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翁凤泉 《中国骨伤》1996,9(2):42-42
手法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症32例广东省江门市中医院(529051)翁凤泉颞颌关节紊乱症是指颞颌关节区疼痛、弹响、张口受限、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综合症。自1988年1月~1993年12月,笔者用手法为主结合中药内服治疗32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  相似文献   

2.
颈源性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军  张凤清  方萍 《中国骨伤》2002,15(11):695-695
1991年 7月~ 2 0 0 1年 3月 ,笔者采用手法治疗颈源性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78列 ,收到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78例均为门诊病人 ,男 1 7例 ,女 61例 ;年龄最小 1 6岁 ,最大 64岁 ,平均 32岁。病程最短 1个月 ,最长 5年 ,平均3个月。诊断依据 :①多有头颈部外伤史或颈部劳损或落枕史 ;②头颈部疼痛 ,在张、闭口时颞颌关节部有疼痛或不适感或有弹响声 ,张口活动受限 ;③自然张口度 <2 5cm ;颈部触诊发现有病理性棘突偏歪指征[1 ] ;④X线片检查颞颌关节无器质性病变 ,颈椎X线片可有颈曲变直或反张或有双边征 ,小关节移位…  相似文献   

3.
颈椎与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5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世莹 《颈腰痛杂志》2000,21(4):322-323
目的:本文报告50例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的手法治疗效果,初步认为本综合征与三叉颈核的功能受影响有关。方法:50例颞下颌关节均有张口活动疼痛,开口活动受限,自然开口度〈2.5cm。X线检查,颞下颌关节无器质性改变,第一,二颈椎排列紊乱。50例均以手法矫正第一或第二颈椎错位。结果:经3个月至半年随访,治愈显效率为94%。结论:手法治疗本综合征的疗效是肯定的,但并非所有的C1或C2错位均会发生本综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稳定性颌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中关节盘前移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每册关节为一例)非深覆牙合颞下颌关节紊乱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给予稳定颌板治疗,治疗中每15天复诊1次,治疗期限为6个月,治疗后每月复诊1次,随访6个月,并行关节常规检查并拍X线片,并行颞下颌关节核磁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21例弹响患者中15例(71.42%)弹响完全消失,4例明显减轻(19.05%),总有效率90.46%,11例疼痛患者中7例(63.64%)疼痛消失,2例疼痛减轻(18.73%),总有效率(82.36)。6例张口受限患者中3例(50.00%)转为正常1例张口度改善大于0.5cm(16.67%)总有效率(66.67%)。结论:稳定颌板对治疗非深覆牙合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有较好的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阻生牙伴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应用牙合垫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6例伴阻生牙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的患者,由同一医师评估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功能,制作2mm上颌软牙合垫并戴入,佩戴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时复诊,评价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计算治疗功能障碍指数(DI)、肌肉压痛指数(PI)和颅颌指数(CMI),评价牙合垫对阻生牙伴颞下颌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治疗2周后,患者疼痛及下颌运动障碍症状改善,弹响症状改善在戴用牙合垫1个月后明显缓解。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患者DI指数、PI指数、CMI指数逐渐降低,治疗2周后患者DI指数(0.138±0.024Vs0.379±0.055)、PI指数(0.017±0.002Vs0.025±0.004)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1、2、3月后均较治疗前进一步降低(P<0.05);CMI指数在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未见显著性差异,治疗1月后CMI指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0.053±0.006 Vs.0.105±0.018)(P<0.05),治疗2个月、3个月后CMI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阻生牙伴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青壮年患者采用上颌牙合垫治疗可显著改善颌关节功能,具备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颞颌关节强直合并小颏畸形一期整形治疗的理想方法。方法利用自体阔筋膜张肌进行假关节成形,并同期采用下颌颏部水平截骨前徙治疗小颏畸形。结果 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我们共治疗11例患者,术后进行关节松动训练,张口功能与面部的外部形态恢复良好。随访6~12个月,张口功能良好,能够正常咀嚼。有9例患者张口度在2横指以上,外形恢复满意。结论采用本方法,一期手术治疗颞颌关节强直合并小颏畸形,是解决患者张口功能与面部外形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利用垫治疗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方法:采用热凝塑料垫或全牙弓软塑胶牙垫治疗65例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观察治疗前后张口度、颔面部疼痛和关节弹响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65例患者中关节弹响51例,张口受限14例,疼痛伴关节弹响24例,疼痛伴张口受限12例,治疗后疼痛及张口受限均得到缓解,缓解率为100%,弹响消失38例,27例弹响减轻。结论:垫对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针刀闭合松解配合整脊微调治疗颈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4月至2011年8月治疗120例颈肩综合症患者,男45例,女75例;年龄40~68岁;病程3 d~10年。均采用针刀闭合松解,并配合整脊微调手法治疗,予以活血化瘀中药口服,治疗后第3、7、10天行整脊手法扶正治疗,针眼愈合后行中药外熏,并指导颈椎操功能锻炼。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the 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3周后进行随访,患者颈肩部疼痛减轻,功能活动受限情况好转,颈椎NDI评分由治疗前的(49.30±1.35)分降至治疗3周后的(10.15±1.18)分(t=2.116,P<0.05)。结论:针刀闭合松解配合整脊微调治疗颈肩综合征可使颈肩疼痛症状迅速缓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情况好转。针刀松解治疗前精确定位,治疗中充分松解,治疗后整脊微调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臂丛麻醉下手法松解配合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疗效。方法 自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对42例冻结期肩周炎患者采用臂丛麻醉下手法松解配合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术后早期开始肩关节功能练习。结果 随访10—28个月,平均15,2个月,优良率为95,2%。结论 冻结期肩周炎患者采用臂丛麻醉下手法松解配合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术后早期开始肩关节功能练习,能达到充分缓解疼痛和恢复肩关节的功能,是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血管蒂颞筋膜瓣用作颞颌关节强直重建的间置物的效果,于7例广泛颅颌骨性粘连的颞颌关节强直病例,采用乙状切骨方法和该筋膜瓣间置重建颞颌关节。在术后21天开始主动张口练习。经术后1年2个月至3年6个月,平均2年零2个月的随诊,张口度最大为4.0cm,最小3.0cm(5岁患儿),平均3.3cm。手术后张口度逐渐增大,3个月关节活动轻松自如,无张口度回缩病例。认为颞筋膜瓣是关节强直重建的理想间置物,具有充当关节盘结构和隔离颅颌骨性创面预防强直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治疗皮神经卡压性腰臀部疼痛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明确铍针治疗皮神经卡压性腰臀部疼痛的指征。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选取皮神经卡压性腰臀部疼痛患者278例,分为铍针组和电刺激组。铍针组138例,男68例,女70例;年龄20~60(41.92±10.88)岁;电刺激组140例,男68例,女72例;年龄18~60(41.44±10.47)岁。治疗前后测量两组患者的疼痛、压痛,以及软组织张力情况,通过对比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均未出现中止、剔除、脱落病例。治疗后铍针组疼痛评分由8.78±1.52下降为1.33±1.33,电刺激组由8.59±1.76下降为5.20±2.64,且治疗后铍针组疼痛评分低于电刺激组。治疗后铍针组压痛评分由9.12±1.24下降为1.60±1.36,电刺激组由8.79±1.60下降为5.34±2.60,且治疗后铍针组压痛评分低于电刺激组。结论: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在形成明确的痛点、条索、结节时,铍针治疗为首选。  相似文献   

12.
经Delta通道椎间孔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邱峰  张贤  李小军  尹恒  刘一奇 《中国骨伤》2020,33(5):397-401
目的:探讨经Delta通道椎间孔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经Delta通道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30~62(41.5±4.3)岁;均为单侧根性症状,其中C_(4,5) 2例,C_(5,6) 5例,C_(6,7) 3例。所有患者CT及MRI检查提示无后纵韧带骨化及黄韧带钙化等影像学表现,颈椎动力位X线片无颈椎不稳,经系统非手术治疗6周以上,疗效欠佳。观察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肩痛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病变节段椎间高度和稳定性的改变。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无脊髓、神经根或大血管损伤情况的发生。手术时间70~12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30~90 ml,平均40 ml。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神经根性疼痛缓解满意,神经功能有所改善。VAS评分由术前的7.15±2.01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59±0.83;JOA评分由术前的12.57±1.24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6.42±0.58;NDI评分由术前的41.82±4.71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59±3.52;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生理曲度D值由术前的(8.21±0.84) mm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0.89±0.96) mm (P0.05)。病变节段椎间高度术前、末次随访时分别为(5.62±0.59)、(5.60±0.57)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见颈椎失稳。结论:经Delta通道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且不影响颈椎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李智尧  董福慧 《中国骨伤》2018,31(6):500-503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来源于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共90例。其中女61例,男29例;年龄45~65(55.21±8.30)岁;病程1~7(3.49±2.98)个月;左肩26例,右肩64例。局麻下,采用针刀松解肩峰下缘痛点及肩峰下滑囊粘连。通过观察肩关节外展、前屈上举、屈肘内旋、屈肘外旋的活动度,肩关节疼痛评分,统计治疗后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的病例数,对针刀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完成12个月以上随访,无失访病例。随访VAS疼痛评分1.35±0.78,较术前7.72±5.42减小(t=15.89,P0.01)。术后12个月Constant评分83.17±19.11,较术前58.89±15.63提高(t=28.48,P0.01)。总体疗效评价,治愈46例,显效33例,有效11例,无效0例。结论:针刀治疗肩峰下撞击征的优点是微创地解决根本病变,缺点是不能处理骨质异常引起的撞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体支架(vertebral body stents,VBS)系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结合唑来膦酸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8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其中男13例,女35例,年龄55~92(71.2±10.5)岁,全部采用VBS系统PKP手术方案,术后联合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抗骨质疏松治疗,比较术前、术后3 d及半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病椎丢失高度,并观察术后有无病椎或邻椎再骨折情况。结果:术前VAS评分为7.60±0.12,术后3 d为3.00±0.46,术后半年为1.20±0.23,术后VAS评分明显改善(P0.05),术后3 d与术后半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指数为(82.00±0.32)%,术后3 d为(30.00±1.50)%,术后半年为(18.00±0.16)%,术后ODI指数明显改善(P0.05),术后3 d与术后半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病椎丢失高度为(12.00±0.43) mm,术后3 d为(3.00±0.15) mm,术后半年为(3.60±0.51) mm,术后病椎丢失高度明显减少(P0.05),术后3 d与术后半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6±0.5)个月,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末次随访均未发生病椎及邻椎再骨折。结论:VBS系统PKP结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既可以有效缓解胸腰背部疼痛,改善胸腰椎活动度,又能最大程度地恢复椎体高度,预防病椎及邻椎再骨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手术二次注射骨水泥治疗术中骨水泥弥散不良的Kümme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8例Kümme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6例术中发现骨水泥弥散不良采用二次骨水泥注射,男1例,女15例;年龄63~82岁,平均72.7岁;T_(10)1例,T_(11)1例,T_(12)3例,L18例,L_21例,L_32例。观察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伴有椎体裂隙骨折椎后凸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矫正情况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22个月,平均14.1个月。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的ODI评分分别为72.3±12.1、56.8±5.0、12.1±5.3,术后2 d较术前、末次随访较术后2 d均有显著改善(P0.01);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7.8±0.6、3.0±0.4、2.4±0.7,术后2 d较术前改善(P0.01),末次随访较术后2 d改善(P0.05)。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压缩率分别为(37.8±5.4)%、(4.7±1.4)%、(4.9±1.5)%,术后2 d较术前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 d无明显丢失(P0.05);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的裂隙椎Cobb角分别为(15.1±2.0)°、(4.4±2.2)°、(4.8±2.4)°,术后2 d较术前改善(P0.01),末次随访较术后2 d无明显丢失(P0.05)。骨水泥渗漏3例,无肺栓塞及神经损伤发生,邻椎骨折发生4例,手术后随访无手术椎再塌陷发生。结论: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治疗Kümmel病,首次骨水泥注射发现骨水泥弥散不良,采用二次补救骨水泥注射,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预防手术椎再塌陷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骨折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0-55岁,平均32岁。术中利用寰枢椎椎弓根钉的提拉及牵引作用对移位的寰枢椎进行复位。结果:2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5个月。伤口均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术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四肢症状,术后6个月21例患者临床症状均缓解。术后6个月,ASIA评分的运动、轻触及针刺评分分别是99.45±0.27、111.09±0.47、111.11±0.58,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VAS及NDI评分分别为1.04±0.38、12.56±2.24,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影像学检查示内固定位置好,未见寰枢关节不稳。结论: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可以有效恢复寰枢椎关节的稳定性,减少并发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侧穿刺行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脊柱骨质疏松骨折骨水泥不同形态分布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接受单侧穿刺PVP治疗的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66例(男16例,女50例),共83个椎体(胸椎45个,腰椎38个),其中单节段55例,双节段6例,3节段4例,4节段1例。纳入患者年龄60~93(76.83±8.65)岁,纳入患者发病后1~10 d就诊,术前均摄患椎正侧位X 线片、行 MRI 及骨密度仪检查明确诊断。按照术后X线中骨水泥的形态分为O形组(28例)和H形组(38例)。O形组骨水泥在术后X线患椎中呈聚集团块样分布;H形组骨水泥在术后X线患椎中呈弥散蜂窝状分布。收集两组患者骨水泥注射量;观察两组患者术中骨水泥渗漏及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1个月、6个月、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术后1 d、6个月、1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年的患椎后凸角和患椎椎体前缘高度。结果:66例患者均完成了1年以上的随访,术后穿刺处均愈合良好,O形组和H形组术中分别出现1例和8例骨水泥的渗漏(P<0.05),但均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的随访中两组均出现1例邻椎骨折(P>0.05)。两组骨水泥注射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VAS评分 O形组分别为7.89±0.79、2.75±1.08、0.46±0.58、0.36±0.49,H形组分别为8.00±1.04、2.58±1.15、0.53±0.56、0.42±0.5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O形组和H形组VAS评分分别为0.96±0.58和1.18±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6个月、1年的ODI评分O形组分别为12.43±3.78、10.00±2.46、8.43±1.50,H形组分别为12.11±3.68、9.53±2.35、8.32±1.5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患椎后凸角和前缘高度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骨水泥分分布形态是O形还是H形都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且预后效果相当。所以在进行单侧穿刺PVP手术时,不必为了达到患椎充分弥散的目的而刻意的增加穿刺针的穿刺角度,进而降低损伤重要结构、减少骨水泥渗漏等风险。  相似文献   

18.
端磊  杨光川  汤伟忠  郑军 《中国骨伤》2018,31(4):328-332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存在椎体内裂隙样变的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间收治的176例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进行单侧PVP手术治疗,其中37例患者存在裂隙样变,7例符合排除标准被剔除,最终观察对象为30例。30例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60~93(77.73±9.33)岁;骨密度-2.3~-4.1(-3.16±0.48)SD。对患者术前及术后1 d、3个月、1年的VAS和ODI评分进行分析,并观察术前、术后3 d、3个月的椎体压缩百分比,评价PVP对于椎体内存在裂隙样变的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功能及椎体高度恢复及维持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且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后1 d、3个月、1年的VAS评分分别为2.93±0.83、2.07±0.58、1.57±0.68,均较术前的7.00±1.41明显缓解(P0.01);术后1 d、3个月、1年的ODI评分分别为36.2±4.1、22.9±6.7、18.8±5.9,较术前的40.5±3.9有明显改善(P0.01)。患者术后3 d、3个月的椎体高度百分比分别为(79.26±8.57)%、(77.68±8.96)%,较术前的(72.00±12.14)%也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对于存在椎体内裂隙样变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及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9.
谢克波  郝博川 《中国骨伤》2021,34(9):870-875
目的 :探讨手法闭合复位纸夹板外固定治疗Monteggia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纸夹板外固定治疗58例儿童Monteggia骨折患者,其中男37例,女21例;年龄3.5~12(8.48±2.29)岁;病程0.5 h~9 d,平均(4.21±1.46)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采用Broberg和Morrey评分系统对患肢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6(3.35±2.12)个月。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Broberg和Morrey评分分别为7.24±2.81,32.06±8.33,73.18±5.56,95.87±6.75;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37例,良19例,中1例。结论:手法闭合复位纸夹板外固定治疗Monteggia骨折,实现动静结合治疗,可早期去外固定,短、中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分子聚乳酸可吸收医用膜对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确诊肩袖破裂的患者50例:对照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龄(48.7±3.5)岁,单纯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试验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平均年龄(49.2±4.1)岁,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加肩峰下间隙肩袖表面植入高分子聚乳酸可吸收医用膜。记录并分析每组患者手术前后肩关节VAS、ASES、UCLA评分。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时,对照组VAS评分从术前的5.48±1.12降低至术后的1.28±0.84,ASES评分由术前的52.24±4.64提高至术后的86.92±3.20,UCLA评分由术前的14.36±1.89提高至术后的30.72±1.28;试验组VAS评分由术前的5.36±1.32降低至术后的1.40±0.71,ASES评分由术前的51.04±4.09提高至术后的88.96±2.79,UCLA评分由术前的15.12±1.81提高至术后的32.12±1.33。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ES、UCLA评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高分子聚乳酸可吸收医用膜的应用较常规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可明显提高术后肩关节功能,可有效预防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肩峰下粘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