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腹腔内单钳打结法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院自2003年初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超声刀后,基本免夹使用腔内两钳打结法处理胆囊管或少数胆囊动脉。为了进一步发展微创技术——二孔法免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笔者设计了腔内单钳打结法,并更进一步实施了一孔法免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该方法同样在三孔法、四孔法中有其优越性,自2008年7月初至2009年4月下旬采用此法实施LC术28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应用腹腔镜多功能夹持钳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o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应用作者自行研制的腹腔镜多功能夹持钳以丝线取代钛夹和生物夹结扎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评价该器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间,应用腹腔镜多功能夹持钳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5例。结果全部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18~165min,平均44min。住院4~7d,平均4.6d。结论在LC术中应用腹腔镜多功能夹持钳以丝线取代钛夹和生物夹结扎胆囊管和胆囊动脉是安全、可行的;本新型器械与现有缝合打结器械相比.能有效降低利用丝线结扎组织的难度,提高打结效率,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自制打结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对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的处理长期以来依赖钛夹,影响了进一步减少手术的创伤。我院于1998年自制了一种简易实用的打结器,采用慕丝线取代了钛夹,进一步减少了手术创伤,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临床资料1.打结器制作:利用现有的鸭嘴钳(直径5mm)改装,闭合状态下将钳尖两活叶垂直锯一小  相似文献   

4.
自制非气腹装置在腹腔镜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作者自1993年8~10月,应用自制的非气腹装置与三腔双囊支撑管,对5只犬进行了非气腹腹腔镜胆囊十二脂场造瘘内引流术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我们自制的非气腹装置可以达到腹腔镜手术所要求的手术野暴露;使用传统的开腹手术器械使得腹腔镜缝合打结技术变得较为容易并降低于手术费用。实践中我们还设计出“中国结”内打结法以及用来外打结的管状打结器。1994年4月~8月,我们将非气腹装置成功地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1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7月~2012年1月16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经脐置入多孔道trocar,曲线形腹腔镜器械先切除胆囊并使用推结器丝线打结结扎胆囊动脉及胆囊管,然后行阑尾切除,4例由脐孔行拖出式阑尾切除,12例应用常规腹腔镜器械切除阑尾并使用推结器丝线打结结扎阑尾动脉及阑尾根部。结果 16例均获成功,未放置引流。手术时间60~150 min,平均80.4 min,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专用器械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安全、可行,但较传统腹腔镜手术操作困难,需要有一个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胆囊良性疾患切除术中针孔腹腔镜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针孔穿刺锥鞘和器械对符合手术指征的胆囊良性疾患行胆囊切除术 2 86例。手术方法包括胆囊三角的解剖 ,直径 5mm施夹器的使用 ,切除后的胆囊及胆石的取出等。结果 :2 86例均获成功 ,无并发症发生 ,术中、术后的观察均优于常规腹腔镜手术。结论 :针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在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基础上使创伤进一步微创化的重要标志。在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的前提下 ,用此术式更符合现代微创外科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B锁可吸收夹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优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对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用朋锁可吸收夹夹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183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用AB锁可吸收夹夹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可靠,无胆漏、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正确使用AB锁可吸收夹安全、可靠、快捷。  相似文献   

8.
存在胆囊肠道瘘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附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时对存在胆囊肠道瘘的诊断与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4200例LC手术中5例存在胆囊肠道瘘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5例患者胆囊肠道瘘的诊断均为术中证实,其中胆囊十二指肠瘘4例及胆囊结肠瘘1例。4例胆囊十二指肠瘘患得的治疗包括腹腔镜下缝合瘘口1例、使用钛夹夹闭瘘口1例及中转开腹后直视下缝合瘘口2例;1例胆囊结肠瘘患者则在腹腔镜下直接缝合瘘口。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痊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胆囊肠道瘘是胆囊结石症的少见并发症,术前明确诊断者以选择开腹手术为宜。LC术中发现应视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对于有经验的术者在局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取钛夹夹闭、镜下缝合或切割吻合器封闭瘘口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使用可吸收线取代钛夹结扎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的安全性。方法2003年1月~2009年1月,我院在852例LC术中采用可吸收线结扎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分离胆囊三角,解剖出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用分离钳将10cm左右带针的4-0可吸收线送入腹腔,在距胆总管0.5~1.0cm处分离钳将线绕过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在腹腔镜内打三重结2个,在远端贴近胆囊颈再结扎一道,打结方法类似于普通持针器打结,在双线结之间切断胆囊管。结果85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5~150min,平均42.3min;术中出血量5~100ml,平均11.6ml。647例术后随访3个月~3年,平均1.7年,无一例出现出血、胆漏和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未发生腹痛、黄疸及发热等症状。结论LC术中使用可吸收线取代钛夹处理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安全、可靠,能够有效地避免使用钛夹所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应用普通丝线,用手指打结法结扎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 分析2005年6月至2007年10月间,我院医师为106例患者行无钛夹LC的临床资料.结果 106例患者于术后4~6 d出院.效果良好.结论 LC术中用普通丝线手指打结法取代钛夹夹闭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安全、可靠、经济,且腹腔内无金属异物残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并胆总管探查术中行胆囊管入路一期缝合预防胆道损伤及胆管狭窄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4月北京军区总医院肝胆外科应用腹腔镜胆囊管入路法行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34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以胆囊管为解剖学标志,顺利显露胆囊壶腹部、胆囊管及胆总管,以胆囊管与胆总管移行区为胆总管探查入路,均成功进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术,并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中未发生血管、胆管损伤,术后随访8~24月,未发现胆管狭窄。结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术中,采用胆囊管入路法,通过胆囊管与胆总管移行区行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可有效避免胆道损伤及胆管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胆囊底缝线牵引两孔免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临床效果及操作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12月860例L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针式组合式多功能显露器牵引胆囊底浆膜层的缝合线环,经脐切口右角与镜鞘并行插入操作钳辅助显露胆囊,经剑突下主操作孔完成胆囊动脉、胆囊管的结扎及自胆囊底部开始的胆囊剥离。结果:860例患者中,843例(98%)采用两孔法完成操作,17例(2%)因胆囊炎症重、三角区冰冻粘连或胆囊壁剥破另加一穿刺孔进行引流,改为三孔法。791例(92%)采用线扎法,69例(8%)因胆囊动脉显露困难或出血采用Hem-o-lok结扎,但胆囊管仍采用丝线结扎或缝扎。手术时间平均(51.2±16.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7.4±12.3)ml,无胆漏、大出血、胆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胆囊底浆膜层缝合线在针式组合式多功能显露器牵引下,使用普通腹腔镜及器械可顺利完成两孔免夹法LC。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胆囊管结石的术前诊断及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胆总管探查术的处理措施与技巧,并探讨LC术后早期胆囊管残留结石行腹腔镜胆囊管残株切除术的手术方式、技巧与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27例LC、2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2例LC术后早期腹腔镜胆囊管残株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LC术中1例肝总管针孔样损伤,用4-0可吸收线缝合修补一针,术后无胆漏发生。结论:胆囊管结石较常见,术前、术中容易漏诊,对于术后早期发生的胆囊管残留结石可行腹腔镜胆囊管残株切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中应用无钛夹丝线结扎法的可行性、适应证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应用腔内丝线结扎技术为60例患者行LC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行四孔法LC,余均行三孔法LC,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30~90min,平均50min,术后住院2~6d,均痊愈出院,未发生胆管损伤、胆漏、出血及胆管结石等并发症。5例Winslow孔放置多孔乳胶引流管,引出淡血性渗出液10~100ml/d,术后1~3d拔除。结论:无钛夹丝线结扎法用于LC具有结扎可靠、术后患者疼痛轻、创伤小、康复快、经济等优点,并可避免因钛夹残留、移位和游走所致的并发症。只要选择病例合适,精心训练,在基层医院开展结扎法LC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EST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EST联合LC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先行EST(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出胆总管结石,再行LC(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ST失败或不宜行EST者置ENBD(鼻胆管)再行LC+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或开腹行胆道探查术。结果:全组99例,91例LC术前EST取石成功,3例LC术后EST取石成功,3例EST取石失败。2例年龄小于15岁者未行EST改行LC+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镜胆道探查取石。3例EST取石失败,改行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或T管引流+LC,或开腹胆道探查一期缝合胆总管未置T管(已置ENBD)。无严重并发症,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EST联合LC联合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靠的方法,软硬镜联合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不闭锁缝合胆囊残端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残留部分胆囊壶腹或困难胆囊行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不闭锁缝合胆囊残端的可行性。方法:总结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16例Calot三角解剖困难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中残留部分胆囊壶腹或胆囊管的临床资料,术中胆囊残端不闭锁缝合,分析术后胆漏发生率、持续时间、量及住院时间、胆囊管残留综合征(cholecystic duct remain syn-drome,CDRS)发生率、胆道损伤等。结果:术后发生胆漏5例(31.25%);胆漏持续时间2~5d,平均(3.4±1.1)d;24h最大胆漏量10~150ml,平均(58±57.6)ml;住院时间7~12d,平均(8.7±1.4)d,未发生CDRS及胆道损伤。16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1~18个月未发现与手术有关的近远期并发症。结论:Calot三角解剖困难时残留部分胆囊壶腹或胆囊管的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术中不闭锁缝合胆囊残端可以避免发生CDRS及误伤肝外胆管等,出现胆漏经过短期持续腹腔引流后可自愈。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不闭锁缝合胆囊残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不使用钛夹的特点(或优点)。方法我科自2001年3月~2006年2月对21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采用镜下腔内丝线结扎替代钛夹结扎胆囊动脉、胆囊管。结果全部病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无术后大出血、胆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借助镜下腔内器械丝线结扎,不使用钛夹,手术安全可靠,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的处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胆囊管的处理方法。方法1997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行3100例LC,对不同类型的胆囊管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常规中号钛夹处理胆囊管2387例(77.0%),大号钛夹法93例(3.0%),可吸收夹法62例(2.0%),丝线结扎法155例(5.0%),阶梯钛夹法217例(7.0%),圈套器处理法184例(5.9%),因局部炎症较重未找到胆囊管者实施特殊处理2例(0.1%)。结果术后发生胆囊管胆汁漏4例(0.1%),留置腹腔引流管引流,辅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分别行鼻胆管引流及内支架引流3周后胆管造影,未见胆汁明显外溢及胆管扩张后拔出引流管,全部患者治愈。结论LC中根据不同胆囊管类型,采取个体化处理方案可减少胆管损伤、胆汁漏等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echnique of Interventional laparoscopy, a new era of minimally invasive general surgery has begun. The well-established principles of general surgical technique have not been altered by this new technology. As the new laparoscopic technology has become available, intraabdominal laparoscopic suturing and ligating techniques have been developed. The authors have attempted to elucidate the techniques of endoligation, Endoloop application, endosuture placement, sling suture placement, and continuous suture placement in laparoscopic surg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