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SCT)后多数预后明显改善,但部分效果差。本文对移植前和移植过程相关预后因素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以此为参考改善MM患者SCT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近年来,随着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单抗类药物和免疫治疗等手段的广泛应用,MM患者预后得到极大改善。但仍有部分MM患者预后极差,平均生存不到2年。因此,精准的预后评估及危险度分层对于识别、管理MM高危患者,进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该文就MM相关预后评估体系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3.
大剂量化疗加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能够使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和生存率明显提高,目前已逐渐成为65岁以下初治MM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复发率较高。高危组年轻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有可能治愈MM,由于移植相关死亡率高,尚不能作为MM患者常规治疗手段。非清髓及减低剂量的预处理造血干细胞移植,保留移植物抗骨髓瘤(GVM)效应,与AHSCT联合应用,可能进一步改善MM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近年来,随着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单抗类药物和免疫治疗等手段的广泛应用,MM患者预后得到极大改善。但仍有部分MM患者预后极差,平均生存不到2年。因此,精准的预后评估及危险度分层对于识别、管理MM高危患者,进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该文就MM相关预后评估体系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5.
移植改善了多发性骨髓瘤(MM)预后,但MM依然是目前不可治愈的肿瘤之一。MM移植后的微小残留疾病(MRD)被认为是疾病进展和复发的根源。通过生物因子治疗、靶位治疗、免疫治疗和再次移植治疗等方法维持治疗MRD来提高生存率是目前MM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MRD维持治疗的最佳方案及其对预后的意义还在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6.
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预后极差的一种急性白血病。传统化疗治疗Ph+ALL 的生存率低于10%~20%,同胞相合供者的异基因干细胞移植(allo—SCT)可以使治愈率提高到40%~ 50%。对于不适合传统allo—SCT或无同胞相合供者的年轻患者,可考虑行相合无关供者的干细胞移植,但移植相关死亡率较高;高龄患者可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极少数患者可选择非清髓性干细胞移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吗替尼(imatinib)用于移植前净化或移植后治疗,可以改善自体和allo-SCT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与单独化疗相比,大剂量放化疗后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复发难治的滤泡性淋巴瘤(FL)可以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和整体生存率,但是否能提高首次缓解的FL患者的整体生存率还存在争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是治愈FL的有效方法。初步临床研究表明,降低预处理强度可以降低allo—SCT的移植相关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症指数(HCT-CI)与查尔逊合并症指数(CCI)两种合并症评分系统对预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MM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进行单因素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依据HCT-CI、CCI评分系统对患者合并症进行评分,采用ROC曲线检验比较不同分值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血红蛋白(Hb)、血清肌酐、白蛋白、骨髓浆细胞比例、ISS分期、D-S分期、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LDH)及合并症与预后相关(P<0.05)。 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有无合并症、β2微球蛋白、血肌酐、白蛋白是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 HCT-CI、CCI和两者合并对MM患者预后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 (95%CI)]分别为0.719(0.512~0.827)、0.667(0.513~0.822)、0.743(0.664~0.918)。结论合并症是MM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CT-CI、CCI两种合并症评分系统可较好地评价预后。HCT-CI较CCI更能准确判读预后。重视并积极治疗合并症,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延长生存。  相似文献   

9.
移植改善了多发性骨髓瘤(MM)预后,但MM依然是目前不可治愈的肿瘤之一。MM移植后的微小残留疾病(MRD)被认为是疾病进展和复发的根源。通过生物因子治疗、靶位治疗、免疫治疗和再次移植治疗等方法维持治疗MRD来提高生存率是目前MM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MRD维持治疗的最佳方案及其对预后的意义还在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13~2021年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收治的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生存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IgD型MM患者的病例资料。汇总患者的基线特征、实验室检查及细胞遗传学指标;根据IWMG诊断标准评估疗效;使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P<0.1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25例IgD型MM患者多见于男性,84%的患者年龄低于65岁,λ轻链型占96%;DS分期III期21例(84%),ISS分期III期12例(48%);FISH结果显示22例患者中有17例(77.3%)患者存在细胞遗传学异常,以1q21扩增(63.6%)和IgH重排(40.9%)多见。25例患者均使用含蛋白酶体抑制剂(PIs)的化疗方案,可评价疗效的20例患者总反应率(ORR)达95%,其中完全缓解(CR)率和严格意义CR(sCR)率占50%;移植与未移植组的CR+sCR分别为66.7%和36.4%。中位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分别为46.7月和25.3月;移植组与未移植组的中位PFS分别为46.7月和21.6月(P=0.018)。含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两种新药的VRD方案较之于仅含硼替佐米一种新药的VCD方案可带来更长的OS及PFS。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肌酐升高是影响OS和PFS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IgD型MM是一种少见类型的MM,以λ轻链为主,多见于65岁以下男性,初诊时常合并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PIs等新药的应用可改善IgD型MM的疗效和预后,同时新药时代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仍可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传统的化疗方案以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VAD)为主,近年来以沙利度胺、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方案联合自体移植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对具有高危遗传学异常患者的预后亦有不同改善。在新的化疗方案辈出的情况下,自体移植的时机还需进一步探讨。现就这些治疗方案对移植疗效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预后判定的意义。方法:选取57例新诊断MM患者,在治疗前接受骨髓活检,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骨髓MVD;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43以上。结果:新诊断MM患者的骨髓MVD与疾病国际预后分期(ISS)相关,Ⅲ期〉Ⅱ期〉Ⅰ期(P〈0.01);高MVD者预后显著差于低MVD患者。结论:提示血管新生旺盛的MM患者预后不良;通过测定骨髓MVD可以初步评价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可溶性B细胞成熟抗原(sBCMA)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MM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1例初诊MM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的sBCMA水平,并分析sBCMA水平与MM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初诊MM患者外周血中sBCMA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sBCMA水平与骨髓中浆细胞比例、M蛋白水平及治疗密切相关(P<0.05)。sBCMA水平与MM患者总生存期(OS)呈负相关(r=-0.47),sBCMA低表达的MM患者较sBCMA高表达患者OS显著延长(P<0.05)。结论:sBCMA在MM患者中显著升高,有望作为评估MM患者疗效以及预后的一种新指标。通过靶向sBCMA,可能为MM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在治疗年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21年9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行同胞全相合allo-HSCT的8例年轻MM患者(中位年龄46岁)的相关资料,并进行生存和预后分析。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植活,移植后7例患者可行疗效评估。中位随访时间为35.2(2.5-84.70)个月。移植前达完全缓解(CR)者为2例,移植后达CR者为6例;2例发生急性GVHD,1例发生广泛型慢性GVHD。100 d内非复发死亡1例,8例患者中1年和2年无病生存分别为6例和5例,截至随访终点,生存超过2年的患者均全部存活,其中1例至今已无病生存84个月。结论:随着新药的逐渐发展,同胞全相合allo-HSCT对年轻MM患者可能是一种可治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后动态监测供受者嵌合状态,因其在判断allo—SCT后转归,提高移植成功率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现已成为allo—SCT后患者的常规检测项目。采用STR—PCR方法从分子遗传学上检测嵌合状态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而近年来开展的系列特异性嵌合体的检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混合细胞检测为高,临床指导作用更强。本文就系列特异性嵌合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在常规化疗无明显改善多发性骨髓瘤(MM)无病生存率和总的生存率的情况下,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近十多年来广泛应用于MM治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曾广泛用于MM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缓解率,并延长生存期,但复发率高影响了其疗效。二次移植可再次提高患者的缓解率,但需进一步评价。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存在移植物抗骨髓瘤效应,可使1/3的患者达到分子学缓解,但移植相关死亡率高限制了其应用。正在临床广泛研究的非清髓性干细胞移植的移植相关死亡率低,存在移植物抗骨髓瘤效应,这可弥补以上不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营养状态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人民医院血液科2007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收治的203例初诊MM患者控制营养状况(CONUT)评分及其他临床特征,通过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CONUT组(>6.5分)和低CONUT组(≤6.5分);通过对总生存期(OS)进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选择CONUT、ISS分期、LDH及治疗反应进行多参数预后分层。结果:高CONUT组MM患者OS较短;多参数风险分层低危组(≤2分)与高危组(>2分)相比具有更长的OS及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且在不同年龄或染色体亚组、含硼替佐米的新药组及不适合移植组中仍有意义。结论:基于CONUT、ISS分期、LDH和治疗反应对MM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具有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以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加或不加造血干细胞移植(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31例初治或复发(难治)MM患者接受硼替佐米为主治疗.之后有6例患者接受SCT治疗.按照EBMT标准评价疗效,WHO标准判断不良反应.结果 ①有5例患者由于急性肾功能衰竭、肿瘤溶解综合征等原因终止治疗,其中3例死亡.可以统计疗效的26例患者共完成了99个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ORR)为80.8%.15例初治患者的ORR为100.0%.11例复发(难治)患者的ORR为54.6%.②15例初治患者中有7例完成了8个疗程的治疗,动态观察发现随着疗程的延长疗效不断提高.③6例初治患者化疗达完全缓解(CR)或接近CR(mCR)后行SCT治疗,其中1例复发,5例随访至移植后6~11个月仍持续CR.未采取SCT巩固的9例初治患者中除1例持续CR外有6例在停药后1~3个月复发或进展,2例失访.④多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为l~2级,有3例患者因为末梢神经炎、窦性心动过缓等原因降低硼替佐米的用量,5例因严重不良反应终止治疗.结论 硼替佐米治疗初治及复发(难治)MM疗效肯定,但可能需要进行巩固治疗(如SCT)以维持疗效.硼替佐米不良反应多数轻微且可以耐受,但也应注意少见的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B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约占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10%[1].自1962年Bergsagel报道用马法兰成功治疗MM以来,MM患者的预后有了较大的改善.用MP方案治疗MM可使60%的患者获得缓解,中数生存期可达到30~36月.以后的若干年中虽然有许多新的化疗方案问世,但并没有提高缓解率及延长生存期[2].1984年首例MM患者应用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治疗获得成功,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MM开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可溶性syndecan-1分子与人多发性骨髓瘤(MM)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酶联免疫检测法定量分析MM和浆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浆syndecan-1水平,结果:(1)初诊MM患者血浆syndecan-1含量中的位数为11mg/L,是正常人(63mg/L的1.76倍(P<0.005),而浆细胞因病患者血浆syndecan-1水平中位数为1645mg/L,较正常人高26例(P<0.001),(2)可溶性syndecan-1分子水平高低与MM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即可溶性syndecan-1分子水平大于166mg/I,其平均生存期在18个月,而小于166mg/L的MM患者,其平均生存期为48个月,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42)。(3)可溶性syndecan-1分子升高水平与β-微球蛋白,浆细胞水平一致,结论:可溶性syndecan-1分子水平为影响MM预后的因素之一,并作为MM细胞生长的负性调控因子参与MM的病理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