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科首诊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骨科首诊并经组织学证实的32例PHPT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证实患有甲状旁腺腺瘤并行腺瘤切除术。所有患者骨骼X线片均表现为广泛性骨密度减低,不同程度的局灶性溶骨性改变,15例(46.88%)合并病理性骨折并经手术治疗。实验室检查显示所有患者血钙、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和甲状旁腺激素(FFH)明显高于正常,血磷明显低于正常。患者甲状旁腺腺瘤切除术后第一天血钙即恢复正常,术后7d内PTH恢复正常。长期随诊12例患者骨骼状况恢复良好。结论部分以骨科症状首诊的PHPT患者,如能正确认识PHPT造成的骨损害,及时行甲状旁腺外科治疗可治愈此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hyperparathyroidism,PHPT)导致骨病的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本中心诊治的26例PHPT骨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0例,年龄13~83岁,平均50岁。26例症状均有骨痛,其中6例合并活动障碍,5例合并乏力。结果术前,本组26例中23例血钙均高于正常,为2.65~l4.28 mmol/L,平均3.00 mmol/L。26例中,16例血磷正常,10例均低于正常(0.53~0.77 mmol/L,平均0.61 mmol/L)。26例甲状旁腺素(PTH)均高于正常(105~2361 ng/L,平均651.88 ng/L),15例行X线平片检查,3例无明显异常;12例呈骨密度减低,5例出现骨皮质吸收。所有患者均转入普外科行甲状旁腺腺瘤切除术,1例术后行刮除植骨内固定术,1例术后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随访半年至2年,1例术后发生骨折,其余25例均无骨折发生,25例骨痛明显改善,VAS评分均3分,骨痛明显改善所需时间为3天至1年半。结论对骨痛、病理性骨折的患者,应加以怀疑PHPT的可能,完善并密切关注血钙及PTH检查结果,结合甲状旁腺超声及骨骼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可确诊此病。经普外科切除甲状旁腺腺瘤后,长期随访此病预后较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20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本组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23—63岁。病程短者3个月,最长者20年。临床有骨骼系统表现者17例,神经肌系统表现11例,泌尿系统表现者9例,术前发现颈部包块者5例。B超检查18例发现病变部位,CT检查9例发现病变部位。实验室检查血钙升高12例,16例碱性磷酸酶增高,7例甲状旁腺素(PTH)增高。结果:本组均采用手术治疗,14例为甲状旁腺腺瘤,6例为甲状旁腺增生。19例患者进行了随访,14例痊愈,4例症状明显缓解,1例自觉症状无明显缓解。结论:PHPT的定性诊断主要靠血钙和PTH检测,定位诊断则依靠B超和CT检查。手术是治疗PHPT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手部掌指骨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与复发率的关系。方法回顾2002年至2012年,我院手外科明确诊断的12例手部掌指骨的动脉瘤样骨囊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X线和MRI的影像学特点,术中大体特征及肿瘤性状表现,手术方法和植骨特点,手术后复发率等。结果12例中发生部位掌骨8例,指骨4例。年龄和性别无明确特点。临床症状以局部膨胀性改变(10例)和疼痛(6例)为主要特点。X线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病变,晚期可表现为皂泡样和吹气球样骨质破坏。MRI 可显示内部大小不一、信号强弱不等的囊腔和病灶内液平面。手术中可见骨皮质呈暗紫色,皮质膨胀变薄。手术采取高速磨钻刮除植骨(4例),段截植骨(8例)等方式。术后复发1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最后明确诊断。病理检查发现合并巨细胞瘤1例。结论手部掌指骨动脉瘤样骨囊肿临床罕见,临床表现特异性不强,易与其它肿瘤混淆,早期诊断常面临困难,根据病史特点和X线与MRI结合检查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使用高速磨钻彻底刮除和瘤段切除植骨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骨Paget’病     
最早由JamesPaget描述本病而得名,又称畸形性骨炎或变形性骨炎,是一种慢性进展的瘤样骨病,至今病因不明,有人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并具有家族遗传倾向。表现为过量的局部骨组织重吸收和随后过量的骨再生修复,造成病变骨骼增厚、脆弱,可导致病理骨折、骨骼畸形及骨关节退变等。临床多以骨痛就诊。X线表现具有特征性,早期表现为弥漫性的骨吸收,骨皮质为“海绵样”结构所替代,骨髓腔与皮质界限不清,后期成骨增加,表现为骨密度不均匀增高、骨皮质增厚等,可伴有骨骼畸形。  相似文献   

6.
骨的“棕色瘤”是由于甲状旁腺肿瘤或增生 ,分泌过多的甲状旁腺激素 ,动员骨钙进入血循环 ,从而引起骨质吸收、疏松、反应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所形成的骨骼的假瘤性病变[1] 。 2 0 0 0年 2月我们收治 1例巨大甲状旁腺腺瘤的病人 ,其所引起的骨病变 (棕色瘤 )曾被误诊为多发骨转移瘤 ,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  患者 ,女 ,5 4岁 ,农民。因左前臂、右股骨疼痛 3个月、加重 1月余收住院。病人在 3个月前开始出现左前臂及右股骨疼痛并逐渐加重 ,按“骨膜炎”治疗无效 ;入院前去某军区医院拍X片发现左尺骨、右股骨虫蛀样骨质破坏 ,尺骨后缘有骨…  相似文献   

7.
42例甲状旁腺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0月~2005年10月我院收治的42例甲状旁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甲状旁腺肿瘤中.腺瘤31例(73.8%),癌6例(14.3%),囊肿5例(11.9%)。33例伴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旁亢)症状,主要表现为骨痛和肾结石。术前B超定位和定性的诊断准确率为92.8%和61.9%,CT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1.3%和65.2%。4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经1.26年随诊,40例获得临床治愈,2例复发,其中1例死亡。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甲状旁腺肿瘤的认识,发现骨痛、肾结石等甲旁亢症状,触及下颈部肿块,应高度怀疑甲状旁腺肿瘤的可能。常规进行血钙、血磷检测。术前影像学检查应首选B超,必要时并辅以CT检查。手术切除是最佳的治疗手段,主张术中仅行单侧甲状旁腺探查.甲状旁腺腺瘤、囊肿可仅行肿瘤切除,甲状旁腺癌应同时切除同侧甲状腺、峡叶及周围软组织,不主张行预防性颈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并不太少见,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0.1~0.4%,由于甲状旁腺腺瘤引起的约占78~87%。由于甲状旁腺腺瘤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于骨胳系统,常误为骨关节疾病,使多数患者直至骨质损害严重方得到手术治疗,此时病期已晚。因此如何获得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唐远玲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8):1551-1552
目的:提高^99Tc^m-MDP全身骨显像对早期探测骨转移灶的诊断准确性和确定诊断率。方法:疑诊或确诊有原发癌症者均常规术前、术后或治疗前、治疗后用^99Tc^m-MDP进行全身骨显像及局部放大显像。结果:179例不能确定诊断者经手术、穿刺病理检查,或经复查显像,X线、CT、MRI等证实,确定诊断为骨转移瘤87例(49%),确定诊断为良性骨病的包括有骨关节病57例(32%),骨创伤27例(15%),骨结核3例(2%),骨炎症5例(3%)。87例骨转移瘤中孤立单发灶52例(29.1%),良性骨病中孤立单发灶21例(11.7%)。结论:全身骨显像表现不典型者一个或两个病灶时仍以骨肿瘤可能最多,应作为第一考虑,骨关节病病灶多发生在颈、腰椎和膝关节处,有创伤史者考虑骨创伤可能,骨结核和炎症虽为少数也需要与骨肿瘤鉴别。掌握这些规律可以提高全身骨显像诊断的准确性和确诊率。  相似文献   

10.
刘康龙  莫逸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1):2104-2105
目的:探讨ECT骨显像对诊断甲状旁腺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6例通过骨ECT扫描而得到启发最后确诊为甲状旁腺瘤患者的ECT扫描显像资料及病理病情。结果:6例通过骨ECT扫描显像为骨代谢增强性骨病,提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最后都得到手术病理学确诊。结论:对于无肿瘤病史的首发骨痛患者,ECT骨扫描对于诊断是否为甲状旁腺瘤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交锁髓内钉进行骨肿瘤术后功能重建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9例患者,男14例,女15例。年龄21~73岁,平均35.5岁。其中骨囊肿病理性骨折4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理性骨折1例,非骨化性纤维瘤病理性骨折1例,骨转移癌病理性骨折8例,骨转移癌未骨折4例,骨肉瘤11例。病变位于肱骨3例,胫骨2例,股骨24例。采取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14例,瘤段切除灭活再植交锁髓内钉固定9例,瘤段切除异体半关节移植交锁髓内钉固定2例,预防性交锁髓内钉内固定4例。结果随访12~48个月,切开复位内固定14例中,骨转移癌8例,术后死亡5例,1例术后肿瘤范围扩大,余2例基本恢复到骨折前功能状况,6例良性患者,术后无肿瘤复发,骨折均愈合;瘤段切除灭活再植9例中,术后死亡2例,肿瘤复发1例,截骨不愈合1例,余5例愈合;瘤段切除异体半关节移植2例中1例愈合,1例不愈合。4例预防性内固定中,1例术后1年内死亡,余3例术后功能良好。结论交锁髓内钉在病理骨折内固定,自体骨灭活再植及异体骨移植重建中具有对位容易,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应用骨转移癌预防性内固定可有效避免病理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手术治疗四肢长骨转移性骨肿瘤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四肢转移性瘤手术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2000年6月至2007年6月明确诊断的96例四肢骨转移性肿瘤患者中,32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其中人工关节置换14例,异体骨加带锁髓内钉内固定10例,骨水泥加带锁髓内钉内固定5例,骨水泥加钢板内固定2例,异体骨加钢板内固定1例.结果 术中顺利,术后无感染.32例患者随访3-60个月,平均36个月.1例股骨中段异体骨植骨加髓内钉内固定于术后3个月出现内固定松动,12例异体骨移植患者中,3例在随访结束时移植骨与宿主骨未达到骨性愈合,但不影响功能.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得到明显缓解,Enneking评分:功能为优78.2%,中16.8%,差5.0%.患者2年生存率为34.6%,5年生存率为16.7%.结论 手术治疗四肢转移性肿瘤可以有效缓解疼痛、预防病理性骨折的发生、改善肢体功能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帕米磷酸二钠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所致高钙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2例诊断为恶性肿瘤骨转移所致高钙血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帕米磷酸二钠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唑来磷酸治疗。两组均每月治疗1次,共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血钙(Ca)、血磷(P)、甲状腺旁素(PTH)、碱性磷酸酶(AKP)、骨钙素(BGP)以及骨密度(BMD)的差异,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止痛效果、转移灶改善、KP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Ca、PTH、AKP、BGP和BMD均显著降低,而研究组的血P则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较高,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P〈0.05),而止痛效果、转移灶改善、KP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米磷酸二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所致高钙血症的临床疗效显著,但不良反应较多。  相似文献   

14.
股骨转移性肿瘤的手术疗效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有效地提高股骨转移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探讨手术治疗股骨转移性肿瘤的意义.方法 回顾1993年10月至2008年10月有完整临床资料并得到随访的股骨转移性肿瘤30例,其中男18例,女12 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2.6岁,转移部位:股骨颈及粗隆部11例,股骨粗隆下8例,股骨干6例,股骨远端5例,其中伴发病理性骨折21例.手术采取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8例,肿瘤切刮除骨水泥填充加股骨交锁髓钉或梅花型髓内钉内固定14例,肿瘤切刮除骨水泥填充加钢板内固定6例,不处理肿瘤仅做单纯做外固定支架固定2例.结果 术后存活时间1.5-76个月,平均15.86个月,存活6个月以上的患者23例(76.7%),存活1年以上的患者13例(43.3%),术后6周内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者29例(96.7%),所有患者术后Enneking功能评估为优者占76.7%,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结论 对于股骨转移瘤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采用人上假体置换或内同定于术可以缓解疼痛,部分患者可恢复下肢功能,可减少长期卧床所致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全身多器官转移合并股骨病理性骨折,预计生存期短者,能够耐受手术者.可使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创伤小,疼痛减轻明显,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5.
自体骨复合假体在下肢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自体骨复合肿瘤假体在下肢骨肿瘤保肢治疗中应用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2月-2009年1月,对14例下肢骨肿瘤患者应用自体骨复合肿瘤型假体进行手术治疗,男8例,女6例.年龄22~76岁,平均41.5岁.股骨远端5例,股骨近端6例,胫骨近端3例.所有诊断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骨巨细胞瘤9例,软骨肉瘤3例,转移癌1例,原始神经外胚瘤(PNET)1例.14例患者中行自体骨复合肿瘤型旋转铰链膝置换术3例,酒精灭活自体瘤骨复合肿瘤型旋转铰链膝置换术6例,酒精灭活自体瘤骨复合肿瘤型股骨头置换术5例.术后采用MSTS保肢评分系统对随访患者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所有14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22.8个月(12-48个月).1例因肺转移死,1例因非肿瘤原因死亡,其余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无肿瘤复发.1例假体断裂的患者再次行复合肿瘤假体翻修手术,术后随访36个月,骨质愈合良好.除死亡的2例患者外,余12例患者的肢体功能评分为23~28分,平均26.5分.结论 自体骨复合肿瘤假体置换术达到r减少肿瘤假体与周围组织直接接触,保持肢体长度.为肌腱附着提供良好骨质的目的 ;该手术可以促进宿主骨与自体骨的愈合,有利于重建关节的稳定和功能恢复;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选择性应用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至2009年期间在我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9例使用球囊扩张后凸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18例,男11例;年龄(55~78)岁,平均64.5岁.所有患者经骨密度检测均为骨质疏松症患者.均表现为骨折椎体局部疼痛,无双下肢神经症状.骨折椎体共33个:T8 2个,T10 1个,T11 7个,T12 11个,L1 9个,L2 3个.所有患者术中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3.25±0.76)ml.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量X线侧位片骨折椎体后凸角,CT或MRI上受损椎管狭窄指数,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3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2例患者疼痛缓解不明显,对症治疗后治愈.术中3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1例渗漏至椎间盘,2例渗漏至椎体前方,渗漏率为10.34%;均无神经压迫症状及其他并发症.末次随访时VAS 评分为(2.342±1.13)分,较术前的(6.58±1.31)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角为-3.36°±15.78°,较术前后凸角-5.32°±16.17°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受损椎管狭窄指数(85.14%±10.12%)与末次随访时(84.07%±11.3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性应用球囊扩张后凸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适应证选择,观察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31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男8例,女23例。平均年龄55.3岁(51~76岁),平均病程8.6年(4—17年),腰椎侧弯Cobb’s角平均23.5°(15°-44°)。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选择两种手术方法:A组(19例)以广泛腰痛症状为主诉,伴有失平衡状态,行椎弓根螺钉器械长节段固定矫形、椎管多节段开窗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B组(12例)以下肢神经压迫症状为主诉,腰痛轻微,平衡良好。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1.2个运动节段)、选择性椎管开窗减压、椎体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两组均术后1—2周佩带腰背支具活动,支具佩带3—6个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7个月(16—67个月),29例(93.5%)疼痛消失或仅感轻微疼痛,两组组内手术前、后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评分有统计学差异。A、B两组组间比较,在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上有统计学差异,而术后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均满意。根据退变性腰椎侧凸不同的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瘤段骨灭活回植术治疗骨干部恶性骨肿瘤的实用性和疗效。方法自2007年9月至2010年11月,采用瘤段骨灭活回植的方法共治疗骨干部恶性骨肿瘤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6-57岁,平均27.3岁。部位:肱骨2例,尺骨1例,桡骨1例,股骨4例,胫骨4例。病理类型:骨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5例,软骨肉瘤2例,骨纤维肉瘤2例。所有患者术前经临床、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活检明确诊断,并接收2个周期的规范化化疗。手术距骨肿瘤边缘上下5cm处截骨,将瘤段骨完整切除,剔除瘤段骨上的肿瘤组织及软组织并打通髓腔,然后用95%乙醇灭活30min,植骨或骨水泥填塞瘤段骨的骨缺损区,原位回植后用内固定物予以固定。术后2周开始进行4个周期的化疗。术后采用ISOLS系统对患者肢体功能进行评价。按时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愈合情况及有无肿瘤局部复发。结果本组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53个月,平均32.6个月。其中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于术后31个月因肺转移死亡,其余11例ISOLS评分为25~29分,平均26.5分。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11个月,平均愈合时间7.8个月。至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均无局部复发。结论瘤段骨灭活回植术具有费用低廉、操作易掌握等特点,结合新辅助化疗治疗骨干部恶性骨肿瘤疗效满意,目前仍然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髌骨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髌骨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09年5月收入我院的1例和外院会诊的3例髌骨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和女性各2例;年龄20~37岁,平均26.8岁;左膝3例,右膝1例。所有患者均以前膝痛为首发症状,X线片显示髌骨溶骨性病变,骨皮质膨胀,边缘硬化。CampanacciⅠ级1例和Ⅱ级2例行病变刮除植骨术,Ⅲ级1例行髌骨全切术。术后病理均确诊为骨巨细胞瘤。结果3例刮除植骨的患者分别随访24、31-162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消失,局部无复发,元肺转移,膝关节活动正常,随访X线片显示不同程度的骨融合。髌骨切除的患者通过加强膝关节屈伸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术后13个月除行走稍跛行外,膝关节活动正常。结论对于前膝痛的年轻患者,应警惕髌骨肿瘤的可能性。髌骨骨巨细胞瘤CampanacciⅠ级和Ⅱ级的病变可采用刮除植骨术,Ⅲ级选择髌骨全切术。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