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明确广东省中山市乙肝病毒感染者病毒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分布状况,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鉴定中山市127例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病毒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结合血清学标志物进行分析。结果:经巢式PCR扩增HBVDNA阳性率92.1%(117/127);经酶切鉴定B基因型67例,占总感染者的52.7%,全部为Ba亚型,未发现Bj亚型;C基因型50例,占总感染者的39.4%,其中C1亚型41例,C2亚型9例;在HBeAg阳性感染者中B基因型占该群体的55.2%(48/87),而C基因型则占41.4%(36/87),C1亚型占34.5%(30/87),C2亚型占6.9%(6/87);在HBeAg阴性样品中以B基因型为主,占该群体的47.5%(19/40),而C基因型则占35.0%(14/40),C1亚型占27.5%(11/40),C2亚型占7.5%(3/40);不同E抗原状态其基因型分布有差异(χ2=7.460,P=0.024),而基因亚型分布则无差异(χ2=7.605,P=0.055)。结论:中山市乙肝病毒感染者病毒基因型以Ba亚型为主,C基...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基因亚型的分布情况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对北京地区850份HBV感染者血清进行基因型、基因亚型检测,包括慢性乙型肝炎660例,肝硬化85例,肝癌105例。结果:B型、C型、BC混合型分布在不同类型乙肝病毒感染者中分布差异有显著性,肝硬化,肝癌患者C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阳性和阴性感染者中,HBV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组中,均以C2和Ba亚型占优势。结论:在北京地区HBV感染者中,以Ba和C2亚型为主,C基因型感染者更易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和亚型与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的关系。方法对454例CHB患者,定量PCR方法检测HBV DNA为阳性,再以型特异性引物PCR法检测HBV基因型及其亚型。结果 (1)454例HBV DNA阳性的CHB患者其中HBV B基因型68例(14.9%);其中Ba亚型35例,Bj亚型3例,未分B亚型30例,C基因型338例(74.5%),C基因型中C1亚型3例,C2亚型285例,未分型50例。B+C混合基因型48例(10.6%),均为Ba+C2基因型;(2)B与C基因型比较,B基因型中HBeAg阴性的患者多于HBeAg阳性的患者(χ^2=17.69,P〈0.001)。CHB患者中C基因型的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B基因型(χ^2=17.025,P=0.000)。(3)定量PCR检测B基因型HBV水平低于其他基因型;C基因型HBV复制高于其他基因型。结论我国CHB患者中HBV基因型以C基因型为主;HBV基因亚型中Ba与C2亚型是主要的亚型,不同的HBV亚型间病毒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或HBeAg阴性的CHB患者中HBV基因型分布不同;HBV基因型和亚型的临床意义值得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绍兴地区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对122例HBeAg阳性CHB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分析接受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1年后HBV基因型与HBVDNA、HBe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HBVP基因变异的关系。结果122例CHB患者中,B基因型34例(27.87%),C基因型82例(67.21%),D基因型3例(2.45%),C/D混合基因型1例(0.82%),B/C混合基因型2例(1.64%)。B基因型感染者的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显著高于C基因型感染者(P均0.01),HBVDNA水平显著低于C基因型感染者(P0.05),ALT复常率高于C基因型感染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基因型感染者中临床表现以CHB轻度为主(44.12%),C基因型感染者临床表现以肝硬化失代偿期为主(30.49%)。B基因型感染者发生基因变异0例,C基因型感染者发生变异4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绍兴地区HBeAg阳性CHB患者HBV以C基因型为主,感染B型HBV的患者较感染C型HBV的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应答为好,且临床表现较轻。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宜春市50例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病毒基因分型,了解我市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和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在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以及在我市流行病学调查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杭州博赛基因诊断技术公司的乙型肝炎病毒B、C基因分型试剂盒,美国APPLIED BIOSYS-TEN公司的7300实时荧光PCR定量分析仪,对2007年6月至12月间诊治的乙肝病毒感染者50例,进行HBV病毒基因型检测。结果其中B型43例占86%,C型5例占10%,B、C混合型1例占2%,1例未分出乙肝病毒基因型,其它基因型尚未发现。结论宜春市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主要为B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泉州地区献血者人群HBV感染者HBV基因型、基因亚型及血清型的分布情况。方法对139例献血者HBsAg筛查阳性的样本进行S区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测序,应用MEGA 3.1软件通过与标准序列比对分析其基因型和基因亚型,应用Magnius和Norder法进行血清型分析。结果 139例样本中,检测出B基因型89例(64.0%),其中Ba亚型76例(85.4%),B3亚型11例(12.3%)、B4亚型2例(2.3%);C基因型59例(36.0%),其中C2亚型47例(94.0%),C1亚型1(2.0%),C5亚型1例(2.0%),有1例属于未知亚型。血清型以adw2和adrq+为主,分别为78例和45例,2例血清型未见报道。结论泉州地区献血者人群HBV感染者中,以Ba和C2亚型占优势,血清型以adw2和adrq+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苏北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情况及基因型与性别、年龄、疾病分类、HBV-P基因YMDD(YMDD)变异的相关性.方法 血清HBV基因型及YMDD变异检测均采用PCR-微板杂交-ELISA法.结果 130例患者中基因型B(B型)占3.1%(4/130),基因型C(C型)占50.0%(65/130),基因型非B非C型 (NBNC型)占46.9%(61/130).男、女两组基因型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 = 1.338,P>0.05).4例B型均为40岁以下的慢乙肝患者;C型及NBNC型在慢乙肝及肝硬化患者中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 =0.642,P>0.05).其中12 0例在使用抗病毒治疗前有8例发生HBV-P基因YMDD变异,8例中6例为C型,2例为NBNC型;6例C型中5例为HBeAg阳性的慢乙肝肝脏炎症明显患者.结论 苏北地区基因型分布以C型为主,C型HBeAg阳性、病毒载量高、肝脏损害明显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使用抗病毒治疗前易发生HBV-P基因YMDD变异,应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宜春市50例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病毒基因分型,了解我市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和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在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以及在我市流行病学调查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杭州博赛基因诊断技术公司的乙型肝炎病毒B、C基因分型试剂盒,美国APPLIED BIOSYSTEN公司的7300实时荧光PCR定量分析仪.对2007年6月至12月间诊治的乙肝病毒感染者50例,进行HBV病毒基因型检测。结果其中B型43例占86%,C型5例占10%,B、C混合型1例占2%,1例未分出乙肝病毒基因型.其它基因型尚未发现。结论宜春市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主要为B基因型。  相似文献   

9.
张勇扬  王爱平  唐勤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323-3325
目的 初步探讨乙肝病毒基因变异、基因型及亚型与HCC发病的相关性。 方法 特异探针杂交法检测乙肝病毒C启动子变异,分别用特异探针杂交和特异引物PCR两种方法鉴定病毒基因型,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法鉴定部分HCC乙肝病毒的基因亚型。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相关性。 结果 HCC组与NHCC组HBV-DNA载量无显著差异,两组HBV中A1762T/G1764A变异株分别占77.8%和44.4%。B和C型为HBV主要基因型,基因型B和C在HCC患者中分别为3例(11.11%)和24例(88.89%),在NHCC患者中分别为29例(42.65%)和21(50.85%),HCC组24例基因型C的HBV中21例为C2亚型。 结论 乙肝病毒C启动子A1762T/G1764A双变异、基因型C与HCC的发生密切相关,HCC患者HBV基因亚型主要为C2亚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肝炎后肝硬化的相关性。方法用PCR荧光基因型分型方法对甘肃地区HBV感染者中148例肝硬化(LC)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分型。结果基因型在LC患者中的分布:B基因型39.86%(59/148),C基因型57.43%(85/14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P=0.036);C基因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明显高于B基因型患者(t=1.99,P<0.05);C基因型患者血清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B基因型患者(χ2=13.33,P=0.000)。结论甘肃地区LC患者主要有B、C两种基因型,以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C基因型与肝病的严重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种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同时用于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筛检和确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法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结果对我院6 528名输血前筛查及皮肤科患者的血清样本同时作RPR和TPPA检测,阳性者再进一步检测其滴度。RPR阳性率为1.29%,TPPA阳性率为1.90%;2种方法同时阳性率为1.15%。结论为早期确诊梅毒螺旋体感染并阻断其传播途经,对输血前筛查及疑似梅毒螺旋体感染患者应采用RPR和TPPA2种方法同时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2.
口岸出入境人群梅毒感染检测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适合口岸出入境人群检测梅毒的方法。方法采用国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血清学方法比较,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梅毒患者生殖道皮损渗出液进行检测,分析其传染性。结果国产ELISA试剂与TPPA检测结果阳性符合率为96%(263/273),2种方法对273例标本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TRUST和TPPA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ELISA检测结果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CR检测29例梅毒患者生殖道皮损渗出液和100例初筛阳性血清标本,生殖道皮损渗出液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100%,血清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ELISA可替代TRUST和TPPA作为梅毒感染的筛查方法。PCR不能作为出入境人员梅毒传染性判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甲苯胺红血清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在住院肿瘤患者梅毒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进而优化梅毒检测流程,协助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用TP-ELISA和TRUST同时对住院肿瘤患者血清中梅毒抗体进行初筛,任一方法初筛阳性者均用TPPA确认;同时对梅毒抗体阳性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2 026例住院肿瘤患者中,TP-ELISA阳性3 618例,TRUST阳性453例,TPPA确认阳性1 684例;阳性率分别为4.41%、0.55%、2.05%;随着TP-ELISA阳性结果S/CO值的升高、TRUST阳性效价的上升,TP-ELISA、TRUST与TPPA的阳性符合率及阳性滴度也相应增加。结论 TP-ELISA检测梅毒抗体反应阳性结果S/CO与TPPA和TRUST的阳性符合率及阳性滴度呈正相关,采用TP-ELISA联合TRSUT初筛,阳性结果进行TPPA确认的检测流程,可以有效提高梅毒诊断效能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东省台山市梅毒感染情况,对梅毒检测方法学进行评价,为制订相应的干预和实验室检测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方法进行检测,阳性结果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进行确认。结果 2010年共596份血清样本(上半年319份,下半年277份),在TPPA法确诊的45份阳性标本中,RPR法检出阳性16份,敏感性为35.56%;ELISA法检出阳性43份,敏感性为95.56%。RPR法共检出阳性21份,有5份确诊为阴性,特异性为99.16%;ELISA法共检出阳性46份,有3例确诊为阴性,特异性为99.50%。RPR和TPPA阳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与TPPA阳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ISA检测法比RPR检测法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可作为梅毒感染的一种理想检测方法,对控制梅毒的性传播有重要意义。但对ELISA阳性标本应做TPPA确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临床应用于梅毒患者诊断的效果。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住院患者血清进行梅毒抗体检测,收集阳性标本,同时随机收集部分ELISA法检测为阴性样本,使用TPPA试验作为确认试验,从而判断ELISA方法与TPPA检测方法的差异性。结果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率较高。ELISA的灵敏度为100%,假阴性率是0,特异性为89.83%,假阳性率是10.17%。假阳性结果主要出现在1≤S/CO〈3的区间内。结论 TP-ELISA能有效应用于梅毒的临床筛查,对于检测结果在1≤S/CO〈3时,应进行确认试验,以减少假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化学发光法(TP-CL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lSA)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聚试验(TPPA)对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TP-Ab)检测的意义。方法分别用CLIA、ELISA和TPPA检测患者的1797份血清样本,收集CLIA/ELISA/TPPA/法检测均阳性但临床未明确诊断的标本及结果不一致标本以重组免疫印迹法(RIBA)最终确认。结果三种方法共筛选69例阳性及可疑血清标本。CIIA/EIISA/TPPA法均阳性标本63例,其中52例有临床明确诊断。另11例3种方法检测均阳性但未明确诊断标本和6例检测结果不一致标本用RIBA确证。CLIA法确认阳性66例,阳性率3.67;ELISA法确认阳性65例,阳性率3.62;TPPA法法确认阳性61例,阳性率3.39;CLIA、ELISA及TPPA法敏感性分别为98.51%、97.02%和91.05%;特异性均为99.88;诊断效率分别99.83%、99.78和99.66%。结论CLIA法和ELISA法敏感性均高于TPPA法,不管用何种方法检测对于临床诊断不符的标本均应慎重,必要时用RIBA法补充确认,以排除假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威高Autolumis 3000微粒子化学发光分析仪在梅毒特异性抗体筛查试验中的特异度。方法对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威高Autolumis 3000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试剂,对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36854例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对初筛结果阳性标本附加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再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进行复检,并对TPPA试验复检结果为阴性的样本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进行确证。采用SPSS软件进行检测结果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36854份血清标本中,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法共初筛检出阳性标本544份。TRUST试验复检阳性314份,阴性230份。经TPPA试验复检后,检出阳性标本526份,阴性标本18份;对18份TPPA阴性结果的血清标本,采用Western blot试验确证,检测结果为阳性2份,不确定样本5份,阴性11份。Autolumis 3000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的特异度为99.97%。结论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的特异度高,对初筛阳性标本选用TPPA试验作为补充试验进行复检,可有效提高梅毒检出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免疫印迹法(WB)比较临床常用的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与化学发光法(CLIA)检测血清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符合率。方法收集7 805份临床检测的血清标本,分别用TPPA和CLIA进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对结果不一致的标本应用WB检测确证。结果 7 805份血清标本中,CLIA检测阳性310例,TPPA检测阳性262例。对结果不一致的48例标本应用WB检测验证,结果证实阳性36例,临界阳性8例,阴性4例,而TPPA的结果均为阴性。TPPA检测总符合率为99.44%,CLIA检测总符合率为99.95%。结论 CLIA敏感性优于临床常用的TPPA,且具有结果客观、易分析、重复性好等优点,但也存在个别假阳性和钩状效应,因此应结合TPPA及临床资料确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改进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以检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ⅠSA)检出的低浓度梅毒螺旋体抗体.方法 使用标准品和家兔免疫血清测试两种方法对低浓度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灵敏度,改进TPPA,从原倍稀释开始检测低浓度梅毒螺旋体抗体标本.结果 两种方法的灵敏度不一致,ELⅠSA初筛试验约可出现11%的低浓度样本,改进TPPA可检出这部分低浓度样本.结论 ELⅠSA检出的低浓度梅毒螺旋体抗体TPPA可通过改进稀释方法检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免疫印迹技术在老年人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标本中的临床应用,减少假阳性,避免误诊。方法将ELISA法检测出的老年人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标本78例,用免疫印迹法(WB)和TPPA法进行确认实验。结果ELISA法检出阳性78例,WB法确认阳性68例,假阳性率12.82%;TPPA确认阳性69例,假阳性率11.53%;ELISA法假阳性的SCO值与真阳性的SCO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WB法与TPPA法确认的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提高老年人梅毒检测的准确性,对ELISA法检测的阳性标本,结合临床表现与病史,对有疑问的标本,用WB法进行确认,排除假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