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右旋美托眯定(dexmedetomidine,Dex)滴鼻在小儿腭裂整复术中对血流动力学及麻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60例腭裂患者随机分为Dex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静脉推注咪达唑仑0.1 mg/kg、丙泊酚2.0 mg/kg、芬太尼2.0μg/kg、琥珀胆碱1.5 mg/kg快速诱导后,经口腔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后Dex组按1.0 μg/kg的剂量经鼻滴入稀释至0.4 mL的Dex,对照组滴入0.4 mL生理盐水.麻醉维持全程使用七氟醚维持至术毕.术中维持脑电双频谱指数在45 ~ 55、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 35 ~ 50 mmHg.记录诱导完(T0基础值)、滴鼻后5 min(T1)、分离腭瓣时(T2)、手术结束时(T3)、拔除气管导管时(T4)、拔除气管导管后15 min(T5)6个时点血流动力学数据;术后睁眼时间(术毕至睁眼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停药至离室时间)、拔管时间(术毕至拔管时间)及拔管后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ex组的平均动脉压在T2为(8.64±0.65) kPa、T3为(8.73±0.96)kPa、T4为(9.06±0.83) kPa,各时点均明显降低(P<0.05);心率在T1、T2、L3、T4、T5点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躁动、呛咳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 小儿腭裂整复术中,诱导后应用1.0 μg/kg Dex滴鼻可使患儿术中及拔管期血流动力学更平稳,躁动、呛咳发生率低,且不影响麻醉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异丙酚、瑞芬太尼和七氟烷、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唇腭裂手术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0例择期行唇腭裂修复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PR组20例,采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S组20例,采用七氟烷和瑞芬太尼麻醉。记录2组患儿在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15、30 min,拔管后1 min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拔管时间、术后躁动分级,以及恶心呕吐和气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种类和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R组在麻醉诱导后有2例患儿因心率较慢而使用阿托品,分别为3岁和8岁,前者心率低于100次/min,后者低于70次/min。与诱导前相比,PR组在拔管后1 min 心率明显加快,S 组在诱导后30 min 和拔管后1 min 心率明显加快(P<0.05)。2 组比较,S组的心率在诱导后15 min和30 min时较PR组快,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2组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均处于正常范围,无明显差异(P>0.05)。2组的术后拔管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PR组发生术后躁动者有2例,S组有8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恶心呕吐,以及窒息、喉痉挛等气道并发症。结论小儿唇腭裂手术采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时,对心率抑制较为明显;采用七氟烷麻醉时,术后躁动的发生率较高。2种麻醉方法都能较快达到拔管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布洛芬注射液对婴幼儿腭裂手术后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46例拟行腭裂修补术治疗的患儿,按照是否接受布洛芬注射液随机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23例。采用8%七氟醚合并8 L/min氧气吸入麻醉诱导,待患儿意识消失后开放静脉,静脉注射阿托品0.01 mg/kg、芬太尼2 μg/kg、异丙酚2 mg/kg、罗库溴铵0.6 mg/kg,肌松效果满意后插入气管导管。调节七氟醚浓度,维持麻醉深度在1~2 MAC值。麻醉诱导后,A组立即静脉泵注布洛芬10 mg/kg,B组泵注等容量生理盐水,2组静脉泵注时间均设置为10 min。术毕停用七氟醚,符合拔管指征后拔出气管内导管,转运至麻醉复苏室(PACU)。记录患儿手术时间、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与拔管时间。记录患儿入PACU即刻(T0)、10 min(T1)、20 min(T2)、30 min(T3)的FLACC疼痛评分和PAED躁动评分,对重度疼痛患儿或严重躁动持续5 min的患儿,采用芬太尼1 μg/kg缓慢注射治疗,记录围术期不良事件。采用SAS 9.1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儿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与拔管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2组FLACC疼痛评分在T0、T1及T2时间点差异显著(P<0.05);2组PAED躁动评分在各时间点均有显著差异(P<0.05);A组4例患儿接受芬太尼治疗(18%),B组9例(43%)患儿接受芬太尼治疗,差异显著(P<0.05);B组1例患儿使用芬太尼治疗后出现SpO2<93%,持续吸氧后情况改善,未延长PACU留观时间。结论: 麻醉诱导后使用布洛芬注射液,不影响婴幼儿术毕自主呼吸恢复与拔管,可降低其PACU内疼痛与躁动水平,改善麻醉苏醒期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术中保温对Le Fort Ⅰ型截骨术患者术中体温、出血等的影响。方法:全身麻醉下行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术的患者40例,ASA Ⅰ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保温组,每组各20例。2组患者术中均测量肛温。保温组患者术中使用循环水床垫装置保温,设定温度于37℃;对照组不使用保温装置。麻醉诱导时,以及其后每隔30min记录1次肛温至手术结束,同时记录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拔管时间及留置气管导管数,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组患者麻醉诱导时体温无显著差异,其余各时间点的测量值对照组患者均低于保温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诱导时体温相比,对照组术毕体温明显降低,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保温组则无显著差异。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1095±473)mL,显著大于保温组的(831±291)mL(P<0.05)。2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及留置气管导管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于Le Fort Ⅰ截骨术患者,术中采用保温措施,能防止患者术中出现低温,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右美托咪定与尼卡地平用于正颌手术控制性降压的效果。方法:正颌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 组)和尼卡地平组(N 组)。控制性降压:D 组以1μg/kg 剂量泵注右美托咪定,10 min 后以0.2~0.7μg/(kg·h)维持;N组泵注尼卡地平0.75μg/(kg·min)至目标血压后以0.2~0.5μg/(kg·min)维持。记录诱导前(T0)、降压即刻(T1)、降压后10 min(T2)、20 min(T3)、30 min(T4)、60 min(T5)、停止降压后10 min(T6)、30 min(T7)、术毕(T8)HR、MAP 变化;记录阿片类药物用量、拔管前 Riker 评分、拔管后5 min Ramsay 评分。结果:2组 T2~T7时 MAP 与 T0比较明显下降(P <0.05);与 N 组比较,D 组拔管后5 min Ramsay 评分明显增加(P <0.05),瑞芬太尼用量、拔管前 Riker 评分明显下降(P <0.05)。结论:与尼卡地平比较,右美托咪定行控制性降压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以及术后躁动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鼻导管通气下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行腮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腮腺手术的患者,ASA I~II级,年龄18~65岁,体重50~90 kg。随机分成气管插管组(A,n=30)和鼻导管通气组(B,n=30),2组均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诱导,A组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B组诱导后置入鼻导管吸氧,术中调整丙泊酚的浓度以维持麻醉深度,并记录患者基础值(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1 min(T2)、3 min(T3)、5 min(T4)时的心率(H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比较2组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和麻醉后恢复的情况。结果:2组T1时BP、BIS均较T0值降低(P<0.01);与T1比较,2组T2时BP均升高(P<0.01),而在T3、T4时变化无差异(P>0.05);A组HR在T3、T4时低于T0(P<0.05或P<0.01);组间比较,B组BP、HR在T2、T3时均低于A组(P<0.01)。2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中动脉血气pH值和P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导管通气下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腮腺手术中能获得较满意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较气管插管组稳定。  相似文献   

7.
为了观察γ-羟-安定静脉复合全麻用于幼儿腭裂修复术对幼儿生理的影响。作者通过对120例3岁以下腭裂修复术用γ-羟-安定静脉复合全麻下插管后5分钟、术毕及拔管后5分钟的心率变化的临床观察,以及随机抽取10例监测血氧饱和度变化,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提示:插管后心率减慢,术毕时心率增快,拔管后心率减慢。各阶段血氧饱和度均在正常范围。结论:该麻醉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易于管理,对幼儿循环、呼吸系统影响小等优点,适用于3岁以下幼儿腭裂修复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曲马多和小剂量氯胺酮对瑞芬太尼麻醉术后的镇痛作用,为临床合理应用瑞芬太尼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Ⅰ~Ⅱ级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曲马多组(T组)和小剂量氯胺酮组(K组),每组20例。3组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毕T组给予曲马多0·3 mg/kg、K组给予氯胺酮0·5 mg/kg镇痛,C组暂不给药,当患者出现中等程度疼痛时给予曲马多0·3 mg/kg。记录3组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的口述疼痛评分,拔管后1、2、3、4、12、24 h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再次要求镇痛的时间和拔管后 24 h内的不良反应。结果 3组间拔管后的口述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2、3、4 h的VAS则有统计学差异, K组在4个时间点均低于C组,2、3、4 h时低于T组(P<0·05),而3、4 h时T组与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C、T组患者再次要求镇痛时间均较K组提前;3组间麻醉后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对采用瑞芬太尼麻醉手术的术后疼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服咪达唑仑在三叉神经痛老年患者射频温控热凝术中的镇静和抗焦虑效果.方法:选择60岁以上进行射频温控热凝术的三叉神经痛患者7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A组:术前口服咪达唑仑;B组:术前无用药.A组于麻醉前60 min给药,记录两组病例给药前(基础值)、术前、穿刺时、加温1 min、3 min和术毕时的SBP、DBP、HR、SPO2、焦虑AVAT评分、镇静Ramsy改良法评分.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手术成功率100%,B组手术成功率94.3%.两组SBP、DBP、HR、SPO2的基础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A组在各时段的SBP、DBP、HR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术前、穿刺时、加温1 min、3 min时的SBP、DBP、HR均升高(P<0.05);与B组比较,A组在术前、穿刺时、加温1 min、3 min和术毕时的SBP、DBP均降低(P<0.05),A组在术前、穿刺时、加温1 min、3 min时的HR降低(P<0.05),A组在术毕时的HR无统计学意义(P >0.05);SPO2在以上各时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msy评分:A组在各时段镇静Ramsy评分均在0-2级;B组各时段镇静评分均为0级.结论:口服咪达唑仑用于老年三叉神经射频术的镇静和抗焦虑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口腔癌术后患者留置气管导管耐受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口腔癌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各40例.2组均行常规麻醉诱导和维持,D组于麻醉诱导前给予1μg/kg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定,术中泵注0.2~0.6μg/(kg·h)右美托咪定维持麻醉,术毕镇痛泵内给予1μg/kg剂量的右美托咪定;N组右美托咪定的负荷量、维持量及镇痛泵中的用量均用等量0.9%氯化钠溶液代替.记录术后12 h内2组患者Ricker镇静-躁动评分(Ricker sedation agitation score,SAS)及呛咳、躁动和自行拔管的发生率;记录围术期血糖水平;记录低氧血症和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与N组相比,D组术后2、6 h时的SAS评分低(P<0.05),术后12 h内呛咳、躁动发生率,高血压、心动过速发生率低,而心动过缓发生率高(P<0.05),围手术期的血糖水平低(P<0.05).2组术后12 h时的SAS评分,术后12 h内的自行拔管率、低氧血症及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癌手术患者于围术期使用右美托咪定能够增加术后留置气管导管的耐受性,降低围术期血糖水平,稳定血流动力学,但是要警惕心动过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