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检测内质网应激反应的关键分子葡萄糖调节蛋白94(GRP94)、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X-盒结合蛋白1(XBP1)mRNA在病理性瘢痕的表达,探讨其基因表达及内质网应激反应与病理性瘢痕形成及转归的关系。方法:用RT-PCR法检测GRP94、GRP78和XBP1mRNA在:①瘢痕疙瘩(13例)、增生性瘢痕(17例)和正常皮肤(15例)组织以及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5例)、增生性瘢痕(5例)和正常皮肤(6例)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②体外培养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各5例)中经0.1mg/ml氢化可的松作用前后的表达。结果:①GRP94、GRP78和XBP1mRNA在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及其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0.1mg/ml氢化可的松作用后,GRP94mRNA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GRP78和XBP1mRNA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量改变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内质网分子伴侣GRP94、GRP78和XBP1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组织及其成纤维细胞中基因转录与正常皮肤组织及其成纤维细胞中基因转录水平一致;GRP94mRNA的表达量显著下降可能是糖皮质激素治疗病理性瘢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转导通路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异常表达,以探讨瘢痕疙瘩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免疫组化、RT-PCR、TransAMTMNF-κBp65Kit,分析15例瘢痕疙瘩组织以及10例正常皮肤标本中NF-κBp65以及其上游抑制因子IκB-α转录、翻译以及DNA结合活性水平。结果:NF-κBp65以及DNA结合活性在瘢痕疙瘩中表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其抑制因子IκB-α在瘢痕疙瘩中表达低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结论:NF-κB信号转导通路在瘢痕疙瘩中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其潜在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正常皮肤和瘢痕组织中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及二者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笔者医院切除的四肢瘢痕疙瘩组织标本为瘢痕疙瘩组;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为增生性瘢痕组;普通瘢痕组织标本为普通瘢痕组,同期因四肢外伤切除的正常皮肤组织作为正常组。研究采用HE染色观察炎性细胞浸润情况,RT-qPCR检测病理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HIF-1α及促炎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瘢痕疙瘩观察组及增生性瘢痕组浸润水平明显高于普通瘢痕组及正常皮肤组(P0.05),普通瘢痕组与正常皮肤组浸润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瘢痕疙瘩组浸润水平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P0.05)。瘢痕疙瘩组及增生性瘢痕组中HIF-1α、IL-6、IL-8、hs-CRP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对照组(P0.05),瘢痕疙瘩组HIF-1α、IL-6、IL-8、hs-CRP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增生性瘢痕组(P0.05)。HIF-1α的表达与炎性细胞因子IL-6、IL-8、hs-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病理性瘢痕组织中HIF-1α和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且HIF-1α和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拟观察NF-κB信号传导通路关键基因p65在人难愈合创面肉芽组织、不同时间阶段的增生性瘢痕以及正常皮肤标本的表达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及关系。方法:收集临床标本40例为实验组,其中难愈合创面肉芽组织(A组)、半年内增生性瘢痕(B组)、半年至1年增生性瘢痕(C组)、一年以上增生性瘢痕(D组)组织各10例,收集正常皮肤组织标本8例为对照组(E组)。采用组织免疫化学方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分析检测各标本中NF-κBp65表达。结果:免疫组化SP法染色B、C、D组中表达阳性,尤其是在B组中皮肤基底细胞层细胞阳性表达尤为明显。RT-PCR检测中,各组间均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各组均数来看,B、C、D组处于较高水平(B组为0.44,C组为0.46,D组为0.47),数值相近,并且有高于E组和A组的趋势(A组为0.38,E组为0.30)。Western blot检测中B、C、D组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要高于A组和E组(P〈0.05)。结论:①在难愈合创面肉芽组织中NF-кBp65表达水平较低,表明难愈合创面肉芽组织中细胞凋亡增强,抗凋亡水平受到抑制,组织难以愈合;②在增生性瘢痕早期(半年内)中,NF-кBp65的表达明显增强,表明在增生性瘢痕早期瘢痕组织凋亡作用降低,抗凋亡作用明显增强,瘢痕组织表现出明显的增生作用;NF-κBp65皮肤基底细胞层细胞阳性表达尤为明显,表明NF-кBp65可能在增生性瘢痕增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增生性瘢痕凋亡有着强有力的抑制作用,促进了增生性瘢痕增生;③在增生性瘢痕后期(半年至1年),NF-кBp65的表达仍高于正常皮肤,表明在增生性瘢痕后期细胞凋亡水平较低,抗凋亡水平较高,仍有组织增生;④在增生性瘢痕成熟期(1年后),NF-кBp65表达水平接近正常皮肤。瘢痕组织凋亡作用增强,增生减弱,变得平坦和消退。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periostin在过度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研究其与TGF-β1和受体的相关性,探讨periostin与瘢痕过度增生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正常皮肤组织中periostin、TGF-β1,及其受体Ⅰ、Ⅱ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eriostin的蛋白表达。结果在基因水平,periostin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TGF-β1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TGF-βRⅠ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RⅡ的表达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蛋白水平,periostin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皮肤(P〈0.05)。periostin和TGF-β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periostin在瘢痕疙瘩组织中表达增高,是瘢痕相关基因;其在瘢痕疙瘩形成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该作用与TGF-β1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病理性瘢痕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分别留取正常皮肤15例,浅表性瘢痕20例,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边缘正常皮肤、瘢痕疙瘩及瘢痕疙瘩边缘正常皮肤各20例组织标本,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观察CTGF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其在不同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结果:CTGF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瘢痕疙瘩边缘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浅表性瘢痕、增生性瘢痕边缘正常皮肤中仅有极微弱的CTGF阳性着色,与正常皮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研究显示CTGF主要定位于真皮层成纤维细胞胞浆中。结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病理性瘢痕临床生物学行为之间有相关性,在其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成为今后临床治疗瘢痕的一个有力靶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微纤维蛋白1(FBN1)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表达情况,研究其与TGF-β1的相关性,探讨病理性瘢痕发生的分子机理.方法 用RT-PCR法检测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三种组织中FBNI和TGF-β1mRNA的表达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FBN1蛋白在人类皮肤组织的表达进行定位及半定量研究.结果 FBN1 mRNA在瘢痕疙瘩(0.802±0.116)高于正常皮肤(0.252±0.067)218.25%(P<0.01),增生性瘢痕(0.628±0.144)较正常皮肤增高149.21%(P>0.05).TGF-β1在瘢痕疙瘩较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分别增高200.27%和92.81%(均为P<0.01);FBNI和TGF-β1 mRNA在上述标本中的表达量呈正性相关(r=0.820,P<0.01).FBN1蛋白主要在人类皮肤组织的表皮、毛囊和汗腺的基底膜以及真皮层的血管内皮细胞、部分成纤维细胞和细胞外基质中表达阳性.在真皮层,FBN1蛋白在瘢痕疙瘩(0.117±0.042)表达量较正常皮肤(0.185±0.043)和增生性瘢痕(0.181±0.048)分别减少36.76%和35.36%(均为P<0.01).结论 FBN1在瘢痕疙瘩表达异常,它是瘢痕疙瘩相关基因(瘢痕相关基因),可能通过参与TGF-β1信号通路的调节影响病理性瘢痕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瘢痕疙瘩中Smads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Smads在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差异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对10例瘢痕疙瘩、10例正常瘢痕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以及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Smads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用t检验比较其表达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瘢痕疙瘩组织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mad7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瘢痕(P<0.05)和正常皮肤(P<0.05),而Smad2、3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以及磷酸化的Smad2、3的蛋白水平表达并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在瘢痕疙瘩中,存在有Smad7的表达缺陷,这可能是增高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传导不能被自身负反馈循环终止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和P-Smad2/3的表达情况,探讨上述细胞因子对瘢痕产生的重要性及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上述3种细胞因子在3种不同组织共36例标本中的表达,ImagePro-Plus6.0软件进行阳性面积测量和细胞计数。结果TGF-β1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均为增强高表达,而在正常皮肤中几乎不表达;Smad3在三组标本间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Smad2/3在瘢痕疙瘩中表达最强,增生性瘢痕次之,正常皮肤组织中最低。结论TGF-β1表达增强是病理性瘢痕产生的重要原因,P-Smad2/3的表达水平则可认为与瘢痕增生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Tenascin-C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基因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Tenascin-C基因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方法 取正常成人皮肤组织RNA,构建正义、反义Tenascin-C(Tn-C)mRNA探针,运用原位杂交技术,观测10例瘢痕疙瘩、10例增生性瘢痕和5例正常成人皮肤组织中Tn-C mRNA的表达。结果 Tn-C 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中无表达,真皮中表达稀少,局限于乳头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和皮肤附属器;10例瘢痕疙瘩表皮均有表达,真皮分布较广,如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和皮肤附属器;Tn-C mRNA在3例增生性瘢痕表皮表达,7例无表达,真皮中表达与瘢痕疙瘩相同但较弱,比正常皮肤增多,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Tenascin-C mRNA在瘢痕疙瘩表皮和真皮中有高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活性氧簇(ROS)、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C3(AKR1C3)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可能作用及机制。方法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收集9例瘢痕疙瘩组织标本(男6例,女3例,年龄24~40岁),以及6例进行其他手术的志愿者正常皮肤组织标本(男4例,女2例,年龄20~45岁),部分行组织包埋,部分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AKT(丝氨酸磷酸化位点473)[p-AKT(S473)]、AKT(苏氨酸磷酸化位点308)[p-AKT(T308)]和AKR1C3的蛋白相对表达量。(2)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0、5、10、15、20、25、30、35、40、45、50 mmol/L)PI3K特异性抑制剂2-吗啉代-8-苯基色酮(LY294002)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筛选出LY294002最佳的实验浓度。(3)以ROS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不同浓度(0、4、6、8、10、12 mmol/L)ROS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15 mmol/L LY294002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4)将瘢痕疙瘩或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不进行任何处理)、二甲基亚砜(DMSO)组(0.002%DMSO处理)、LY294002组(15 mmol/L LY294002处理)和NAC组(6 mmol/L NAC处理),定量PCR(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中AKT mRNA、AKR1C3 mRNA及p-AKT(S473)、p-AKT(T308)和AKR1C3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多重比较采用SNK-q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瘢痕疙瘩组织中p-AKT(S473)、p-AKT(T308)和AKR1C3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6.75±3.30、16.20±1.56、26.69±2.50,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的4.02±1.50、1.82±0.50、1.47±1.07(P<0.01)。(2)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经不同浓度LY294002干预24 h后,15~50 mmol/L LY294002组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 mmol/L组)(P<0.01)。LY294002最佳实验浓度为15 mmol/L。(3)不同浓度NAC作用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1 h后,各组间ROS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6 mmol/L NAC组ROS水平(0.72±0.03)最低。15 mmol/L LY294002组RO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0 mmol/L组)(0.80±0.01 vs.0.86±0.01,P<0.01)。(4)qPCR检测结果表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对照组中AKT、AKR1C3 mRNA表达量分别为1.38±0.09、1.40±0.05,明显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0.97±0.10、0.98±0.03(P<0.01);经15 mmol/L LY294002处理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AKT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皮肤(0.73±0.05 vs.0.89±0.06,P<0.01);经6 mmol/L NAC处理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AKR1C3 mRNA低于正常皮肤(0.43±0.05 vs.0.86±0.03,P<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p-AKT(S473)、p-AKT(T308)、AKR1C3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19±0.21、0.92±0.04、0.73±0.08,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的0.24±0.06、0.33±0.05、0.31±0.05(P<0.01);经15 mmol/L LY294002和6 mmol/L NAC处理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p-AKT(S473)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92±0.04、0.80±0.20,p-AKT(T308)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42±0.04、0.81±0.05,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0.23±0.03、0.22±0.05,0.30±0.06、0.32±0.05),但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AKR1C3蛋白表达量(0.23±0.05)在15 mmol/L LY294002处理后低于正常皮肤(0.30±0.07),在6 mmol/L NAC处理后(0.33±0.07)高于正常皮肤(0.28±0.06)(P>0.05)。结论活化的PI3K/AKT信号通路和AKR1C3促进了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瘢痕疙瘩形成。同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AKR1C3的升高可加速ROS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增生性瘢痕(H)和瘢痕疙瘩(K)组织中TGFβ1及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了解其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斑点杂交分析检测H和K组织中Ⅰ、Ⅲ前胶原及TGFβ1mRNA稳态水平的改变;原位杂交检测TGFβ1mRNA在组织中的空间分布。结果①K和H组织中TGFβ1mRNA稳态水平明显高于N组和S组;②K选择性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增强,而H组织中Ⅰ、Ⅲ前胶原mRNA表达均增强。结论TGFβ1在H和K的发病机理中起了重要作用,K和H发生发展中具有不同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13.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TGF—β1及Ⅰ,Ⅲ型胶原基因 …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检测增生性瘢痕(H)和瘢痕疙瘩(K)组织中TGF-β1及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了解其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 斑点杂交分析检测H和K组织中Ⅰ、Ⅲ前胶原及TGF-β1mRBA稳态水平的改变;原位杂交检测TGF-β1mRNA在组织中的空间分布。结果 ①K和H组织中TGF-β1mRNA稳态水平明显高于N组和S组;②K选择性I型前胶原mRNA表达增强,而H组织中Ⅰ、Ⅲ前胶原mRNA表达均增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IL-18在正常皮肤和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IL-18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生物学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2006年12月到2007年6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手术切除的正常皮肤10例,增生性瘢痕组织12例,瘢痕疙瘩1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荧光定量RT-PCR分别检测IL-18蛋白及IL-18 mRNA在它们中的表达水平及分布情况。结果:IL-18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均有表达,IL-18mRNA和IL-18蛋白在瘢痕疙瘩组和增生性瘢痕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者均低于正常皮肤组(P0.05)。结论:IL-18可能是病理性瘢痕组织的形成促进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应激活化蛋白激酶(c-Jun amino-terminal kinase,JNK)信号通路的表达,探讨其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26例患者皮肤组织,其中行瘢痕疙瘩切除患者(实验组)16例,瘢痕疙瘩形成时间8个月~10年;胸部6例,耳垂4例,会阴部2例,肩部3例,腹部1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瘢痕疙瘩。10例整形手术患者自愿捐赠的正常皮肤作为对照组,腹部4例,大腿3例,肩部2例,背部1例。取标本采用Envision二步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磷酸化及非磷酸化JNK和ERK表达情况,并采用Image Pro Plus 4.5图像分析系统测定积分吸光度(IA)值,观察阳性染色强度。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显示,对照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未见明显的磷酸化及非磷酸化ERK、JNK阳性表达;而实验组主要在成纤维细胞中表达,阳性颗粒主要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内。实验组磷酸化ERK及JNK的I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非磷酸化ERK及JNK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化JNK、ERK信号通路蛋白在瘢痕疙瘩中异常高表达,提示该通路可能与瘢痕疙瘩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α-2b干扰素(IFNα-2b)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凋亡及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bcl-2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瘢痕疙瘩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细胞分别来自8例瘢痕疙瘩标本和8例正常皮肤标本.第3~4代的细胞用于实验.以IFNa-2b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MTT法检测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处理后成纤维细胞凋亡,RT-PCR法检测成纤维细胞hTERT和bcl-2mRNA的表达.结果 IFNα-2b对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经10 000 U/ml IFNα-2b处理后,能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发生,RT-PCR检测hTERT和bcb2 mRNA表达降低,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结论 作为一个负性调节因子,IFNα-2b能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并诱导成纤维细胞发生调亡,下调成纤维细胞端粒酶活性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之一.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进行抗瘢痕疙瘩治疗可能是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ww结构域氧化还原酶(WWOX)和原癌基因C—JUN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合计算机病理图像分析、Western印迹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组织中WWOX和C—JUN的表达,并对其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瘢痕疙瘩中WWOX蛋白的表达定位于成纤维细胞细胞质中,且WWOX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减少,与正常皮肤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C—JUN蛋白的表达定位于成纤维细胞细胞核和细胞质中,且C—JUN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增多,与正常皮肤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的表达存在负相关性(r=-0.626,P〈O.01)。结论WWOX在瘢痕疙瘩中低表达,c—JUN在瘢痕疙瘩中高表达,两者是瘢痕疙瘩相关基因,两者存在明显负相关,是瘢痕疙瘩的形成机制之一。ww()X蛋白可能是C—JUN蛋白表达的抑制因素,两者可能通过成纤维细胞在瘢痕疙瘩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