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两种手术入路内固定术对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PMF?TP)的疗效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PMF?TP患者80例,依据完成手术的不同路径,每组40例,常内组给予常规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改内组给予改良髌旁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骨折复位、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改内组术中出血量、手术、住院、负重锻炼、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常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内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常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内组术后6个月骨折复位、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常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髌旁内侧入路较常规的后内侧入路相对简单且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早期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比较分析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和经典内侧髌旁入路行TKA治疗60例64膝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其中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32例33膝,经典内侧髌旁入路28例31膝,随访时间超过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2周、6周及3个月时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以及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组伤口引流量200.2 m l,较经典内侧髌旁入路组340.6 m l明显减少。两组患者术后直腿抬高时间分别是2.8 d和5.2 d(t=-10.0208,P=0.0000),术后2周时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分别为97.2°和83.8°(t=2.5657,P=0.0128),疼痛程度经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分别为3.2分和4.6分(t=-0.6545,P=0.0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6周、3个月时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6周:t=0.2274,P=0.8209;3个月:t=0.6411,P=0.5239)、疼痛程度(6周:t=-0.6146,P=0.5423;3个月:t=-1.1358,P=0.2606)和关节功能(6周:t=0.3937,P=0.6955;3个月:t=1.0541,P=0.296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经典内侧髌旁入路相比,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行TKA具有术后出血少,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其远期疗效和经典入路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经股内侧肌下入路行膝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OVID/Medline和中国万方数据库。全面收集有关股内侧肌下入路对比传统内侧髌旁入路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按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文献的方法学偏倚进行评价,提取文献数据并使用Rev Man 5.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3篇文献,其中12篇随机对照研究,1篇半随机对照研究,共1 246例膝关节。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直腿抬高时间、早期KSS功能评分方面股内侧肌入路优于传统内侧髌旁入路,但在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内侧髌旁入路相比,经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在术后早期KSS功能评分及直腿抬高时间上有优势,但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膝关节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与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1例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切口入路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膝关节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治疗,31例)和对照组(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治疗,2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并发症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24个月。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观察组短(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两组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术后3 d、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各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膝关节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后外侧暴露充分、易复位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式。但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涉及干骺端以远及后内侧髁时,建议选择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髌旁外侧联合髂胫束Gerdy结节止点剥离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外翻膝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0月~2017年11月在本科接受膝关节置换的外翻膝患者39例,包括18例髌旁外侧联合髂胫束Gerdy结节止点剥离入路(外侧入路组)和21例髌旁内侧入路(内侧入路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与随访资料。[结果]外侧入路组中除3例重度外翻膝患者接受进一步松解外侧副韧带和后外侧关节囊外,其余患者将髂胫束自Gerdy结节止点处骨膜下完全剥离并咬除外侧增生骨赘后,外翻畸形得到一次性纠正。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短于内侧入路组(P0.05),外侧入路组直腿抬高时间短于内侧入路组(P0.05),外翻畸形矫正度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25个月,平均(18.89±4.36)个月。两组膝关节稳定性、假体位置及下肢力线均良好,平均HKA角、FFC角及FTC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VAS、ROM和KS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旁外侧联合髂胫束Gerdy结节止点剥离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在显露膝关节的同时即可松解外侧挛缩的结构,从而获得良好的力线平衡。此外,该术式操作简单,可以减少手术时间,是外翻膝行关节置换的良好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两种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2月—2020年12月手术治疗32例三踝骨折患者,其中17例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后踝(外侧组),15例采用后内侧入路显露后踝(内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达解剖复位,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等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组显露后踝切口长度显著长于内侧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1年以上随访。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时间、末次随访AOFAS评分及踝关节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均可显露后踝,用于三踝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应依据后踝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0):1882-1886
[目的]对比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采用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的疗效与术后并发症差异。[方法]检索7个国内外数据库,经过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两种入路的手术时间相当(P0.05),术中出血量相当(P0.05),住院时间相当(P0.05),骨折愈合时间相当(P0.05)。然而髌上入路的术后膝疼痛发生率小于髌下入路(P0.05),髌上入路的术后远期Lysholm膝关节评分高于髌下入路(P0.05),髌上入路的术后远期HSS高于髌下入路(P0.05)。[结论]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采用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髌上入路的术后膝疼痛发生率较小,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较好。然而,上述结论仍需要设计更加完善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6):1441-1445
[目的]比较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 SVA)与内侧髌旁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MPA)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拟行初次、单侧TKA手术的原发性膝骨关节炎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40例患者采用SVA入路TKA,40例采用MPA入路TKA。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运动和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评分)。[结果] SVA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MPA组(P0.05),但SVA组在切口长度、依托考昔追加量、直腿抬高、下地行走时间等方面均显著优于MPA组(P0.05)。两组术前运动状态下VAS评分、膝ROM和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方面,术后6 h、术后1 d、术后3 d静息状态下SVA组VAS评分均低于MPA组(P0.05),术后6 h、术后1 d、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运动状态下SAV组VAS评分显著低于MPA组(P0.05),术后1周静息状态下和术后3个月运动状态下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功能方面,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SVA组膝ROM和HSS评分均高于MPA组(P0.05),而术后3个月两组间膝ROM及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MPA入路相比,SVA入路行TKA手术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8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入路方式进行内固定,观察组经内侧入路放置钢板进行内固定,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Lysholm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1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Lysholm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率4.17%,对照组为25.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患者应用经内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可提高治愈率,减少不良反应,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的侧后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2009年11月~2011年8月,回顾性分析经改良的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16例。取膝关节改良的后内侧切口显露胫骨平台内后侧骨折块,撑开复位,先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在C臂机监视复位满意后,必要时植骨;将锁定支撑接骨板固定。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0):1846-1849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伴神经损伤的优越性。[方法]本院2011年10月~2014年2月间,收治胸腰段骨折伴神经损伤患者42例,均采用后路椎板减压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传统组24例采用传统术式(后正中入路)完成整个手术,改良组18例采用后正中入路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效果加以对比分析。[结果]相对于传统组,改良组手术切口较小,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失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效果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伴神经损伤是一种合理、微创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对髌股关节并发症及髌骨内外倾运动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骨关节科于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40例首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髌旁内侧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MPA)组和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SVA)组,每组各20例。MPA组采用髌旁内侧入路方式行全膝关节置换术,SVA组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种手术入路方式对髌股关节并发症和髌骨内外倾运动的影响。结果 MPA组置换时间较SVA组显著减少,但前者切口长度和下床活动时间均远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和置换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年和术后2年KSS评分和髌骨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MPA组KSS评分和胫骨关节屈30°时髌骨倾斜角差异显著(P0.05);MP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SVA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较髌旁内侧入路方式对患者的伤害性刺激小,前者术后短期膝关节功能和髌骨倾斜角明显优于后者,但中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髌旁内侧入路直视下复位并多向张力带固定治疗严重髌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46例严重髌骨粉碎性骨折采用髌旁内侧入路直视下复位并多向张力带固定治疗.结果 46例获得6~36个月的随访,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可靠,按王亦璁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30例,良13例,可3例,优良率93.4%.结论 对严重髌骨粉碎性骨折采用髌旁内侧入路直视下复位并多向张力带固定治疗,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可靠,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后外侧入路和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67例患者。其中,35例采用后外侧入路,32例采用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随访12个月以上,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组AOFAS评分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但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显示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组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结论]与后外侧入路相比,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可提供更好的术野范围,对后Pilon骨折进行直视下复位,可减少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提高复位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双钢板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骨折脱位型胫骨内侧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50例骨折脱位型胫骨内侧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实施的手术类型将其分为双钢板组及单钢板组。其中,双钢板组患者27例,接受双钢板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单钢板组患者23例,接受前内侧入路钢板联合前后位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术后均较术前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间Rasmussen放射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 d和术后3个月,双钢板组显著高于单钢板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之类似,术后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前两组患者Harri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双钢板组高于单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钢板组患者术后1 d、术后3个月胫骨平台后倾角(PTSA)及内翻角(MPTA)均显著优于单钢板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钢板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骨折脱位型胫骨内侧平台骨折,可有效维持膝关节力线,固定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24例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脱位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结合内侧入路手术治疗,从改良后外侧入路用钢板固定腓骨远端,多枚拉力钉固定后踝;从内侧入路用拉力螺钉或张力带固定内踝。结果腓骨远端、后踝、内踝复位好,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无皮瓣坏死。24例均获随访14~24个月,按Baird-Jas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疗效:优20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91.67%。结论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结合内侧入路手术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脱位具有切口数少、解剖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的优点,关节面能解剖复位,减少了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外联合后内侧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7月—2020年6月,本科采用后外联合后内侧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29例Haraguchi Ⅱ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2~123 min,平均(85.2±18.7) min,术中出血量30~80 ml,平均(47.4±23.8) ml,手术切口均愈合良好。所有病例均获随访15~34个月,平均(20.1±3.5)个月。随术后时间延长,AOFAS评分、VAS评分和踝关节活动度均逐渐改善(P<0.05)。影像显示骨折复位质量,优24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0%。骨折愈合时间11~15周。末次随访时,3例踝关节退变评级为1级,术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骨折移位、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松动。[结论]后外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后踝骨折,骨折端显露充分,利于骨折复位及固定,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后内、外侧手术入路在三踝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6例三踝骨折采用改良的后外侧或后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取后外侧入路,在腓骨肌与拇长屈肌之间显露后踝,复位后用2枚空心钉或松质骨螺钉固定。后、外踝固定完毕后改平卧位常规固定内踝。后踝骨折块偏内侧者,取内踝后内侧切口。结果 3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均获得平均11(8~18)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疗效根据踝关节功能Baid-Tackson评分标准评定:优28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91.7%。结论采用改良的后内、外侧切口显露三踝骨折,具有损伤小,显露充分,容易复位固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侧髌旁入路与外侧髌旁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7-12行TKA治疗的53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其中24例采用外侧髌旁入路(外侧组),29例采用内侧髌旁入路(内侧组)。结果 5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6~36)个月。内侧组2例出现足背皮肤感觉减退,积极康复锻炼后症状明显改善;1例膝关节内侧不稳,予以支具保护后症状改善。外侧组1例残存膝关节不稳,行肌肉锻炼后症状明显改善。外侧组膝关节HS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内侧组,疼痛VAS评分低于内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股胫关节外翻角、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髌旁入路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外翻畸形能够有效重塑下肢力线、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同时可最大程度减小损伤和减轻疼痛,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合并后髁骨折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08—2012-12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31例伴有后髁骨折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首先取后内侧入路稳定内侧柱,将后髁复位后选用克氏针、螺钉或钢板进行固定;外侧平台骨折采用常规前外侧入路复位固定骨折,存在骨缺损的患者取自体髂骨植骨。结果 31例均获随访10-24个月,平均13.8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14.7周。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优14例,良12例,可5例,优良率83.9%。1例出现小腿内下方感觉麻木,1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结论对于合并后髁骨折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方式,便于操作,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