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易行的腮腺除皱美容切口耳周定点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4月~2013年5月腮腺良性肿瘤患者11例,采用耳周定点法指导腮腺除皱美容切口设计,进行腮腺区肿瘤及腺体切除。结果: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行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9例,腮腺全叶及肿瘤切除术2例,术后1年随访,患者均对瘢痕隐蔽情况和手术预后表示满意。结论:耳周定点法设计腮腺除皱美容切口,解剖标志明确,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改良耳周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应用改良耳周切口行区域性腺体切除术、保留面神经和耳大神经的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改良耳周切口的美观度及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临床Ⅰ期愈合,无涎瘘发生.随访3 ~ 36个月,患者术后切口隐蔽,瘢痕小,腮腺区凹陷畸形不明显;无1例复发;有1例患者出现Frey's综合征;5例患者术后出现耳垂麻木,术后3 ~10个月内逐渐得到恢复.对32例患者行面神经功能评价:3例患者House-Brackmann分级为Ⅱ级,其余均为Ⅰ级.患者对切口的美观度比较满意.结论 改良耳周切口隐蔽,瘢痕小,并发症低于传统术式,术后美容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改良美容切口联合胸锁乳突肌瓣在腮腺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20年7月在我院接受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治疗的104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改良美容切口组与联合治疗组,各52例。改良美容切口组选择改良美容切口,联合治疗组选择改良美容切口并采用胸锁乳突肌瓣进行组织缺损区修复。记录患者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时间,评估患者面神经功能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以及BIS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结果:与改良美容切口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术后引流量较高,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改良美容切口组相比,联合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较低(P<0.05)。与改良美容切口组相比,术后联合治疗组H-B面部神经功能值高,联合治疗组BISS评分低(P<0.05)。联合治疗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改良美容切口组,满意度显著高于改良美容切口组(P<0.05)。结论: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选择改良美容切口联合胸锁乳突肌瓣,切口愈合时间较短,术后能够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提升身体状态,患者满意程度高。  相似文献   

4.
美容切口在腮腺肿瘤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腮腺美容切口在腮腺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8例腮腺肿瘤患者,采用由面部除皱切口改良而来的腮腺美容切口入路,进行保留面神经和耳大神经的腮腺切除术,并联合颈清拐杖式切口手术入路,治疗腮腺恶性肿瘤.随访观察该切口的美观程度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达临床Ⅰ期愈合,无涎瘘发生.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面瘫,2个月后恢复.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耳垂麻木,除3例患者耳大神经损伤外,其余患者耳垂麻木于术后2个月恢复.患者对该切口的美观程度十分满意.结论 腮腺美容切口入路隐蔽,美容效果好,腮腺任何部位的肿瘤都可以采用此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耳周V形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于我院头颈肿瘤外科行手术治疗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36例,均行耳周V形切口切除肿瘤,总结临床效果.结果 36例患者均一期愈合,无涎瘘、Frey's综合症的发生,2例患者出现暂时性面瘫症状.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耳垂麻木情况,术后3周左右恢复正常.术后随访均未出现永久性面瘫及肿瘤复发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面部无明显瘢痕或线性瘢痕,美观满意度评分9.4分,均达到预期美容效果.结论 耳周V形切口对于腮腺良性肿瘤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入路,且能够较好的满足患者对美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耳后发际联合耳屏缘切口在腮腺上极良性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耳后发际联合耳屏缘切口对20例腮腺上极良性肿瘤行手术治疗并分析其疗效与美容效果.结果 20例患者腮腺上极良性肿瘤均被顺利完整切除,术中冰冻及术后常规病理报告均为良性.术后2例出现暂时性耳垂麻木,1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颧支麻痹,1例发生术后涎瘘;所有病例无味觉出汗综合征、无术后出血、无皮瓣坏死等并发症,随访24~48月,未见复发,手术切口疤痕不明显,美容效果满意.结论 腮腺上极良性肿物切除术应用耳后发际联合耳屏缘切口术式安全、可行,切口隐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耳垂下小切口行腮腺下极良性肿瘤功能性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28例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患者行改良功能性切除术:采用耳垂下小切口,保护耳大神经耳垂支及耳后支,在腮腺咬肌筋膜下翻瓣,顺下颌后静脉向上寻找面神经,保留腮腺主导管及部分浅叶腮腺组织。术后跟踪随访2~24个月。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面部瘢痕轻微,外形恢复良好,无术后面瘫,无涎漏。有耳垂麻木2例。术后随访无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耳垂下小切口行腮腺下极肿瘤功能性切除术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改良美容术式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我院1992—2006年腮腺良性肿瘤患者128例,采取改良美容切口,保留腮腺主导管、耳大神经后支和大部分腮腺组织的区域性切除术。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I期愈合,术后腮腺区无凹陷畸形,腮腺分泌功能正常,4例出现暂时面瘫,1~3个月内恢复。随访3~10年,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改良美容术式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美容和功能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腮腺良性肿瘤部分切除术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比较,探讨部分切除术的合理性。 方法 选择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103例,其中53例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在距肿瘤边界0.5~ 1.0 cm 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保留腮腺咬肌筋膜、耳大神经分支。50例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随访0.5~ 5年,观察并比较(卡方检验)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 结果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部分切除术术后较少出现面部畸形,腮腺功能良好,相对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组,Frey综合征、口干、耳垂区麻木以及术后暂时性面瘫、涎瘘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减少(P<0.05)。2组患者术后肿瘤均无复发。 结论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部分切除术既能保证腮腺良性肿瘤彻底切除,又可以显著减少各类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汤志军  谢江  孙挺 《口腔医学》2012,32(12):769-771
目的 探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式与区域性切除术式在腮腺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选择合理术式提供依据。方法 将2006—2011年住院的65例临床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病例,根据肿瘤大小分为2组,其中选择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式病例27例,区域性切除术式38例,将术后效果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通过6个月~5年的随访观察,2组均无肿瘤复发病例,区域性切除术的术后暂时性面瘫、积液或涎瘘、耳垂麻木、面部凹陷畸形程度等并发症均较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轻,发生率也低。结论 对于较小的腮腺良性肿瘤,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疗效可靠,具有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腮腺切除手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对修复腮腺术区凹陷畸形的效果及对味觉出汗综合征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1例腮腺良性肿瘤病人行肿瘤及腮腺部分或全叶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观察治疗结果。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经3~24个月随访,腮腺区外形良好,颈部外形及功能正常,无1例患者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结论: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能改善腮腺切除手术后凹陷畸形,能有效降低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不同区域功能性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12例腮腺浅叶肿瘤患者术前临床检查配合B超或MRI检查倾向于良性肿瘤,其中72例根据不同区域采用功能性切除术,40例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随访1周~5年,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112例良性肿瘤患者术后肿瘤均无复发,两组在Frey综合征、耳垂区麻木发生率方面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面神经功能损伤、涎漏和面部畸形的发生率方面亦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浅叶不同区域功能性切除术疗效优于腮腺浅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改良腮腺筋膜瓣术式对预防Frey’s综合征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了提高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的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味觉性出汗综合征(Frey’s综合征)的发生。方法:治疗组选择32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行保留腮腺筋膜的区域性切除术,常规筋膜上翻瓣,然后切开筋膜制作腮腺筋膜瓣。切除肿瘤及瘤周部分腺体组织,对位缝合筋膜瓣,复位分层缝合皮瓣。对照组选择3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行常规筋膜上翻瓣的区域性切除术,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效果。结果:治疗组的32例病人,无1例发生Frev’s综合征,对照组的30例病人,有6例发生Frey’s综合征(占2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腮腺筋膜瓣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中的应用,对预防术后Frey's综合征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疗效,临床参数和术后并发症。方法:88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传统术式组47例,即保留面神经,肿瘤及腮腺切除术;功能性外科治疗术式组41例,即美容除皱切口、胸锁乳突肌肌瓣、植入脱细胞真皮基质和保留面神经及耳大神经的肿瘤及腮腺部分切除术。通过3~30个月的随访,观察术后肿瘤复发、面瘫、涎瘘、Frey综合征、耳廓区麻木感、面部外形、口干、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情况。结果:2组相比,面瘫、肿瘤复发、口干和涎瘘发生率以及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传统的术式组耳廓区麻木感、Frey综合征和面部外形明显不对称的发生率分别为65.96%、31.91%和42.55%;功能性腮腺切除术组的发生率分别为36.59%7、.32%和9.76%(P<0.05)。结论:与传统腮腺术式相比,功能性腮腺切除术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口内入路手术治疗副腮腺来源良性肿瘤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5例经口内入路切除副腮腺肿瘤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治疗经过。结果:5例病例均经口内入路完整切除副腮腺区肿物。术后2周、3个月、6个月随访,患者口内创口内愈合良好,未出现腮腺导管损伤、面神经损伤症状。结论:经口内入路的副腮腺肿物切除术更适用于活动度大、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的良性肿瘤,其临床治疗效果良好,避免了面部切口瘢痕,美容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6.
解剖面神经颧支在腮腺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解剖面神经颧支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经典的面部除皱手术切口,在腮腺嚼肌筋膜下翻瓣,先在耳屏前颧弓下解剖显露面神经的颧支,然后沿该支显露面神经的颞面干及面神经总干,再根据肿瘤的位置沿总干选择性地解剖面神经颈面干及各分支,行肿瘤及腮腺部分切除术。最后采用蒂在上方的胸锁乳突肌肌瓣转移填塞腮腺切除后的凹陷区,避免了常规术式术后耳前区的凹陷畸形。结果:采用该术式对19例患者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4年,患者面部疤痕不明显,外形恢复良好,面神经损伤均完全恢复。结论:本术式更易于显露和保护面神经,改善术后面部畸形。  相似文献   

17.
汪建峰  陈关福 《口腔医学》2008,28(7):391-39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4-2006年我科共收治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63例,男38例,女25例,年龄18~76岁,平均51.9岁,术前B超确定肿瘤位于腮腺浅叶,根据肿瘤大小分别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或腮腺浅叶切除术,术中行冰冻快速病理切片检查明确为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18.
腮腺内面神经鞘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方法:6例患者均行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结果:6例中2例术时神经保存完好,术后无面瘫,2例施行神经切除。结论:腮腺区肿瘤出现面神经功能障碍,应考虑此病。肿瘤起自面神经干式主要分支,手术须保留面神经主干而将肿瘤切除;在恶性肿瘤患者当肿瘤广泛切除后,应立即进行神经修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老年患者腮腺下极肿物采用单纯颌后切口,行肿物及区域性腺体切除术,并与传统术式比较,评价治疗效果。方法:老年腮腺下极肿物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第一组应用单纯颌后切口,第二组采用常规耳前颌后“S”形切口,进行肿物及区域性腺体切除术,解剖并保留面神经颈面干,比较2组患者组织反应程度、面神经功能、肿瘤复发率、面部美观、病人满意度,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单纯颌后切口术后渗出少,组织反应轻,疤痕不明显,Frey综合征发生率低,病人满意率高,上述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肿瘤复发率、面神经功能障碍、涎瘘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单纯颌后切口创伤小,并发症低于传统术式,术后颜面美容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20.
本文观察了胸锁乳突肌瓣即刻转移修复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临床疗效。对24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进行瘤体切除+部分腮腺或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面神经解剖,同期行即刻胸锁乳突肌瓣转移修复腮腺切除术后局部缺损,术后随访6~10月观察发现,24例患者均无涎瘘和Frey综合征发生,伤口愈合良好,术区无凹陷畸形,瘢痕隐蔽,外形满意,颈部功能正常。胸锁乳突肌瓣修复腮腺良性肿瘤术后局部缺损,能改善局部凹陷畸形,并能有效预防Frey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