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报告1例原发牙龈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男,28岁,临床表现为:左上颌牙龈无痛性逐渐增生1月。专科检查发现患者23,24,25,26颊侧见一大小约2cm*1.5cm*1cm肿物。影像学检查24,25牙周膜增宽,颊侧骨质呈低密度影像,边界不清。病理镜下可见异形淋巴细胞弥漫排列,免疫组化示:CD20(-),CD2(-),CD10(-),CD138(+),CD79a(+),LCA(+),Ki-67:80%左右(+)。诊断为原发牙龈B细胞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2.
小儿下颌骨郎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在临床上非常少见,作者报道1例收治病例,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案进行讨论。认为小儿下颌骨郎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少见,且临床表现不典型,也无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确诊只能依靠病理检查。郎格汉斯细胞增生是其特征性镜下改变,S-100和CD1a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其治疗以尽早手术切除结合密切随访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以下颌骨红肿、疼痛,伴或不伴开口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SAPHO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回顾我科诊治的5例SAPH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分析并讨论SAPHO相关的下颌骨骨髓炎在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特点。结果: 以下颌骨红肿、疼痛,开口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SAPHO,与弥漫性硬化性下颌骨骨髓炎类似,极易混淆。治疗上应以保守治疗为主,不提倡手术治疗。结论: SAPHO是一种少见疾病,发生在下颌骨者更是罕见,应加强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掌握其诊断标准,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操作及手术。  相似文献   

4.
下颌骨切除是口腔领面外科常见手术之一,对其术后骨缺损的修复有多种方法。我科1986年6月应用煮沸植骨的方法,成功地为一例右下颌骨中央性血管瘤并严重肝硬化腹水及严重贫血患者施行了手术,特报告如下。病情简介:孙某某,男,35岁,农民。患者近二年来右下牙龈反复喷射性出血约十余次,每次均自行压迫及静卧后血止。十余天前右下牙龈又发生喷射性出血,引起出血性休克,急送当地县医院抢救。经输血及对症治疗后转入我院。经拍片检查诊断为右下颌骨中央性血管瘤收住院。入院后查体发现患者腹部膨隆,有移动性浊音。B型超声检查:肝硬化脾大并大量腹水。化验室检查:Hb5克,HBsAg阳性,血浆白蛋白3克,球蛋白3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下颌骨边缘性骨髓炎患者的病因及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过去10年中我们收治的208例下颌骨边缘性骨髓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归类和统计。结果:208例全部治愈,其中手术191例,非手术17例。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清除病灶对下颌骨边缘性骨髓炎患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颈部孤立性纤维瘤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方法头颈部孤立性纤维瘤患者4例,均行手术完整切除,并作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4例术后病理均为孤立性纤维瘤。肿瘤细胞免疫组化Vim、CD34均(+),2例CD99(+)。4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明显并发症。术后随访21~5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头颈部孤立性纤维瘤(SFT)确诊需依赖完整标本的免疫组化检查,治疗首选完整的根治性切除,需要长期密切随访,患者通常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的诊治经验,恢复髁突正常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方法:对1998—2008年收治的14例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患者的诊治进行评价,指标包括影像学检查确诊率(X线、3D-CT及MRI)、开口度、咬合关系及术区感觉。根据检查指标进行临床诊断及手术效果评价。结果:X线、3D-CT和MRI的确诊率分别为57.1%、66.7%和87.5%。3D-CT和MRI检查能更清晰地反映肿物情况,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指导。1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效果良好。结论:MRI和3D-CT检查是诊断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的最佳方法,能较好地观察肿物的范围及位置关系,为手术提供良好的依据,而X线检查在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下颌骨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与综合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1998-2004年临床资料完整的下颌骨动静脉畸形5例。患者均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术前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采用的栓塞材料主要为明胶海绵、聚乙烯醇泡沫、附凝血棉纤毛的弹簧圈。1周内手术:2例行下颌骨部分切除术,3例行颌骨病灶搔刮术+自体髂骨松质骨植入术。结果:5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随访1~5年,植骨患者随访X线片显示植骨区有新骨形成。结论:下颌骨动静脉畸形的X线表现不典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治疗应采取综合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9.
髁突骨折的开放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研究下颌骨髁突骨折的影像学诊断及开放性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方法、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40例 (共 5 6侧 )髁突骨折患者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后行开放性手术治疗 ,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随访 ,随访期 4~ 45月 (平均 17月 )。结果 :根据术后疗效判断标准进行评价 ,优 3 4例 ( 85 % ) ,良 6例 ( 15 % ) ,差 0例。结论 :对伴有移位或错位的髁突骨折 ,应尽可能给予开放性手术治疗 ,临床上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下颌骨浆细胞肉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例下颌骨浆细胞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例中1例初诊为下颌骨囊肿,1例初诊为下颌骨转移癌,1例初诊为造釉细胞瘤。行三维CT扫描诊断为下颌骨肿瘤,经取活检或术中快速冰冻活检确诊为下颌骨浆细胞肉瘤。结论:三维CT扫描,细胞学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有利于下颌骨浆细胞肉瘤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胶原膜的应用及固定对人工骨粉成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可吸收性胶原膜的应用及固定与否对Bio-Oss人工骨粉成骨效果的影响。方法:4只实验用犬,在双侧下颌骨颊侧骨面随机形成3处约1 cm×1 cm的实验区,同体同侧的3个缺损区采用不同处理方法分为3组:A组为单纯应用Bio-Oss人工骨粉组;B组为骨粉与胶原膜联合应用并以钛钉固定组;C组为应用骨粉与胶原膜,但膜不予固定组。术后12周行大体、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对新生骨面积百分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均有新骨形成。B组新生骨较成熟,骨小梁结构排列有序,可见哈佛氏骨系统。A组可见软骨化骨组织及无规则骨小梁。C组有大量成骨细胞以及骨陷窝,新骨较A组成熟。结论:使用Bio-Oss骨粉与胶原膜联合应用并对膜加以固定的方法,其成骨效果要优于单纯应用Bio-Oss骨粉或骨粉与胶原膜联合应用但膜不作固定处理的这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颌骨血管外皮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9例颌骨血管外皮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比为8∶1,年龄38(23~51)岁;下颌骨6例,行根治性手术及颈淋巴结清扫术;上颌骨3例,行根治性手术,未行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2例放疗,2例化疗。术后随访49(10~101)月,1例肺转移,1例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结论:手术是治疗颌骨血管外皮瘤主要手段,辅助放疗对改善预后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患者CD3(+)CD56(+)NKT细胞NKG2D受体抗肿瘤免疫的调节作用.方法:分别从30例口腔鳞癌患者和3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提取CD3(+)CD56(+)NKT细胞,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分析NKG2D在分子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通过siRNA-NKG2D转染方法,分析NKG2D受体对CD3(+)CD56(+)NKT细胞的细胞毒性,分泌IL-2和IFN-μ的影响.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口腔鳞癌患者CD3(+)CD56(+)NKT细胞NKG2D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人(P<0.05);转染siRNA-NKG2D的CD3(+)CD56(+)NK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降低.结论:与正常人相比,口腔鳞癌患者中CD3(+)CD56(+)NKT细胞因NKG2D表达下降,其肿瘤免疫调控作用受到影响.这些发现为NKG2D应用于口腔鳞癌的免疫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骨外型牙源性钙化上皮瘤极为罕见,通过复习1966~2011年英文MEDLINE与1994~2011年中文CHKD中收录的文献,仅有37例骨外型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的个案报告。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发现该瘤具有以下临床特点,就诊年龄3~71岁,平均35.8岁;男13例,女19例,男女比例为1∶1.46;肿块直径0.5~4 cm,平均1.76 cm;好发部位主要是牙龈,累及下颌与上颌牙龈的比例为1∶1;组织学特征表现与骨内型牙源性钙化上皮瘤基本相同;复发率为5.4%。因该瘤具有浅表骨侵蚀能力,应行完整的肿瘤切除结合骨面刮治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天博(珊瑚转化型羟基磷灰石CHA)和Cerasorb(羟基磷酸三钙β-TCP)两种骨粉单独及分别联合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对骨缺损再生修复效果研究。方法:选用15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全麻下在距下颌骨下缘3mm,下颌角前缘5mm处,用球钻制备大小约15mmx6mmx4mm的缺损,左右侧缺损中各植入A PRP CHA+PRP;B PRPβ-TCP+PRP;C CHA+PRPβ-TCP+PRP;D CHA CHA+PRP;Eβ-TCPβ-TCP+PRP,三组兔子分别饲养4周,8周,12周。并在术后第1周,第3周,第5周分别给予钙黄绿素(10mg/kg),茜素红(30mg/kg),钙黄绿素(10mg/kg)处死后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及骨密度测量,分析结果,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小于0.05为有显著差异性。结果:组织学检查:4周时,PRP组、CHA组及β-TCP组只有极少量的成骨细胞;8周时,少量的新生骨的生成,但仍有大部分的纤维组织包绕;12周时,有部分成熟骨出现;4周时,CHA+PRP组及β-TCP+PRP组开始有成骨细胞及少量未成熟的骨质出现;8周时开始有部分成熟骨出现,成骨细胞核固缩多见;12周时已基本充满成熟骨质。在4、8、12周时,X线上骨缺损区密度百分比分析值PRP组、CHA组及β-TCP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而β-TCP+PRP组及CHA+PRP组的分析值高于上述三组,但该两组间无明显差异。HE染色的骨定量分析,PRP组、CHA组及β-TCP组之间骨再生情况无显著差异,而两混合组的骨再生值高于上述三组,但该两组间的骨再生无显著差异。结论:1.PRP与骨粉联合应用较PRP单独应用对骨缺损再生效果好。2.β-磷酸三钙联合PRP较羟基磷灰石联合PRP应用对骨缺损再生效果无明显差异。3.β-磷酸三钙与PRP联合应用较β-磷酸三钙单独应用对骨缺损再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分析95例颌骨肉瘤的临床资料。方法:按照WHO骨肿瘤最新分类,对95例颌骨肉瘤的性别、年龄、病程、部位、临床表现、病理分型、X线表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颌骨肉瘤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06∶1;好发年龄为20~49岁,占发病总数的58.95%;病程最短1周,最长5.5a,平均5.2个月;下颌骨较上颌骨多见;临床症状多有肿块(82.10%),伴疼痛、麻木及牙松动移位等;病理类型以骨肉瘤(31.58%)最多,其他依次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2.11%)、软骨肉瘤(15.79%)、恶性淋巴瘤(11.58%)、横纹肌肉瘤(6.32%)、纤维肉瘤(5.26%)、浆细胞肉瘤(5.26%)和尤文肉瘤(2.11%)。68.42%表现为骨质破坏,6.32%表现为骨质硬化,25.26%表现为骨质破坏伴骨质硬化。结论:颌骨肉瘤以20~49岁男性多见,与身体其他部位肉瘤的发病特点相似;骨肉瘤最为常见;根治性手术是治疗该类疾病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曲安奈德和帕夫林联合治疗老年糜烂型OLP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曲安奈德配合口服帕夫林治疗老年人糜烂型OLP的疗效。方法:对34例老年糜烂型OLP患者用药治疗前后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观察临床疗效指标。结果: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有效率91.18%,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CD3+、CD4+T细胞升高(P〈0.01),CD8+T细胞下降(P〈0.01),CD4+/CD8+治疗后上升(P〈0.01)。结论:口腔糜烂型OLP经治疗后,临床疗效肯定,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状态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摸索优化获取小鼠颌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方法。方法 :通过调整小鼠年龄、胶原酶浓度及酶消化时间等,采用骨片培养法从C57BL/6小鼠下颌骨中分离培养MSCs,并进行生物学鉴定。结果:采用34周龄小鼠、0.3%胶原酶消化2 h的方法,分离培养出的细胞增殖能力最强,第3代MSCs即可高表达CD44、CD90及低表达CD34、CD45。各种条件所得MSCs均在成骨诱导后经茜素红染色、成软骨诱导后经甲苯胺蓝染色,结果呈阳性,其成骨、成软骨能力相同。结论:该改良后的骨片培养法可在较短时间内分离出较高纯度的小鼠颌骨间充质干细胞,适用于多种实验研究需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舌鳞状细胞癌中肿瘤干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方法:采用磁珠分选技术、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细胞增殖活性试验等方法,研究经分选后得到的肿瘤干细胞和阴性细胞在放疗后细胞增殖活性方面的差异。结果: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D133和 CD44在分选出来的 CD133+/CD44+细胞高表达,而在 CD133-/CD44-细胞基本不表达。CCK8实验结果显示,分选出来的 CD133+/CD44+细胞较 CD133-/CD44-细胞在放疗的作用下具有更高的细胞相对增殖率。结论:经磁珠分选出来的舌癌肿瘤干细胞(CD133+/CD44+细胞)更能耐受放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翼腭凹侵袭性纤维瘤病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颌面颈部侵袭性纤维瘤病(aggressive fibromatosis,AF)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治疗选择。方法:通过对1例翼腭凹侵袭性纤维瘤病病例的深入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综述,加深对此病例相关情况的认识。结果:本病例因AF位置深,侵犯范围广,邻近颈椎、颈内动脉及颅底,故未能完全扩大切除病灶,结合术后放疗,随访提示治疗效果满意。结论:侵袭性纤维瘤病是一种罕见的、手术切除后易复发的、纤维增生性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结合放疗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