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深低温对吸入麻醉药MAC、心脏麻醉指数和心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白兔40只,随机分为氟烷、安氟醚、异氟醚和七氟醚组。采用夹尾试验法测定常温下(38℃±0.5℃)的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行体表降温后测定深低温下(23℃±0.5 ℃)的MAC。维持深低温增加吸入性麻醉药的浓度,同时用50Hz、25V电压胸外电击心脏。记录出现室颤或室性心律失常时的肺泡呼气末吸入麻醉药浓度。结果:从38℃到23℃兔体温每降低1℃,MAC下降值为:氟烷5.1%、安氟醚3.6%、异氟醚4.4%、七氟醚4.3%;氟烷、安氟醚、异氟醚和七氟醚心脏麻醉指数分别为4.4、3.18、6.25和4.6,异氟醚明显高于其它麻醉药;麻醉药浓度8MAC以内安氟醚和氟烷发生室颤的机率(100%)明显高于七氟醚和异氟醚(40%)。结论:异氟醚是深低温麻醉的最佳选择用药,而安氟醚则不宜用于低温麻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吸入全麻和吸入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术后清醒时肺泡气安氟醚MAC和Steward苏醒评分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吸入全麻组(全麻组)和吸入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组(联合组),每组15例。患者术前肌肉注射阿托品0.01 mg·kg~(-1),联合组硬膜外给予1.5%利多卡因10~12 ml,使麻醉平面控制在C_7~T_8。两组均采用异丙酚2.5mg·kg~(-1)和氯化琥珀胆碱2 mg·kg~(-1)诱导插管,用维库溴铵、安氟醚维持麻醉,两组术中安氟醚用量相同。手术结束时维持呼气末安氟醚浓度0.5 MAC 15 min,然后用快速洗出方法洗出体内安氟醚,记录睁眼时的呼气末安氟醚浓度,并进行Steward苏醒评分。结果 全麻组清醒MAC为(0.40±0.06)%,Steward苏醒评分为4.20±0.04;联合组清醒MAC:为(0.25±0.05)%,Steward苏醒评分为4.80±0.06。结论 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术后清醒时肺泡气安氟醚浓度低,Steward苏醒评分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监测患者异氟醚吸入麻醉深度的准确性.方法 3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ASA Ⅰ或Ⅱ级.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15 min开始以3 L/min氧流量(高流量)洗人,12 min后调整为0.5 L/min氧流量(低流量)维持,调节异氟醚挥发罐刻度,使异氟醚呼气末浓度依次为0.8 MAC、1.0 MAC和1.3 MAC,每个浓度维持20 min,分别于诱导前(基础状态)、诱导后即刻、吸人异氟醚前即刻、高流量洗入3 min、6 min、9 min、12 min及低流量维持期异氟醚呼气末浓度分别为0.8 MAC、1.0 MAC、1.3 MAC时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和AAI.结果 与吸入异氟醚前即刻比较,高流量洗人期AAI降低,且高流量洗人期AAI逐渐降低(P<0.05).低流量维持期异氟醚呼气末浓度为0.8 MAC、1.0 MAC和1.3 MAC时,随浓度的增加AAI逐渐降低(P<0.05),在此范围内AAI与异氟醚呼气末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896(P<0.01).结论 AAI可用于监测患者异氟醚吸入麻醉的深度.  相似文献   

4.
半紧闭法安氟醚和异氟醚吸入及呼气末浓度观察董发团,李彦,王惠明,麻伟青传统的高流量吸入麻醉法不仅增加麻醉费用,而且易于污染环境。目前国内多采用中流量半紧闭法。本文对半紧闭法的吸入和呼气末浓度进行了观察。资料与方法30例胆石症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地氟醚环路内注药法用于循环紧闭吸入麻醉的可行性,并观察地氟醚药代动力学的变化,方法:5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全麻病人,咪唑安定、芬太尼麻醉诱导插管行IPPV。氧流量4L/Min通气5分钟,行最低流量循环紧闭吸入麻醉。根据Lowe的吸收公式,通过气端注入地氟醚的初始剂量,接用微泵持续输入地氟醚,维持地氟醚的肺泡浓度约3%左右。术中根据地氟醚的FA调整输注速度。切皮前分太尼0.1mg,术  相似文献   

6.
吸入麻醉药的麻醉效价与脂溶性相关 ,提示吸入麻醉药作用于 CNS的脂质区域。烷烃类的脂溶性很高 ,但其油气分配系数 (O/ G) - MAC相关曲线明显小于传统吸入麻醉药 ,且两者之积的变异系数较大 (77% )。与传统吸入麻醉药相反的是烷烃类的水 /气分配系数 (S/ G)极低 ,但其 MAC× O/ G× S/ G值较恒定(0 .0 77± 0 .0 18)。提示吸入麻醉作用的产生可能还与双极性区域有关。本研究拟探讨吸入麻醉药和烷烃类麻醉效应的相互作用。材料和方法 选用 3种传统吸入麻醉药 (氟烷、安氟醚和异氟醚 )和 3个烷烃 (戊烷、己烷和庚烷 ) ,将这六种药物…  相似文献   

7.
吸入麻醉药肺泡气浓度(FA)与吸入气麻醉药浓度(FI)呈正相关,但FA与挥发器所标刻度(FO)的关系还为新鲜气流量大小所影响.我们观察了在低流量(氧流量1.5L/min)条件下,开启不同FO安氟醚(En)的FI和FA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地氟醚和安氟醚在不同氧流量下摄取过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地氟醚与安氟醚在不同氧流量下输送的动力学特性。方法 60例ASAⅡ-Ⅲ级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病人随机分为6组,每组10例,于0.5L/min、3L/min、6L/min氧流量下分别接受0.5MAC地氟醚(3%)或安氟醚(0.84%)麻醉。麻醉诱导后用Draeger麻醉机控制通气,用Datex气体监测仪连续监测挥发罐设定浓度(Fd)、吸入氧浓度及呼末二氧化碳浓度,气管插管口处呼气末麻醉药浓度(Fa)、吸入浓度(Fi),共32min。观察和比较两种药物Fa/Fi、Fa/Fd、Fi/Fd比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 安氟醚或地氟醚随着氧流量增高,Fa/Fi、Fa/Fd、Fi/Fd比值加大,出现差别的快慢与流量密切相关;同一氧流量下地氟醚Fa/Fi、Fa/Fd、Fi/Fd上升迅速,在观测的32min内均明显高于安氟醚,这种差别在低流量麻醉中(0.5L/min)表现得尤为突出。结论 与安氟醚相比,吸入麻醉中地氟醚的摄取较快,Fa/Fi,Fa/Fd和Fi/Fd增大较迅速,麻醉可控性强,尤其在低流量时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对低流量紧闭麻醉环路内注药的分布,以及环路外挥发器释出药物及其环路内稀释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吸入段注入 1ml三种含氟麻醉药液体产生较高的吸入浓度峰值,均在 1%或更多,呼出段注药2ml则不然,最高不过1.7%,但可控性差。注药1ml后30分,环路内橡皮和塑料对麻醉药的吸收以安氟醚最大(30%),而新鲜钠石灰对麻醉药的摄取则是七氟醚最多(62%)。环路外挥发器在500ml/min的低流量下,开至刻度“5”,经稀释后的吸入浓度上升缓慢,5分时安氟醚的吸入浓度仍不足1%,难以适应麻醉诱导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七氟醚中流量、低流量及双频指数监测下低流量循环紧闭麻醉,以探讨七氟醚的应用方法。方法 96例ASA Ⅰ~Ⅱ级择期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A组:中流量循环紧闭麻醉,氧流量1000 ml/min;B组:低流量循环紧闭麻醉,氧流量500 ml/min;C组:双频指数监测下低流量循环紧闭麻醉,氧流量500ml/min。各组均以七氟醚环路内吸入维持麻醉。A、B两组根据临床麻醉体征和手术刺激情况调节七氟醚浓度,C组根据BIS值调节七氟醚浓度。结果 A组、B组和C组呼气末七氟醚维持浓度分别为(1.4±0.2)MAC、(1.1±0.2)MAC和(0.8±0.2)MAC水平;七氟醚总耗量分别为(13.3±1.6)m1/h、(9.6±1.5)ml/h和(7.5±1.8)ml/h,C组七氟醚总耗量最低(P<0.01);苏醒时间分别为(14.3±3.3)min、(10.5±2.8)min和(7.5±2.6)min;意识恢复时间分别为(24.5±6.1)min、(17.4±5.5)min和(12.7±4.8)min,c组苏醒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最快;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4.5%±2.6%、10.1%±2.3%和7.5%±2.1%,c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最低。结论 双频指数监测下七氟醚低流量循环紧闭麻醉具有节约麻醉药,苏醒时间短和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的优点,是一种良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用异氟醚静脉复合麻醉于心内直视手术20例。先静注γ-OH40mg/kg或安定0.1mg/kg,吸入0.2-2%异氟醚(半紧闭法),再静注琥珀胆碱1mg/kg和芬太尼2μg/kg,气管插管。继用0.4-1.0%异氟醚(紧闭法)维持麻醉。切皮前再静注首次剂量1/2芬太尼。用Normac测定呼气末异氟醚浓度,Nccom3测量心排血量等循环功能指标。结果表明,麻醉各阶段平均呼气末浓度为0.5MAC,最高0.84MAC,最低0.38MAC。异氟醚对循环功能抑制小,复合静脉麻醉可维持适当麻醉深度,避免异氟醚增侠心率相降低平均动脉压的缺点,具有一定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腹部手术患者吸入七氟醚与异氟醚麻醉恢复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腹部手术患者吸入七氟醚与异氟醚麻醉恢复的情况。方法全麻下行开腹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n=20):七氟醚组(S组)及异氟醚组(Ⅰ组)。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诱导后吸入纯氧,氧流量2 L/min,30min后调整为1 L/min。手术开始前,调整吸入麻醉药的呼气末浓度为1.0 MAC。麻醉维持: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和芬太尼,维持血压和心率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30%。缝皮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纯氧流量调整为5 L/min。记录睁眼时间(停止吸入麻醉药到睁眼的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停止吸入麻醉药到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Aldrete评分达到9分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计时)及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记录吸入麻醉药用量。结果与Ⅰ组比较,S组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Aldrete评分达到9分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缩短(P〈0.05),吸入麻醉药的总用量和单位时间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异氟醚比较,吸入七氟醚患者麻醉恢复较快,且麻醉恢复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3.
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对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选择合适的吸入麻醉药及其浓度,为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SEP)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60例择期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安氟醚组、怫氟醚组和地氟醚组。每个患者在清醒和挥发性麻醉药呼气末浓度分别为0.3、0.5、0.75、1.0和1.5MAC时记录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N13(颈髓)及N20(大脑皮层)。观察皮层电位N20、颈髓电位N13的潜伏期、波幅和中枢传导时间(CCT)的变化。结果 三种吸入麻醉药不改变皮层下电位N13的潜伏期和波幅(P>0.05)。而皮层电位N20的潜伏期和中枢传导时间(CCT)随安氟醚、异氟醚和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的增加,逐渐延长,波幅则下降(P<0.05)。其中吸入安氟醚在呼出末浓度1.0MAC时有3例患者波形消失,在1.5MAC时共有6例患者波形消失,而异醚和地氟醚呼吸末浓度只在1.5MAC时有3个患者波形消失。结论(1)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对SSEP的皮层成分N20波潜伏期和波幅的影响呈浓度依赖性,对皮层下成分N13波影响轻微;(2)在三种吸入麻醉药中,安氟醚对皮层SSEP影响比异氟醚及地氟醚更大,而后者作用相似。术中SSEP监测时,安氟醚在呼气末浓度不大于0.75MAC时是合适的;异氟醚、地氟醚在呼气末浓度不大于1.0MAC时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4.
异丙酚降低安氟醚最低肺泡有效浓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丙酚(Propofol)是一种新型静脉麻醉药,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毒性小和恢复迅速的特点。本文旨在观察异丙酚对安氟醚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的影响。资料与方法成年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异丙酚组(P组)、对照组(C组),各15例,术前药均给阿托品0.3~0.5mg。入室后以1%地卡因作环甲膜穿刺及咽喉喷雾气管表面麻醉。完善后以氧-安氟醚麻醉诱导,安氟醚浓度每分钟递增0.2%,待平均动脉压(MAP)降至用药前的85%时C组即行气管插管,P组  相似文献   

15.
七氟醚低流量满刻度洗入紧闭麻醉法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七氟醚低流量满刻度洗入、低流量洗出紧闭麻醉法用于小儿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耳鼻喉、口腔及眼科择期短小手术患儿90例,2~14岁,ASA Ⅰ或Ⅱ级,静脉快速诱导后气管内插管,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以0.3 L/min(0.3组)、0.6 L/min(0.6组)和1.0 L/min(1.0组)的氧流量满刻度洗入,肺泡气七氟醚浓度(FAsev)达到1.3 MAC后蒸发器刻度改为3%~8%,0.2~0.3 L/min氧流量维持.在手术结束前12 min关闭蒸发器,以0.3 L/min的氧流量洗出;手术结束时以5 L/min的氧流量快速洗出.结果 各组麻醉期间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术中术后各组均未见并发症.0.3组的维持期耗约量[(1.54±0.70)ml]明显少于1.0组[(2.14±1.10)ml](P<0.05),0.3组的洗入时间[(10.23±4.22)min]明显长于0.6组[(4.17±1.02)min]和1.0组[(2.70±0.88)min](P<0.05).结论 七氟醚低流量满刻度洗入、低流量洗出紧闭麻醉法用于小儿手术安全、有效、可行,可更大程度的节约麻醉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能解决低流量麻醉早期不能向环路释放足够麻醉药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病人从麻醉中恢复时,第一次按指令起反应(如睁眼)时的MAC称为苏醒MAC(MAC awake).本文对16例分别应用七氟醚或异氟醚麻醉的病人,测定了MACawake及其与年龄的关系.16例ASAI级、择期行矫形手术的病人,术前不用任何术前药.麻醉诱导前先抽取10ml静脉血,用于测定吸入麻醉药的血/气分布系数.病人被随机分成两组,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腹部手术患者低流量吸入地氟醚或异氟醚的药代动力学。方法腹部手术患者40例,ASAⅠ级或Ⅱ级,年龄18~64岁,BMI<35kg/m^2。随机分为2组(n=20):地氟醚组(D组)和异氟醚组(Ⅰ组)。麻醉诱导后调节纯氧流量3L/min,术中调整挥发罐刻度,维持肺泡浓度(FA)0.8 MAC,稳定5min后纯氧流量改为1L/min。调节瑞芬太尼静脉输注速率,维持HR和BP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20%。手术结束时,停止吸入地氟醚或异氟醚,同时吸入纯氧3L/min。记录设定的吸入麻醉药浓度(FD)、吸入麻醉药浓度(FI)、FA/FI=1/2时间、FA/FAO=1/2时间(FAO为关闭挥发罐即时的肺泡浓度),并计算各时点FA/FI、FA/FD。结果D组FA/FI=1/2时间及FA/FAO=1/2时间均较Ⅰ组缩短(P<0.05)。低流量麻醉下,D组FD稳定,Ⅰ组FD波动较大。D组FA/FI、FA/FD上升速率较Ⅰ组快,且同一时点各比值D组均高于Ⅰ组。结论与异氟醚比较,腹部手术患者低流量吸入地氟醚时达到预定的肺泡浓度更迅速,可控性好,停止吸入时排泄较快。  相似文献   

18.
安氟醚麻醉下健康志愿者脑葡萄糖代谢的显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研究健康志愿者吸入不同浓度安氟醚麻醉时脑葡萄糖代谢(CMGlu)的改变。方法选择5名志愿者,每位志愿者分别做3次PET扫描,采用PHILIPSCPETPlus扫描仪及18氟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DG)标记技术测定CMGlu,第1次在清醒状态下扫描作为对照,第2、3次分别吸入0.5MAC和1.0MAC安氟醚。结果与清醒时比较,吸入0.5MAC和1.0MAC安氟醚后全脑CMGlu显著降低(P<0.05,P<0.01)。吸入0.5MAC安氟醚麻醉后脑内各区CMGlu计数均显著降低(P<0.05),但以丘脑、扣带回、额叶、楔叶、楔前叶和桥脑更为显著(P<0.01);与0.5MAC时比较,1.0MAC时全脑及脑内各区CMGlu计数均进一步降低(P<0.05),但程度基本一致。结论全脑及脑内各区CMGlu在吸入安氟醚麻醉时均可显著降低,且程度与吸入安氟醚的浓度似乎相关。丘脑、扣带回、额叶、楔叶、楔前叶和桥脑等脑区对安氟醚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9.
安氟醚闭环靶控麻醉应用脑电双频指数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将脑电双频指数(BIS)作为安氟醚闭环靶控麻醉反馈控制的变量指标的可行性。方法:60例择期剖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以BIS值55为控制麻醉深度的目标,试验组采用吸入麻醉药闭环靶控系统实施麻醉深度维持;对照组由麻醉医师手动调控安氟醚挥发罐实施麻醉深度维持。记录并比较两组实时的BIS值、血压、心率、辅助药剂量、安氟醚用量、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和术中知晓等数据。结果:两组患者麻醉维持期间的BIS基本在预定值55上下波动,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存在差异,闭环靶控组在安氟醚吸入后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但在切皮后血压上升的幅度则对照组明显偏低,手术过程中的血压也较对照组者维持较低。安氟醚闭环靶控组的安氟醚总用量和辅助药使用量均明显低于手动控制组。两组均未发生术中知晓。结论:在剖胸后的单肺通气条件下,安氟醚闭环靶控系统能保证麻醉过程及血液动力学稳定,无术中知晓发生,麻醉药用量可减少。  相似文献   

20.
静吸复合麻醉下七氟醚与异氟醚对颅内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颅内顺应性正常神经外科病人,观察1.0 MAC七氟醚与异氟醚对颅内压的影响。方法:垂体瘤或颅咽管瘤手术病人16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咪唑安定 芬太尼 1.0 MAC异氟醚;B组为咪唑安定 芬太尼 1.0 MAC七氟醚。选择L_(3~4)行蛛网膜下腔穿刺。麻醉诱导采用芬太尼-咪唑安定-阿曲库铵。插管后维持稳定30分开始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分别于麻醉前、吸入麻醉药前、达预定呼气末浓度30分内观察监测指标。结果:1.0 MAC七氟醚和异氟醚均可显著降低脑灌注压,异氟醚作用较强。吸入1.0 MAC七氟醚后颅内压首先呈显著性下降,15分后回复至基础水平。吸入1.0 MAC异氟醚后颅内压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在颅内顺应性正常患者,1.0 MAC七氟醚和异氟醚均可安全用于神经外科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