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颌突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参与颅骨缺损修复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颌突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参与颅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将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煅烧骨后移植入大鼠颅骨缺损处,以大鼠成纤维细胞、空白胶原作为对照,1、3、6个月后取材,经HE染色,Mallory改良三色法鉴定。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成骨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图像分析见实验组的骨基质面积明显多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P〈0.01,有明显差异。结论:提示移植的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在局部颅骨组织内存活并具有一定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同种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的动物模型,为研究同种异体骨支架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效果及其机制打下基础。方法:24只1岁龄比格犬,拔出所有动物右侧下颌前磨牙和磨牙,伤口愈合后制造左侧下颌骨3 mm节段性缺损(从颏孔后1 mm到下颌角前),随机分两组,实验组用同种异体骨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重建,对照组仅用同种异体骨修复重建。术后4、12、24、48周处死动物(每组3只),取标本并行CT检查。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动物同种异体骨均能与自体骨愈合,48周时实验组动物同种异体骨几乎全部被自体骨替代,但是新骨的大小较植入时同种异体骨支架变小。对照组中,新骨主要在同种异体骨与自体骨结合部形成,新骨大小与原植入时同种异体骨大小变化不大。结论:同种异体骨支架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加速成骨,该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为进一步研究同种异体骨支架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下颌骨节段行缺损的效果及其机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体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能否参与牙髓损伤的局部修复,初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牙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构建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GFP-BMMSCs)嵌合SD大鼠模型,30 d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荧光细胞的比例,冰冻切片观察心、肝、肾组织中是否有荧光细胞的分布,检测模型是否构建成功。然后利用该模型,通过制备牙本质缺损构建牙髓损伤模型,分别于牙本质缺损后5、10、15 d取材,切片,HE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牙髓的病理变化以及GFP-BMMSCs在牙髓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和变化。结果:HE染色可见牙本质缺损组初期有牙髓充血,后期牙髓炎症逐渐恢复并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免疫荧光染色可见牙髓组织中有荧光细胞的分布,牙本质缺损组比正常组中可见更多的荧光细胞,且随着牙髓炎症的恢复,荧光细胞减少。结论:牙髓损伤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迁移到损伤的牙髓处参与其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利用矿化液诱导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分化,通过免疫组化和RT—PCR鉴定,以大鼠成纤维细胞作为对照。结果:显示外胚间充质干细胞经矿化液诱导后,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细胞形态为立方状,紧密排列,类似成骨细胞,随着培养时间增长,可形成矿化结节;免疫组化显示诱导的外胚间充质干细胞表达Ⅰ型胶原;RT—PCR结果说明诱导的外胚间充质干细胞表达成骨细胞特异标志-骨桥素mRNA。而对照组细胞形态未出现变化,也无成骨细胞标志表达。结论:外胚间充质干细胞经矿化液诱导后成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5.
《口腔医学》2019,(1):66-70
牙槽骨缺损是导致口腔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如何修复骨缺损,并恢复其功能是近年来的关注重点。目前临床中使用的骨重建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组织工程学和骨再生医学应运而生。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增殖分化后能够代替损伤的组织,有望成为治疗骨缺损的有效替代方案。最近的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生长因子能够诱导骨修复。该文总结了近年来骨缺损修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结果,重点对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效应在牙槽骨修复中的作用及相关生长因子的特点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异补骨脂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载异补骨脂素支架材料应用于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并制备双侧下颌骨缺损模型,A组为实验组,缺损区内植入BMSCs复合载异补骨脂素支架材料;B组为对照组,缺损区内植入BMSCs复合羟基磷灰石材料,C组为空白组,缺损区内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2、4、8、12周处死各组动物,每次9只,取双侧下颌骨制备组织标本,行大体观察、影像学分析、HE染色、扫描电镜检测,并对影像学分析值及成骨情况加以评价,对分析数据结果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有统计意义(P<0.05)。结果: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A组骨缺损处愈合程度,成骨速度及其质量明显优于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扫描电镜显示A组复合材料与组织相容性好,组织间无炎症刺激反应;并通过统计各组各期牙CT分析数据及新生骨面积,A组的成骨情况也明显优于B、C组(P<0.05)。结论:BMSCs复合载异补骨脂素支架材料具有明显骨诱导作用,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可望成为临床应用中修复颌骨缺损的新型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转染人骨保护素(hOPG)基因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复合羟磷灰石(HA)支架对去势大鼠下颌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将重组腺病毒pDC316-hOPG-EGFP转染rBMSCs,蛋白质印迹法和骨磨片试验分别检测hOPG的表达水平和抑制破骨细胞功能;构建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分别将HA支架、未转染rBMSCs复合HA支架、转染rBMSCs复合HA支架植入大鼠下颌骨骨缺损,6周后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骨缺损区破骨细胞及骨修复情况。结果 体外携载有hOPG基因的腺病毒成功转染rBMSCs,转染后的rBMSCs表达具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功能的hOPG;表达hOPG的rBMSCs复合HA支架后骨缺损处破骨细胞明显减少,成骨增多。结论 转染hOPG基因的rBMSCs在体内外均具有抑制破骨细胞功能的作用,且转染rBMSCs复合HA支架可促进骨质疏松大鼠的下颌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体外构建重组质粒pEGFP-BMP7,并检测其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RT- PCR方法从大鼠肾脏中分离、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随后将所得cDNA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 N1中,进行双酶切来鉴定克隆的正确性。通过脂质体介导重组pEGFP-BMP7瞬时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确定转染效率,并通过RT-PCR、免疫细胞化学手段检测BMP7的表达。结果 通过RT-PCR成功获得1·3 kb的cDNA 片段,该cDNA除756 bp处有一碱基从T突变成A外,其余序列与大鼠BMP7基因完全相符。重组质粒双酶切图谱显示,BMP7 cDNA被正确插入载体中。绿色荧光蛋白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早期瞬时转染效率可达33%。转染后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证实重组pEGFP-BMP7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EGFP-BMP7,并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得到表达,有助于应用BMP7行基因治疗,促进牵张成骨、骨痂形成和修复颅颌面骨缺损。  相似文献   

9.
胚胎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能向骨、软骨、肌肉、血管和神经分化。在组织工程与临床应用中,神经干细胞常用于组织神经系统修复与再造萎缩、坏死、缺损的神经元以及神经胶质。神经干细胞可由胚胎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问充质干细胞、表皮干细胞和脂肪干细胞等在不同的培养条件和特定的细胞生长因子作用下定向诱导其向神经细胞分化。滑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能力使其在神经缺损与修复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下面就近年来利用胚胎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大鼠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为研究颅面与牙齿的发育机制及外胚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微量酶反应比色法检测经 10 ng/ml bFGF、100 ng/ml IGF-1刺激4 d后大鼠外胚间充质干细胞的吸光度值。结果 培养4 d后,bFGF处理组吸光度值高于对照组(P<0.05),而IGF-1组及bFGF+IGF-1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bFGF可促进大鼠外胚间充质于细胞的增殖,bFGF和IGF-1可能协同促进其分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牙胚细胞(TGC)作为诱导成牙环境,将牙髓干细胞(DPSC)、外胚间充质干细胞(EMSC)分别与其共培养,观察DPSC和EMSC的分化能力。方法利用出生后4 d的大鼠TGC作为诱导成牙环境,将培养的DPSC、EMSC使用BrdU标记及鉴定后与其共培养,免疫荧光双标检测标记细胞表面抗原牙本质涎蛋白(DSP)的表达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鉴定及图像分析DPSC、EMSC在成牙环境中的分化能力。结果共培养7 d后,EMSC共培养组DSP阳性细胞的转化率高于DPSC共培养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结果表明共培养7 d后,共培养组与TGC单独培养组差异显著(P<0.05)。共培养组3、7 d后ALP活性明显增高,EMSC共培养组较DPSC共培养组ALP活性高。结论混合培养的TGC作为诱导细胞分化的微环境与DPSC、EMSC共培养后,能够诱导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分化,EMSC分化能力高于DPSC。  相似文献   

12.
程越  彭彬 《口腔医学研究》2003,19(4):253-254
目的:观察大鼠牙髓在自然暴露状态下组织病理学动态过程。方法:12只Wistar大鼠磨牙开髓后旷置口腔,分别于术后3d、7d、14d分批处死大鼠,组织经HE染色进行观察和测量分析。结果:术后3d,冠髓和近根管口处根髓坏死,根尖周区出现炎症细胞;术后7d,根髓坏死继续发展,根尖周区炎症明显;术后14d,根髓几乎完全坏死,根尖周区见牙槽骨吸收。组织学测量发现,术后3d,约35.18%的牙髓发生坏死;术后14d牙髓坏死达92.23%。根尖区破坏的水平长度和垂直长度随炎症进展而增加,术后7~14d发展速度最快。结论:大鼠磨牙开髓后口髂蔚群可诱导牙髓后,口腔菌群可诱导牙髓炎.炎症随诱导时间延长而加重,最后形成根尖周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破骨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骨保护素(OPG)在根尖周囊肿及根尖周肉芽肿中的表达水平,探讨RANKL和OPG在不同根尖周疾病周围骨质破坏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根尖周囊肿组织20例为囊肿组,根尖周肉芽肿组织20例为肉芽肿组,正常牙的牙周膜组织2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RANKL和OPG在根尖周囊肿、根尖周肉芽肿和正常牙周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结果在囊肿组、肉芽肿组、对照组中,RANKL的表达分别为75.00±7.54、68.40±6.74和29.40±2.46,OPG的表达分别为38.10±7.09、47.65±13.85和58.60±5.88,3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囊肿组中RANKL与OPG呈负相关关系(r=-0.56,P=0.01),肉芽肿组和对照组中RANKL和OPG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RANKL与OPG参与了根尖周病变引起的骨吸收过程。在根尖周病变中,RANKL和OPG的表达失调,RANKL增加而OPG减少,骨吸收活跃,导致溶骨性病变。根尖周囊肿的骨吸收活动较根尖周肉芽肿更活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慢性根尖周炎病损组织和健康牙周膜组织中miR-146a-5p的相对表达水平,探讨miR-146a-5p在慢性根尖周炎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6例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患牙的根尖周组织作为病例组,8例因正畸拔除的健康牙的牙周膜作为对照组,采用HE染色检测样本的炎症浸润程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RT-PCR)检测miR-146a-5p的表达。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E染色结果可见对照组中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病损组织中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RT-PCR实验结果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均有miR-146a-5p的表达,且miR-146a-5p在慢性根尖周炎病损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牙周膜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146a-5p与慢性根尖周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 SCF)在人慢性根尖周炎病变组织中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s, FBs)、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 ECs)及巨噬细胞(macrophages, m )上的表达,探讨SCF阳性的FBs、ECs及m 在人慢性根尖周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共收集50例根尖周组织标本,其中根尖周肉芽肿组15例,根尖周囊肿组15例,正常对照组20例。组织标本经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制作连续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标本的组织学变化;经免疫荧光双染色(double immunofluorescence, DIF),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SCF在根尖周组织FBs、ECs及m 上表达的情况。结果:DIF结果显示,两组慢性根尖周炎组织中的CD334-SCF双阳性FBs、CD31-SCF双阳性ECs及CD14-SCF双阳性m 密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根尖周囊肿组与根尖周肉芽肿组的CD334-SCF双阳性FBs及CD31-SCF双阳性ECs密度无显著性差异;根尖周肉芽肿组CD14-SCF双阳性m 密度明显高于根尖周囊肿组(P<0.01)。结论:结果提示CD334-SCF双阳性FBs、CD31-SCF双阳性ECs及CD14-SCF双阳性m 与慢性根尖周炎的发生、发展及致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大鼠根尖周炎的细胞组成及其对药物治疗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诱发性大鼠根尖周炎活动期的细胞组成变化规律及替硝唑的治疗机制。方法 :将 14只大鼠随机分成2组。A、B两组各 7只 ,每只暴露 2颗受试牙牙髓 ,A组于术后每天腹腔注射 0 4%替硝唑液 (5 0mg/kg) ,B组注射生理盐水直至处死。分别于术后 0、3、7、14天处死作根尖周组织学观察。结果 :B组根尖周炎症组织中中性多形核白细胞 (PMNs)在活动期始终是最优势的炎症细胞 ,成纤维细胞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炎症的程度 ;A组在 3天、7天时的根尖周炎症、炎症细胞浸润和骨破坏程度均较B组轻。结论 :PMNs和成纤维细胞密度是评价根尖周炎症程度的两个重要方面 ;替硝唑通过抑制厌氧菌生长、PMNs炎性浸润 ,从而控制炎症反应和骨破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Th17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维A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进行检测,以阐明Th17细胞在人慢性根尖周病损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经根尖手术切除的根尖囊肿18例,根尖肉芽肿22例作为实验组。收集埋伏阻生智牙拔除时需凿骨患者的健康牙槽骨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样本中RORγT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同时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17的蛋白表达水平。根据病变类型 (根尖肉芽肿、根尖囊肿、正常对照组) 和炎症浸润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正常对照组),分析RORγT和IL-17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ORγT表达于所有根尖周炎病损组织中,并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正常对照组中未检测到RORγT的表达;RORγT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炎症细胞浸润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RORγT和IL-17的蛋白表达水平在根尖肉芽肿(r=0.935,P<0.05)和根尖囊肿(r=0.803,P<0.05)中呈正相关。结论:RORγT在根尖肉芽肿和根尖囊肿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表明Th17细胞可能存在于根尖周病变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激光在根管内照射后对根尖周组织的作用.方法:选3只小型猪,全麻下将乳前磨牙开髓、抽髓,根管扩大后,激光照射30秒,做常规根管充填.对照组为常规根管充填.1天、3天、7天和15天后观察根尖周组织的变化.结果:激光照射后1天,根周膜血管充血、轻度炎症,对照组只有根尖周膜充血.激光组组织反应比对照组稍重.激光照射后3天和7天,少数病例根周组织有轻度的刺激与对照组的病理表现相近.激光照射后15天部分标本根周膜正常,部分标本有轻度炎症反应,与对照组结果基本相似.结论:本激光照射条件对根尖周组织没有明显损伤作用,可供临床应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激光在根管内照射后对根尖周组织的作用。方法:选3只小型猪,全麻下将乳前磨牙开髓、抽髓、根管扩大后,激光照射30秒,做常规根管充填。对照组为常规根管充填。1天、3天、7天和15天后观察根尖周组织的变化。结果:激光照射后1天,根周膜血管充血、轻度炎症,对照组只有根尖周膜充血。激光组织反应比对照组稍重。激光照射后3天和7天,少数病例根周组织有轻度的刺激与对照组的病理表现相近。激光照射后15天部分标本根周膜正常,部分标本有轻度炎症反应,与对照组结果基本相似。结论:本激光照射条件对根尖周组织没有明显损伤作用,可供临床应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磁珠分离细胞STRO-1+的DPSC、EMSC中HNK-1、Nestin的表达,进一步了解DPSC的表型特点及与EMSC的相关性,为今后研究提供较为纯化的细胞来源。 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磁珠分离法获得DPSC、EMSC,间接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抗原HNK-1、Nestin的表达。 结果 磁珠分离前后进行细胞计数,大约有5%的DPSC为 STRO-1+的细胞,大约有1%的EMSC为STRO-1+的细胞;STRO-1+的DPSC免疫荧光检测同时表达HNK-1(++)、Nestin(+),STRO-1+的EMSC免疫荧光检测显示也同时表达HNK-1(++)、Nestin(++)。 结论 免疫磁珠分离法获得STRO-1+阳性的DPSC共表达EMSC的标记HNK-1和Nestin,进一步说明二者作为间充质来源的干细胞,细胞表型具有继承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