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组配式股骨柄翻修假体在理论上被认为能够克服骨水泥固定型股骨柄假体或生物学固定型非组配式股骨柄假体存在的各类缺点,一些文献也初步证实这类假体能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锥形沟槽式股骨组配柄假体行全髋股骨侧翻修的效果.方法:2000-05/2005-08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全髋股骨侧翻修患者19例(21髋).翻修前诊断均为股骨柄假体合并臼杯假体的无菌性松动.股骨侧骨缺损按Paprosky标准,诊断为Ⅱ型缺损者4髋,Ⅲa型缺损者14髋,Ⅲb缺损者3髋.全部患者的股骨侧翻修均采用利马锥形沟槽式股骨组配柄假体,股骨柄假体为钛合金制造.对翻修效果进行随访观察.结果与结论:所有假体均获初始稳定,未发生感染、脱位等并发症.随访5~10年,末次随访Harris评分维持在(92.2±3.5)分.X射线片显示翻修柄获广泛骨长入达骨性稳定者20髋(95%),纤维性稳定者1髋(5%).所有患者的近段骨缺损植骨区均显示广泛性骨修复.翻修柄在正、侧位X射线片上的髓内充填率分别达80%和70%以上者18髋(86%),< 80%和70%者3髋(14%),全组假体平均下沉2.4 mm.至今未见因假体松动或其他原因需行再翻修治疗患者.提示采用锥形沟槽式股骨组配柄假体行全髋股骨侧翻修,必须注重手动扩髓等方法预防骨折,合理的髓内充填和近段组件调整以预防假体下沉和脱位,以及锥形连接处近段的植骨重建等技术关键,才能取得更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2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骨科应用人工锥形柄股骨假体行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LINK Classic Uncemented,LCU)患者21例(23髋),术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复查髋关节X光片,行Harris功能评分,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股骨侧出现股骨距重吸收18髋,股骨柄假体远端周围有轻微骨皮质增厚5髋,半年内股骨假体轻度下沉12髋(10髋〈1.0mm,2髋〈1.5mm),1年复查假体未再下沉;手术前Harris评分(30.58±10.82)分,末次随访Harris评分(87.56±7.86)分,术后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t=20.433,P〈0.01);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优15髋,良6髋,可2髋,优良率91.3%。应用锥形柄股骨假体行生物型全髋置换术可获得明显疗效,股骨假体周围骨质生长良好,假体松动率小。  相似文献   

3.
背景:Ribbed解剖型生物固定柄设计符合股骨生物力学特性,具有初始稳定性好、骨长入快及应力遮挡低等优点,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Ribbed解剖型生物固定股骨柄假体(Ribbed柄)的设计特征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br〉 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因髋关节疾病采用Ribbed柄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获完整资料者52例(52髋),男20例,女32例;置换时年龄22-78岁,平均59岁。随访时间2-4年。评估置换前后Harris评分、置换后大腿疼痛率、术中骨折发生率、切口愈合情况、脱位及翻修等。影像学重点评估股骨柄髓腔充填率、股骨柄假体下沉、假体周围放射学透亮线、骨长入、应力遮挡及骨溶解等。 结果与结论:术中股骨骨折发生率为6%;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髋关节脱位及翻修病例;大腿疼痛率为6%,均于置换后1年消失;末次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由置换前4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96分。置换后X射线片示所有患者股骨髓腔充填满意,平均充填率:正位片上干骺端、中段和远端分别为91%,88%和86%,侧位片上干骺端、中段和远端分别为88%,85%和81%;末次随访时,49髋(92%)为稳定性骨长入固定,3髋为稳定性纤维长入固定,股骨侧及髋臼侧假体周围均未见骨溶解;5髋(10%)发生股骨柄假体下沉,但均小于2 mm;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应力遮挡现象,其中1度31髋、2度19髋、3度2髋,无4度应力遮挡发生。提示Ribbed柄设计符合生物学固定要求,具有初始稳定性好、骨长入快及应力遮挡低等优点,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背景:对高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时如何正确选择股骨侧假体固定方式,可否应用组配式股骨假体处理此类难题?目的:验证股骨侧生物固定型假体在老年人全髋翻修后的效果。方法:采用远端固定生物型股骨假体对11例75岁以上股骨侧假体松动患者进行翻修。11例股骨骨缺损根据Paprosky分型,Ⅰ型2髋,Ⅱ型2髋,ⅢA型7髋。结果与结论:11例患者均随访16个月以上,患者Harris评分从翻修前的37分(22~49分)改善至随访结束时的89分(78~92分),优良率>90%,无患者发生再次松动。翻修后X射线片显示假体周围骨质密度和厚度明显增加。提示远端固定生物型假体可在股骨远端髓腔内获得可靠的轴向及抗旋转初始稳定性,尤其适用于伴有近端骨缺损的高龄患者的翻修治疗。  相似文献   

5.
背景:股骨侧轻中度缺损翻修处理目前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法。目的:评价非骨水泥型广泛涂层长柄假体在股骨轻中度缺损的髋关节翻修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非感染性股骨侧轻中度骨缺损患者单髋初次翻修,均采用非骨水泥型广泛涂层长柄假体,其中8例患者行干燥同种异体颗粒植骨,3例患者未植骨。结果与结论:11例均获随访,最短随访时间10个月,最长随访60个月。翻修后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好于翻修前(P〈0.01)。翻修后2年1例股骨假体周围出现3mm透亮带,无明显临床症状,未作处理。患者均未见骨溶解,干燥同种异体颗粒骨融合时间3~9个月,平均5个月。提示,采用非骨水泥型广泛涂层长柄假体对股骨轻中度缺损进行髋关节翻修,可实现假体初始稳定与固定,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选择21例(23髋)锥形柄股骨假体(LINK Classic Uncemented,LCU)行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复查髋关节X光片,行Harris功能评分,并观察术后并发症。18髋股骨侧出现股骨距重吸收现象,5髋股骨柄假体远端周围有轻微的骨皮质增厚;12髋半年内股骨假体轻度下沉(10髋<1.0mm,2髋<1.5mm)。1年复查假体未再下沉。手术前Harris评分为30.58±10.82分,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87.56±7.86分,术后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t=20.433,P<0.01)。优15髋,良6髋,可2髋,优良率91.3%。应用锥形柄股骨假体行生物型全髋置换术可获得良好的疗效,股骨假体周围骨质生长良好,假体松动率小。  相似文献   

7.
背景:股骨侧轻中度缺损翻修处理目前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法。目的:评价非骨水泥型广泛涂层长柄假体在股骨轻中度缺损的髋关节翻修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非感染性股骨侧轻中度骨缺损患者单髋初次翻修,均采用非骨水泥型广泛涂层长柄假体,其中8例患者行干燥同种异体颗粒植骨,3例患者未植骨。结果与结论:11例均获随访,最短随访时间10个月,最长随访60个月。翻修后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好于翻修前(P<0.01)。翻修后2年1例股骨假体周围出现3mm透亮带,无明显临床症状,未作处理。患者均未见骨溶解,干燥同种异体颗粒骨融合时间3~9个月,平均5个月。提示,采用非骨水泥型广泛涂层长柄假体对股骨轻中度缺损进行髋关节翻修,可实现假体初始稳定与固定,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越来越多的高龄髋关节病变患者需要接受全髋置换治疗.但由于老年患者常存在骨质疏松,骨量易丢失,以及骨愈合能力差等问题,在施行全髋置换时,应选择何种固定类型以及何种设计的全髋股骨柄假体最为理想仍存在不同意见.目的:观察高龄患者锥形股骨柄假体全髋置换的中期疗效.方法:选择2002-02/2004-0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70岁以上应用锥形股骨柄假体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患者65例(70髋),术前诊断:股骨颈骨折35例,髋关节骨关节炎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8例,人工股骨头术后松动9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2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例.分别于置换后1周、3,6个月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对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X射线平片进行复查.结果与结论:6例因癌症死亡,4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余55例随访六七年,平均6.5年.末次随访髋关节Hards评分85~95分,平均90分.2髋出现轻度大腿痛,无一髋需行翻修治疗.置换后1年内X射线平片显示假体下沉小于1.5 mm者36髋.此后未再出现假体下沉.置换后3~6个月在Gruen 6区近段羟基磷灰石涂层部位出现典型的骨锚固征及松质骨和皮质骨密度增高影像.此后所有患者包括DorrC型髓腔者均无柄端周围的骨质增生或"底座征",也无股骨近段或远段髓内骨溶解及假体松动.按Engh标准评定全部患者均获骨性固定.提示锥形股骨柄假体的锥形设计特征既可获得置入髓腔后的初始固定,又可获得由于负重行走后的假体适度下沉所产生的二次稳定,用于高龄患者生物型全髋置换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远端固定生物型股骨假体结合异体颗粒骨植骨在近端骨缺损型股骨翻修术中的应用.方法 2001年4月至2008年10月对23例非感染性股骨假体松动患者进行翻修手术,其中2例为再次翻修,均采用远端固定生物型股骨假体结合异体颗粒骨植骨.男9例,女14例,年龄57-77岁,平均64岁.翻修前人工股骨头置换7例,全髋关节置换16例,从初次关节置换到翻修手术的间隔时间最短6年,最长16年,平均12.6年.股骨骨缺损根据Paprosky分型,I型8髋,Ⅱ型11髋,ⅢA型4髋.术前Harris评分(39.3 ±14.6)分.翻修用假体:MP(Link)2髋,AML(DePuy)13髋,Full-coated(Zimmer)6髋,Enchelon(Smith-Nephew)股骨距替代型假体2髋.结果 本组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8个月(22-56个月).术后Harris评分为(87.6 ±9.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X线摄片显示植入骨愈合良好,假体部位骨皮质密度和厚度明显增加.结论 远端固定生物型股骨假体结合异体颗粒骨植骨应用于伴有近端骨缺损的股骨翻修术中,中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抛光型股骨柄假体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假体置换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双锥面高抛光股骨柄段体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63例67髋。股骨假体固定采用第二代骨水泥技术,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髋关节脱位发生。双下肢长度差异为(3.1±1.2)mm。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6±10)分。结论抛光型股骨柄假体通过其在假体设计和假体固定上的改进,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假体置换中所遇到的假体固定困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Cementless modular endoprostheses with tapered fluted stems cover a wide spectrum of femoral defects in reconstructive surgery of the hip. Nevertheless, for these hip stems the recommendations concerning the minimum diaphyseal anchorage distance differ widely. The present experimental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rimary stability of a conical fluted revision stem depending on different types of femoral bone defects.MethodsUsing six fresh frozen human femora,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a bi-modular revision stem within the implant-bone interface was examined under cyclic loading conditions. Implant subsidence as well as micromotions at the bone-implant interface were captured with linear variable differential transformers for the intact femora and three different defects ranging from Paprosky type II to type IIIB.FindingsCompared to the intact femur, the infliction of a Paprosky type IIIB defect (3 cm of intact diaphysis) notably increased mean stem subsidence (13–389 μm per 500 load cycles; P = 0.116) but the mean interface micromotion vector sum remained unchanged (50 μm vs. 53 μm). In Paprosky IIIB defects the subsidence component resulting from rotation (horizontal plan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with the intact femur and a Paprosky II defect (P ≤ 0.041).InterpretationWith optimal bone quality and ideal femur preparation a 3 cm conical fixation was sufficient to meet the set criteria of bony ingrowth in vitro. A conical fixation of 7 cm should be recommended to limit rotational subsidence, especially in case of impaired diaphyseal bone quality or expected difficulties with partial weight-bearing.  相似文献   

12.
背景:股骨偏心距的重建对于恢复外展肌力和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平衡,维持关节稳定,恢复关节功能,减少置换后跛行,降低假体磨损、人工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的重建偏心距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对比分析采用组配式假体(S-ROM)行全髋置换20例20髋患者及采用普通假体(Corail)行全髋置换19例20髋患者的相关资料,通过临床(Harris评分)和X射线测量,对两组患者置换后髋关节功能和偏心距重建率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与结论:纳入患者均无感染、骨折、脱位,无深静脉血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临床随访:在组配式假体和普通假体两组中,股骨偏心距重建组与未重建组置换前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偏心距重建患者Harris评分高于未重建者(P 〈 0.05)。髋关节外展活动度大于未重建患者(P 〈 0.05)。X射线随访:组配式假体和普通假体两组中股骨偏心距重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3.956,P 〈 0.05),39髋(98%)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1髋(2.5%)轻度外翻位,两组中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与未得到重建患者的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组配式假体和普通假体两组中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髋关节外展活动度优于未得到重建者,组配式假体偏心距重建率高。  相似文献   

13.
背景:SL-Plus非骨水泥柄在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中已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SLR-Plus?柄在翻修术特别是感染病例翻修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仍有待观察。目的:观察以Zweymül er SLR-Plus非骨水泥柄行髋关节翻修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97年11月至2013年5月以SLR-Plus股骨柄行人工髋关节翻修的39例(41髋)患者进行了随访,其中男26髋,女15髋;年龄34-73岁,平均53岁;翻修骨水泥柄36髋,非骨水泥柄5髋。随访X射线片上的假体变化情况;根据Brooker分类进行异位骨化分级,记录异位骨化发生部位及发生率;对髋关节行Harris功能评定并分析假体生存率。结果与结论:31例33髋获得随访,随访1-16年。患者的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4分(13-64分)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85分(55-94分)。32髋(97%)假体获得良好稳定性;1髋出现1 mm透亮线但无任何症状;1髋出现骨溶解并股骨假体远端穿出股骨皮质而需再翻修;9髋发生异位骨化,其中Brooker 1级2髋,2级4髋,3级3髋;未见术后感染复发。以影像学证明假体松动作为失败标准,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计算假体随访期间存活率为92%。提示SLR-Plus ?股骨柄具有良好的即刻稳定性及远期稳定性,用于髋关节翻修术中能达到令人较满意的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背景:已有多项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和活力降低与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因此移植足够数量的骨髓干细胞更有利于解决坏死区的修复重建问题。目的:分析病灶清除植骨联合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收治25例33髋股骨头坏死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18-55岁,平均34.6岁;病程8-20个月,平均14个月。病因:激素性5例7髋,酒精性4例5髋,特发性16例21髋。ARCO分期:ⅡA期8髋,ⅡB期15髋,ⅡC期9髋,ⅢA期1髋,治疗前Harris评分为(55.2±6.5)分,目测类比评分为(6.81±1.19)分,MRI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为(13.38±5.1)cm3。经过病灶清除植骨及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随访观察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和MRI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治疗后3,6个月,1年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目测类比评分和坏死体积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年时Harris评分为(85.6±7.8)分,目测类比评分为(2.38±0.73)分,坏死体积为(7.23±3.3)cm3。髋关节功能评估:优15髋,良11髋,可4髋,差3髋(最终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结果表明病灶清除植骨联合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近期疗效肯定,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尚缺少S-ROM股骨柄假体应用于初次全髋置换后疗效的报道。目的:探讨S-ROM股骨柄假体在初次全髋置换中的应用。方法:纳入2009-04/2011-05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采用S-ROM股骨柄假体行初次全髋置换的71例(75髋)患者,置换后评估髋关节功能及假体的生物学固定效果。结果与结论:纳入的71例患者全髋置换后X射线片显示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均符合优良标准。无感染、骨折、脱位、深静脉血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置换后半年,Harris评分恢复至(93.8±3.5)分,X射线片未见假体松动征。说明S-ROM股骨柄假体具有设计合理,可调控性强,符合患者解剖等优点,可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hip,DDH)伴严重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对32例(37髋)DDH伴严重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按Crowe 分型:Ⅰ型15例(16髋),Ⅱ型8例(10髋),Ⅲ型6例(8髋),Ⅳ型3例(3髋).术前Harris评分为(46.5±7.2)分.结果 32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2年7个月,最终随访时Harris 评分由术前的(46.5±7.2)分提高至(84.5±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感染、菌性松动和假体下沉等并发症的发生.26例患者髋部疼痛消失,关节功能恢复良好,3例患者术后跛行,经积极臀中肌锻炼后逐渐消失,另3例患者仍有轻度跛行,但较术前明显减轻.结论 对于DDH伴严重骨性关节炎的成人患者,如能制定严密的术前计划,处理好病变髋臼重建,选择合适股骨假体,正确处理股骨近段并同时准备好植骨来源,全髋关节置换术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7.
郑越    杨祥雷  王辉  李会杰 《中国临床康复》2013,(23):4363-4370
背景:目前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方法有多种,提倡早期治疗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观察头颈开窗减压自体髂骨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采用头颈开窗减压自体髂骨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1例(36髋),单髋6例,双髋15例;年龄22-50岁,平均33:6岁;病史8个月-3年,平均1.4年;按ARCO分期标准,Ⅰ期7髋,Ⅱ期29髋。根据治疗前后症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X射线及CT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1例(36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其中29髋疼痛消失,活动自如,X射线、CT显示股骨头密度、骨小梁结构、髋关节间隙比治疗前明显改善,疗效为优;6髋病情缓解,疗效为良;1髋病情加重,疗效为差,治疗总优良率为97%(35/36)。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治疗前平均(60.9+5.6)分增至治疗后平均(90.5±5.1)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头颈开窗减压病灶清除自体髂骨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一种有效方法,若要取得完美的治疗效果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骨水泥和非骨水泥股骨假体在髋关节翻修术中临床应用。方法回顾2005年3月至2010年6月,23例以非骨水泥假体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患者,22例以骨水泥假体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患者。只纳入了股骨骨缺损PaproskyⅠ、Ⅱ型。临床结果评估Harris髋关节评分(HHS)和VAPS评分和大腿疼痛的发生率。同时评估并发症的发生率。影像学评估再次股骨柄下沉以及股骨柄稳定性。结果骨水泥组术后HSS的平均值为79.2(范围32~100),非骨水泥组术后HSS的平均值为83.9(范围61~100)。骨水泥组术后VAPS评分平均为0.7(范围0~4)、非骨水泥组术后VAPS平均值0.5(范围0~3)。术后大腿疼痛骨水泥组发生1例(4%),非骨水泥组发生1例(9%)。并发症骨水泥组发生4例(19%),非骨水泥组发生5例(22%)。假体再次下沉松动骨水泥组发生3例(14%),非骨水泥组发生2例(9%)。两组评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髋关节翻修术中,骨水泥股骨假体和非骨水泥股骨假体均适用于股骨骨缺损PaproskyⅠ、Ⅱ型。规范的骨水泥使用技术和匹配的假体选择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