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ACB)联合膝关节囊后间隙(IPACK)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初次单侧TKA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采用ACB+IPACK阻滞镇痛,30例)和B组(采用股神经阻滞镇痛,30例)。记录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疼痛数字分级法(NRS)评分、股四头肌肌力、膝关节活动度、镇痛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12、24 h静息时和术后2、12、24、48 h活动时NRS评分A组均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2、12、24 h股四头肌肌力A组均明显大于B组(P<0.05);术后1、3、7、14 d时膝关节活动度A组均明显大于B组(P<0.05);术后48 h内镇痛自控泵按压次数、采用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例数、恶心发生率A组均明显少(低)于B组(P<0.05)。结论与股神经阻滞比较,超声引导下ACB+IPACK阻滞为TKA术后提供了更好的镇痛效果,减少了术后镇痛药用量,保留了股四头肌肌力,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有效方法,而术后疼痛管理效果是直接影响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试图探索股神经阻滞(FNB)联合膝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阻滞(PAI)在TKA术后早期的镇痛效果,并讨论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 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回顾性纳入2018年10月8日至2019年2月8日因骨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关节病院骨坏死与关节重建病区行TKA的126例患者,接受PNB+PAI者为实验组,接受FNB+内收肌管阻滞(ACB)者为对照组,每组63例,所有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分别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12、24、48、72 h膝关节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阿片类药物用量及膝关节活动度(ROM),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人口学特征及术前VS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随访72 h。术后6、12、24 h实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3.232、2.946、3.146,P<0.05),术后48、72 h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527、1.108、P>0.05),术后24 h实验组膝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t=3.082,P<0.05),术后48、72 h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t=0.543、0.902,P>0.05)、阿片类药物用量(t=0.857,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χ2=52.29,P>0.05)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股四头肌无力、局部血肿等不良并发症。 结论FNB+PAI在TKA术后早期疼痛管理中效果确切,同FNB+ACB相比,在术后24 h内的镇痛作用及膝关节活动度更优,因此,该方法可以作为FNB+ACB的替代方法,并可以在TKA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连续腰丛神经阻滞或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50例择期腰麻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使用神经刺激器引导,随机均分为连续腰丛神经阻滞组(CLPB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组(CFNB组).术后镇痛负荷剂量0.2%罗哌卡因0.4ml/kg,背景剂量0.2%罗哌卡因5 ml/h,冲击剂量2 ml/15 min,保留镇痛48 h.记录术后6、12、24、48 h时静息状态VAS评分,术后24、48 h膝关节功能锻炼时VAS评分和肌力评分.结果 CLPB组术后各时点静息状态和功能锻炼VAS评分均明显低于CFNB组(P<0.05),肌力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镇痛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连续腰丛神经阻滞对于全膝关节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优于连续股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68-1971
[目的]评价不同镇痛模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全膝关节置换手术40例,随机分为两种股神经阻滞方法进行术后镇痛,即连续股神经阻滞(连续组)(20例)和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单次组)(20例)。连续组术前0.5%罗哌卡因30 ml行股神经阻滞并置管,术后0.2%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自控镇痛;单次组术前行0.5%罗哌卡因30 ml单次股神经阻滞,术后0.2μg/kg舒芬太尼自控镇痛。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术后4、8、12、24、36及48 h术后静息、主动功能锻炼(AFE)及持续被动功能锻炼(CPM)状态下疼痛VAS评分情况,记录恶心、呕吐、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镇痛泵按压次数及追加哌替啶次数。[结果]术后4、8、12、24h静息VAS评分连续组和单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48 h静息VAS评分连续组显著低于单次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的AFE和CPM状态下VAS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6、48 h,连续组显著低于单次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12 h按压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而术后24、48、36 h连续组按压次数明显低于单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良反应、追加哌替啶例数连续组明显高于单次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优于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且前者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腔周围注射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50例,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60~80岁,平均为(69.90±9.46)岁。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腔周围注射组)和对照组(单次股神经阻滞组),每组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静息和运动状态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在术后6 h、12 h、24 h、48 h静息及运动状态VAS评分均比对照组同期VAS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1 d、2 d膝关节活动度比对照组同期膝关节活动度高(P<0.05),但术后3 d、7 d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膝关节置换患者,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腔周围注射比单纯单次股神经阻滞更能缓解患者术后早期的疼痛,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但对于患者远期功能恢复并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PCIA组患者术后持续静脉输注芬太尼镇痛,PCNA组行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两组均持续镇痛2d.记录静息、持续被动运动(功能锻炼)时的VAS评分、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度、肌力分级、镇静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PCNA组患者术后8、12、24、48 h静息时和术后48 h功能锻炼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PCIA组(P<0.05或P<0.01).PCNA组患者术后24、48 h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大于PCIA组(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TKA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对肌力影响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TKA术后较为理想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联合收肌管阻滞(ACB)与坐骨神经阻滞(SNB)联合ACB的镇痛效果和对阻滞后小腿三头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50例,男13例,女37例,年龄50~80岁,BMI 18~39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IPACK阻滞联合ACB组(IA组)和SNB联合ACB组(SA组),每组25例。麻醉诱导前分别在超声引导下采取0.25%罗哌卡因实施相应神经阻滞。IA组行IPACK阻滞(20 ml)和ACB(10 ml);SA组行SNB(20 ml)和ACB(10 ml)。确认阻滞效果后,实施喉罩全麻。手术结束后,患者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术前1 d、离开PACU即刻、术后4、8、24、48 h及术后90 d静息及活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离开PACU、术后4、8、24、48 h小腿三头肌和股四头肌肌力。结果与SA组比较,IA组镇痛效果并不劣于SA组,VAS疼痛评分差值的95%CI上限均低于预设值1.0。IA组小腿三头肌肌力在出PACU即刻、术后4、8 h明显优于SA组(P0.001)。两组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和股四头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PACK阻滞联合ACB可提供与SNB联合ACB相当的术后镇痛效果,同时又最大限度的保留小腿三头肌肌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连续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ACB)和连续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FNB)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对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单侧TKA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连续ACB组(A组)和连续FNB组(F组).术中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两组在麻醉诱导前分别行超声引导下ACB和FNB,并放置神经周围导管.术毕经神经周围导管予0.2%罗哌卡因实施患者自控周围神经阻滞镇痛.记录术后4、8、12、24、48 h静息和运动(膝关节被动屈曲45°)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NRS)、患肢股四头肌肌力Lovett评分和患肢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评分.记录:术后1、2、3、14 d膝关节最大主动/被动活动度,术后14 d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膝关节主动屈膝90°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结果 两组术后静息和运动NRS评分、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 h内患肢股四头肌肌力Lovett评分明显高于F组(P<0.05)、息肢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评分明显低于F组(P<0.05).A组术后1、2、3d膝关节最大主动活动度明显大于F组(P<0.05),但膝关节最大被动活动度、术后14 d膝关节最大主动活动度、术后14 d膝关节HSS评分以及术后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膝关节主动屈曲90°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ACB和连续FNB可为TKA患者提供等同的术后镇痛效果,而且对早期功能康复具有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收肌管阻滞(ACB)联合腘动脉-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IPACK)或选择性胫神经阻滞(TNB)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镇痛效果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6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65~84岁,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IPACK组(I组)和TNB组(T组)。I组于术前采用含肾上腺素0.1 mg的0.25%罗哌卡因20 ml行IPACK,T组于术前采用含肾上腺素0.1 mg的0.25%罗哌卡因20 ml行TNB。I组与T组完成IPACK或TNB后行ACB,并留置神经周围导管,术后连接患者自控神经阻滞镇痛泵。术后VAS疼痛评分>4分时,患者按压镇痛泵,30 min未缓解,皮下注射羟考酮5 mg进行补救镇痛。记录术后4 h腓总神经运动阻滞情况及术前、术后24、48、72 h静息、运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1~3 d患者主动屈膝最大角度及步行距离。记录术后72 h内患者补救镇痛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I组腓总神经运动阻滞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1、2 d步行距离明显增加(P<0.05)。两组不同时点静息、运动时VAS疼痛评分、补救镇痛率、术后3 d步行距离及术后1~3 d主动屈膝最大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B联合IPACK或TNB均可为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提供有效地术后镇痛,但IPACK对运动功能影响小于TNB。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FNB)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 检索PubMed、OVID、EMBASE、Cochrane图书馆,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4年11月.收集在TKA术后使用FNB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或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采用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法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 结果 共纳入14项研究,包括1 157例患者,其中FNB组616例,PCIA组380例,PCEA组161例.与PCIA组比较,FNB有效减少了患者术后24 h[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17.9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7.38~-8.49]及48 h(WMD=-25.70,95%CI:-41.67~-9.74)的吗啡累计消耗量,降低患者术后24 h活动时VAS(WMD=-1.99,95%CI:-3.14~-0.85)(P<0.05);且FNB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比值比(odds ratio,OR)(0.31,95%CI:0.22~0.44)、尿潴留(OR=0.24,95%CI:0.13~0.43,P<0.05)及头晕的发生率(OR=0.27,95%CI:0.14~0.52)都较低(P<0.05). 结论 比较PCIA及PCEA,FNB可能是TKA患者术后镇痛的一种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CFNB)超前镇痛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疼痛程度和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60例择期全凭静脉麻醉下行首次TKA的患者,年龄≥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超前镇痛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超前镇痛组于手术前施行CFNB,对照组于手术后施行CFNB.收集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监测术中循环功能变化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记录术中麻醉用药、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和麻醉时间等.应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双盲法测定患者术前1d及术后1、3、5、7d的认知功能,以术后评分和术前1d评分比较下降大于1个标准差即判断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于上述各时间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患者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程度. 结果 超前镇痛组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为(1.7±0.4)mg,低于对照组的(1.9±0.3) mg(P<0.05);超前镇痛组术后1d和3d运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静息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前镇痛组术后3 d POCD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7%比26.7%)(P<0.05). 结论 CFNB超前镇痛可促进老年患者TKA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恢复,这可能与超前镇痛降低了TKA术后功能锻炼时的疼痛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3):2143-2147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用于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纳入拟行单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收肌管阻滞镇痛和传统疼痛处理。记录两组患者静息和活动状态下VAS评分,盐酸哌替啶的使用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阻滞组患者术后6 h的静息VAS评分最低,而术后12、24、48、72 h静息VAS评分无显著变化;而传统组术后6 h的VAS评分最高,随时间推移VAS评分逐渐降低;术后48、72 h下地行部分负重功能锻炼时术区疼痛的VAS评分显著高于静息状态。术后6、12、24和48 h卧床休息状态,阻滞组静息VAS评分显著小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时,阻滞组静息VAS评分仍小于传统组,但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下地行部分负重功能锻炼时,阻滞组的活动VAS显著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术后72h阻滞组的活动VAS仍低于传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阻滞组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4例,而传统组为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用于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并可减少盐酸哌替啶使用次数。  相似文献   

13.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终末期治疗的最有效方式[1]。术后约有30%~60%的患者存在中、重度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及康复[2]。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下,区域阻滞是TKA术后镇痛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隐神经联合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拟行首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50~80岁,BMI 18~25 kg/m~2,ASAⅠ—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隐神经联合IPACK阻滞组(SP组)和隐神经阻滞组(SN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隐神经阻滞,注入0.375%罗哌卡因15 ml。SP组随后行超声引导下IPACK阻滞,注入0.25%罗哌卡因20 ml。SN组不予IPACK阻滞。记录阻滞成功例数、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苏醒后30 min、术后1、2、3 d膝关节活动度和最长行走距离、术后6、12、24、48、72 h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和神经阻滞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阻滞成功率、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 SP组最长行走距离明显长于SN组(P0.05)。术后12、24 h SP组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SN组(P0.05)。SP组有1例在苏醒后有轻微足下垂,观察至术后1 d好转。结论超声引导下隐神经联合IPACK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提供较完善的镇痛效果,更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5.
背景:术后镇痛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处理的重要组成,直接影响术后功能恢复,有利于患者早期活动,积极康复锻炼,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法是目前术后镇痛研究的热点。目的:评估TKA后采用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联合帕瑞昔布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9月至2011年12月行初次单侧TKA治疗骨关节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联合镇痛组,术后使用CFNB联合帕瑞昔布镇痛模式;连续硬膜外镇痛(CEA)组,术后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术后12、24、48 h采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法(VAS)分别对患膝静息和活动时进行疼痛评分,记录各组术后4、6、8、10 d的膝关节活动范围(ROM);监测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尿潴留、导管相关问题等。结果:8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两组术后12、24、48 h的静息和活动时的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4、6、8、10 d 的患膝 ROM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 组术后尿潴留、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低于 B 组(P<0.05);两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FNB联合帕瑞昔布镇痛能有效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镇痛效果与CEA相当,副作用少,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持续收肌管阻滞(CACB)术后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快速康复中的作用,以进一步优化TKA术后的快速康复方案。方法将90例行单侧TKA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ACB组与持续股神经阻滞(CFNB)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纳入快速康复模式。CACB组手术结束20 min由麻醉医师行术侧收肌管阻滞并留置导管,CFNB组手术结束20 min行术侧股神经阻滞并留置导管。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术后静息和活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股四头肌肌力、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补救性阿片类药物的消耗、术后并发症。结果住院时间CFNB组为(13. 2±2. 98) d,长于CACB组的(11. 9±2. 59) d(P 0. 05);除术后12 h活动NRS评分CACB组高于CFNB组(P 0. 05),两组术后不同时点静息NRS评分和活动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CACB组术后第1、2、3、7天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均高于CFNB组(P 0. 05),CACB组术后1、2、3 d股四头肌肌力均高于CFNB组(P 0. 05)。结论 CACB术后镇痛在TKA中应用能保留股四头肌肌力,缩短住院时间,更有利于快速康复模式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葛梅  翟晓军  李勇 《中国骨伤》2021,34(8):750-754
目的 :探讨收肌管阻滞术(addcutor canal block,ACB)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镇痛及对早期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初次单侧行TKA的患者84例,其中男45例,女39例;年龄66~77(72.8±8.9)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19~25(23.6±3.5) kg/m~2。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收肌管阻滞术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EAS+ACB组)和单纯收肌管阻滞术组(ACB组),每组42例。ACB组术中实施ACB,TEAS+ACB组在ACB基础上于术后第1~7天行双下肢TEAS。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6,12,24,48,72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第1,2,3,7天的膝关节功能,术后第7天膝关节活动度与住院天数。结果:TEAS+ACB组VAS评分在静息、活动状态下术后6,12 h与AC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4,48,72 h均低于ACB组(P0.05)。TEAS+ACB组膝关节活动度在术后第1天与AC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2,3,7天均大于ACB组(P0.05)。TEAS+ACB组住院天数小于ACB组,术后第7天膝关节活动度大于ACB组(P0.05)。结论:TEAS联合ACB较单纯的ACB有更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促进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对TKA术后镇痛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背景: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重度疼痛的发生率高,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和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CFNB)是TKA后常用的镇痛方法。目的:比较CFNB与经静脉PCA在TKA围手术期镇痛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0例全身麻醉下行单膝TKA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接受CFNB(A组),静脉PCA(B组)和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静脉PCA(C组)作为术后镇痛方式。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和活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动态VAS评分与静态VAS评分差值(Δ_(动态VAS-静态VAS)),关节活动度(ROM)及术后吗啡的使用量。同时记录镇痛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各观察时间点内,A组及C组患者动静态VAS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A组与C组术后VAS评分无差异。A组术后第3天,Δ_(动态VAS-静态VAS)最低。术后第6天,三组Δ_(动态VAS-静态VAS)无差异。C组吗啡使用量及PC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B组。术后第6天,三组膝ROM无统计学差异(A组114°,B组111°,C组114°)。A组有2例出现镇痛失败,1例出现术后导管脱落,行静脉PCA补救镇痛。B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42%,显著高于A组(8%)及C组(25%)。结论:TKA术后,CFNB镇痛可获得有效的静息镇痛及运动镇痛,有助于关节功能恢复,副作用小,但存在镇痛失败的可能。单次股神经阻滞联联合静脉PCA可减少镇痛不全,PCA用药次数和用量,降低单纯使用静脉PCA镇痛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情况,并与传统的后入路法比较,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单侧TKA手术患者60例,男22例,女38例,年龄60~85岁,ASAⅡ或Ⅲ级,所有患者术毕拔管送麻醉恢复室,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镇痛,根据坐骨神经入路不同,随机分为2组(n=30):外侧入路组(L组),仰卧位下于转子下股骨干中上段外侧行坐骨神经阻滞镇痛;后入路组(P组),侧卧位下于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间行坐骨神经阻滞镇痛。记录坐骨神经阻滞操作完成时间、穿刺针深度、最低平均电流刺激的强度、穿刺成功率、坐骨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患者对操作满意度评分;收集术后36h内不同时点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L组操作完成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进针深度明显浅于P组(P0.05),穿刺的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P组(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点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6h内均未见局部红肿、感染和神经损伤等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与传统的转子间水平后入路法比较,超声联合神经电刺激针引导坐骨神经阻滞镇痛的外侧入路是一种更简单而安全有效的穿刺入路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和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2016年9月~2017年9月,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患者75例列入本研究,依据术后镇痛方式,随机均分为3组:连续收肌管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组(CA+P组)、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组(CF+P组)、连续硬膜外镇痛组(E组),所有患者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记录术前、术后静息及活动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股四头肌肌力,记录术后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角度(°)和不良反应。[结果]术后24、48、72 h活动状态下,E组患者VAS评分明显高于CA+P组和C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F+P组和E组患者术后6、12、24 h股四头肌肌力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F+P组和E组术后1、2、3 d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加用镇痛药物用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收肌管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可有效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疼痛,且对股四头肌肌力影响更小,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