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廖宏伟  李学栋  马金锋 《中国骨伤》2022,35(11):1059-1064
目的: 探讨创伤性骨折患者血清C1q/TNF相关蛋白3(C1q/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protein-3,CTRP3),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 coactivator-1α,PGC-1α)表达水平对骨折愈合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80例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膝关节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根据骨折延迟愈合判定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骨折愈合组54例,男24例,女30例,年龄29~75(52.36±13.17)岁;延迟愈合组26例,男13例,女13例,年龄29~75(53.82±13.52)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创伤性骨折患者血清CTRP3、PGC-1α及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磷、血钙水平,计算钙磷乘积;采用Pearson法分析延迟愈合患者术后1周血清CTRP3、PGC-1α与骨生化相关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血清CTRP3、PGC-1α水平对创伤性骨折愈合的预测价值。结果: 骨折愈合组术后1、4周血清CTRP3、PGC-1α、钙磷乘积、25(OH)D3水平高于延迟愈合组(P<0.05)。延迟愈合患者术后1周血清CTRP3与PGC-1α呈正相关(r=0.637,P<0.05),且二者与钙磷乘积、25(OH)D3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CTRP3、PGC-1α水平预测创伤性骨折愈合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45、0.855,截断值分别为188.678、2.697 ng/ml,特异性分别为96.2%、80.8%,敏感度分别为53.7%、77.8%;二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04,特异性为88.5%,敏感度为81.5%。结论: 创伤性骨折延迟愈合患者术后1、4周血清CTRP3、PGC-1α水平均低于正常愈合患者,其表达水平对预测患者骨折愈合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MIPPO)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成人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1968年至2014年3月),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数据库(1998年至2014年3月),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收集MIPPO与ORIF治疗成人胫骨远端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术后感染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不愈合率、骨折延迟愈合、骨折畸形愈合率作为Meta分析的评价指标,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5项研究36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MIPPO组感染率低于ORIF组[OR=0.23,95%CI(0.06,0.92),P=0.04];MIPPO组骨折不愈合率低于ORIF组[OR=0.16,95%CI(0.03,0.76),P=0.02];ORIF组骨折畸形愈合率低于MIPPO组[OR=7.46,95%CI(1.68,33.10),P=0.008];MIPPO组手术时间短于ORIF组[MD=-14.42,95%CI(-27.79,-1.05),P <0.05];MIPPO组术中出血量少于ORIF组[MD=-87.17,95%CI(-99.20,-75.15),P <0.05];两组骨折延迟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成人胫骨远端骨折,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相比,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短、出血量较少、术后感染率和骨折不愈合率低,但骨折畸形愈合率高。总体来看MIPPO较ORIF治疗成人胫骨远端骨折更有优势,但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关节镜双后内入路与切开手术治疗急性单纯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52例急性单纯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关节镜组27例患者行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手术治疗,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19~52(34.9±9.2)岁;切开复位组25例患者行膝关节后内侧切口手术治疗,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18~54(33.7±8.4)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愈合情况、并发症以及术后12个月Lysholm、IKDC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5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15.0±1.7)个月。关节镜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大于切开复位组(P<0.05);关节镜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小于切开复位组(P<0.05);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组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分别为(95.9±1.7)分和(86.4±1.2)分,均较术前的(49.1±2.3)分和(48.9±1.1)分显著提高(P<0.05);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组术后12个月IKDC总分分别为(96.9±1.5)分和(87.1±1.4)分,均较术前的(47.6±4.1)分和(48.1±3.9)分显著提高(P<0.05);关节镜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Lysholm、IKDC评分均高于切开复位组(P<0.05)。结论: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治疗急性单纯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早期效果满意,疗效优于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罗杨  魏民 《中国骨伤》2022,35(6):555-55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通道双线技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22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男14例,女8例;年龄26~45(34.8±5.9)岁;手术时间为受伤后5~15(11.2±4.1) d。所有患者给予关节镜下骨块复位和单通道双线技术固定。术后根据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Lysholm评分、IKDC 2000评分和抽屉试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2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2~75(34.6±13.0)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30.80±9.55)分,末次随访(89.60±2.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7,P<0.01);IKDC 2000术前(24.60±7.21)分,末次随访(80.00±6.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1,P<0.01)。1例患者抽屉试验为弱阳性。结论:单通道双线技术可实现对髁间棘撕脱骨块的有效固定,操作简便、创伤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髁间棘撕脱骨折。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通道双线技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22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男14例,女8例;年龄26~45(34.8±5.9)岁;手术时间为受伤后5~15(11.2±4.1) d。所有患者给予关节镜下骨块复位和单通道双线技术固定。术后根据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Lysholm评分、IKDC 2000评分和抽屉试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2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2~75(34.6±13.0)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30.80±9.55)分,末次随访(89.60±2.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7,P<0.01);IKDC 2000术前(24.60±7.21)分,末次随访(80.00±6.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1,P<0.01)。1例患者抽屉试验为弱阳性。结论:单通道双线技术可实现对髁间棘撕脱骨块的有效固定,操作简便、创伤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髁间棘撕脱骨折。  相似文献   

5.
温成  王希杰  韩俊成  王汉伟 《中国骨伤》2023,36(11):1100-1106
目的:探讨髓内钉固定(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IMN)与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internal fixation,MIPPO)技术应用于胫腓骨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血小板活化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胫腓骨骨折患者105例,分为MIPPO组53例和IMN组52例。其中MIPPO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41.74±6.05)岁;IMN组男31例,女21例,年龄(40.59±5.26)岁。比较两组围术期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前及术后3、7 d血小板活化指标,术前及术后4、8周血清TGF-β1、BMP-2水平。结果:MIPPO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IMN组(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7 d的GMP-140、PAC-1、CD63、CD61水平均提高,但MIPPO组低于IMN组(P<0.05);两组术后4、8周血清TGF-β1、BMP-2水平均较术前提高,且MIPPO组提高幅度大于IMN组(P<0.05);MIPPO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IMN组(P<0.05)。两组术后随访12个月,踝关节功能Mazu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钉固定与MIPO技术治疗胫腓骨骨折均可改善踝关节功能,但后者具有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的优势,且血小板活化轻,血清TGF-β1、BMP-2水平改善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Chemerin、Ghrelin因子在胫骨干骨折患者血清中表达情况,探讨Chemerin、Ghrelin与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自2019-01—2020-05手术治疗的109例胫骨干骨折,术后根据胫骨干骨折影像学愈合RUST评分分组,骨折正常愈合组71例,骨折延迟愈合组3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Chemerin、Ghrelin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术后1周血清Chemerin、Ghrelin表达对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诊断价值。结果骨折正常愈合组与骨折延迟愈合组术后4周内血清Chemerin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骨折延迟愈合组术后1、2、4周血清Chemerin水平均高于骨折正常愈合组;两组术后4周内血清Ghrelin水平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骨折延迟愈合组术后1、2、4周血清Ghrelin水平均低于骨折正常愈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联合检测血清Chemerin、Ghrelin预测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敏感度为89.47%,特异性为88.73%,曲线下面积为0.927。结论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呈高表达,Ghrelin水平呈低表达,二者联合检测对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作为预测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NRD辅助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20年12月治疗的胫骨感染性骨与软组织缺损患者48例,男34例,女14例,年龄24~55(40.54±11.64)岁,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31~55(41.36±9.69)岁,采用NRD辅助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对照组23例患者,男17例,女6例,年龄24~53(38.61±8.76)岁,采用传统骨搬移技术治疗。通过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针道感染发生率、抗生素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外固定携带时间、骨搬移时间、骨愈合情况、术后功能等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时间12~62(33.0±7.2)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针道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抗生素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的骨搬移时间、外固定携带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愈合情况、术后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RD辅助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与软组织缺损,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缩短了治疗周期及抗生素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特点并对最终不同内固定方式之间的成本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55例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髓内钉(intramedullary nailing,IMN)固定组(IMN组)和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固定组(LCP组)。其中IMN组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25~69(49.0±10.6)岁;骨折Gustilo-Anderson分型,Ⅰ型1例,Ⅱ型19例,Ⅲ型15例;内固定方式为髓内钉固定。钢板螺钉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46~72(53.4±14.7)岁;Gustilo-Anderson分型,Ⅰ型2例,Ⅱ型11例,Ⅲ型7例;内固定方式为锁定加压钢板固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包括术前等待时间、清创手术次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是否输血及白蛋白、细菌培养、并发症情况;随访资料包括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根据Johner-Wruh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年的总治疗成本(包括住院费用及术后1年费用)。对影响治疗成本的相关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的再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同时对两组的总治疗成本情况进行成本效果和增量成本效果分析。结果:5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27(16.4±7.1)个月。IMN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分别为(243.18±118.82) ml,(247.50±57.94) min;LCP组分别为(467.86±490.53) ml,(350.00±178.77)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前等待时间、清创手术次数、输血及白蛋白、细菌培养、合并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治疗成本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饮酒(P=0.042),合并基础疾病(P=0.045),高能量损伤(P=0.012),清创手术次数>2次(P=0.001),术中出血量>400 ml (P<0.001),细菌培养(P=0.000),有并发症(P=0.035),以及输血和白蛋白(P=0.027)患者治疗成本显著增高,多重线性回归结果为吸烟饮酒组[β=-0.256,t=-2.628,95% CI (-29 667.09,-4 997.47),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治疗成本IMN组(136 435.90±39 093.98)元,LCP组(140 034.62±56 821.12)元。成本效果分析表明IMN组和LCP组平均每获得1%的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分别需花费1 705.45、1 647.46元。LCP与IMN相比每多获得1%的优良率需多花费的成本为719.74元。结论:IMN和LCP固定作为开放性胫骨骨折的最终内固定治疗方案均可以获得较好的中远期疗效,IMN固定在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方面优于LCP固定。同时合并吸烟饮酒、受伤原因、合并基础疾病、清创手术次数、术中出血量、进行细菌培养、输血及白蛋白及并发症存在对治疗成本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自体骨移植与骨形成蛋白治疗成人长骨骨折不愈合相关指标,为成人长骨骨折不愈合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发表的对于自体骨移植与骨形成蛋白治疗成人长骨骨折不愈合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3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Jadad评价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统计学软件对两种方法的感染发生率、成功愈合率、二次手术率、住院时间及术中失血量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共652例患者,自体骨移植组有410例,骨形成蛋白组有24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自体骨移植组与骨形成蛋白组在感染发生率[RR=1.32,95%CI(0.90,1.93),P=0.16],成功愈合率[RR=0.95,95%CI(0.84,1.08),P=0.43],二次手术率[RR=1.16,95%CI(0.43,3.12),P=0.76]及住院时间[MD=0.69,95%CI(-0.38,1.75),P=0.21]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体骨移植组术中失血量明显高于骨形成蛋白组[MD=223.00,95%CI(32.72,413.28),P=0.02]。结论:对于成人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骨形成蛋白可以获得和自体骨移植一样的骨折愈合率,同时可以明显减少术中失血量。骨形成蛋白可能更适合成人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王春宇  张建利  陈志刚 《中国骨伤》2023,36(11):1085-1090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与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形成的关系,分析MMP-1、MMP-2预测下肢骨折术后发生LDVT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拟行下肢骨折手术治疗的3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后1、2、3 d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MMP-1、MMP-2水平,并统计住院期间LDVT发生情况,分析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LDVT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MMP-1、MMP-2预测LDVT发生的价值。结果:40例发生LDVT,312例未发生LDVT。发生LDVT患者术后血清MMP-1、MMP-2水平逐渐增高,未发生组术后2 d血清MMP-1、MMP-2水平小幅增高后于术后3 d下降(P<0.01),发生LDVT组术后2、3 d血清MMP-1、MMP-2水平高于未发生组(P<0.05)。发生LDVT患者术后2、3 d血清MMP-1、MMP-2水平与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手术时间、术后3 d MMP-1、MMP-2与下肢骨折术后发生LDVT有关(P<0.01)。术后3 d的MMP-1、MMP-2预测下肢骨折术后LDVT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38、0.744,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10,高于单独指标预测(Z=2.819、2.025,P<0.05)。结论:下肢骨折术后高水平MMP-1、MMP-2与LDVT的发生密切相关,术后3 d的MMP-1、MMP-2也许可作为LDVT风险预测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选择性胫骨外髁"U "形截骨入路治疗胫骨外侧平台塌陷粉碎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采用选择性胫骨外髁" U"形截骨入路对15例胫骨外侧平台塌陷粉碎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5~70(38.5±7.7)岁。按照胫骨平台外侧髁骨折ABC分型,A型2例,B型6例,BC型4例,C型3例;合并内侧平台骨折5例;左膝8例,右膝7例。伤后至就诊时间1~14(3.4±1.2) d。所有患者CT提示胫骨外侧平台塌陷>2 mm,粉碎骨块>2块,胫骨外侧髁皮质完整。术后12个月采用Rasmussen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并采用Rasmussen功能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15例患者选择性"U "形截骨一次成功,手术时间55~110(85.6±20.0) min,外侧平台手术时间20~60(30.5±10.5) min。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24(14.6±2.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24(13.6±3.6)周。术后12个月膝关节Rasmussen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14~18(17.5±0.3)分,其中优13例,良2例。膝关节Rasmussen功能评分13~30(26.8±2.5)分;其中优12例,良1例,可2例。2例外侧平台高度分别丢失2 mm和4 mm,1例膝关节5°外翻畸形,1例关节僵硬(10°~100°)。未发生腓总神经损伤、腘血管损伤,术后无感染、内固定失效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选择性胫骨外髁" U"形截骨入路治疗胫骨外侧平台塌陷粉碎性骨折,具有手术切口简单、骨折显露直接、复位固定准确、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程亚博  杨顺 《中国骨伤》2022,35(6):566-571
目的:探讨腕关节镜辅助下联合切开复位腕掌侧韧带骨性重建固定治疗桡骨远端Fernandez Ⅳ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腕关节镜辅助下联合切开复位腕掌侧韧带骨性重建固定治疗11例桡骨远端Fernandez Ⅳ型骨折患者,男8例,女3例;年龄23~42岁;骨折按照Fernandez分型均为Ⅳ型。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活动度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腕部疼痛情况,并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2~1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时间4~6个月。术后12个月VAS评分为0~3分。掌倾角0°~15°,尺偏角15°~21°,腕关节屈伸活动度110°~162°,前臂旋转活动度165°~178°。Cooney腕关节综合评分为70~95分,优8例,良2例,可1例。术后无骨关节炎发生及相应并发症发生。结论:桡骨远端Fernandez Ⅳ型骨折,采用腕关节镜辅助下联合切开复位腕掌侧韧带骨性重建有效的复位固定治疗,术后给予康复指导系统功能恢复锻炼,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陈为民  张学军  王卫军  王宸 《中国骨伤》2022,35(10):1000-1003
目的:评估利用大结节骨折片复位的方法,确定肱骨近端骨折肱骨头置换假体高度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符合肱骨头置换指征19例,男7例,女12例;左侧8例,右侧11例;年龄58~84(71.5±5.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18(7.9±4.3) d。根据Neer分型,3部分骨折伴脱位2例,4部分骨折17例,其中伴肱骨头脱位6例,肱骨头劈裂2例。19例采用组配式肱骨头假体,在手术过程中,试复位肱骨大结节骨折块,确定肱骨大结节顶点到肱骨标记点的距离,以此距离作为假体高度的标准。术后1年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肩关节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状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19例均获随访,时间12~58(31.9±14.2)个月。测量手术后上臂长度26~32 cm,双侧比较误差<0.5 cm。术后3个月肩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术后1年Constant-Murley评分(80.8±8.9)分,UCLA评分(27.9±4.8)分。术后1年患者满意度89.5%(17/19)。结论:肱骨近端骨折肱骨头假体置换手术过程中,试复位肱骨大结节骨折块,确定肱骨大结节顶点到肱骨标记点的距离,以此距离确定假体高度,方法简单准确,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聂少波  吴韬光  郝明  王锟  纪辉  张群 《中国骨伤》2022,35(10):908-913
目的:对比单边和环形外架在感染性胫骨骨不连中的治疗效果,探索成骨能力更好和并发症更少的外固定架构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的150例感染性胫骨骨不连患者,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根据外固定类型分为单边组和环形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围手术信息,通过像素比评价新生骨质量,通过并发症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并发症情况分析治疗注意事项。结果:共64例胫骨中段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纳入研究,单边组26例,环形组3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新生骨像素比分别为0.91~0.97(0.94±0.03)和0.93~0.97(0.95±0.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边组外固定指数为34.1~50.6(42.3±8.3) d/cm,环形组为44.5~56.1(45.8±10.3) d/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边组7例(26.9%)存在并发症,环形组5例(13.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边组5例发生足下垂,通过后续治疗后缓解,环形组无此情况。单边组的下地时间比环形组晚(P<0.05)。结论:在治疗感染性骨不连时,单边和环形外架都能取得满意的骨愈合结果,且效果相当。对于骨质疏松严重,并发症多,需要早期下地的患者建议采用环形外架固定。如果选择单边外架,预期延长长度长、固定时间久的建议采用羟基磷灰石涂层螺钉固定,严密监测踝关节活动,防止足下垂畸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钆贝葡胺(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肝实质强化程度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接受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扫描的肝病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右肝穿刺活检,并根据肝纤维化分级将患者分为5组(S0~S4组)。计算肝实质相对强化程度(RE):RE=(SI_(post)-SI_(pre))/SI_(pre),SI_(pre)为平扫时肝实质信号值,SI_(post)为Gd-BOPTA增强肝胆期肝实质信号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肝纤维化分期与肝胆期肝实质RE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肝胆期肝实质RE与肝功能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肝实质RE在肝纤维化分期的S0与S2组、S2与S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胆期肝实质RE与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呈负相关(P0.05)。结论 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肝实质相对强化程度对无创性评估肝纤维化分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Meta分析探讨中孕期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孤立性室间隔缺损、除外孤立性室间缺损的其他心脏及大血管畸形对染色体异常的产前筛查价值。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SCI、万方、维普、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中英文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提取相关资料,检验异质性并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采用Meta-Disc 1.4软件,计算汇总敏感度、特异度及95%CI,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对异质性文献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6篇文献分析了孤立性室间隔缺损对染色体异常的产前筛查价值,8篇文献分析了其他心脏及大血管畸形对染色体异常的产前筛查价值。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两组汇总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32%、99%及29%、99%,SROC AUC分别为0.833 7及0.884 6,两组的汇总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孕期超声心动图显示胎儿心脏畸形对染色体异常有一定的产前筛查价值,胎儿孤立性室间隔缺损是染色体异常的危险因素,存在其他心脏及大血管畸形未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8.
黄萍  卢玄  郭蕾  徐醒  沈峥嵘  陈博 《中国骨伤》2022,35(10):984-989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腰背部肌肉活动的动态肌电特征及相关因素,阐明动态肌电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治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14年9月至2021年3月,采用表面肌电图遥测仪检测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4例,女26例;年龄20~61(40.68±10.56)岁;病程1~120(17.75±27.56)个月。另外招募12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男2例,女10例;年龄24~53(36.50±10.30)岁。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静止站立、躯干屈伸过程中的近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多裂肌的动态肌电测试。比较两组受试者肌电活动数据(肌电振幅、中位频率、原始肌电图形),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般资料与肌电活动数据的相关性。结果:静止站立时,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组受试者右侧及左侧近胸段竖脊肌肌电振幅值较对照组增大(P<0.05)。躯干屈伸时,LDH组受试者右侧及左侧近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多裂肌肌电振幅均较对照组增大(P<0.05);躯干屈伸时,LDH组受试者右侧及左侧近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多裂肌中位频率均较对照组增大(P<0.05);躯干屈伸时,LDH组受试者的原始肌电图形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不同,LDH组受试者的躯干最大限度屈曲维持过程中所测腰背肌肉的肌电活动存在高水平,原始信号中应该规律出现的肌电静止信号不能分辨;躯干屈伸时,LDH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分别与双侧近胸段、腰段竖脊肌和双侧多裂肌的肌电振幅、中位频率无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部肌肉存在不同于正常人的特征性表面肌电改变,这些特征更能客观地反映患者的肌肉情况,可以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的有效指标。由此可见,表面肌电图不单是一种检测手段,其可被考虑在LDH的常规诊疗计划之内来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水乙醇碘油混合液介入栓塞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无水乙醇碘油混合液栓塞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24例的资料,分析介入手术成功率,术后症状缓解、术后并发症及栓塞前后瘤体大小情况。结果 24例患者共30个病灶,介入栓塞治疗29个病灶,另1个病灶较小,择期处理,介入栓塞手术成功率100%。患者腰部疼痛、血尿症状术后均逐渐减轻、消失;患者栓塞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栓塞后综合征,其中发热12例(12/24,50%)、腹痛腹胀10例(10/24,41.67%)、恶心呕吐10例(10/24,41.6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12个月,瘤体最大径术前为(8.13±3.51)cm,术后为(5.29±2.1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水乙醇碘油混合液介入栓塞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