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QRS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及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随意选用4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将患者起搏时QRS时限133m s的分为A组(n=28);起搏时QRS时限≥133m s的分为B组(n=16),测量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QRS时限、血浆心钠肽(BNP)、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的变化。结果术后即刻测两组QRS时限、BNP值和心脏超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QRS时限、LVDd、BNP,B组明显高于A组,而EF、SV、CO,B组明显低于A组。结论右室流入道起搏部位QRS时限和心功能密切相关。QRS时限越宽,心功能纠正就越不明显或心衰进一步加重;反之,QRS时限越窄,心功能改善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例,均行双心室起搏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A、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及心电图指标(QRS宽波、P-R间期)、6 min步行距离。结果: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A、左房内径低于术前,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QRS宽波、P-R间期短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6 min步行距离长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缩短心电图QRS宽波、P-R间期时限,提高患者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的起搏QRS波时限与N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及左心功能间的关系。方法:将90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根据起搏的不同QRS波时限分成3组,即180 ms组。对3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血浆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化与基线作比较,并进行多因素分析;以QRS波时限为自变量,术后3个月NT-proBNP、EF、LVEDD与术前的差值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起搏QRS波0.05);160~180 ms组患者术后1、3个月,其EF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3个月的NT-proBNP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0.001);术后1个月的LVEDD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3个月的LVEDD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80 ms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NT-proBNP、EF、LVEDD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患者术后3个月的血浆NT-proBNP、EF、LVEDD水平与术前的差值与其QRS波时限密切相关(P均<0.001)。结论:过宽的起搏QRS波时限是起搏患者心功能恶化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三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D)功能,探索通过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CRT)的效果,并评价该方式下右心室的收缩功能。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随机分成单左心室起搏组和双心室起搏组,各15例。植入起搏器后优化两组起搏参数,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房室间期(AVD)、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二尖瓣反流面积(MRA)、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占心动周期的比例(LVFT/RR)、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前间隔与后壁收缩期轴向应变达峰时间差(SPWMD)的差异,评估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与传统双心室起搏的疗效,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右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结果:与术前相比,单左心室起搏组与双心室起搏组患者术后12个月LVEF、TAPSE、LVFT/RR均增大,AVD、QRS时限、LVEDD、MRA、IVMD、SPWMD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双心室起搏组相比,术后单左心室起搏组AVD、TAPSE、LVFT/RR增大(P0.01);QRS时限、程控优化时间缩短(P0.01);起搏器电池预估寿命延长(P0.01);MRA减小(P0.05)。结论:RAAVD单左心室起搏与传统双心室起搏均可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前者在延长左心室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QRS间期及改善右心室收缩功能方面优于后者,且能缩短程控优化时间、延长起搏器电池寿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需行心脏起搏器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RVS组与RVA组。RVS组右心室起搏部位为右室间隔部,RVA组右心室起搏部位为右室心尖部。观察及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的QRS波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 min步行试验的变化。结果:RVA组治疗后6、12个月的QRS波时限较同期的RVS组长;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RVS组的LVEF、CO、CI、6MWT较RVA组高,LVEDd较RVA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右心室起搏部位为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较右心室起搏部位为右室心尖部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灌注状况对左心功能和结构改变的长期影响。方法:43例AMI患者急诊PCI术后1周内行实时心肌声学造影(MCE),根据造影剂充盈强度分为灌注正常(14例)、灌注稀疏(18例)、灌注缺损(11例)组。随访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比较组间及组内不同时段LVEF、LVIDD的变化。结果:术后1周时,灌注缺损组LVEF明显低于另两组(P<0.05),LVIDD3组间无明显差异;而术后6个月、12个月时,灌注缺损组LVIDD明显大于另外两组(P<0.05)。与术后1周比较,灌注缺损组LVEF术后12个月时明显下降(P<0.05),LVIDD术后6个月、12个月时明显增大(P<0.05)。结论:AMI患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较差时,其左心收缩功能减弱、左室内径变大;早期行MCE检测有利于对其长期左心收缩功能改变及左室重构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综合分析慢性心衰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素前体水平(NT-proBNP)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61例有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检测,分析NT-proBNP与心脏结构、功能、房颤、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及QRS波时限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血浆NT-proBNP水平与心功能、年龄、BMI、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等因素有关,而与性别、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QRS波时限、有无房颤无相关性。结论:慢性心衰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年龄、BMI、LVDs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重组人脑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对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封堵术后的心脏重塑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ASD合并中重度PAH患者封堵成功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rhBNP组(28例)和对照组(32例),rhBNP组在动脉导管封堵术后即刻静脉应用rhBNP48小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48小时及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右心室内径及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rhBNP组和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和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右心室内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上升趋势,两组右心室内径有下降趋势,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不同时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客积和左心室射血分数上升和右心室内径下降趋势有所不同,rhBNP组较对照组上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差异更明显.结论 静脉滴注rhBNP可在ASD封堵术后进一步缓解心室重塑,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连续性护理在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CRT-D)治疗扩张性心肌病(DCM)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1例接受CRT-D治疗的DCM伴恶性心律失常病例纳入研究,将其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连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QRS波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不同步指数]、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生存质量(WHOQOL-BREF)评分、依从率、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QRS波时限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NYHA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WHOQOL-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依从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接受CRT-D治疗的DCM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连续性护理,可改善治疗效果,促进心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分析并评价ORS时限对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取34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35%的心衰患者,其中QRS时限正常者(A组)20例,QRS延长者(B组)14例,分别行二维及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二维LVEF、左室舒张未内径(LVIDd),三维所测收缩末容积(LVESV)及舒张末容积(LVEDV)、LVEF及校正的16节段不同步指数(Tmsvl6-sd/RR),各组问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A组二维参数LVIDd、LVEF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参数中LVESV、LVEDV、LVEF及Tmsv16-sd/RR.B组略高于A组,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定量评价整体左室收缩的同步性,QRS时限的长短对左室各节段机械收缩的同步性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西安市第四医院2017年1-12月(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前)和2018年1-12月(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后)收治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AMI患者共160例,将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前收治的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后收治的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救护时间、抢救成功率及术后6个月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分诊评估耗时、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给抗凝药时间及PCI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减少(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P0.05);两组术后6个月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可为AMI患者救治争取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利于术后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3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分为RVA起搏(RVA组)32例及RVS起搏(RVS组)31例。观察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心电图QRS波宽度和形态;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血清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术前两组QRS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QRS间期,两组都有所增加,但RVA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间期显著长于RVS组[(0.18±0.03)vs(0.14±0.01)s,P<0.05];术前两组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NT-proBNP水平,两组都有所增加,但RVA组较RVS组升高更显著[(286.8±5.2)vs(212.1±6.6)pg/mL,P<0.05];LVEF术前及术后无明显变化。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712,P<0.05),与QRS波呈正相关(r=0.634,P<0.05)。结论:RVA起搏扰乱了双心室电同步,可能恶化了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与RVA起搏比较,RVS起搏有利于保持心肌电活动和机械收缩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冠心病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与心功能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110例冠心病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资料。将QRS波群时限≥110 ms者纳入A组(61例);QRS波群时限110 ms者纳入B组(49例),比较两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影响冠心病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组NYHA心功能Ⅱ级构成比显著低于B组,Ⅳ级构成比显著高于B组(P0.05);且A组LVEF低于B组,血浆NT-proBNP水平高于B组(P0.01)。对所有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其中预后良好83例(75.45%),预后不良27例(24.55%)。预后不良组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QRS波群时限、血浆NT-proBNP水平、是否合并高脂血症、LVEF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55岁、NYHA心功能Ⅳ级、QRS波群时限≥110 ms、NT-proBNP≥300 pg/ml、合并高脂血症、LVEF35%是冠心病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心电图可作为临床筛查冠心病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的首选检查方法,QRS波群可有效反映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状况,可作为评估患者心功能和预后的客观指标;QRS波群时限延长,则表明患者心功能和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黄祖荣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12):1345-1347
目的 比较右心窜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9例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的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OTSP组(15例)和RVAP组(14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以及术后12个月的心电图、心脏彩超EF值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心窒电极导线过三尖瓣后的X线曝光时间、术中各项参数的测试结果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RVOTSP组QRS波时限、左心窒蕈鼍、NYHA心功能分级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均优于RV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血浆脑钠肽水平与术前比较,RVOTS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P组升高(P<0.05).结论 RVOTS起搏较RVA起搏更符合"生理性"起搏的特点,对心功能及心电的不良影响也小于RVA起搏,且安全可靠,能改善患者远期心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6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通过对6例患者的护理实践,认为CRT的护理要点为:充分的术前准备,改善患者心功能,以便更好地耐受手术;术后严密心电监护,及时观察和处理并发症,指导患者坚持进行规范化抗心衰药物治疗,定期随访,优化起搏参数.本组6例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随访3~12个月,心衰症状均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QRS时限明显缩短,左心室内径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探求最有利的永久性右心室起搏部位。方法 54例Ⅱ度Ⅱ型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分为右心室心尖(RVA)组、右心室流出道(RVOT)组、右心室流入道(RVIT)组,分别观察三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QRS间期(QR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差异,并比较三组间术后6个月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三组起搏术后6个月QRSd均显著增加(P<0.01);RVA组起搏术后6个月LVEF、SV、CO均显著降低(P<0.05);RVOT组与RVIT组起搏术后6个月LVEF、SV、CO均无显著变化(P>0.05);三组起搏术后6个月LVESD、LVEDD均无显著变化(P>0.05)。三组间起搏后6个月QRSd有统计学差异,QRSd依次为RVA组>RVOT组>RVIT组(P<0.01);而三组间起搏后6个月LVEF、SV、CO、LVESD、LVEDD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心室流入道起搏QRSd最小,可能是理想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超声血流成像(VFM)技术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患者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征。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132例植入DDD起搏器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起搏部位不同分为四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P组)32例、右心室高位间隔面组(RVSP1组)20例、右心室中位间隔面组(RVSP2组)44例、右心室低位间隔面组(RVSP3组)36例。4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8个月测量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涡流相对于二尖瓣口的横向、纵向位置及圈数、涡流半值面积(S)、涡流直径(D)、最大涡流量、涡流强度以及术后18个月心电图QRS时限等指标。结果 4组中,RVSP2组QRS时限最窄。与术前比较,四组患者18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均无显著变化(P>0.05);RVSP2组患者术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无显著变化(P>0.05),而RVSP1组、RVSP3组以及RVAP组患者NT-pro BNP显著增加(P<0.05)。与术前比较,RVSP2组术后18个月组涡流圈数、最大涡流量、半径区域、涡流直径、涡流强度数值均无变化(P>0.05),而RVSP1组及RVSP2组涡流圈数及涡流直径增大(P<0.05),RVAP组涡流圈数、涡流直径、涡流强度数值增加(P<0.05);术后18个月涡流圈数增加的3组中,以RVAP组增加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患者QRS时限最窄,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变化不明显,为适宜起搏部位选择,VFM为评价起搏器患者术后血流变化及心功能变化提供新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药物治疗后发生心脏结构和功能逆转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4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住院的15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和超声心动图结果的不同反应性,将15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分为左心室逆重构(LVRR)组(27例)和非LVRR组(129例)。记录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病程、收缩压、纽约心脏病学会分级、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时限、N末端脑钠肽前体、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6 min步行试验、服药依从性、6个月再住院率及6个月病死率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LVRR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QRS波时限、服药依从性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LVRR的预测价值。结果LVRR组患者年龄[(54±16)岁vs.(60±12)岁,t=5.899,P=0.021]和QRS波时限[(104±21)ms vs.(122±29)ms,t=10.464,P=0.003]均较非LVRR组显著降低,服药依从性[(6.0±1.0)分vs.(5.3±1.5)分,t=8.962,P=0.002]较非LVRR组显著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QRS波时限[比值比(OR)=0.969,95%置信区间(CI)(0.946,0.993),P=0.011]、服药依从性[OR=1.541,95%CI(1.064,2.230),P=0.022]是心功能恢复正常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QRS波时限[曲线下面积(AUC)=0.721,95%CI(0.619,0.824),P<0.001]、服药依从性[AUC=0.661,95%CI(0.559,0.762),P=0.009]均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LVRR具有预测价值。结论QRS波时限及服药依从性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LVRR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综合分析慢性心衰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素前体水平(NT-proBNP)水平影响因素。方法:对261例有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检测,分析NT-proBNP与心脏结构、功能、房颤(AF)、患者的性别、年龄、BMI及QRS波时限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血浆NT-proBNP水平与心功能、年龄、体重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内径等因素有关,而与性别、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QRS波时限、有无房颤无相关性。单因素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房内径有关,而多因素分析显示两者不独立相关。结论:慢性心衰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年龄、体重指数、左室收缩末内径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PCI后ST段和T波演变与心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电图ST段和T波的演变与左心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收集初发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并完成6个月随访内容的患者50例,PCI术前、术后1h、术后24h内各测一次心电图。按术后1hST段回落是否≥50%和24hT波是否倒置各分为4组。术后1hST段回落≥50%组35例,<50%组15例,术后24hT波倒置组36例,未倒置组14例。随访6个月,分别于1个月和6个月时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功能。结果:1个月时ST段回落≥50%组和T波倒置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Em/Am值分别高于ST段回落<50%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而左心室舒张未期内径(LVD)无明显差异(P>0.05)。6个月时ST段回落≥50%组和T波倒置组LVEF,Em/Am值均高于ST段回落<50%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ST段早期回落≥50%组和T波倒置组LVD值小于ST段回落<50%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梗急诊PCI术后1h内ST段回落和24hT波倒置是反映左心功能恢复良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