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 男性,69岁,因上腹部疼痛2个月于2010年5月27日入院。入院后胃镜检查示“胃窦部巨大溃疡”。病理活检示“胃低分化腺癌”。遂于6月9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胃癌D,根治术。术中见癌肿位于胃窦部,在清扫淋巴结过程中发现胰腺上缘无肝总动脉.仔细探查后发现,肝总动脉由腹腔干发出后.向上向右走行于肝下缘的小网膜内,存在明显的走行变异:见图1。  相似文献   

2.
患者 男,59岁。左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1年半,排柏油样便1 d于2002年8月12日入院。体格检查: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脾未及,直肠指检无异常发现。胃镜检查:胃窦部见直径为3.5 cm的外突性肿块,表面污秽,不活动,活检质脆易出血。活检病理结果为胃窦部恶性肿瘤,倾向于低分化腺癌。于8月16日行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手术大体标本病理检查:胃窦部见直径为3.0cm的球形隆起物,肿物中央凹陷呈黑色溃疡,胃小弯侧浆膜面有直径为0.8cm的淋  相似文献   

3.
胃窦部异位胰腺一例浙江舟山解放军413医院外科(316000)李士忠,吴海如患者女,32岁,病案号105099.因右上腹部隐痛不适1年余,饮后饱膈1个月,于1995年11月20日经门诊胃镜检查诊为胃窦部占位性病变收入院。入院检查:心肺(一),腹平软,...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54岁。上腹部疼痛1个月于2006年12月6日入院。既往无胃病史。查体:腹软,肝脾未触及,右上腹饱满,可触及一5.0cm×6.0cm大小包块,触痛明显,上界不清。胃镜检查:前壁偏小弯侧黏膜略隆起,大小约2.5cm×2.5cm,表面粗糙,散在糜烂。病理活检:胃腺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胃窦大弯侧见-3.5cm×2.2cm阴影,有增强,诊断:胃窦大弯侧间质瘤可能性大。临床诊断:早期胃癌,胃间质瘤(中度恶性)。于2006年12月9日在全麻下行根治性远端胃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胃窦前壁近大弯侧有一大小约7.0cm×6.0cm外生型肿块,边界清.未侵及黏膜.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梭形细胞瘤。胃窦近小弯侧黏膜有一大小约2.0cm×1.5cm肿瘤。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73岁,因“上腹饱胀不适伴纳差逐渐加重半年”于2012年5月25日入院。患者无呕吐,无黑粪。查体:贫血貌,左锁骨上淋巴结未及,腹平软,上腹部未及肿块,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肛门直肠指检未见异常。人院前半个月,曾在本院门诊行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均见胃窦部巨大溃疡,但病理活检均未明确胃恶性肿瘤诊断。人院后,再次行胃镜检查.病理活检示,  相似文献   

6.
男,48岁。因上腹部胀满不适一月余,于1987年6月13日入院。体查腹部平软,未触及包块,肝脾未扪及。胃气钡造影示胃窦部大弯侧可见一约4.5×2.5cm 大小圆形隆起病变,外形光整,周围粘膜向病变呈纠集改变,胃粘膜呈桥形皱壁影。诊断胃窦部肿瘤。6月19日手术,术中见胃窦后壁粘膜下一约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385例糜烂性胃炎(EG)的内镜表现、病理学检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发现:胃窦部EG发病率男女接近,胃底、胃体部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均以30-70岁最多,平均年龄接近。分型上胃窦部多见隆起糜烂型和平坦糜烂型,胃底、胃体部多见平坦糜烂型。HP感染胃窦部占71.9%,胃底、胃体部占58.0%。HP总感染率为68.3%。2个部位均有1例早期胃癌。笔者认为内镜检查加上病理学及HP感染等检查,对本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是发现早期胃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例1,女,64岁,因“呕血、解柏油样便13h”入院。患者既往无明显上消化道症状。入院检查:血红蛋白72g/L,白蛋白29g/L。胃镜示:胃体、胃窦多发大小不一结节,隆起0.5cm×0.5cm至0.9cm×0.7cm,亚蒂及无蒂,表面小叶状及结节状,胃窦前壁近幽门处见一巨大结节状隆起约1.5cm×2.5cm,表面菜花状增生并糜烂附血痂。术前病理示:胃窦中度浅表性胃炎(活动期)伴肉芽组织及少量炎性渗出,符合慢性溃疡。入院后先予止血、抑酸、保护胃黏膜治疗,并输注浓缩红细胞4单位、人血白蛋白10g/a,共3天。排除手术禁忌后行胃远端大部切除术治疗。标本肉眼观:病变主要部位为胃体小弯侧及胃窦部有大而肿胀无弹力的皱襞,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胃体多发大小不一息肉样结节隆起,表面糜烂附小出血点。术后病理示:胃Menetrier病伴慢性溃疡。  相似文献   

9.
例 1 女 ,49岁。主因慢性胃病史 2 0余年 ,腹痛、黑便7d于 1999年 1月 2 1日入院。上消化道造影示 :胃窦部溃疡。胃镜检查示 :胃窦部巨大溃疡 ,胃窦癌。诊断为胃窦癌 ,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学检查 :胃窦部小弯及一侧壁可见一沿胃横轴 6cm× 1cm的溃疡 ,边缘稍隆起 ,底部平坦。切面 :胃壁层次清楚 ,壁厚 1 5cm。例 2 男 ,38岁。主因返酸、嗳气、上腹胀满数年 ,加重2个月于 1999年 7月 5日入院。上消化道造影示 :胃小弯溃疡。胃镜检查示 :胃小弯溃疡 ,不除外胃癌。诊断为胃癌 ,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学检查 :胃小弯侧可见一 4cm× 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少儿胃癌的诊断及治疗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总结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于2011年12月17日收治的1例经胃镜确诊的少儿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查阅1995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发表的关于少儿胃癌的文献.具体检索福建医科大学图书馆网页MEDLINE、EMBBASE及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词为“Children/Pediatricgastriccancer/careinoma”:检索福建医科大学图书馆网页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检索词为“少儿胃癌”;对少儿胃癌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儿12岁,女性。肿瘤位于胃体高位大弯侧近胃底部.予以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切除术(D2),病理提示:胃体溃疡型印戒细胞癌,pT4N0M0,Ⅱb期。术后4d恢复肛门排气,术后9d出院。复习国内外文献共获取少儿胃癌病例15例,其中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12.7(2.5~17.8)岁。肿瘤位于贲门部5例.胃体部1例。胃窦或胃角部4例,胃窦及胃体部1例,未描述部位者4例。印戒细胞癌3例.低分化腺癌6例,中一低分化和中分化腺癌2例,黏液腺癌2例,不清2例。手术治疗11例,围手术期化疗8例。随访9例,半年内死亡4例,半年至1年内死亡4例;1例接受根治性手术和围手术期化疗的生存时间达102个月。结论少儿胃癌发病率极低,恶性度高、预后差,根治性手术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围手术期化疗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例1女,67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10年、加重2月而入院,隐痛呈间歇性,饱食后明显,无反酸、暧气、畏寒发烧及呕血或黑便症状,曾拟胃炎治疗症状减轻,但时有发作。腹部无阳性体征。胃镜示:胃窦部粘膜下肿瘤。钡餐检查示:胃窦部半球状充盈缺损。术中见胃窦部前壁粘膜下直径约1.5cm肿块,质软,色黄,包膜完整,行肿块剥离术加幽门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术后恢复好,病理诊断:胃窦部脂肪瘤。 例2女,62岁,因上腹部间歇性隐痛5年,无放射痛,偶有反酸、暧气、曾拟胃炎治疗症状减轻,但反复发作。近来腹痛加重,伴呕吐咖啡样液…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22岁,因食欲不振4年余,突发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4d于2006年6月5日入院。查体:一般状况良好,心肺无异常,上腹可触及一包块,活动,无压痛,余无异常。胃镜示胃窦部外压病变,幽门不全梗阻(图1),B超示右上腹囊性占位,CT示胃内囊性占位(图2)。术前诊断:胃肿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52岁。于2004年3月8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中下腹部轻微针刺胀痛感,且伴有轻微尿频,而无尿急、尿痛不适。不伴大便异常及腰背部放射痛。近3天出现发热,最高达38.6℃;于外院查尿常规白细胞6~10个/HP,予以“青霉素、丁氨卡那霉素”抗感染后未见好转收入我院。体检:神  相似文献   

14.
胃脂肪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59岁。因上腹隐痛不适1年于2003年6月23日入院,偶伴反酸、嗳气,以饱食后为重。查体未见阳性体征,胃镜见胃窦部前壁黏膜下有一肿物向腔内突出,突起的黏膜表面有溃疡灶,提示为胃窦部黏膜下肿瘤、胃溃疡,见图1。于6月25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胃窦黏膜下有一直径约3.0cm肿物,质软、色淡黄、有完整包膜、未侵及浆肌层,黏膜面可见直径约0.8cm、0.6cm、0.4cm的溃疡灶3处,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恢复好。于7月7日出院。病理报告为胃窦部脂肪瘤、胃溃疡,见图2。讨论胃脂肪瘤少见。偶有糜烂破溃形成溃疡,可伴发出血、梗阻。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与…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58岁。因反复左上腹部不适5年,加重1个月于2002年6月12日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软、无压痛,未扪及明显肿块,肝脾未触及肿大。胃镜检查提示平滑肌瘤。B超:胰体前下方探及3.0cm×2.6cm的低回声区,与胃壁肌层分界欠清楚,考虑为胃周围淋巴结肿大或胃窦部平滑肌瘤。CT示:胃窦部见有3.2cm×2.4cm的软组织影,提示平滑肌瘤的可能性大。患者于2002年6月18日在全麻下行胃大部切除术。术中见胃黏膜较光滑,肿物位于胃窦部肌层内,稍突于浆膜。患者于2002年7月1日康复出院,随访1年患者上腹部症状消失、健康。病理检查大部切除胃组织,黏…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40岁,因上腹部疼痛3个月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肝脏、胆囊及脾脏未触及明显包块.胸部CT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腹部CT检查发现胃窦占位性病变.生殖系统彩超未发现明显异常.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部一大小约2.0 cm×2.2cm的隆起新生物,活检提示胃窦腺癌.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56岁。因餐后腹胀1月,恶心、呕吐15 d入院。门诊行胃镜检查后以“胃窦部溃疡、十二指肠不全梗阻”收住消化内科。行抗炎、抗酸等治疗一周效果不著,再次胃镜检查后以“十二指肠降部起始段狭窄”转普通外科。查体:腹略膨隆,中上腹轻压痛。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起始段明显扩张,降段上2/3管腔狭窄显著,  相似文献   

18.
例 1患者女 ,36岁。因间歇性剑下胀痛 3年就诊。胃镜检查见胃窦大弯侧有一 2 5cm× 2 5cm的隆起 ,局部粘膜暗红色 ,无溃疡。考虑为“胃窦大弯侧粘膜下平滑肌瘤”于 98年 8月 2 6日入院。体检 :脉搏 78次 /min ,血压 10 5 / 6 8mmHg。心肺无异常。上腹部轻压痛。心电图、肝功能正常。术中见肿块位于胃窦大弯侧 ,大小约 2cm× 2cm ,微隆起于胃腔 ,胃周淋巴结无肿大。行胃次全切除术。术后见标本病变处粘膜光滑 ,局部充血明显 ,肿块边界清 ,切面呈灰红色 ,病理学检查报告 :胃窦大弯侧粘膜下血管球瘤 ,慢性浅表性胃炎(图 1)。…  相似文献   

19.
患者 男,62岁.因“肛门部肿块胀痛2个月加重半个月”于2011年4月15日入院。专科检查:肛门外观未见异常;指诊:截石位3点处肛旁2cm触及一指向肛管的条索状硬结.肛内可触及黏膜下肿块.表面光滑质韧.未及全貌。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胃部超声检查方法观察剖宫产前后胃窦部变化的情况并比较皮肤到胃窦部中心距离及腹主动脉前壁到胃窦部中心距离的变化。方法选择拟行择期剖宫产手术的产妇47例,年龄18~35岁,麻醉方法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胃部超声检查记录产妇剖宫产前后仰卧位和右侧卧位下胃窦部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CSA)和Perlas评分,同时测量皮肤到胃窦部中心和腹主动脉前壁到胃窦部中心的距离变化情况。结果与剖宫产前比较,剖宫产后仰卧位下胃窦部CSA明显减小(P=0.001),但右侧卧位下胃窦部C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前后仰卧位和右侧卧位下Perl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剖宫产前比较,剖宫产后皮肤到胃窦部中心距离和腹主动脉前壁到胃窦部中心的距离明显缩短(P0.05)。结论剖宫产后仰卧位下胃窦部CSA减小,妊娠晚期胃窦部CSA不能用于胃内容物的定量评估,但胃内容物的定性评估不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