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口腔医学》2013,(5):299-302
目的建立不同年龄组下颌偏斜患者CT三维重建模型,测量、分析不同年龄组下颌偏斜患者髁突形态三维特征,并比较双侧髁突对称性。方法选择3个不同年龄组:替牙组(8~11岁)和年轻恒牙列组(11~16岁),成人组(18~30岁)的偏颌患者各12例,进行CBCT扫描,采集颅面部DICOM数据,使用Sim plant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和参数测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组偏颌患者髁突三维形态存在差异性。替牙组下颌偏斜患者两侧髁突形态无明显差异;年轻恒牙列组髁突高度、髁突内外径、下颌支高度、髁突后斜面长度、髁突后斜面倾角偏斜侧与对侧比较出现了差异,双侧髁突形态发生了非对称性改变;成人组下颌偏斜患者双侧髁突形态发生了明显的非对称性改变,偏斜对侧髁突高度、下颌升支高度、髁突内外径较偏斜侧增大,髁突后斜面长度、后斜面倾斜角较偏斜侧减小。结论下颌偏斜可引起髁突的非对称性改建,从替牙组到成人组,下颌偏斜有从下颌移位向骨骼异常发展的趋势,故下颌偏斜患者应该早期矫治。  相似文献   

2.
成人下颌偏斜患者颞下颌关节对称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了解下颌偏斜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学差异及相关性。方法:对21例下颌偏斜患者拍摄颞下颌关节中位断层片,选择描述髁突位置及髁突和关节窝形态的15个指标进行测量及统计分析。结果:下颌偏斜患者非偏斜侧的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较偏斜侧向前下移位;非偏斜侧的髁突高度、髁突上部高度较偏斜侧高;非偏斜侧的髁突前斜面斜度、关节窝后斜面的斜度较偏斜侧大。双侧髁突前斜面斜度与关节前间隙、关节窝深度呈正相关;髁突上部高度与髁突高度呈正相关;偏斜侧髁突后斜面斜度与关节窝后斜面斜度呈正相关;非偏斜侧髁突后斜面斜度与关节上间隙、关节结节高度呈负相关。结论:下颌偏斜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具有形态学差异。双侧髁突形态的变化与其同侧关节窝形态的变化及其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下颌偏斜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及其位置的变化.方法:对21例下颌偏斜患者和20例个别理想[牙合]志愿者拍摄颞下颌关节中位断层片,选择描述髁突位置及髁突和关节窝形态的15个指标进行测量及统计分析.结果:下颌偏斜患者双侧关节结节高度、关节窝指数增大,髁突后斜面与水平基准线的夹角减小;偏斜侧的关节前间隙、关节前后间隙面积比,髁突高度、髁突上部高度减小;对侧的关节上间隙、髁突高度、髁突上部高度、髁突前斜面与水平基准线的夹角、关节窝后斜面与水平基准线的夹角增大.结论:下颌偏斜患者的双侧髁突和关节窝形态及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都发生了改变,尤其以非偏斜侧髁突变化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SPECT-CT骨显像对成人下颌偏斜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代谢及形态对称性研究。方法:对36例成人下颌偏斜患者行SPECT骨显像,对髁突、下颌升支、下颌角图像进行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采集进行三维重建,计算出放射性计数比值,并通过CT扫描三维重建后同机融合,根据双侧颞下颌关节解剖关系测量偏斜侧及对侧髁突的高度、内外径、后斜面倾斜角及后斜面长度的差异,进行对比观察。结果:颞下颌关节各区域(髁突、下颌升支、下颌角)放射性计数比值均有所不同,偏斜侧的放射性计数比值均低于对侧,且两侧放射性计数比值有显著差异(P<0.05);偏斜侧髁突高度及内外径均较之对侧减小(P<0.01);偏斜侧髁突后斜面长度、后斜面倾斜角较之对侧增大(P<0.01)。结论:SPECT-CT骨显像对成人下颌偏斜疾病的诊断评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髁突位置及对称性.方法:在就诊的错(牙合)畸形患者中,选取有TMD症状的15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并选取15例无症状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行双侧颞下颌关节CT扫描,选取适当的断层并测量其关节间隙及对称性.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髁突位置明显偏后位,而对照组患者的髁突位置稍前位.实验组患者患侧髁突水平倾斜角较健侧大(P<0.05),而垂直倾斜角较健侧小(P<0.05),两侧髁突内外径、前后径、髁突长轴、髁突中心至正中矢状面距离、两侧髁突前后距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的髁突位置明显偏后位,且两侧髁突存在垂直向不对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对比分析骨性Ⅲ类高角伴下颌偏斜患者与个别正常牙合患者髁突的形态和位置。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患者40例,其中骨性Ⅲ类高角伴下颌偏斜患者20例(偏斜组),个别正常牙合患者20例(对照组)。所有患者于治疗前拍摄CBCT,使用Invivo 5.0软件对CB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两侧髁突形态和位置的差异。结果 (1)偏斜组患者两侧髁突形态和位置指标测量值比较发现,在髁突形态方面,偏斜侧髁突最大轴面面积、髁突高度、髁顶高度均比非偏斜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髁突位置方面,偏斜侧髁突外间隙、上间隙和后间隙比非偏斜侧小;偏斜侧髁突前间隙、内间隙及髁突外突距比非偏斜侧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对照组两侧髁突形态和位置指标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3)偏斜组两侧髁突形态和位置指标测量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发现,在髁突形态方面,偏斜组偏斜侧髁突高度比对照组大,最大轴面面积比对照组小;非偏斜侧髁突高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髁突位置方面,偏斜组偏斜侧髁突上间隙小于对照组,髁突内间隙、前间隙、髁突外突距及髁突与正中矢状面距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骨性Ⅲ类高角伴下颌偏斜患者双侧髁突的形态和位置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偏斜侧髁突形态较对侧小,并向后上外方向移位。骨性Ⅲ类高角伴下颌偏斜患者的髁突高度比个别正常牙合患者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下颌偏斜患者髁突位置与个别正常▉髁突位置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所有关于下颌偏斜患者髁突位置的文章。检索时间截至2017年6月。由2名评价员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和交叉核对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均为下颌偏斜患者与个别正常▉髁突位置对照的研究。其中,下颌偏斜患者122例,个别正常▉110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下颌偏斜组偏斜侧关节上间隙[MD=-0.38,95%CI(-0.74,-0.01),P=0.04]、前间隙[MD=-0.72,95%CI(-0.99,-0.04),P<0.00001]均显著大于偏斜对侧;下颌偏斜组偏斜侧关节后间隙[MD=-0.35,95%CI(0.25,0.45),P<0.00001]显著小于偏斜对侧;与个别正常▉相比,偏斜组偏斜侧关节后间隙[MD=-0.58,95%CI(-0.88,-0.28),P=0.0002]偏斜对侧关节后间隙[MD=-0.30,95%CI(-0.59,-0.00),P=0.05]及关节前间隙[MD=-0.85,95%CI(-1.58,-0.13),P=0.02]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偏斜组偏斜侧[MD=-0.56,95%CI(-1.14,0.02),P=0.06]及对侧关节上间隙 [MD=-0.58,95%CI(-1.27,0.10),P=0.10],偏斜组偏斜侧关节前间隙[MD=-0.05,95%CI(-0.35,0.46),P=0.8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颌偏斜患者偏斜侧髁突位置较偏斜对侧向后下移位。与个别正常▉相比,下颌偏斜患者偏斜侧髁突位置向后移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下颌偏斜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位置的变化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关系.方法:拍摄21例下颌偏斜患者和20例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的颞下颌关节中位断层片,选择描述髁突位置及髁突和关节窝形态的17个指标进行测量及统计分析,将有变化的指标与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人下颌偏斜患者偏斜侧关节前间隙(A)、关节前后间隙面积比(X/Y)及对侧关节上间隙(S)、髁突高度(TCH)的变化与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有相关性.结论:成人下颌偏斜患者偏斜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后移,对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向前下移位,对侧髁突高度增高与其出现的关节症状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下颌偏斜患者下颌侧方运动时髁突的运动轨迹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记录下颌偏斜患者的髁突运动轨迹,研究此类患者髁突运动的规律。方法 下颌偏斜患者31例(男性9例,女性22例),年龄12~26岁,平均18岁。使用CADIAX Ⅲ型髁突运动轨迹轴图描计仪,记录并通过配对t检验和秩和检验分析患者下颌侧方运动时髁突的运动轨迹,并将其与患者下颌偏斜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下颌偏斜患者下颌侧方运动时髁突的运动轨迹不对称,偏斜侧的运动位移大于非偏斜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偏斜侧髁突的水平倾斜度小于非偏斜侧,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随着偏斜量的增加,偏斜侧与非偏斜侧髁突的位移差距也相应增加,非偏斜侧髁突的位移相应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偏斜患者不仅颅面形态不对称,下颌侧方运动时髁突运动轨迹在长度、角度等方面也不对称,其与偏斜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单光子发射型(single-photo Emission CT,SPECT)CT/CT同机融合骨显像技术对成人骨性下颌偏斜患者与正常人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的生长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选取成人骨性下颌偏斜患者20例和正常成人志愿者15例,进行SPECT/CT同机融合骨扫描检查,以分析比较下颌偏斜患者与正常人两侧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骨血流和骨代谢的差异性.结果 成人骨性下颌偏斜患者下颌骨不同部位的骨血流和骨代谢存在特定性差异,正常人下颌骨不同部位的骨血流和骨代谢存在特定性差异;正常人下颌骨不同部位左右两侧放射性计数值比值均接近于1,对称性较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骨性下颌偏斜患者放射性强度均为对侧高于偏斜侧;髁状突差异最大(P<0.01),其次为下颌角(P<0.01),下颌升支中份差异最小(P<0.05);不同部位两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PECT/CT同机融合骨显像在精确解剖定位的基础上,能更加准确显示颞下颌关节的功能变化.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mandible and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 in adults with and without mandible deviation using SPECT/CT fusion imaging. Methods SPECT/CT fusion imaging over bilateral mandible and TMJ was performed in 20 adult patients with mandibular deviation and 15 adult volunteers without mandibular devia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radioactive intensity of contralateral sid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deviated side in patients with mandibular deviation. The bigges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condyle process (P<0. 01) and the mandibular angle (P<0. 01). Conclusions Based on accurate anatomical localization, SPECT/CT fusion imaging was very sensitive in detecting functional alteration in TMJ.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