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胃病患者口腔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Hp),并分析胃病患者牙周状况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依据特异的尿素酶C基因和cag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65例慢性胃病患者不同牙位龈上和龈下菌斑中的Hp。结果:65例慢性胃病患者胃黏膜标本中,PCR检测阳性标本58例(89.3%),龈下菌斑Hp阳性率(47.7%),高于龈上菌斑中的Hp阳性率(26.2%)。牙周袋深度(PD)≥4mm部位菌斑中Hp检出率显著高于PD〈4mm的部位(P〈0.05)。结论:口腔Hp是慢性胃病患者Hp感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牙菌斑和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联合治疗对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98例牙菌斑标本Hp-PCR检测阳性患者进行分组治疗:胃镜检查无胃病的ROU患者(A组)仅接受针对ROU的治疗;伴有胃病的患者随机分成B、C组,B组接受抗Hp治疗,C组在清除牙菌斑的同时接受A、B组的联合治疗。观察根除Hp对口腔溃疡疗效及复发的影响。结果:198例ROU中,130例(65.66%)患有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对口腔溃疡和胃病的疗效以及Hp的清除效果均以C组最佳(P<0.05),C组ROU的复发率明显低于A、B组(P<0.01)。结论:牙菌斑和胃粘膜联合治疗Hp可以提高ROU的疗效,减少其复发;ROU的发病可能与Hp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口腔卫生教育对牙周参数和幽门螺杆菌(Hp)在牙菌斑中分布的影响。方法 自愿受检人群进行口腔健康教育,统一指导漱口、刷牙并口腔洁治,抽样观察牙周参数和菌斑Hp阳性率的变化。结果 口腔健康教育后,牙周参数和Hp阳性率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其效果以洁治教育后最为显著(P<0.001),但正确的刷牙是保持口腔卫生最基本的方法。结论 进行口腔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减少口腔疾病,对减小胃病的发病与复发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用PCR技术同时检测牙菌斑、唾液及胃粘膜中的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同时测定牙菌斑、唾液及胃粘膜中幽门螺杆菌(Hp)以了解口腔中Hp的状态及其与胃粘膜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技术同时测定牙菌斑、唾液及胃粘膜中的幽门螺杆菌。结果:47例胃粘膜Hp阳性的胃窦炎患者中17例(36.2%)牙菌斑中检出Hp;31例(65.9%)唾液标本Hp阳性。而13例胃粘膜Hp阴性者中仍有2例牙菌斑中检出的Hp,1例呼液中检出Hp。胃粘膜Hp阳性和阴性者之间牙菌斑及唾液Hp检出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口腔中的Hp可能与胃粘膜中的Hp存在着一定的病因学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胃病患者下颌阻知智齿拔除术后干槽症的发生率,从而间接探讨胃病与干槽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我院门诊拔除下颌阻生智齿患者分为胃病组与非胃病组,分别观察其干槽症发生情况,并对胃病患者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前后干槽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胃病组干槽症发生率为30.26%,明显高于非胃病组7.50%(P<0.01),胃病患者治疗干槽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干槽症的发生可能与胃病有关。  相似文献   

6.
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的关系。方法:选择无牙周疾病和全身疾病(上消化道疾病除外)的受试者50例.在胃镜检查或呼气试验前进行口臭测试及口腔相关指标检查,然后进行胃镜活检和呼气试验检测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使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例受试者经鼻测法测试有口臭28例,无口臭22例。各项牙周指标表明,受试者均牙周健康。χ^2检验表明,有、无口臭的受试者中,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分别为57.1%和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方程中唯一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可能与牙周健康者的口臭有关。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在干槽症发病中的意义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干槽症(D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20例DS患者拔牙窝和对侧相应部位牙齿龈下菌班的Hp-PCR检测了解Hp感染情况;并分组治疗观察抗幽门螺杆菌(抗(Hp)治疗DS的效果。结果:20例DS患者中有19例(95.0%)拔牙窝Hp-PCR检测阳性,其对侧相应部位牙菌斑阳性率亦高达65.0%,分组治疗结果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Hp可能与DS发病有关,其致病机理的研究尚待深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明确牙周基础治疗与口腔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 ,Hp)存在的关系。分析胃Hp与口腔Hp的基因型 ,以明确胃与口腔的Hp是否具有同源性。 方法 :选择 5 6例有慢性中度牙周炎且胃镜活检Hp感染阳性患者分为 2组。提取所有口腔样本中的DNA ,PCR扩增 ,比较药物治疗组与药物治疗加牙周基础治疗组治疗前后 2组口腔Hp检出率的差别。对比分析其中 5位患者和 1位家属胃和口腔PCR产物的序列。结果 :2组患者不同的治疗后口腔Hp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别 ( 3 .0 %vs 2 6.1% ,P <0 .0 5 )。胃和口腔Hp的序列相比较 ,相同者 1例 ,可能相同者 1例 ,有 1~ 4个碱基不同者 2例。 1例患者及其家属口腔中均检出Hp ,两者的序列有 3个不同。 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有助于口腔Hp的根除。口腔中有可能同时存在多个Hp菌株 ,口腔Hp与胃Hp感染的复发或再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9.
不同牙周状况龈下菌斑中福赛斯坦纳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牙周健康者和慢性牙周炎病人龈下菌斑中福赛斯坦纳菌的分布情况,探讨该菌与不同牙周状况的关系。方法:收集111例牙周健康者、108例慢性牙周炎病人,病变位点和健康位点共327个龈下菌斑,采用16S rRNA PCR方法检测福赛斯坦纳菌的分布。结果:牙周炎病人病变位点福赛斯坦纳菌检出率为56.5%,显著高于牙周健康者(10.8%,P〈0.001)。慢性牙周炎病人健康位点福赛斯坦纳菌检出率为3.7%,显著低于病变位点(P〈0.001),牙周健康者该菌的检出率比牙周炎健康位点高(P〈0.05)。结论:龈下菌斑中福赛斯坦纳菌的存在与牙周炎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早产与足月产母体牙周状况及龈沟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探讨牙周感染与早产之间的关系。方法:以28例先兆早产孕妇和22例足月先兆临产孕妇为研究对象,在产前进行牙周检查(记录牙龈指数、牙周袋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和龈沟出血指数),采集龈沟液样本,记录龈沟液量,并采用ELISA对龈沟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进行检测。结果:①各牙周参数早产组均明显高于足月组(P〈0.01),同时早产组牙周炎患病率比足月组高(P〈0.01)。②龈沟液中TNF—α检出率早产组为67.85%,浓度范围为36.32—59.80pg/ml;足月组检出率为27.27%。③龈沟液量早产组明显高于足月组(P〈0.01)。④经相关性分析,早产组中牙周袋探诊深度、龈沟液量均与临产孕周呈负相关。结论:牙周感染可能和早产有联系。  相似文献   

11.
口腔卫生状况与慢性胃炎关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初步探讨口腔卫生情况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对半岛地区城乡2945名中老年人的口腔卫生状况进行并抽样测定软垢指数(DI)、牙石指数(CI)、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和牙周病指数(PDI),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菌斑中幽门螺杆菌(Hp),通过胃镜检查慢性胃炎发病情况。结果:慢性胃炎组与对照组间各指数检测结果差别显著(P〈0.01);两组菌斑Hp阳性率分别为81.1%和37  相似文献   

12.
口腔幽门螺杆菌对胃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明确口腔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对胃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 10 2例有上腹部症状、并经全口牙周检查有不同程度牙周炎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 ,每例均取口腔标本进行Hp检测。用二氧化硅微粒法提取所有样本中的DNA ,引物选用尿素酶C基因和CagA基因进行PCR扩增。结果 胃Hp阳性组的口腔Hp检出率 (n =5 8,4 3.1% )高于胃Hp阴性组(n =4 4 ,2 2 .7%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5 8例胃Hp阳性患者经药物治疗后 4周进行胃Hp的复查 ,其中口腔Hp阳性者的胃Hp根除率 (6 4 0 % ,16 / 2 5 )低于口腔Hp阴性者 (72 .7% ,2 4 / 33) ;治疗后 1年 ,口腔Hp阳性者的胃Hp根除率 (36 .0 % )与Hp阴性者的根除率 (6 3.6 % )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胃Hp的根除率受口腔Hp存在的影响 ;口腔Hp阳性者的胃Hp根除率显著低于口腔Hp阴性者根除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胃肠道疾病和口腔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尿素(14C)呼气试验检测11788例体检者,第1组5410例胃肠道疾病组,第2组4312例口腔疾病组,第3组2066例健康组,分别比较Hp感染率,观察其相关性。结果:在11788例中胃Hp感染率为58.53%,第1组和第2组中Hp感染率均高于第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p感染与胃肠道疾病和口腔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牙周基础治疗与口腔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存在的关系。分析胃Hp与口腔Hp的基因型,以明确胃与口腔的Hp是否具有同源性。方法:选择胃Hp阳性并伴菌斑Hp阳性患者(6例)的胃黏膜、菌斑样本共10份(胃黏膜4份,菌斑6份)。对比分析其中5位患者和1位家属胃和口腔PCR产物的序列。结果:胃和口腔Hp的序列相比较,相同者1例,可能相同者1例,有1~4个碱基不同者2例。1例患者及其家属口腔中均检出Hp,两者的序列有3个不同。结论:口腔中有可能同时存在多个Hp菌株,口腔Hp与胃黏膜Hp基因型相同或基本相同,口腔Hp与胃Hp感染的复发或再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与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的常见致病菌。牙周炎患者牙周袋内的低氧环境利于Hp的定植,并会随唾液的吞咽进入胃内,使牙周炎患者成为胃Hp感染的“易感人群”,增加胃Hp感染的概率;同时胃Hp可能通过胃食管返流的途径进入口腔,增加牙周炎发生、发展的风险。有学者认为,牙周基础治疗可使胃Hp感染率显著下降,对消化道疾病及牙周炎的防治产生积极的作用。文章就胃Hp与牙周炎的相关关系及二者之间相关关系发生的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高压氧对口腔牙菌斑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寻找一种较为理想的根除口腔幽门螺杆菌(Hp)的方法。方法:将120例口腔牙菌斑Hp-PCR检测阳性的Ⅱ度牙周炎患者分为A、B、C、D4组,治疗1、3、6月后分别对所有患者牙周参数和龈下菌斑进行Hp-PCR检测并比较检测结果。结果:4组Hp阳性率分别为96.7%、80.0%、73.3%和0,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D组最低(P<0.05)。结论:高压氧对口腔Hp有明显抑制或杀灭作用,高压氧配合治疗,有助于口腔Hp的根除和与Hp有关的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口臭与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胃肠道疾病及口腔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9280例健康体检者,第1组2876例有胃肠道疾病无口腔疾病组,第2组2615例有胃肠道疾病有口腔疾病组,第3组1210例有口腔疾病无胃肠道疾病组,第4组2579例无胃肠道疾病无口腔疾病组,分别比较口臭的发生率与胃Hp阳性检出率,口臭者记录失眠、便秘等生活习惯。研究其相关性。结果:在9280例中口臭阳性率为9.84%,胃Hp感染阳性率为47.83%;口臭者913例中胃Hp感染阳性率为65.52%,口臭阳性率与胃Hp感染阳性率、胃肠道疾病和口腔疾病相关,且第1、2、3组口臭和胃Hp阳性检出率均高于第4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第1组与第2组差异无显著性。口臭者中失眠、便秘发生率分别为41.52%、33.57%。结论:口臭与Hp感染、胃肠道疾病和口腔疾病密切相关,Hp与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Hp与口腔疾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口臭者失眠、便秘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口腔内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内Hp感染以及与牙周炎的关系. 方法 通过13 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法和幽门螺杆菌唾液测试法对120例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进行胃内和口腔内Hp的检测,并对患者进行牙周检查,分析口腔Hp感染与胃Hp感染的关系以及与牙周炎的关系. 结果 120例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中,胃Hp阳性患者口腔Hp的阳性率为87. 7%,胃Hp阴性患者口腔Hp的阳性率为42. 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7. 715,P<0. 001);牙周正常者、轻度牙周炎患者、中度牙周炎患者和重度牙周炎患者中口腔Hp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45. 5%、55. 3%、81. 5%和82.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1. 711,P<0. 01). 结论 口腔Hp感染与胃Hp感染密切相关,可能是胃Hp感染的来源;口腔Hp感染也与牙周炎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Until recently,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directed towards the role the toothbrush may play in human health, even though a report of toothbrush as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the infection appeared in 1920. It is common knowledge that the human mouth harbours a wide variety of microorganisms, some of which, at any given time, can be assumed to be potential pathogens. This was not known when toothbrushes were originally designed, yet the common toothbrush has been used in basically the same form for about 200 years. In today's world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 and altera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toothbrush as a source of potential pathogens. Given the fact that very often people will traumatize themselves with their toothbrush, this trauma may become a potential portal of entry for organisms. In this article, we have attempted t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toothbrush disinfection, given tips on home toothbrush care and hope to motivate the dentists to educate the patients on the importance of toothbrush disinf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