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巍 《脊柱外科杂志》2007,5(4):253-253
本文作者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分析了ProDiscⅡ假体行腰椎全椎间盘置换(TDR)后影响术后节段活动范围(ROM)的因素。作者对32例连续的顽固性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采用ProDiscⅡ假体行腰椎TDR,其中30例随访至少24个月。术前及术后每6个月摄动态腰椎片测量节段ROM。其他评价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手术节段、术前ROM、假体尺寸及假体位置。[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2008年1月采取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的方法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51~80岁,平均67.3岁。术前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确定减压及融合节段,均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选择性融合,使融合节段少于减压节段。对于术前计划保留活动度的节段仅行单侧或双侧椎板间开窗减压。临床疗效采用JOA、VAS及ODI评估方法评定。随访拍摄腰椎动态X线片及腰椎MRI,观察单纯减压未行融合节段腰椎稳定性及融合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27例患者共减压56个节段,固定29个节段。随访14~84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临床功能JOA评分由术前11.4±2.8分提高到21.1±4.4分(P<0.01);ODI评分由术前平均65.0%±22.1%改善至23.0%±10.7%(P<0.01);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0±2.3分改善至2.3±1.8分(P<0.01),腿痛VAS评分由术前7.9±1.6分改善至2.9±2.2分(P<0.01)。27例患者中26例对术后疗效满意。动态X线片检查未融合节段无医源性失稳;MRI复查未见需再次手术干预的相邻节段退变。结论:应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在保留更多运动节段的同时未影响腰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多节段骨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术式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多节段骨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及治疗特点。方法:自1996年2月-2001年8月应用节段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骨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共计50个病变间隙),对其诊断和手术相关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平均随访2年6个月,间歇性跛行和腰腿痛症状均消失,无腰椎滑脱者。根据陆裕朴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6.4%。结论:全面分析临床资料是正确诊断多节段骨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前提,节段减压术不仅对各病变间隙减压彻底,而且有效保护了腰椎的生物力学结构,术式合理,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节段钉棒系统在治疗腰椎滑脱中复位效果。[方法]特异性的选择腰椎滑脱患者,应用短节段钉棒系统,通过术前、术后、术后1年的影像学分析,观察滑脱被复位的情况。[结果]本组69例患者得到完整随访,临床效果满意,达到解剖复位58例。[结论]短节段钉棒系统在Ⅱ~Ⅲ度腰椎滑脱的治疗中可以达到满意的复位效果,提高了临床疗效,避免了长节段融合所带来的弊病。  相似文献   

5.
胸腰椎多节段骨折并四肢多发性骨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脊柱损伤,但胸腰椎多节段骨折的分型和手术治疗又有其自身特点,临床工作中多发性骨折易漏诊或延迟诊断,当脊柱多节段骨折并四肢多发性骨折时,往往病情更复杂、预后更严重,处理不当会影响疗效,甚至导致死亡,为此总结了我院2004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胸腰椎多节段骨折并四肢多发性骨折而需要手术治疗患者33例进行分析,根据骨折的病因、骨折分到而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及其与临床效果的关系,分析退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9年5月采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的49例L4/5退变性失稳患者,男22例,女27例,年龄28~72岁(平均53.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骨密度检测。在X线片上测量固定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高度、椎间隙动态角度变化、椎体滑移距离以及固定节段和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并通过JOA评分及腰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效果。根据末次随访时上位相邻节段有无影像学退变,分为退变组与非退变组,比较两组间临床效果及影像学测量结果。结果:随访时间为13~52个月,平均为29.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损害加重症状。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22%)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两组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骨密度、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L4/5前凸角和椎体间滑移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L3/4椎体间滑移距离、L3/4椎间盘高度以及椎间隙动态成角变化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ODI和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年龄与末次随访时固定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高度、椎间隙动态成角、椎体间滑移距离变化值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53、0.521、0.472,余测量指标与固定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指标变化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单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与临床效果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此退变与患者年龄相关,而与骨密度和术前腰椎影像学测量指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TDR)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相邻两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筛选应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相邻两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各研究中观察组术式为TDR(TDR组),对照组术式为ACDF(ACDF组);两组病例数均不少于10例;随访时间均不少于2年;术后疗效评价指标至少包括以下指标中的一项:颈痛及上肢痛VAS评分(VAS),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SF-36),术后不良事件(AE)等指标。采用Doowns-Black评分及NOS评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结果:共纳入5篇英文文献,2篇为随机对照研究(RCT),3篇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质量Doowns-Black评分均在18分及以上,NOS评价前瞻性队列研究质量均为6星。共纳入593例患者,其中TDR组314例,ACDF组279例。经Meta分析合并效应指标,末次随访时颈痛VAS评分标准化均数差(SMD)及不良事件发生相对危险度(RR)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DR组上肢痛VAS评分、NDI评分、邻近上节段和下节段屈伸ROM、邻近节段退变低于ACDF组(P0.05),SF36-PCS躯体健康评分及手术节段屈伸ROM SMD高于ACDF组(P0.05)。结论 :相邻两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行TDR的疗效较ACDF具有优势,安全性较高,但需要更多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以及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来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短节段与长节段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DS)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建库至2016-01万方、维普、CBM、Pubmed、Medline等外数据库,中文以"退变性脊柱侧弯"、"退行性脊柱侧弯"、"内固定"、"长"、"短",英文以"degenerative scoliosis"、"interior fixation"、"long"、"short"等关键词查找采用短节段或长节段内固定治疗DS的队列研究或随机对照(RCT)文献。提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Cobb角、ODI指数、腰椎前凸角,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利用Rev Man 5.3及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12篇文献,中文10篇,英文2篇,共计569例。短节段固定308例,长节段固定261例。短节段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长节段组,而长节段组手术前后ODI指数改善优于短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腰椎冠状位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的矫正方面上,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短节段内固定治疗DS均能够获得较好的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矫正效果。长节段固定在ODI指数改善方面占优势,短节段固定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占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临床随访和影像学分析研究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7年9月~2009年9月应用后路减压结合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L4/5单节段退变性疾患病例76例,其中应用静态Wallis固定系统45例,动态Coflex固定系统31例.主要适应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轻度腰椎管狭窄症.采用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和ODI评分评定功能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各评价1次;在术前和末次随访腰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L4/5)前凸角和上、下位相邻节段(L3/4和L5/S1)的前凸角以及腰椎整体前凸角(L1~S1);在术前和末次随访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测量L3/4、L4/5、L5/S1活动度及腰椎整体活动度.术前和末次随访分别对L3/4和L5/S1进行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分级评定.结果:66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Wallis组41例,Coflex组25例,随访时间57~81个月,平均64.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和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L4/5的前凸角和腰椎整体前凸角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L4/5活动度和腰椎整体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1);L3/4和L5/S1的前凸角较术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L3/4的活动度较术前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L5/S1的活动度较术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Wallis组末次随访时同术前相比,L3/4节段有2例由UCLA Ⅰ级变为UCLA Ⅱ级;L5/S1节段有4例由UCLA Ⅰ级变为UCLA Ⅱ级,1例由UCLA Ⅱ级变为UCLAⅢ级.Coflex组末次随访时同术前相比,L3/4节段只有1例由UCLA Ⅰ级变为UCLAⅡ级;L5/S1节段有2例由UCLA Ⅰ级变为UCLA Ⅱ级,1例由UCLA Ⅱ级变为UCLA Ⅲ级.结论:后路减压结合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临床效果满意,未发现症状性相邻节段退变,但其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有待进一步对照研究的结果和更长时间的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腰椎退行性多节段滑脱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5年3月至2008年9 月,采用后路彻底减压、复位、椎弓根内螺钉固定360°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患者25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8例;年龄38-75岁,平均56.6岁.滑脱均为退行性变化引起,类型有:前滑脱12例,后滑脱2例,混合滑脱11例.患者均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4年,根据 Lenke 标准评价脊柱植骨融合情况,根据 Henderson 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25例患者均获得完全 复位.植骨融合结果:Lenke A级23例,B级2例;临床疗效Henderson评价结果:优16例,良6例,可 3例.结论 多节段腰椎退变滑脱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与单节段腰椎滑脱不尽相同,后路彻底减压, 适度复位,后外侧植骨融合结合椎间融合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多节段滑脱复位时应根据滑脱的类型选择不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