC免疫化学组织染色法测定p53蛋白表达。用TJTY-300全自动图像分析仪测定胆囊上皮细胞核异型性和DNA含量。结果 上皮细胞核异型性和DNA含量在胆囊腺瘤-腺癌过程中逐渐增加。胆囊腺瘤中异倍体比例与腺瘤的大小有明显的关系,直径≥1cm异倍体显著增加(P<0.05)。在胆囊腺瘤-腺癌过程中可检测到APC基因和RAS基因突变。P53蛋白在这一过程中不表达。结论 胆囊腺瘤-腺癌的过程是胆囊癌发生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当胆囊腺瘤直径≥1cm时具有明显的癌变潜能。其分子改变机制与胆囊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途径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68例口腔鳞癌未探及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因素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依据临床触诊及影像学结果将淋巴结分为三组,并对比各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学特点的相关性。结果:cN0期口腔鳞癌患者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与年龄、原发灶的大小、病理分化及生长方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牙龈癌及颊黏膜癌原发肿瘤越大发生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几率越高。临床影像学未探及肿大淋巴结组其淋巴结阳性率与原发肿瘤大小及肿瘤生长方式密切相关(P<0.05),影像学肿大淋巴结小于1 cm组其颈部淋巴结阳性率与原发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密切相关。结论:口腔鳞癌颈部淋巴结的隐匿性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明确隐匿性转移的危险因素,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胆囊腺瘤及腺癌细胞核DNA含量的测定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对41例胆囊良、恶性病变的细胞核DNA含量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显示:DNA含量随病变加重而增高(慢性胆囊炎<胆囊腺瘤<胆囊腺瘤癌变<胆囊腺癌),良、恶性病变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重点讨论了胆囊腺瘤与其癌变的细胞核DNA含量变化特点,认为胆囊腺癌有癌变趋势。  相似文献   

4.
高频彩超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甲状腺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甲状腺癌患者术前甲状腺和颈部淋巴结的超声表现,比较转移性淋巴结和非转移性淋巴结在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表现.结果: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组问淋巴结纵横比<1.5、边缘缺损、内部回声欠均匀以及微钙化等超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淋巴结中血流分布较丰富,多普勒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和阻力指数(RI)也高于非转移淋巴结,P<0.05.肿瘤>2cm组、肿瘤边界不清或锯齿状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颈部淋巴结转移组较未转移组痛灶内彩色血流信号丰富,P<0.05;而肿瘤内是否出现钙化与甲状腺癌是否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高频彩超对术前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786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春华  邱立华 《中国肿瘤临床》2005,32(22):1290-1292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特征.方法:对6 144例因有下消化道症状患者行结肠镜检查,记录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年龄、性别等资料,对大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1)结肠腺瘤性息肉占息肉患者总数的41.72%,男性占55.34%,女性占44.66%;年龄>60岁患者占69.72%.临床症状中便血占66.28%.分布于左半结肠患者显著多于右半结肠患者(P<0.001);2)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息肉直径>2cm者占79.73%,分布于左半结肠患者也显著多于右半结肠患者(P<0.0001).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率在腺瘤性息肉显著高于炎性息肉(P<0.001);且在三种腺瘤性息肉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结论:结肠镜检查大肠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较高,临床症状以便血最多.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息肉具有一定的结肠镜下特征表现并且和息肉的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胆囊腺癌中KAI 1mRNA、Kiss 1mRNA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胆囊腺癌、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组织中KAI 1mRNA和Kiss 1mRNA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108例胆囊腺癌、15例慢性胆囊炎和20例胆囊结石组织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KAI 1mRNA和Kiss 1mRNA染色方法为原位杂交染色法。结果 胆囊腺癌组织中KAI 1mRNA和Kiss 1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组织(P<0.05,P<0.01);腺瘤癌变或高分化腺癌、肿块最大径≤3cm、无淋巴结转移及未侵犯周围组织的病例KAI 1mRNA和Kiss 1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分化腺癌或粘液腺癌、肿块最大径>3cm、淋巴结转移及侵犯周围组织的病例(P<0.05,P<0.01)。结论 KAI 1mRNA和Kiss 1mRNA表达可能是反映胆囊腺癌发生、进展、转移或侵袭潜力及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单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超声声像特征,寻找单灶PTC颈部淋巴结转移(lymphnode metastasis,LNM)的相关高危因素,总结单灶PTC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提高单灶PTC颈部淋巴结的超声检出率,用以指导临床对单灶PTC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进行的甲状腺癌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单灶PTC的95个病例,分析病灶的超声声像特征,并探讨影响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肿瘤所在长轴方位与淋巴结转移区域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25)。位于侧叶下部的肿瘤可局限于下极周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少部分并发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上中部区域的肿瘤如果发生淋巴结转移,则多数为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合并中央区上极周围淋巴结转移,只是中央区淋巴结术前超声发现率较低。不同肿瘤大小的病理淋巴结转移区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建立模型预测术前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发现,当肿瘤大小取最大直径,ROC曲线Cut-off值为9,即肿瘤最大直径>9mm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单灶PTC淋巴结转移规律,当肿瘤最大直径>9mm、肿瘤位于下部时,增加了超声医师提示可疑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依据,有望提高中央区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对单灶PTC在超声声像图上中肿瘤最大直径>9mm、肿瘤位于下部时临床可以考虑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为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选择及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了一定的根据。  相似文献   

8.
报告49例大肠腺瘤与癌变的关系及大肠腺瘤癌变的处理。男性26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43.7岁,其中癌变14例,癌变率为28.6%。脉瘤癌变与腺癌的大小、部位、腺癌的数目、组织学类型及病人年龄等因素有关。<1cm腺癌未发生癌变,≤2cm的癌变率为55%,直肠及乙状结肠的腺癌易恶变。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癌、管状绒毛状腺癌的癌变率分别为22.7%、41.2%、20%,绒毛状腺癌最易癌变。癌变腺癌的术式选择应根据癌变浸润深度、病理组织分类、癌细胞分化程度、切缘是否有癌残留以及淋巴管和静脉是否有癌浸润等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现方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体检筛查是否会导致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过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 39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主诉的疾病发现方式,将入组患者分为四组:体检组、颈部不适组、自检组、其他疾病意外发现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现方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现方式与肿瘤病灶大小、是否侵犯包膜、是否有淋巴结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位置显著相关(P<0.05),而与病灶分布以及病灶的数目无关(P>0.0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颈部不适组患者肿瘤病灶>1 cm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1.626倍(OR=1.626,P=0.012),自检组患者肿瘤病灶>1 cm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2.245倍(OR=2.245,P<0.001);自检组患者肿瘤病灶侵犯包膜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1.649倍(OR=1.649,P<0.001);自检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1.642倍(OR=1.642,P<0.001);颈部不适组患者仅在中央区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0.575倍(OR=0.575,P=0.044),在中央区以及颈侧区都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1.803倍(OR=1.803,P=0.038);自检组患者仅在中央区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0.283倍(OR=0.283,P<0.001),在中央区以及颈侧区都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3.299倍(OR=3.299,P<0.001)。结论:健康体检有助于降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肿瘤病灶增大、包膜侵犯以及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重要的作用,值得继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学分型在手术预后中的地位,以及在肿瘤分期中的应用范围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 08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的预后情况,比较鳞癌和腺癌患者的生存差异,分析肿瘤大小与组织学分型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可手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肿瘤最大直径≤3 cm的亚组中,腺癌和鳞癌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肿瘤最大直径>3cm的亚组中,腺癌的生存率明显低于鳞癌(P<0.05).组织学分型与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组织学分型对于特定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预后预测价值,肿瘤最大直径>3cm的腺癌患者的预后不如鳞癌患者.肿瘤大小可能具有区分不同组织学分型预后差异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垂体腺瘤手术患者病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术前相关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自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垂体腺瘤患者189例,术前行影像学检查、垂体相关激素测定,术后行病理免疫组化染色。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中的Spearman分析判断两种变量之间的关联性,通过Kappa值判断术前激素水平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89例垂体腺瘤患者,>40~60岁组构成比明显高于≤20岁、>20~40岁、>60~80岁各组(60.8% vs 1.1%、22.8%、15.3%,均P<0.05);大腺瘤明显多于微腺瘤和巨大腺瘤(86.5% vs 4.7%、8.8%,P<0.05);PRL瘤血清PRL程度与肿瘤直径呈正相关(r=0.530,P<0.05)。GH瘤血清GH水平与肿瘤直径呈正相关(r=0.629,P<0.05),与年龄呈负相关(r=-0.715,P<0.05);垂体PRL瘤、GH瘤血清学诊断与术后免疫组化染色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85.5%、78.9%,Kappa系数分别为0.688、0.465,说明两种诊断的一致性好;以PRL>100 ng/mL作为PRL瘤的血清学诊断标准时,其与免疫组化染色诊断的符合率和Kappa系数最高,为81.9%和0.517。结论:手术的垂体腺瘤中以大腺瘤为主,好发年龄>40~60岁。血清PRL、GH水平均与肿瘤直径呈正相关;GH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垂体腺瘤临床血清学诊断与病理免疫组化诊断有一致性,以PRL瘤、GH瘤的一致性为最高。PRL>100 ng/mL可以作为诊断PRL瘤的血清学参考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D2(PKD2)与高尔基磷酸化蛋白3(GOLPH3)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测定并比较68例胆囊癌、20例正常胆囊组织PKD2、GOLPH3的表达,分析它们与胆囊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胆囊癌组织PKD2、GOLPH3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胆囊组织(均P<0.05);PKD2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GOLPH3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胆囊癌中PKD2与GOLPH3表达呈正相关(r=0.500,P<0.05);生存分析显示PKD2、GOLPH3表达阳性胆囊癌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各自阴性者(均P<0.05)。结论:PKD2与GOLPH3可能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PKD2、GOLPH3的阳性表达为胆囊癌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能谱CT鉴别诊断大肠腺癌和腺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65例大肠肿瘤患者(腺癌34例,腺瘤31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接受腹部能谱CT检查,观察并记录动脉期及静脉期增强扫描的CT参数:混合能量CT值和碘(水)浓度值、40~60 keV单能量CT值和能谱曲线斜率,并应用ROC对差异显著的CT参数进行诊断效能分析。结果:腺癌在动脉期的能谱曲线斜率以及碘(水)浓度值明显高于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在动脉期的40 keV及50 keV单能量CT值明显高于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动脉期的碘(水)浓度值对腺癌和腺瘤进行鉴别诊断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35,临界值21.585 mg/cm3,敏感度79.4%,特异度90.3%。结论:能谱CT为大肠腺癌和腺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全新方法,其动脉期的CT参数诊断效能较优,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内脏型肥胖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肛肠科接受右半结肠癌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依据患者术前1个月内的腹部CT资料,估计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将VFA≥100 cm2归为VFA-H组,VFA<100 cm2归为VFA-L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早期并发症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右半结肠癌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12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其中VFA-H组共49例,VFA-L组共6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分期、分化程度、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BMI、AS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情况相比,VFA-H组术中出血量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后首次通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180 min和VFA≥100 cm2是右半结肠癌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FA≥100 cm2是右半结肠癌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VFA≥100 cm2是右半结肠癌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路俊波 《现代肿瘤医学》2018,(12):1867-1870
目的:分析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242、癌胚抗原(CEA)检测对不同病理分期胰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06例胰腺癌患者,检测血清CA19-9、CA242、CEA表达水平,比较手术治疗前后及不同临床分期胰腺癌患者血清CA19-9、CA242、CEA差异,评价上述指标对胰腺癌临床诊断及判断分期的指导作用。结果:胰腺癌病理分期越高,其血清CA19-9、CA242、CEA水平升高越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5 cm者、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者,其血清CA19-9、CA242、CEA均显著高于肿瘤直径<5 cm者及肿瘤位于胰腺头部或全胰腺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清CA19-9、CA242、CEA有助于胰腺癌的临床诊断及分期判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影响。方法:分析882例经甲状腺切除术且病理证实为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PTC合并HT和非合并H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甲状腺功能,分析HT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PTC合并HT组239例(27.10%),非合并HT组643例(72.90%),两组间比较,合并HT组女性、癌灶多发、双侧及淋巴结转移比例显著高于非合并H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年龄、原发灶直径、远处转移、复发危险度分层及TNM分期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与非合并HT组相比,PTC合并HT组TPOAb、TGAb、TSH水平升高,FT4、FT3水平降低(均P<0.05)。分别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T与女性、癌灶多发、淋巴结转移呈独立相关(OR值分别为2.690、1.491、1.514,均P<0.05);癌灶多发、原发灶直径>1 cm、合并HT与PTC淋巴结转移独立相关(OR值分别为2.150、2.751、1.465,均P<0.05)。结论:合并HT的PTC患者女性、多灶及淋巴结转移多见,但不影响预后;癌灶多发、原发灶直径>1 cm、合并HT是PT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CD147及E-cadherin在胆囊癌组织及慢性胆囊炎中的表达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25例胆囊癌及15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CD147及E-cadherin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特征分析两者的表达,数据统计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完成。结果:CD147在慢性胆囊炎组织阳性表达率为13.3%(2/15),在胆囊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4.0%(21/25), CD147在胆囊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胆囊炎组(P<0.05);E-cadherin在慢性胆囊炎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00%(15/15),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4.0%(6/25),E-cadherin在胆囊癌组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胆囊炎组(P<0.05),同一标本中CD147高表达的同时伴E-cadherin的低表达。结论:在胆囊癌组织中CD147高表达,E-cadherin低表达,在胆囊癌判断上具有一致性,可联合作为临床监测胆囊癌发生、转移的参考指标,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跨膜丝氨酸蛋白酶4(transmembrane protease serine 4,TMPRSS4)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TMPRSS4和E-cad在75例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应用SPSS 17.0软件分析与胆囊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在胆囊癌组中,TMPRSS4的高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E-cad的高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1),TMPRSS4的高表达、E-cad的低表达与胆囊癌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但与性别、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无关(P>0.05)。TMPRSS4高表达组的3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者(P<0.05);E-cad高表达组的3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低表达者(P<0.05)。结论:在胆囊癌中,TMPRSS4高表达、E-cad低表达可能与胆囊癌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WT1和VEGF的表达及其与甲磺酸阿帕替尼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4例结肠癌组织及15例正常结肠组织中WT1、VEGF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表达的相关性,探讨其与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甲磺酸阿帕替疗效的关系。结果:WT1及VEGF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及年龄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和细胞分化程度相关(P<0.05);同时,WT1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WT1、VEGF阳性组患者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疗效优于阴性组(P<0.05)。结论:WT1、VEGF的高表达可能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两者共同参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WT1、VEGF阳性表达可作为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靶向治疗的生物学参考靶标,同时提示以WT1为靶点进行基因治疗,有可能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