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JE畸牙槽骨改建过程中0DFmRNA表达和分布变化情况,探讨ODF与牙槽骨改建和破骨细胞形成的关系。方法:建立SD大鼠磨牙移动实验模型。于牙齿移动1、3、5、7d后取材分别进行0DFmRNA原位杂交染色。结果:在正常牙周组织中,ODF mRNA呈弱阳性主要表达于牙槽骨表面的成骨细胞和少量牙周膜成纤维细胞胞浆中,分布比较均匀。加力3d后,压力侧牙槽骨表面可见大量多核破骨细胞及骨吸收陷窝,此时ODF mRNA的表达显著增强,主要分布于牙槽骨表面的成骨细胞、靠近牙槽骨一侧的血管周围的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以及牙槽骨骨髓腔内的成骨细胞。5d后.ODF mRNA表达和分布情况与第3d相似;7d后,牙槽骨表面成骨细胞仍呈ODF mRNA阳性表达,但血管周围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ODF mRNA的表达变化与牙槽骨改建中破骨细胞的生命过程密切相关,是破骨细胞来源、征集和功能活性的关键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2.
破骨细胞前体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生成,许多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可直接或间接地诱导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形成破骨细胞介导骨吸收.在多种常见骨病中,阻断前体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的信号通路可能是一种有效防止骨吸收的治疗策略.本文就破骨细胞前体细胞的来源与特点、破骨细胞前体细胞的功能调控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破骨细胞是参与骨改建过程的关键细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体不同部位的破骨细胞生物学特性存在着差异,即破骨细胞异质性。但破骨细胞异质性的产生机制尚不明确,不同部位参与诱导破骨细胞形成的成骨细胞存在差异;不同部位破骨细胞所黏附的骨基质结构及组成成分不同;不同部位破骨前体细胞不同,可能是其产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DF)、破骨细胞发生抑制因子(OCIF)在正畸大鼠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张力侧的表达变化,探讨ODF、OCIF与正畸牙周组织改建的关系。方法:8周龄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牙齿移动1d组、3d组、5d组、7d组,共5组,每组6只。在大鼠上颌右侧第一磨牙与上颌切牙之间安置正畸矫治器装置,施力50g。在相应时间段处死实验动物,取材固定,进行原位杂交染色、图像分析。结果:在牙齿移动3d后,OCIF原位杂交染色在张力侧逐渐深染,OCIF mR-NA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多,OCIF阳性表达在5d时达到最高,并可见到有新骨形成;7d时OCIF阳性表达及分布情况与3d时相类似。张力侧牙周膜细胞、成骨细胞的ODF原位杂交染色阳性反应随天数的增加有逐渐增强趋势,并可观察到有ODFmRNA阳性破骨细胞出现,但表达变化并不明显。结论:ODF及OCIF参与了正畸牙周组织改建过程,OCIFmRNA在张力区随正畸牙齿移动表达升高具有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成骨细胞或骨髓基质细胞在破骨细胞分化、激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骨保护因子及其配体是各种亲骨性因子、骨代谢激素、药物调节骨代谢的核心因子。其中,骨保护因子是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核心因子,通过阻断其配体——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对骨吸收的激活作用来调控骨代谢的平衡。因此,骨保护因子在治疗多种骨病中具有巨大潜力,有望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6.
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功能调节及其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骨形成和骨吸收的过程中,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调节机制非常复杂,大量的骨基质蛋白,各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调节着成骨细胞的破骨细胞的功能,维持着骨改建的平衡,了解骨代谢的这些机制对口腔正畸矫治中骨改建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近几年国际上研究现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铜离子对破骨细胞体外吸收人牙磨片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破骨细胞,与玻片和灭活人牙磨片共同培养,加入不同浓度的铜离子。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鉴定玻片上的破骨细胞,显微摄影分析破骨细胞吸收造成的牙磨片上的吸收陷窝,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溶出的钙,并将实验组上清液中钙离子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定义为矿化组织吸收指数,以评价破骨细胞的功能。结果体外成功分离培养出多核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的破骨细胞。破骨细胞吸收牙磨片时,首先在接近牙骨质或牙本质的部位开始形成吸收陷窝;破骨细胞在牙磨片上形成的吸收陷窝与骨片相比,数量较少,体积较小,多为正圆形;吸收深度较浅,常为大面积的浅吸收。(1×10^-14)~(1×10^-4)mol/L铜离子均能抑制矿化组织吸收,实验组矿化组织吸收指数均小于1。培养第3天,1×10^-10mol/L铜离子与对照组相比,其抑制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第7天,1×10^-4mol/L、(1×10^-10)~(1×10^-12)mol/L铜离子均能显著抑制矿化组织吸收(P〈0.05),但各浓度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铜离子可以抑制破骨细胞在牙磨片上的吸收。  相似文献   

8.
9.
10.
骨保护因子及其配体调控骨吸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骨细胞或骨髓基质细胞在破骨细胞分化、激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骨保护因子及其配体是各种亲骨性因子、骨代谢激素、药物调节骨代谢的核心因子。其中,骨保护因子是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核心因子,通过阻断其配体——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对骨吸收的激活作用来调控骨代谢的平衡。因此,骨保护因子在治疗多种骨病中具有巨大潜力,有望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兔骨髓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的诱导作用。方法:应用终未浓度为5 ng/mL的人重组rhVEGF体外诱导培养兔骨髓细胞,并与骨片共同培养,分别于诱导培养后3、6、9 d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进行破骨细胞鉴定计数和骨片吸收陷窝数目的统计。结果:诱导培养3 d,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破骨细胞数和骨吸收陷窝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随着诱导培养时间延长,实验组两者的数量明显增加,在诱导培养6 d和9 d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具有体外诱导骨髓细胞形成破骨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厌氧菌荚膜对破骨细胞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3 种厌氧菌荚膜对人骨髓长时间培养中破骨细胞形成和功能活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合法堕胎5 个月胎儿长干骨骨髓单个核细胞,在 G M- C S F、马血清和荚膜存在下培养3 周,观察破骨细胞的形成。结果:在所有培养中由单个核细胞融合形成的多核细胞多数具有破骨细胞特征:多核、细胞膜呈皱褶状、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在牙本质片上可形成吸收陷窝等。牙龈卟啉菌荚膜组和中间型普里沃氏菌荚膜组中,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的多核和单个核细胞数和牙本质片上形成的吸收陷窝明显增多。牙髓卟啉菌荚膜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结论:厌氧菌荚膜可能参与了牙周病、尖周病后期的骨组织吸收。  相似文献   

13.
体外培养破骨细胞游离钙离子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培养于载玻片上的破骨细胞内Ca2+的空间分布情况。方法 体外培养获得破骨细胞,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骨吸收情况鉴定破骨细胞;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Fluo-3/AM荧光探针标记技术,测定了破骨细胞胞内游离Ca2+的分布,获得的图像在计算机内用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结果 在37 ℃、Fluo-3/AM终浓度为10 μmol/L的条件下,破骨细胞可获得良好的标记效果,破骨细胞中部层面内Ca2+荧光信号的强度较高,同一层面内分布是不均匀的。结论 破骨细胞的不同位置的细胞器内或其附近的Ca2+浓度不同,破骨细胞可通过Ca2+浓度的空间差异来调节其自身功能。  相似文献   

14.
罗号  刘忠龙  李晓光  孟箭  何悦 《口腔医学》2021,41(4):373-376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bisphosphonate 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 是患者长期使用双膦酸盐药物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其主要症状包括软组织破溃、骨面外露、坏死区流脓、局灶牙齿松动等。目前的临床治疗以局部死骨摘除等对症处理为主,由于病因学机制尚不明确,缺乏相应的对因治疗。学者们提出不同的病因学机制,包括颌骨代谢失衡、抑制血管生成、微生物感染、免疫功能紊乱、软组织毒性等。现将近年来对该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Aim: To determine whether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 from chronic periodontitis patients differ from PBMCs from matched control patients in their capacity to form osteoclast-like cells.
Material and Methods: PBMCs from 10 subjects with severe chronic periodontitis and their matched controls were cultured on plastic or on bone slices without or with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M-CSF) and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 B ligand (RANKL). The number of 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positive (TRACP+) multinucleated cells (MNCs) and bone resorption were assessed.
Results: TRACP+ MNCs were formed under all culture conditions, in patient and control cultures. In periodontitis patients, the formation of TRACP+ MNC was similar for all three culture conditions; thus supplementation of the cytokines was not needed to induce MNC formation. In control cultures, however, M-CSF or M-CSF/RANKL resulted in higher numbers compared with cultures without cytokines. Upregulations of osteoclast marker mRNA cathepsin K and carbonic anhydrase II confirmed the osteoclastic character. Bone resorption was only observed when PBMCs were cultured in the presence of M-CSF and RANKL.
Conclusion: Our data indicate that PBMCs from periodontitis patients do not need priming by M-CSF to become osteoclast-like cells, suggesting that PBMCs from periodontitis patients are present in the circulation in a different state of activity.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1,25-二羟基维生素D3对体外培养破骨样细胞骨吸收作用的影响.进一步阐述骨吸收刺激因子在正畸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1,25-二羟基维生素D3(0、10-10、10-8、10-6mol/L)诱导大鼠骨髓破骨样细胞的形成,观察细胞在牙本质片上形成骨吸收陷窝的数目以及陷窝面积的大小;并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大鼠骨髓细胞的ODF mRNA表达.结果:随着1,25-二羟基维生素D3浓度的增加,骨陷窝数明显增多,陷窝面积增大;ODF mRNA表达的阳性信号显著增强.结论:在体外,1,25-二羟基维生素D3可以调节大鼠骨髓破骨样细胞的形成及骨吸收活性.  相似文献   

17.
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又称为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主要通过与骨保护素配体结合而起作用。骨保护素不仅抑制破骨细胞生成,还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现将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破骨细胞负责骨吸收,来源于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系,其分化需巨噬细胞发育必需集落刺激因子的参与。破骨细胞形成和分化过程中所必须的细胞间信号转导则由骨保护蛋189白(OPG)以及核因子-κB(NF-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及其配体(RANKL)系统介导。RANKL-RANK-OPG信号转导通路在多种因子共同参与下,通过NF-κB、促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等信号转导通路实现信号转导。肿瘤坏死因子-α可刺激成骨细胞产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IL)-6等因子,诱使破骨细胞前体分化为破骨细胞。一氧化氮和雌激素影响破骨细胞前体的分化。整联蛋白-αvβ3在破骨细胞诱导酪氨酸磷酸化与富含脯氨酸的酪氨酸激酶2及非受体依赖型蛋白酪氨酸激酶Src家族中的衔接蛋白P130 Crk相关的底物蛋白激活中至关重要,使骨产生吸收作用。在破骨细胞及其前体中,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类固醇家庭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IL-1和非酪氨酸激酶细胞因子等对于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