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选择性腰间盘突出症臭氧治疗8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O2-O3混合气体盘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88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椎间盘膨出32例,突出56例。在CT监视下采用21G穿刺针经皮穿刺至腰椎间盘,实施盘内及椎间孔周围臭氧注射术。盘内注射浓度60%的臭氧25ml,椎间孔周围注射浓度40%的臭氧15-20ml。结果随访3-18个月,有效7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9.8%),无效(10.2%)。结论臭氧髓核注射能消融髓核。O2-O3混合气体注射术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CT导引经皮穿刺臭氧椎间盘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CT导引经皮穿刺臭氧椎间盘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1例经CT或MRI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椎间盘膨出5例,突出24例,脱出2例。在CT导引下采用19~21G穿刺针经皮穿刺至椎间盘,实施盘内及椎管内或椎间孔周围臭氧注射术。盘内注射臭氧浓度为50~60μg/ml,注射量5~10ml;椎管内或椎间孔周围注射浓度为30~40μg/ml,注射量10~15ml。随访3~6个月。按Macnab和SF-36生存质量调查问卷(中文版)来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81.7%,优19例(60.4%),良6例(19.3%),差6例(19.3%);治疗后患者在躯体健康(PF)、躯体角色功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生命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绪角色功能(RE)、心理健康(MH)等8个维度上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在终得分上也有显著提高(P<0.01)。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T导引经皮穿刺臭氧椎间盘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臭氧与胶原蛋白酶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联合注射臭氧(O3)及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CT引导下行后路途径穿刺突出物达到盘内,于盘内注射浓度为60pg/ml臭氧(O3),退针达突出物中央联合注射600U胶原酶2ml及60μg/ml臭氧(O3)5ml。结果患者于术后6个月时获得最佳疗效,其疗效优、良、差率分别为44%、48%和8%。结论椎间盘内和突出物内联合注射臭氧及胶原酶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价值。方法45例患者中椎间盘突出30例、椎间盘膨出15例,于CT引导下穿刺行臭氧注射治疗。穿刺途径:椎间盘突出为旁中央型者,经神经根与硬膜囊之间或神经根与小关节之间穿刺突出物达盘内;椎间盘膨出或后正中突出者则取脊柱中线旁开6~10 cm侧后方穿刺。分别于盘内及突出物中央和盘外注射浓度为40~50μg/ml臭氧5~15 ml,总量小于30 ml。结果注射臭氧后CT扫描显示臭氧在间盘内分布呈裂隙状、髓核腔内积聚状、弥散分布状及大部分溢出盘外状。治疗后3~6个月随访显效36例(80%)、有效6例(13%)、无效3例(7%),总有效率93%。结论CT引导下盘内、突出物及盘外臭氧注射术穿刺准确,可及时观察臭氧分布及注射后间盘的改变。它安全、创伤小、疗效高,是椎间盘突出症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间盘内、外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在CT导向下经皮穿刺盘内注射医用臭氧(60 mg/L)5~10 ml、盘外(椎间孔)注射医用臭氧(40 mg/L)10 ml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结果 38例随访6个月,按照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15例,良21例,差2例,优良率94.5%.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臭氧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臭氧椎间盘内注射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经CT或MRI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64例,按入院前后顺序随机入组。对照组31例单纯椎间盘内注射臭氧。试验组33例采用椎间盘内注射臭氧,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椎间孔注射。临床疗效采用MacNab评分及VAS评分,分别评价术后1d、5d,电话随访3个月疗效。结果术后1d、5d的有效率分别为:试验组:96.97%,93.94%,对照组:77.19%、74.19%。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的有效率为试验组87.88%,对照组80.6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臭氧盘内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椎间孔注射可以加速腰腿疼痛症状的改善,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盘切吸术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将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均采用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置硬膜外导管注射臭氧。随访3个月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84.0%)显著高于对照组(52.0%,P〈0.05)。结论在切吸的同时置管注射臭氧可有效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CT引导下臭氧椎间盘内注射联合胶原酶盘外溶解与单纯臭氧盘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分别行单纯臭氧椎间盘内注射术(A组)及臭氧盘内注射联合胶原酶盘外溶解术(B组),比较两组疗效及VAS评分。结果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B组治疗后3 d、7 dVAS评分高于A组,而6个月时则低于A组(P〈0.05)。治疗后6个月A组优良率为77.5%(31/40),B组优良率为95.0%(38/4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臭氧椎间盘内注射联合胶原酶盘外溶解术较单纯臭氧椎间盘内注射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术加臭氧溶解术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应用半岛体激光(功率0.5—30w,波长810nm),医用臭氧发生器,在CT引导下,选择L2—S1间隙,用穿刺针插入椎间隙中心处,然后插入600um光导纤维,以自动脉冲式激光烧灼髓核,每个间隙发射激光1200-2000J,调制臭氧浓度为50~60ug/ml,每个间隙注入5-10ml臭氧,共治疗100例162个间盘。结果 随访3~12个月,总有效率98%,无一例感染或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术加臭氧溶解术联合治疗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安全性高,疗效更佳等特点,是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组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经皮盘内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盘内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方法]2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经皮盘内注射浓度为35—50μg/ml的臭氧20-40ml,术后通过改良的Macnab方法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病例随访6~12个月,平均8.7个月,根据改良的Macnab方法评价,其中优15例(65.2%),良6例(26.1%),可2例(8.7%),差0例。总有效率达到100%,优良率为91.3%。[结论]臭氧是一种新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段,它有着安全、创伤小、有效率高、费用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H2O2不同浓度对兔椎间盘髓核细胞形态、活力、增值、周期等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3 kg,雌)10只,无菌条件下酶消化法分离髓核细胞.含15%FBS的DMEM/F12(1:1)培养液培养,细胞90%融合后传第1代.按照H2O2不同浓度(0μmol/L、130 μmol/L、216 μmol/L、360 μmol/L、600 μmol/L、1 000 μmol/L)分组,0 μmol/L H2O2为空白对照组.在细胞对数生长期,不同浓度H2O2处理1h后原培养液继续培养48 h,通过检测,分析比较各组髓核细胞与空白对照组间形态、活力、增值、周期的差异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当H2O2浓度为130 μmol/L、216 μmol/L时,髓核细胞生物学特性未见显著性改变(P>0.05);当H2O2浓度为360 μmol/L、600 μmol/L、1 000 μmol/L时,髓核细胞出现衰老改变:细胞质减少并出现空泡、增值减慢、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蓝染率增加、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而进入S期减少(P<0.05).随着H2O2浓度的增高,衰老程度不断升高.结论:一定浓度的H2O2能够导致髓核细胞提前衰老,引起髓核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CT导向下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总被引:50,自引:8,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科研所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价值。方法150例腰椎间盘突出于CT导向下行臭氧消融治疗。突出物为旁中央型者经神经根与硬膜囊之间穿刺突出物达盘内,突出物为外侧型者经神经根外侧,小关节突内缘穿刺突出物达盘内,分别于盘内及突出物中央注射浓度为60μg/ml臭氧5-15ml。结果流向臭氧后CT扫描显示臭氧在间盘内呈裂隙状、髓核腔内积聚状、弥散分布状。臭氧注射后神经根轮廓全部显露、“淹没征”消失者占29%;神经根大部分显露、“淹没征”部分消失者占50%;神经根显露不明显者占21%。治疗后3个月随访显效、有效和无效分别占82%、13%和5%。结论CT导向下臭氧消融术穿刺准确,可监测臭氧分布及注射后改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与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术中操作要点。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58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PETD组和PEID组,每组79例。PETD组男41例,女38例,年龄(41.38±6.25)岁,病程(10.06±3.14)个月;PEID组男43例,女36例,年龄(41.18±5.78)岁,病程(9.99±2.8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放射次数、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ODI指数、改良Macnab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年随访。(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X线放射次数PETD组均明显高于PEID组(P<0.05)。(2)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6、12个月目测类比评分、ODI指数、JOA评分两组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末次随访PETD组优良率89.87%(71/79),PEID组为87.34%(69/7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ETD组发生2例并发症,PEID组出现3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D与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短期疗效相当,而在手术时间、穿刺定位难度、X线放射次数方面,PEID更具优势。通过严格把握适应证,熟练内镜技术、精细术中操作,熟悉常见并发症的注意要点,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髂骨旋转移位与L_(4,5)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生物力学关系,为防治L_(4,5)椎间盘的退变、突出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自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68例。其中L_(4,5)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19~63岁,平均(51.78±20.18)岁;病程1~126个月,平均(11.18±9.23)个月。L5S1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18~65岁,平均(45.53±27.23)年;病程0.5~103个月,平均(11.99±12.56)个月。为患者拍摄腰椎正位片68张,腰椎侧位片68张,骨盆平片68张,测量骨盆倾斜度、腰椎侧弯度和椎间盘厚度。直线与回归方法研究骨盆倾斜度与腰椎侧弯度、腰椎侧弯度与椎间盘厚度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L_(4,5)椎间盘突出中骨盆倾斜度与腰椎侧弯之间呈正相关性(R=0.49,P=0.00),两变量之间有因果直线关系与良好的比例关系(Y=3.05+1.07X,P=0.00),男性L_(4,5)椎间盘突出患者腰椎侧弯与L4-L5椎间隙之间呈负相关(R=-0.50,P=0.01),两变量之间有因果直线关系与良好的比例关系(Y=13.09-0.27X,P=0.02),而L5S1椎间盘突出中男性患者腰椎侧弯与L5S1椎间隙之间呈正相关(R=0.46,P=0.04)。结论:髂骨旋转移位与L_(4,5)椎间盘退变、突出生物力学密切相关,为临床治疗慢性顽固性L_(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提供了新的认识理念和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5.
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50,自引:0,他引:150  
目的 探讨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及适应证。方法 采用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y discectomy,MED)技术进行髓核摘除及神经根通道清理术。术中通过“C”型臂X线机引导准确定位,仅做长1-8cm 纵行切口,沿导针逐级更换套管扩张后放入金属手术通道及内窥镜镜头,于电视监视下显露椎板间隙,咬除少量椎板下缘及黄韧带,扩大椎间隙, 显露硬脊膜、神经根以及突出椎间盘的髓核组织并予以摘除, 必要时清理或扩大神经根通道。结果 本组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5 例,随访6~18 个月,按Nakai 标准评定:优49 例,良12 例,可3 例,差1 例。结论 本术式在保证神经根充分减压的基础上,尽量减小手术创伤,保持脊柱后柱完整性,不破坏脊柱的生物力学结构,减少手术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由于手术视野放大15 倍,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及疗效可靠性。本方法适用于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或合并相同节段侧隐窝狭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椎板间隙入路脊柱内窥镜下治疗L_2-L_5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特点、安全性与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采用经皮脊柱内窥镜下椎板间隙入路治疗15例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19~63岁,平均42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及单侧下肢放射性神经痛,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诊断均为单节段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病变节段:L_(4,5)8例,L3,44例,L_(2,3)3例。按Lee标准将移位的髓核位于椎管内位置分为4个局域:Ⅰ区2例,Ⅱ区3例,Ⅲ区5例,Ⅳ区5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应用VAS和JOA评分对患者腰腿痛和腰椎功能进行评定,末次随访采用Mac Nab功能标准评定疗效,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MRI,评估椎间盘突出物切除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在局麻下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根、硬膜囊损伤、术后出血及局部感染等并发症。手术时间45~90 min,平均54.8 min。住院时间3~4 d,平均3 d。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3个月,平均12.2个月,无复发病例。术前、术后3个月与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8.2±1.4、3.0±0.6、1.7±0.5。术前、术后3个月与术后12个月JOA评分分别为8.76±3.32、23.61±2.14、24.82±3.43,术后各时间点VAS、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按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优9例,良5例,可1例。结论:经皮脊柱内镜下椎板间隙入路治疗L_2-L_5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但术中需做椎板成形,局麻下施术患者可能神经刺激反应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与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后3月收治的L5S1椎间盘突出并获得随访患者86例,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成椎间孔镜组(43例)及开窗组(43例)。所有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椎间孔镜组采用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percute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开窗组采用经典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等一般情况,记录手术前后患肢疼痛及腰部疼痛的VA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肌酸激酶的变化,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并通过MRI观察术后椎旁肌残存率。结果:PEID组及FD组皮肤切口长度分别为(0.7±0.1)cm和(5.0±1.8)cm,出血量分别为(8.0±3.0)ml和(62.0±50.5)ml,住院时间分别为(3.0±1.5)d和(11.0±2.5)d,术后卧床时间分别为(1.0±0.5)d和(3.0±0.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及术后1年两组患肢疼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及FD组术后24 h腰痛VAS评分分别为2.99±0.32和5.44±1.31,术后1年分别为1.56±0.60和3.05±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组肌酸激酶术后24、48 h较PEID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1年,PEID及FD组Macnab优良率分别93%和95%。通过MRI观察,PEID组术后1年椎旁多裂肌残存率明显高于开窗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血管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两种方法在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均安全可靠,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在椎旁肌保护、手术切口、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上,椎间孔镜更具优势,更符合微创理理念。  相似文献   

18.
盘外置管法注射胶原酶溶解髓核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滕蔚然  杜宁 《中国骨伤》2006,19(2):94-95
目的:观察盘外置管法注射胶原酶是否有利于髓核的溶解以及胶原酶的注射剂量与滴速对髓核溶解的影响。方法:实验中模仿临床的盘外置管法,将手术中摘取的髓核在体外与胶原酶反应,并且改变给药的速度和剂量,运用免疫组化的单克隆抗体技术对髓核中Ⅰ、Ⅱ、Ⅲ型胶原进行原位定性、定量研究以及HE染色对髓核中胶原的形态进行观察。结果:缓慢滴注胶原酶可使髓核中胶原含量明显减少,尤其是Ⅰ、Ⅱ型胶原的溶解更充分。结论:采用盘外置管法慢速滴注胶原酶,可提高胶原酶注射的精确性,延长胶原酶与髓核的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19.
余庆阳  何斌 《中国骨伤》2005,18(10):593-596
目的分析比较3种不同联合疗法治疗突出型L4,5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本组59例,男36例,女23例;年龄19~69岁,平均(38.18±10.24)岁。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3组进行相应治疗切吸+盘内法组(A组)15例,切吸+盘外法组(B组)26例,切吸+盘内外法组(C组)18例。结果59例术后进行了4个月以上的随访,近期总优良率72.88%,总有效率96.61%;远期总优良率72.88%,总有效率86.44%。但各组间近、远期疗效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以上3种不同联合疗法均是临床治疗突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方法,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0.
贺明  王广斌  王佳时 《中国骨伤》2011,24(7):578-58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类型导致疼痛的程度,并分析其原因。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65例(其中男162例,女103例,年龄21~78,平均46.3岁),均行单间盘手术(L4,5128例、L5S1137例)。每例患者在术前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术中根据改良Carragee系统将突出间盘分为5组(根据髓核突出的程度-纤维环破裂的程度分为Ⅰ组脱出-小破裂、Ⅱ组脱出-大破裂、Ⅲ组碎片-完整、Ⅳ组变性-完整、Ⅴ组钙化-退变),对各组术前ODI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不同突出类型与其疼痛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纤维环破裂的Ⅰ组和Ⅱ组突出间盘术前疼痛严重,与纤维环完整的Ⅲ、Ⅳ、Ⅴ组突出间盘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而纤维环破裂缺损大的Ⅱ组与相对纤维环破裂缺损小的Ⅰ组相比,更为疼痛,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突出的间盘如果伴有纤维环破裂,髓核就可以进入椎管,导致神经根性疼痛加重;髓核及其释放的物质有机会通过化学因素而导致神经根性疼痛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