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经牙槽突上颌窦提升不植骨同期种植,种植体周围的骨量变化。方法:上颌后牙缺失病例42例,缺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范围4.3~9.2 mm,经牙槽突上颌窦提升,不植骨同期种植,共植入51枚种植体。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拍摄CBCT观察种植区的骨量变化,通过Mimics软件定量比较术后即刻与术后3个月突入上颌窦内的种植体表面的骨量变化。术后3~4个月行上部永久修复,随访6个月,观察种植体的存留率、并发症。结果:51枚种植体存留率为100%,术后上颌窦底提升范围1.00~4.62 mm,术后3个月突入上颌窦内的种植体表面被新生骨覆盖的面积平均值(10.31±2.35) mm2,平均新生骨覆盖率20.88%。结论:经牙槽突上颌窦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存留率高,突入上颌窦的种植体可部分被新生骨覆盖。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牙槽嵴顶入路行冲顶式上颌窦提升同期植入牙种植体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5例上颌后牙缺失的患者接受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术同期植骨并植入牙种植体,共植入种植体51颗,采用自体骨和人工骨的混合骨粉作为植骨材料,术后随访1-3年.结果:原牙槽嵴高度为4-8.9mm,术后提升上颌窦底高度2~6mm,平均提升高度3.98mm.种植体长度在8-13mm之间,平均11.5mm.有一例术后24 h有轻微鼻腔出血,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上颌窦穿孔.三颗种植体在二期修复前松动,拔除后有两颗重新植入获得良好的骨整合效果.所有病例均在术后6-18个月行固定义齿修复,在随访期内未发现种植体或上部结构松动.结论:冲顶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较开窗式上颌窦提升创伤小,操作步骤简单,避免了二次手术,节约了患者的时间和费用,可以广泛应用于垂直骨量相对不足的上颌后牙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比较上后牙缺失后牙槽嵴高度不足时根据上颌窦底牙槽嵴骨高度不同,选用不同术式和不同充填材料提升上颌窦底,进行种植修复的治疗效果.方法:89例上后牙缺失的患者,其中68例窦底牙槽嵴骨高6一lOnun者行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术,其余21例骨高2-5mm者行开窗植骨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同期完成一期种植手术86例,二期完成种植手术3例.充填材料有自体颗粒骨、人工骨粉或者自体颗粒骨加人工骨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上颌窦炎症,21例行开窗植骨上颌窦底提升手术的患者2例术中窦膜穿孔,以可吸收生物膜修补后同期完成种植手术.平均提升窦底高度5.8mm,59颗种植体有1颗松动失败,其余种植体平均负载23个月,种植体稳定,骨结合状况良好.68例行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患者,平均提升窦底高度4.1mm.植入术中有3例发生可察觉窦膜破孔,3例术后2天内鼻腔少量自发性渗血,其余无明显症状.在121颗种植体中,有2颗种植体失败,119颗种植体平均负载15个月,种植体稳定,未见明显骨吸收.结论:临床上上颌窦底骨高度不足的情况应根据上颌窦底骨高度不同,选用开窗植骨或闭合冲压提升上颌窦底,并根据需提升高度不同选用不同的充填材料,大多数可以同期种植.  相似文献   

4.
闭合式上颌窦挤压提升同期人工牙种植修复45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使用Summers骨凿或骨挤压器经牙槽嵴顶闭合式抬高上颌窦底、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1例45侧后牙缺失患者行上颌窦闭合式提升,必要时植自体骨或人工骨,同时植入种植体。结果:45侧上颌窦剩余牙槽骨平均高度为6.8mm(5~9mm),用骨凿平均提升上颌窦底高度3.5mm(2~6mm)。2侧上颌窦黏膜被钻穿孔,放弃牙种植。其余43侧上颌窦共植入63颗种植体,长度10~15mm。Ⅱ期手术时,5颗种植体松动拔除。追踪12~48个月,修复后1颗种植牙松动拔除,1颗进行性骨吸收,总成功率达88.9%。所有病例均无上颌窦并发症: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技术较开窗式上颌窦提升创伤小,操作步骤简单,对有适量剩余牙槽骨的上颌窦区种植可以考虑使用;但由于存在窦底黏膜穿孔风险,技术要求高,同时必须有专用的器械,应慎重使用。在严格控制适应证、掌握种植外科技巧的情况下,开展上颌窦内提升技术是可行的,可以取得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修复上颌后牙缺失骨高度不足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上颌后牙缺失病例50例.种植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5.2±2.2)mm,行单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共植入67枚Straumann SLA种植体.术后3~6个月上部结构修复,观察种植体的稳定性、种植体周围骨结合及骨量改变情况.随访期为(12.8±5.6)个月.结果:观察期内种植体的留存率为97.01%,65枚种植体成功负载,种植体稳定,骨结合状况良好,无不良自觉症状.术中4枚种植体发生上颌窦黏膜破裂,穿孔率为4.48%.术后当天与术后6个月X线显示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增加(2.5±1.3)mm,边缘骨丧失(1.1±0.7)mm.结论:单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能有效治疗上颌后牙缺牙区上颌窦底牙槽骨高度不足的牙缺失,对窦底骨高度极度不足(<4mm)亦有治疗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上颌窦内提升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缺失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7年~2011年共完成上颌窦内提升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病例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20~70岁,术前CT示:牙槽嵴至上颌窦底距离5~7 mm,行上颌窦提升术后共植入26枚种植体,采用骨粉作为填充材料,术后随访0.5~3年。结果:上颌窦提升3~5 mm,平均提升3.5 mm,术后未出现上颌窦炎症,无种植体松动脱落,X线检查,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术后6个月完成义齿修复。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术创伤小,严格掌握适应症可降低上颌窦黏膜穿破风险。  相似文献   

7.
《口腔医学》2013,(6):426-428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和X线测量,评估上颌窦内提升术中不植骨,同时植入种植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7例上颌后牙缺失,同时牙槽嵴顶距上颌窦底高度为4~5 mm的患者,经上颌窦内提升术,不伴植骨,提升高度<5 mm,同期植入种植体,共计21枚。术后拍X线片,并于3个月后复诊,拍摄X线片,临床观察,并行上部修复。结果 17例患者共21枚种植体稳固无松动,患者无明显不适感,未发生上颌窦炎或上颌窦口腔瘘等并发症,术后当天X线片显示上颌窦底平均抬高(3.4±0.5)mm,术后3个月的X线片示上颌窦底黏膜完整,种植体周围骨结合良好,上颌窦底平均抬高(2.9±1.1)mm,所有种植体均可正常负重,种植成功率100%。结论上颌后牙缺失且牙槽嵴高度不足时,可选择上颌窦内提升术,术中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可在保证种植成功的基础上,减少患者费用,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小于4 mm的牙槽嵴种植外科方案。方法 回顾2014年7月至2020年7月上颌窦提升术病例,测量患者CBCT,归纳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小于4 mm时的种植外科方案。对4 mm≤RBH <10 mm和RBH <4 mm的种植体脱落率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种植体409颗,其中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小于4mm的种植体127颗。根据牙槽嵴特征将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小于4 mm的牙槽嵴种植外科方案归纳为A、B1、B2、C四类,术后1~5年种植体累计脱落率为4.72%,总计发生各类并发症19例。结论将上颌后牙区牙槽嵴特征与对应外科方案归纳成图表,为RBH小于4 mm牙槽嵴的种植外科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Bio-Oss骨粉在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上颌窦内提升,Bio-Oss骨粉植入同期牙种植术修复单个上磨牙缺失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0例上颌第一磨牙缺失剩余牙槽嵴高度不足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Bio-Oss骨粉植入同期牙种植术.随诊观察1年.结果:6个月后,x线片显示植入Bio-Oss骨粉均已改建形成新骨,种植体与Bio-Oss骨粉改建形成的新骨形成紧密的骨性结合.种植体植入6个月后行上端修复,修复后随诊1年均达到种植成功标准.结论:上颌窦内提升Bio-Oss骨粉植入同期牙种植术修复单个上后磨牙缺失,操作简单,效果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不使用植骨材料的经牙槽嵴上颌窦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存留率,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9-2012年接受上颌窦内提升术不使用植骨材料同期植入Bicon(R)种植体的病例46例,共植入种植体62枚,随访12 ~ 39个月,用Buser存留标准评估种植体存留率,记录边缘骨水平变化、剩余牙槽嵴高度、上颌窦底提升高度、随访时间、并发症等指标,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46例62枚种植体存留率98.39%,1枚种植体6个月时发现骨结合不良.术前测量剩余牙槽嵴高度范围2.83~9.83 mm,术后测量窦底提升范围1.00 ~ 4.86 mm,近、远中边缘骨水平平均变化为(-0.12±0.72)mm(t近中=-1.29,P近中=0.20),(-0.06±0.65)mm(t远中=-0.68,P远中=0.50).结论 上颌窦内提升术不使用植骨材料同期植入种植体存留率高,种植体周牙槽骨稳定,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微创不翻瓣技术在上颌窦内提升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3-2011.11期间在福建省立医院口腔种植科就诊的19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其剩余牙槽嵴高度在5.5-8.5mm间,采用微创不翻瓣技术结合上颌窦内提升术,共植入种植体26颗。术后定期复诊,随访期12个月,观察种植体稳定性,牙周组织状况以及X线片评价骨高度。结果:随访期内未发现种植体出现松动或上颌窦炎症,牙周组织健康,X线示上颌窦内骨高度增加。结论:微创技术在上颌窦内提升中的应用,短期临床效果较为理想,但长期效果尚须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开窗植骨与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比较上后牙缺失牙槽嵴高度不足患者,根据上颌窦底牙槽嵴骨高度不同,选用开窗植骨或闭合冲压提升上颌窦底,同期种植牙的治疗效果。方法:43例(55侧)上后牙缺失患者,其中34例(40侧)窦底牙槽嵴骨高6~10 mm者行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术,其余9例(15侧)骨高2~5 mm者行开窗植骨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均同期完成一期种植体植入手术。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上颌窦炎症,9例行开窗植骨上颌窦底提升手术的患者,无窦膜穿孔,平均提升窦底高度5.8 mm,26颗种植体平均负载30个月,种植体稳定,骨结合状况良好。34例行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患者,平均提升窦底高度4.3 mm,手术操作中有3颗发生可察觉窦膜破孔,发生率为4.1%(3/73),在73颗种植体中,有2颗种植体失败,71颗种植体平均负载23个月,种植体稳定,未见明显骨吸收,成功率97.3%(71/73)。结论: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术是一种微创、简单、可靠用于上颌后牙上颌窦底牙槽嵴骨高度不足的种植临床技术,临床上应根据上颌窦底牙槽嵴骨高度不同,选用开窗植骨或闭合冲压提升上颌窦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上颌窦内提升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8例需上颌窦内提升行人工牙种植的患者,术前CBCT检查制定手术计划,术后CBCT检查评价上颌窦内提升效果及上颌窦黏膜情况.结果 18例患者平均骨高度为6.5 mm,上颌窦内未见囊肿等病变,3例存在冠状位骨间隔,提升后种植体尖端骨质情况可清晰显示,其中1例患者内提升后上颌窦底穿孔.结论 CBCT在种植术前评估及术后检查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清晰显示出上颌窦内部结构及术后种植体根尖区骨质情况,对于上颌窦穿孔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口腔医学》2013,(4):225-228
目的探究上颌窦提升术并发黏膜穿孔时,生物膜应用与否的相关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杂种犬3只,选取6个种植位点。随机分2组:对照组:建立上颌窦窦底黏膜穿通模型,黏膜穿孔直径为5 mm,同期植入种植体,植入自体骨+人工骨粉(羟基磷灰石)。实验组:模型建立同对照组,于窦底黏膜穿孔处与种植体之间覆盖生物胶原膜。术后1、3个月分别拍摄CT片。3个月后,处死动物获取标本,观察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窦底黏膜愈合情况、以及种植体突入上颌窦腔内长度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有1颗种植体发生脱落,上颌窦腔内见有大量脓液溢出,其余5颗种植体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3个月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种植体顶端暴露长度均增加,2组统计学差异(P>0.05)。上颌窦窦底黏膜肉眼观察下愈合良好,HE染色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窦底黏膜黏膜下层增厚,黏膜上皮纤毛细胞脱落。结论本实验中,上颌窦提升并发窦底黏膜穿孔应用生物膜对于骨粉的保存和转化没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同期牙种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38例上颌窦区域牙缺失患者,采用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同期牙种植手术方式,共植入58颗种植体。在植入后6个月、1年和3年随访,统计种植体的成功率以及拍摄全景片测量上颌窦成骨的高度。结果:1年时,1颗种植体未形成骨结合脱落。3年时,另1颗种植体出现松动取出。其余56颗种植体正常行使功能,3年成功率96.6%。受植区平均牙槽骨高度为(5.8±0.2) mm,术后上颌窦内提升高度为(5.1±0.3)mm。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见新骨形成,6个月平均成骨2.4 mm,1年平均成骨2.8 mm,3年与1年成骨无明显变化。结论: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同期牙种植手术方式是可行的,上颌窦黏膜具有潜在的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在上颌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5例上颌窦底牙槽骨剩余高度1.9-5.0mm(平均高度3.5mm)的牙缺失患者采用空心环柱形切骨锯在种植区切骨、取骨,用骨挤压器对上颌窦底提升后,将圆柱状骨芯研磨成颗粒后,将自体骨颗粒或混合羟基磷灰石的颗粒植入上颌窦底,再置入种植体,术后1、3、6、12、18、24个月后复查.结果:共29枚种植体植入,其中窦底提升5-8mm后(平均6.45mm)植入27枚,上颌窦穿孔后盖膜植骨同期植入2枚.分别植入18枚Replace和11枚Xive种植体,全部一期愈合,术后3-6月大部分病例的X线片显示种植体与新骨形成紧密的骨性结合,术后1.5-6月完成种植修复,效果理想.术后18-30月留存率100%.结论:上颌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的病例中采用上颌窦内提升,结合原位取骨、植骨,同期牙种植的方法能有效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时的牙种植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在上颌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例上颌窦底牙槽骨剩余高度4.0-7.0mm(平均高度5.4mm)的牙缺失患者采用空心环柱形切骨锯在种植区切骨、取骨,用骨挤压器对上颌窦底提升后,将圆柱状骨芯研磨成颗粒后,将自体骨颗粒或混合羟基磷灰石的颗粒植入上颌窦底,再置入种植体,术后1、3.6、12、18、24个月后复查.结果:共28枚Replace种植体植入,其中窦底提升3-6mm后(平均4.6mm)植入27枚,上颌窦穿孔后同期植入种植体1枚,全部一期愈合,术后3月X线片显示种植体与新骨形成紧密的骨性结合,术后3-6月完成种植修复,效果理想.术后24个月留存率100%.结论:上颌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的病例中采用上颌窦内提升,结合原位取骨、植骨,同期牙种植的方法能有效解决骨量严重不足时牙种植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上颌窦内提升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8例需上颌窦内提升行人工牙种植的患者,术前CBCT检查制定手术计划,术后CBCT检查评价上颌窦内提升效果及上颌窦黏膜情况。结果 18例患者平均骨高度为6.5 mm,上颌窦内未见囊肿等病变,3例存在冠状位骨间隔,提升后种植体尖端骨质情况可清晰显示,其中1例患者内提升后上颌窦底穿孔。结论 CBCT在种植术前评估及术后检查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清晰显示出上颌窦内部结构及术后种植体根尖区骨质情况,对于上颌窦穿孔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种植牙患者应用骨劈开技术增宽牙槽嵴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9例上前牙缺失患者,有充足的牙槽嵴高度(≥12 mm),但牙槽嵴骨宽度仅3~5 mm,行骨劈开术同期植入种植体治疗。共植入种植体29枚,其中ITI种植体21枚,Replace种植体8枚。根据骨劈开术后间隙及唇侧骨壁厚度等不同情况选择植入或不植入人工骨粉修复手段,术后6个月暴露种植体,完成上部修复,定期随诊。结果 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修复完成后经过6~24个月追踪观察,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无松动或脱落。结论 当上颌前牙区牙槽嵴宽度为3~5 mm时,通过使用骨劈开术来增加牙槽嵴的宽度,是一种使种植体能够获得同期植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超声骨刀在上颌窦内提升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上颌窦底内提升种植术中应用的效果和技术特点。方法:30名患者共36颗上颌磨牙缺失,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之间的剩余骨高度2~8 mm,以超声骨刀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结果:24名患者植骨同时植入28枚种植体。6例因剩余牙槽骨高度少于5 mm先行上颌窦提升植骨术,6个月后延期植入8枚种植体。平均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为426 mm(213~540 mm)。36个上颌窦提升位点,仅1例出现上颌窦黏膜穿孔,以Bio-Gide胶原膜修补。术后随访未发现种植体周围阴影或快速骨吸收。所有病例随访3~17个月,未见种植体脱落或松动现象。结论:超声骨刀上颌窦内提升术简单易学,避免了开窗式上颌窦提升术的术后反应,降低了上颌窦黏膜穿孔的机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