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导致黄疸的新生儿进行早期干预的可行性。方法运用酶动力法对新生儿脐血行 G-6-PD 活性测定,运用化学法对黄疸患儿进行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测定,运用荧光免疫法对黄疸患儿进行同型半胱氨酸(Hcy)测定,对 G-6-PD 缺乏患儿进行早期口服苯巴比妥及肌肉注射维生素 E,对早期出现黄疸者,则给予清蛋白或光照等干预治疗,预防并纠正贫血;同时以未经干预的 G-6-PD 缺乏患儿195例作为对照组并进行相关数据比较。结果干预组的656例 G-6-PD 缺乏患儿中,出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者530例,黄疸发生率80.8%,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者139例,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21.2%。对照组的195例 G-6-PD 缺乏患儿中,出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者190例,黄疸发生率97.4%,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者159例,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81.5%。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 Hcy平均浓度为11.2μmol/L,与对照组(29.6μmol/L)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 G-6-PD 缺乏患儿进行科学、系统的早期干预,能有效减轻患儿黄疸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脐血胆红素与早期新生儿黄疸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该院185例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为黄疸组85例,非黄疸组100例,分别检测脐血胆红素水平及其与新生儿黄疸、需光疗的情况;检测黄疸儿72h血清胆红素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黄疸组脐血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高于非黄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脐血胆红素水平的增高,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也增加(P0.01);且需光疗病例增多(P0.01)。黄疸儿72h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并未随脐血胆红素水平增高而增加(P0.05)。结论脐血胆红素水平可用于预测早期新生儿黄疸。动态监测早期黄疸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对患儿诊治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0):1782-1783
目的探讨脐血胆红素联合经皮胆红素测定早期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评估其在早期新生儿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5月本院19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采集新生儿脐静脉血进行胆红素浓度测定,并在新生儿出生后24、48及72 h,分别进行经皮胆红素测定。获取检测结果后,根据胆红素水平分为非高胆红素组152例患者,高胆红素组38例患者。对两组患者的测定结果及黄疸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评定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新生儿生后72h内经皮胆红素日均值、日差值及脐血总胆红素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儿黄疸发生率与脐血总胆红素浓度呈正相关,胆红素水平为60.1~80.0μmol/L时,黄疸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0~20.0、20.1~40.0、40.1~60组)(P0.05);脐血总胆红素浓度为60.1~80.0μmol/L时,阳性、阴性预测值及特异度均高于其他三组(P0.05)。经皮胆红素测定联合脐血胆红素对早期新生儿黄疸的预测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脐血甲胎蛋白与胆红素检测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新生儿120例,依据新生儿患高胆红素血症与否分为观察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与对照组(健康新生儿),每组60例。分别检测两组脐血中甲胎蛋白水平及胆红素水平,并分析脐血甲胎蛋白及胆红素水平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脐血甲胎蛋白水平以及总胆红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P 0. 05);新生儿脐血甲胎蛋白的特异性高于总胆红素的特异性,而敏感度低于总胆红素的敏感度,甲胎蛋白的最优临界值是50. 41 mg/L,而总胆红素的最优临界值是41. 25μmol/L;观察组新生儿出生3 d时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252. 96±26. 14)μmol/L;新生儿出生时脐血甲胎蛋白和出生3 d时的血清总胆红素两者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 512,P=0. 036);出生时脐血总胆红素和出生3 d时的血清总胆红素两者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 652,P=0. 003);新生儿出生时脐血甲胎蛋白与出生时脐血总胆红素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 468,P=0. 048)。结论新生儿脐血中甲胎蛋白及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上升,两者均可作为临床中新生儿是否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辅助诊断指标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在本院住院的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1091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因不明黄疸占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病因的第一位(59.62%),其次是新生儿溶血病(14.99%)和败血症(13.82%);不同病因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F=5.766,P=0.45);胆红素脑病病因构成比中原因不明占57.650A;血清总胆红素超过599μmol/L,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显著增加。【结论】原因不明黄疸占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病因的第一位,原因不明的黄疸可能是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研究的重点;血清总胆红素超过599μmol/L时,建议积极换血治疗。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与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1992年1月至2001年12月收治资料完整的1360例高胆红素血症病例按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胆红素血症病例占同期住院病例42.7%,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依次是:围产期因素30.9%,新生儿溶血病19.6%,感染16.1%,母乳性黄疸16.0%,其他因素4.1%。结论:高胆红素血症占住院新生儿病例数较20世纪80年代有所下降,围产因素仍为发病的首要原因,预防和改变这些因素有可能会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脐血胆红素,皮测胆红素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本文通过脐血胆红素浓度测定与经皮测胆红素值,探讨两种方法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以达到早期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预防核黄疸的目的。1对象及方法1.1研究对象:1995年10月~1996年6月在我院出生,胎龄37~42周,母亲无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的新生儿204例作为研究对象。1.2方法:(1)新生儿娩出后即采集脐静脉血2ml,用美国IL公司Monarch15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脐血胆红素值。(2)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内采用日本产经皮胆红素测定仪101型在其前额眉;司测定胆红素读数。(3)对脐血总胆红素≥30…  相似文献   

8.
何冬卉 《全科护理》2012,(5):402-403
[目的]探讨抚触对母婴同室早期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方法]将母婴同室的95例足月早期新生儿黄疸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每日给新生儿沐浴后进行全身抚触10min~15min,对照组予常规沐浴,按需哺乳。每日检测两组新生儿的血总胆红素(TCB)值,比较两组新生儿黄疸高峰期TCB值。[结果]观察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因高胆红素血症转新生儿科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给予新生儿抚触等护理干预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信号改变与高胆红素血症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432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TSB)≥342μmol/L)]在黄疸高峰期后接受头部MRI检查,根据TSB峰值将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分为轻度组(342~427.5μmol/L),中度组(427.5~513μmol/L)和重度组(≥513μmol/L),分析MRI T1WI苍白球高信号阳性率与TSB水平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32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338例苍白球T1WI呈对称性高信号改变(78.2%),重度组阳性率最高(94.4%,34/36),中度组和轻度组阳性率分别为80.5%(95/118),75.2%(209/278),黄疸程度与苍白球信号改变有密切关系(X2=7.438,P=0.024);早期新生儿组苍白球信号改变(82.5%,222/269)明显高于晚期新生儿组(71.2%,116/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97,P〈0.01)。【结论】MRI T1WI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与高胆红素血症的严重程度及日龄密切相关,是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的重要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缺氧与高胆红素血症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2001年12月至2006年12月196例新生儿窒息缺氧中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及变化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分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采用微量血胆红素测定方法。结果 两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42.2%(54/128)与17.6%(12/68)(x^2=9.98,P=0.002);两组新生儿窒息缺氧中血清胆红素最高值分别为(12.78±4.68)mg/dl与(9.19±3.80)mg/dl(P=0.001);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及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与新生儿窒息缺氧程度呈负相关(P=0.001)。结论 新生儿重度窒息缺氧其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及血清胆红素值明显低于轻度窒息儿。  相似文献   

11.
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现象,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及巩膜发黄,某些重症黄疸,能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甚至可以危及患儿生命。根据血清胆红素浓度及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后者又称为高胆红素血症。临床报道有20%~30%的新生儿会出现可见性黄疸。近年来,由于母乳喂养的推广及其他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我院自儿科住院部成立两年以来,采用经皮测胆仪(TCB)对新生儿黄疸进行动态监测,有利于早期发现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更好的对患病新生儿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2.
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目的 :探讨抚触能否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方法 :新生儿出生满 2 4h后连续 5d行新生儿抚触及皮测黄疸指数 ,并观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第 2日至第 6日抚触组新生儿皮测黄疸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者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抚触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尽管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原因比较复杂 ,但抚触有明显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使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的使用更加有效、合理。方法对早期新生儿黄疸进行动态观察,黄疸明显的新生儿,被随机分成应用酶诱导剂组与未用酶诱导剂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黄疸出现较旱,TCB≥8,于3d内应用酶诱导剂组的新生儿,与对照组比较,其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发生率较低(P〈0.05),其中早产儿在该阶段发病的较多。两组在其他药物的使用和光疗所需时间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黄疸出现较晚,3~4d后TCB≥8,此时开始应用酶诱导剂组的新生儿,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在其他药物的使用和光疗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酶诱导剂对较旱出现黄疸的早产儿、新生儿,有可能减少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对出生3d后才出现明显黄疸的新生儿,即使加用酶诱导剂也不能减少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发生。酶诱导剂适用于较旱出现明显黄疸的早产儿、新生儿。  相似文献   

14.
早期抚触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运霞  余慕雪  尹仲娇 《全科护理》2009,7(27):2457-2457
[目的]探讨早期抚触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干预组50例,对照组与干预纽在常规预防的同时,干预组增加抚触。[结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干预组发生率为34%,对照组发生率为58%,干预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早期抚触对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5.
抚触配合穴位按摩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红  魏家珏  赵来珍  徐来 《护理研究》2004,18(17):1542-1544
[目的 ]探讨抚触配合穴位按摩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 [方法 ]选取足月分娩新生儿 2 10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抚触组和穴位按摩抚触组各 70例。对照组予以新生儿常规护理 ,抚触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传统正规的标准抚触方法 ;穴位按摩抚触组除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外 ,将穴位按摩手法融入标准抚触方法中进行按摩 ,观察并记录新生儿出生后 7d内的经皮胆红素变化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 [结果 ]在降低黄疸指数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方面 ,穴位按摩抚触组与抚触组有统计学意义(P <0 .0 1) ,抚触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结论 ]抚触有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作用 ,抚触配合穴位按摩效果更优于单纯抚触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内毒素水平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新生儿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几120例作为研究组及健康新生儿11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与内毒素水平。结果研究组患儿的内毒素水平为(0.45±0.12)EU/mL,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内毒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浓度与内毒素水平存在正相关(r=0.215,P〈0.05),对照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浓度与内毒素水平无相关性(r=1.013,P〈0.05)。结论新生儿内毒素水平与高胆红素血症存在一定相关性,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心肌酶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后对64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治疗组),43例正常新生儿进行肝功能和心肌酶谱检测。结果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治疗前心肌酶与对照组心肌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酶的升高与黄疸程度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心肌酶与对照组心肌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心肌酶升高,且与黄疸程度相关,随着高胆红素血症的治愈心肌酶逐渐降至正常,心肌酶可作为高胆红素血症时的监测指标,但不一定造成患儿心肌细胞的不可逆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益生菌预防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及对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出生的足月新生儿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母乳喂养,观察组在母乳喂养基础上加服益生菌。比较两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大便频率、胆红素峰值、黄疸持续时间和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情况。结果:日龄5 d时,两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较日龄1 d时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便频率高于对照组,胆红素峰值低于对照组,黄疸持续时间、胎便排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可加快足月新生儿胎便排出,缩短黄疸持续时间,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利于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水疗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将400例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水疗组与对照组各200例,对水疗组新生儿于出生后24h~30d连续水疗,1次/d,15min/次。对照组单纯沐浴,于生后24h及第5,10,30天比较2组新生儿的胎便初排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指数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情况。结果水疗组新生儿胎便初排时间,胎粪转黄时间较对照组显著提前(P〈0.01);生后第5,10,30天黄疸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水疗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水疗可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预防核黄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苯巴比妥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苯巴比妥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方法:以出生后1天内住院的180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预防组于生后24小时内给予苯巴比妥5mg(kg.d),每日2次口服,疗程3天,对照组不同苯巴比妥,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测定胆红素,比较两组胆红素的变化。结果:预防组总红素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预防组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为2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8.9%(P<0.01)。结论:生后预防口服苯巴比妥可降低新生儿胆红素浓度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