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 Disease,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于1956年由Castleman等首次报道[1],主要临床分型为单中心型和多中心型.单中心型常局限于单个淋巴结发病,多中心型的典型表现为全身多发淋巴结增大.组织学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混合型.透明血管型CD约占单中心型CD病人的90%[2].而大多数多中心型CD的病人是浆细胞型,混合型则两者皆有.该病多发于胸腔内,特别是纵隔区域,以单发型为主,多发型少见.该病虽然研究在不断深入,但是人们对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预后等仍缺乏深入了解,诊断和治疗受到局限.  相似文献   

2.
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 Disease,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于1956年由Castleman等首次报道[1],主要临床分型为单中心型和多中心型.单中心型常局限于单个淋巴结发病,多中心型的典型表现为全身多发淋巴结增大.组织学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混合型.透明血管型CD约占单中心型CD病人的90%[2].而大多数多中心型CD的病人是浆细胞型,混合型则两者皆有.该病多发于胸腔内,特别是纵隔区域,以单发型为主,多发型少见.该病虽然研究在不断深入,但是人们对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预后等仍缺乏深入了解,诊断和治疗受到局限.  相似文献   

3.
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是一组具有特征性组织病理学特征的淋巴增殖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未明[1].根据具有特征性组织病理学特征的淋巴结肿大区域的数量,本病可分为单中心CD(UCD)及多中心CD(MCD),根据组织病理学可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及混合型[2].  相似文献   

4.
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是少见且病因不明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以淋巴结肿大为特征,Castleman等~([1])于1954年首次发现,并于1956年首次系统报道了该疾病~([2])。CD临床分为局灶型(local Castleman's disease,LCD)和多中心型(multicentric Castleman's disease,MCD),病理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和混合型。LCD病人因病变多累及单处淋巴组织,手术切除病灶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病人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皆手术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巨大淋巴结增生,其中浆细胞型8例,透明血管型11例,混合型1例.术后全组无复发,皆无瘤生存.结论 巨大淋巴结增生病,术前易误诊,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单中心型手术切除为最彻底治疗,术后无复发,预后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 disease,CD)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分析2005年10月至201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9例巨淋巴结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51.8岁.出现临床症状2例,包括咳嗽、胸闷、发热、乏力、盗汗等,其他为体检发现.9例患者术前均行胸部X线片、胸部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和腹部B超检查.接受手术切除治疗. 结果 在临床分型中,单中心型CD 5例,多中心型CD 4例;病理分型中,透明血管型6例,浆细胞型1例,混合型2例.由于瘤体血供丰富,术中出血较多,平均出血量514.4ml,最多2 500ml.5例单中心型CD患者均生存,无复发;多中心型CD 4例,随访3~5年,4例均生存,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1年、3年后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结果与第1次手术相同. 结论 CD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及病理学,而最后确诊还应以病理学为准.无论哪种类型的CD外科切除均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单中心型CD手术切除病变可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而多中心型CD手术切除后仍有复发可能,应适当联合化疗、放疗等其他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Castleman病(CD)属原因未明的反应性淋巴结病之一,临床较为少见。1956年由Castleman首先报道。临床上分为局灶型CD(LCD)和多中心型CD(MCD)。组织学分为透明血管(hyalinevessel,HV)型、浆细胞(plasmacyte,PC)型、混合(mixed)型即透明血管浆细胞型(HV-PC)。由于对本病认识不深,临床上容易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8.
正Castleman病是一种罕见、良性、血供丰富的淋巴组织增生异常性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病因不明的淋巴组织肿块[1]。Castleman病临床上分为两类:(1)单中心或局限性(透明血管型,hyalinevascular type,HV);(2)多中心或全身性(浆细胞型,plasma-cell type,PC)[2]。Castleman病多发生于纵隔内,而腹部  相似文献   

9.
Castleman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亦称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由Castleman等在1954年首次以病理现象报道,1956年定义。1972年Keller等首次描述其浆细胞分型,1978年Gaba等报道了首例多中心型CD。临床上分为局灶型(localize Castleman disease,LCD)与多中心型(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MCD)。CD临床表现复杂,影像学亦无特异性表现,若临床医生缺乏对CD的认识,很难早期发现并诊断,甚至漏诊、误诊。治疗亦需根据临床及病理分型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0.
Castleman病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亦称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由Castleman等在1954年首次以病理现象报道,1956年定义。1972年Keller等首次描述其浆细胞分型,1978年Gaba等报道了首例多中心型CD。临床上分为局灶型(localize Castleman disease,LCD)与多中心型(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MCD)。CD临床表现复杂,影像学亦无特异性表现,若临床医生缺乏对CD的认识,很难早期发现并诊断,甚至漏诊、误诊。治疗亦需根据临床及病理分型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65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标记、临床病理分析及治疗、预后等。结果: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免疫标记物CD20、CD21、kappa、lamda、CD38、CD138阳性。63例为局限型,其中2例恶变,1例恶变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1例恶变为血管内皮细胞肉瘤,均经过化疗缓解。2例为多中心型,均经过CHOP治疗缓解。结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交界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多中心型常为恶性结局;手术切除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预后良好,多中心型及恶变者需行积极的全身化疗。  相似文献   

12.
巨淋巴结增生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巨淋巴结增生症的认识水平。方法:通过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巨淋巴结增生症的病例分析,结合文献复习,对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结果:巨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异源性的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良性疾病。其组织形态上可分为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两类,前者常表现为纵隔病变,后者好发于肠系膜和腹膜后淋巴结。结论:该病为少见病,病因尚不明确,患者多无病状,首选治疗为手术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对Castleman病的认识。方法分析2例Castleman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1例为局灶性透明血管型,主要表现为浅表淋巴结肿大,经手术切除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好。另l例为多中心性混合型,主要表现为贫血、蛋白尿、血沉增快、多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和低白蛋白血症,经综合治疗好转。结论 Castleman病为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困难;临床上和病理上需与多种疾病鉴别,病理的鉴别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Castleman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手段.方法 回顾2005-2012年连续收治的65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局灶型Castleman病和多中心型Castleman病在临床表现、发病部位、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上的不同.结果 本组42例局灶型Castleman病多见于中青年,常为单发肿瘤,表现为无症状的局部淋巴结增大,病理分型以透明血管型(33/42,78.6%)为主,本组42例患者发现44枚肿瘤,以腹膜后腔(10/44,22.7%)、腹腔(10/44,22.7%)等深部多见,通过手术治疗可治愈.本组23例多中心型Castleman病多见于中年,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无局部淋巴结疼痛及表面破溃,常伴有发热(9/23,39.1%)、贫血(9/23,39.1%)、脾大,实验室检查多见异常,病理分型主要为浆细胞型(14/23,60.9%)和昆合型(5/23,21.7%),本组23例患者发现66枚肿瘤,以颈部(16/66,24.2%)和股沟区(12/66,l8.2%)等浅表部位多见,主要采用CHOP化疗方案或手术联合CHOP化疗方案,本组21例患者获得完全或部分缓解,2例因化疗引起肺部感染死亡,能否耐受长期化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局灶型和多中心型Castleman病临床特点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差异.局灶型Castleman病通过手术可达到治愈目的;多中心型Castleman病则主要采用CHOP化疗方案,多数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自2009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6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肿瘤的位置、CT表现、手术结果、病理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6例患者皆行外科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证实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其中透明血管型4例、浆细胞型1例、混合型1例。6例患者术后随访1~6年,无失访病例,均保持无病生存状态。结论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多较局限,术前极易误诊,主要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若能完全切除肿瘤,必要时术后辅助放化疗,几乎可以彻底治愈。  相似文献   

16.
正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是一种少见原因不明的、以淋巴组织慢性增生为特点的增生性疾病。由于本病病人淋巴结明显肿大,甚至可达10 cm以上,故又称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或者淋巴结错构瘤。因该病临床症状多样且缺乏典型,易导致误诊或漏诊。现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例纵隔CD病例报道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男性,38岁。因阴囊持续性胀痛4 d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膜后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1月13例腹膜后Castleman病临床资料。男6例,女7例,年龄23~57岁,平均42岁。1例高血压病史13年,1例乙肝病史20年。7例因查体发现腹膜后肿物,6例因疼痛或黏膜溃疡就诊。平均确诊时间9个月。单中心12例,多中心1例。肿瘤最大径3.0~11.8 cm,平均6.0 cm。均行腹盆腔CT,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明显或中等强化。12例行开腹或腹腔镜肿物切除术,1例行腋窝淋巴结活检术。结果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确诊为Castleman病,其中透明血管型10例,混合型1例,浆细胞型2例。随访1~58个月,平均25个月,1例失访,1例术后半年原位复发,其余11例恢复良好,无复发迹象。结论腹膜后Castleman病多为单中心病变,多无明显临床症状。CT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确诊仍靠病理。单中心Castleman病手术切除疗效好,术后可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8.
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和漏诊,无特异的治疗方法.现报道1例多中心浆细胞型Castleman病并发间质性肾炎患者,其病程迁延两年后在我院确诊,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目前已存活39个月.  相似文献   

19.
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和漏诊,无特异的治疗方法.现报道1例多中心浆细胞型Castleman病并发间质性肾炎患者,其病程迁延两年后在我院确诊,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目前已存活39个月.  相似文献   

20.
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和漏诊,无特异的治疗方法.现报道1例多中心浆细胞型Castleman病并发间质性肾炎患者,其病程迁延两年后在我院确诊,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目前已存活39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