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核苷(酸)类药物在临床抗病毒治疗中的广泛使用,hbv对核苷(酸)类药物的耐药问题日渐突出,原发应答不佳的患者也时有发现,这种现象是否与hbv基因的自然变异有关,有关报道结论不一.为此,我们对110例未经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慢性hbv携带者的血清样本进行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检测hbv反转录酶(rt)区常见的12个核苷(酸)类药物耐药位点的基因序列,明确在无药物作用下hbv是否存在自然变异,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为抗病毒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chb),目前抗病毒治疗是唯一能够最大限度抑制病毒复制和延缓病情进展的方法.在抗病毒药物中,核苷(酸)类药物对chb的疗效已得到肯定.但目前所有口服核苷(酸)类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在治疗过程中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耐药株的出现给乙型肝炎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这些耐药株是在用药之前就存在还是由于用药而诱发的呢?这些核苷(酸)类药物在应用过程中亦有原发无应答现象,其原发无应答的原因何在?是否其感染的hbv本身就存在耐药株呢?在选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之初进行hbv耐药位点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选择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个严重危害全球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抗病毒治疗可以通过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而改善肝脏炎症、减缓肝硬化进程和减少肝癌发生,然而hbv dna耐药基因突变株的产生严重影响了核苷(酸)类药物的抗病毒效果.本文应用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8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耐药突变株,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慢性hbv感染者的自然史中,经常出现急性发作或者突发,其基本定义为alt高于5倍正常上限值(uln)或高于基线值2倍以上[1].出现突发的原因可能是自发性、干扰素(ifn)治疗诱导或者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停止所致等[2].慢性hbv感染者突发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hbv复制和表达水平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当hbv的数量或抗原表达超过一定阈值,可能激发肝脏内的天然免疫应答,从而打破肝脏内hbv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耐受,导致肝脏内突发性炎性反应.随着对hbv变异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病毒致病株的出现可能是乙型肝炎突发的始动因素,但这两者间是否为因果关系尚需要进一步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5.
目前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药物有两大类,即核苷(酸)类药物和干扰素(ifn),两者均不能彻底清除体内病毒.核苷(酸)类药物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小,但需长期服用,且有产生耐药的风险.ifn的疗程明确,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率相对较高[1],但不良反应较大,病毒学应答率仍有待提高.胸腺素α1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主要观察胸腺素α1是否具有增强ifn抗hbv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hbv耐药变异的产生是很难避免的,加强对hbv变异特征的研究,更好地了解变异在耐药发生及疾病预后中的作用,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未经阿德福韦酯(adv)治疗的患者进行了adv主要耐药相关变异位点的检测,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ETV变异位点及其相关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临床实验室PCR室2013年1月至2013年7月使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出的18例HBV多聚酶序列ETV耐药位点[T184、S202和(或)M250]变异阳性患者的临床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中有7例(38.9%)肝硬化患者,16例(88.9%)为核苷(酸)类药物经患者,且大多在LAM或LdT治疗失败后采取单药序贯治疗,部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差。12例患者为典型的ETV耐药位点变异,均为(L180M+M204V)+T184A/L或S202G变异,其中12例(66.7%)患者检测出T184位点变异,6例患者(33.3%)检测出S202变异,未检测到M250位点的变异。有6例患者为不典型的ETV耐药位点变异,仅检出T184单一位点变异,此6例患者既往均未服用过ETV治疗。结论核苷(酸)类药物经治患者单药序贯治疗及患者的依从性差是ETV耐药发生的主要原因。ETV耐药一般在L180M+M204V变异的基础上再加上T184、S202和(或)M250位点变异,但M250位点变异少见,而单一T184位点变异阳性并不代表对ETV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不同病程阶段的慢性肝病患者HBV反转录酶区(RT)预存变异的情况.方法 收集201 1年1月至2013年6月浙江省上虞市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慢性肝病患者474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组205例,肝硬化组153例和肝癌组116例,所有患者均未接受过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采用PCR后直接测序法检测HBV RT区变异,同时确定基因型.应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者以HBV基因B型为主,共387例(81.6%),其中CHB组156例,肝硬化组124例,肝癌组107例.387例B基因型患者均存在核苷(酸)类药物耐药变异位点,HBV RT区rtS106C变异阳性率在CHB组(14.1%,22/156)和肝硬化组(14.5%,18/124)高于肝癌组(4.7%,5/107)患者(x2=6.126和6.207,P值均<0.05);rtD134E/G/N/S变异阳性率在CHB组(21.8%,34/156)和肝硬化组(20.2%,25/124)高于肝癌组(10.3%,11/107)(x2=5.933和4.263,P值均<0.05).HBV RT区rtD134E/G/N/S和rtS106C变异与HBeAg和性别有一定的关系,而与HBV DNA载量和年龄无关.CHB组(5.3%,157/2964)和肝硬化组(5.6%,132/2356)的HBV RT区A-B间域的变异频率高于肝癌组(3.5%,71/2033)(x2=9.018和11.018,P值均<0.01).结论 未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不同阶段慢性肝病患者均可能存在核苷(酸)类药物耐药相关变异.HBV RT区rtS106C和rtD 134E/G/N/S变异可能与不同阶段慢性肝病中严重免疫应答引起的活动性炎症坏死有关.HBV RT区的A-B间域变异可能与炎症坏死、免疫反应和肝纤维化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以提高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甚至使部分患者暂不需要进行肝移植[1].替比夫定(ldt)是一种合成的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抗病毒作用强,并可选择性地抑制hbv dna聚合酶的活性,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其是一种特异而高效的抗hbv药物[2].然而,有关替比夫定(ldt)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尤其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在肝功能改善、病毒抑制以及症状缓解等方面的资料并不多.本研究观察了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拉米夫定联合乙型肝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可有效预防原位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然而,移植后核苷(酸)类药物使用不规范及疗程的不确切性给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带来诸多困扰.本文介绍2例乙型肝炎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患者行原位肝移植术后坚持拉米夫定治疗6年出现乙型肝炎复发的病例,为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及核苷(酸)类药物使用疗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