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36mm大直径陶瓷球头较28mm常规直径陶瓷头增加了跳越距离,具有活动范围大,稳定性好,脱位率低等特点,适用于年轻,要求活动范围大,追求高生活质量患者。目的:观察36mm大头径陶瓷-陶瓷全髋关节假体行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2009-06/2010-07采用Depuy公司的Pinnacle TM36mm大头径陶瓷-陶瓷全髋假体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18例(18髋)髋关节疾病患者。对照组为同期行Pinnacle TM28mm直径陶瓷-陶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20例(20髋)髋关节疾病患者。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6个月。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假体脱位、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两组患者置换后Harris各项评分较置换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直径36mm组置换后活动范围评分较直径28mm组改善明显(P〈0.05);但两组置换后Harris总评分及疼痛、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初步表明现代陶瓷-陶瓷人工关节假体能有效减少因关节界面磨损导致的骨溶解及关节松动等并发症。36mm大头径陶瓷-陶瓷全髋假体设计具有活动范围大,稳定性好,脱位率低等特点,在术中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作为首选型号。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陶瓷制造工艺方面仍在不断改进,陶瓷对陶瓷摩擦界面的假体成为关节外科领域关注的焦点,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然而随着陶瓷对陶瓷摩擦界面假体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假体碎裂和高调摩擦音等一系列问题. 目的:探讨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的初期临床疗效. 方法:对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间小于55岁行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的50例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男19例(20髋),女31例(33髋),平均年龄45岁,随访时间平均20(12-42)个月.置换前后均采用 Harris 评分进行疗效评估,影像学随访包括髋臼假体外展角和前倾角,假体松动采用 Kawamura 及 Engh 标准,骨溶解采用 Engh 标准,异位骨化依据 Brooker 法评价. 结果与结论:置换前 Harris 评分为(48.10±26.33)分,置换后为(91.10±19.78)分.置换后随访无患者有关节异响的主诉,未见假体松动,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无可观察到的磨损和骨溶解,无明显异位骨化.其中,1例因髋臼陶瓷内衬碎裂翻修.可见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对于年轻的骨质量较好的患者短期疗效显著,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全髋关节置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假体无菌性松动,为此许多不同特质的关节假体界面被研究利用,陶瓷对陶瓷型假体就是其中的一种.观察陶瓷一陶瓷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短期疗效,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2006-01/2008-12对23例(28髋)采用陶瓷一陶瓷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随访,所有关节假体均使用BiCONTACT.全陶瓷关节假体.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应用股骨Gruen与髋臼Delee-Charnly分区方法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平均随访28个月.患者Harris评分从置换前平均39.45分提高至置换后平均88.57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影像学上无明显的假体松动、下沉.结论: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新型陶瓷一陶瓷假体短期随访置换效果良好,影像学表现无明显松动.  相似文献   

4.
背景:假体摩擦界面是全髋关节研究的热点,然而聚乙烯的磨损微粒可诱导炎症反应使假体周围骨溶解并导致假体松动。为了减少聚乙烯的磨损,一方面选择陶瓷对陶瓷、陶瓷对聚乙烯的摩擦界面,另一方面选择更高强度的高交链聚乙烯材料。在年轻活动量大的患者中,陶瓷头的应用是一大进步。目的:评估大直径氧化铝基复合陶瓷(BIOLOX delta)球头对第3代高交联聚乙烯(Trident X3, Stryker, Mahwah, NJ)全髋关节在年轻患者中的安全性,并在最短2年的随访后对高交联聚乙烯的磨损率进行放射学测量。方法:纳入解放军455医院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30例(32髋)60岁以下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采用36 mm BIOLOX delta陶瓷球头(CeramTec,Plochingen,Germany)对高交联聚乙烯的全髋关节,应用Roman软件(Robert Jones&Agnes Hunt Orthopaedic Hospital,Oswestry, United Kingdom)进行磨损分析。患者平均年龄(56.8±6.5)岁。结果与结论:随访2-3.7年,无关节脱位、球头碎裂或任何关节松动和骨溶解的影像学证据。平均 Harris评分由置换前的(19.9±7.3)分(11-36分)提高到置换后6个月的(35.3±5.4)分。置换磨合期后的平均磨损率为(0.022±0.11) mm/年。提示年轻患者使用大直径陶瓷球头对高交联聚乙烯全髋关节有更高的安全性,即出现关节脱位、假体碎裂、磨损率更低。  相似文献   

5.
背景: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适用于活动量较大、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年轻患者。目的:分析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青壮年患者股骨颈骨折近期治疗效果。方法:使用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年龄在50岁以下的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51例,评估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8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 评分为(92.0±3.4)分,优良率94.1%。置换后无关节脱位病例发生,3例轻度跛行,均未作特殊处理。至随访结束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未见假体松动、下沉及碎裂发生,假体周围无透亮线形成。陶瓷对陶瓷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活动量相对较大的青壮年患者股骨颈骨折能有效减少因磨损碎屑造成的骨溶解,减少假体的松动及下沉,延长关节的使用寿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4):740-742
2012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陶瓷界面结合保留股骨颈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终末期疾病18例(20髋)。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价,拍摄X线片了解假体位置、松动及异位骨化情况。18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4(平均30.4)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50.4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9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示髋关节位置良好,假体无松动。陶瓷界面结合保留股骨颈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方法,能够保留更多宿主骨质,尤其适用于可能需行假体翻修的中青年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随访观察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的人工全髋关节对于初次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5 ~ 2009年间采用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的假体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3例患者进行随访,Harris评分评估术后髋关节功能状态,通过SF-36健康量表了解生活质量,通过骨盆X线观察假体周围骨溶解状况.结果 有效随访38例患者共49髋,平均随访(52.5 ±17.3)个月(36 ~ 85个月).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从术前的(50.9±11.4)分(10~ 73分)提升为(92.9±6.6)分(67 ~ 100分)(P<0.05),SF-36量表术后各维度的评分均高于术前(P<0.01).除1例患者术后1年出现股骨假体松动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2例患者出现非典型性髋关节异响外,其他患者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的假体可为初次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提供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和较高的假体中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背景:陶瓷关节因具有出色的耐磨损性,极高的硬度,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已经开始大量应用于临床。但陶瓷-陶瓷全髋关节和传统金属-聚乙烯全髋关节置换的比较研究国内外研究较少。目的:对比观察陶瓷-陶瓷与传统金属-聚乙烯全髋关节假体置换治疗年轻患者髋关节疾病效果的差异。方法:2007年10月至2010年9月行全髋关节置换42例44髋,其中20例22髋选用陶瓷-陶瓷人工关节,22例22髋选用传统的金属-聚乙烯人工关节。手术方法采用外侧入路,置换后给予常规抗凝治疗及相应功能锻炼。置换后患者进行定期临床与放射学随访,至少随访6个月。置换前及置换后6个月时测量2组患者关节活动度,并以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无脱位、松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陶瓷-陶瓷关节组患者置换后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P〈0.05)。2组患者置换后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陶瓷-陶瓷关节置换后效果良好,近期随访效果满意,在改善患者症状及髋关节活动度方面与传统的金属-聚乙烯关节相当,但其优点和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因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是年轻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较为理想的关节界面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使用混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进行术后中期的影像学及临床评估,探讨其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由同一术者对35例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患者行混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男17例,女18例,年龄28~73岁,左髋19例,右髋16例,按Ficat—Arlet分期,Ⅲ期20髋,Ⅳ期15髋。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影像学评估根据术后随访时骨盆正位与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假体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分别以髋臼、股骨假体的无茵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翻修为终点。【结果】30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5~9年,平均7.2年。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23~62(45.0±9.4)分,终末随访时平均为75~100(90.4±6.3)分。Kaplan—Meier分析假体生存率为100%。术后照片假体形态及位置良好,截至末次随访时无一例翻修或表现为影像学无菌性松动。骨盆和股骨局灶性骨溶解各1例。5髋出现髋部轻度疼痛,2例出现静脉血栓形成,经保守治疗后3个月内均好转。【结论】混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一种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其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水泥柄LubinuSSPII假体与生物柄Corail假体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患者髋部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56例(共72髋),分为两组,水泥组26例(34髋)使用LubinuSSPII假体,生物组30例(38髋)使用Coral假体。术后连续随访3年。术后以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活动度及并发症。结果两种假体置换后2年和3年的Harris评分有所不同(P〈0.05),水泥组3年后无假体松动发生,3例发生骨溶解;生物型假体置换3年后1例发生溶骨性疾病,无假体松动发生。结论Corail全涂层股骨柄假体治疗髋部疾病与高性能骨水泥LubinuSSPII柄假体相比,其早期临床疗效和稳定性欠佳,但术后3年疗效尚可,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均低于骨水泥假体.其长期临床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背景:股骨偏心距的重建对于恢复外展肌力和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平衡,维持关节稳定,恢复关节功能,减少置换后跛行,降低假体磨损、人工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的重建偏心距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对比分析采用组配式假体(S-ROM)行全髋置换20例20髋患者及采用普通假体(Corail)行全髋置换19例20髋患者的相关资料,通过临床(Harris评分)和X射线测量,对两组患者置换后髋关节功能和偏心距重建率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与结论:纳入患者均无感染、骨折、脱位,无深静脉血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临床随访:在组配式假体和普通假体两组中,股骨偏心距重建组与未重建组置换前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偏心距重建患者Harris评分高于未重建者(P 〈 0.05)。髋关节外展活动度大于未重建患者(P 〈 0.05)。X射线随访:组配式假体和普通假体两组中股骨偏心距重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3.956,P 〈 0.05),39髋(98%)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1髋(2.5%)轻度外翻位,两组中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与未得到重建患者的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组配式假体和普通假体两组中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髋关节外展活动度优于未得到重建者,组配式假体偏心距重建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9月至2008年1月,对42例45髋因股骨头无菌性坏死(FicatⅢ、Ⅳ)患者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其中女29例,男13例,平均年龄47.4岁,单侧39例39髋,双侧3例6髋。术前通过CT三维重建测量股骨颈干角、股骨颈前倾角。采用改良后外侧Gibson入路,根据术前测量结果,对于颈干角小于135°者,手术时适当增加至135°,大于135°则维持原有角度;采用X线检查和Harris功能评分评估术后疗效。[结果]术前股骨颈干角平均134.1°,术后平均138.2°,其中术前颈干角小于135°的34髋,平均131.7°,术后平均137°;术前颈干角大于135°的12髋,平均140.9°,术后平均141.5°。股骨前倾角术前平均34.5°。术后X线显示髋臼外展角平均42°。双侧肢体长度差别术前平均2.1cm,术后平均0.5cm。平均随访14.4个月。Harris功能评分术前平均42.6分,最后一次随访功能评分为平均90.4分。随访期内无股骨颈骨折和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中青年患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背景:Ribbed解剖型生物固定柄设计符合股骨生物力学特性,具有初始稳定性好、骨长入快及应力遮挡低等优点,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Ribbed解剖型生物固定股骨柄假体(Ribbed柄)的设计特征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br〉 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因髋关节疾病采用Ribbed柄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获完整资料者52例(52髋),男20例,女32例;置换时年龄22-78岁,平均59岁。随访时间2-4年。评估置换前后Harris评分、置换后大腿疼痛率、术中骨折发生率、切口愈合情况、脱位及翻修等。影像学重点评估股骨柄髓腔充填率、股骨柄假体下沉、假体周围放射学透亮线、骨长入、应力遮挡及骨溶解等。 结果与结论:术中股骨骨折发生率为6%;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髋关节脱位及翻修病例;大腿疼痛率为6%,均于置换后1年消失;末次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由置换前4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96分。置换后X射线片示所有患者股骨髓腔充填满意,平均充填率:正位片上干骺端、中段和远端分别为91%,88%和86%,侧位片上干骺端、中段和远端分别为88%,85%和81%;末次随访时,49髋(92%)为稳定性骨长入固定,3髋为稳定性纤维长入固定,股骨侧及髋臼侧假体周围均未见骨溶解;5髋(10%)发生股骨柄假体下沉,但均小于2 mm;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应力遮挡现象,其中1度31髋、2度19髋、3度2髋,无4度应力遮挡发生。提示Ribbed柄设计符合生物学固定要求,具有初始稳定性好、骨长入快及应力遮挡低等优点,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背景:在全髋关节置换中,髋臼缺损很常见,为重建一个稳定、牢固的髋臼,置换过程中往往需要髋臼的重建。目的:探讨螺钉固定钛网结合骨水泥型髋臼杯在髋臼重建中应用的早期疗效。方法:纳入采用螺钉固定钛网结合骨水泥型臼杯重建髋臼髋关节翻修的患者23例。疼痛病史1-3年,术前Harris评分20-48分,平均34分。重建后采用X射线平片评价髋臼假体松动标准进行影像学评价及Harris评分定期随访。结果与结论:重建后随访1-3年,平均随访24个月,无脱失。重建后3个月Harris评分较重建前显著增高,置换后2年髋关节活动度较置换前显著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例患者下肢不等长,1例患者下蹲后出现脱位,保守治疗后好转。最后一次随访时无早期感染、脱位,无盆腔不适感。重建后随访影像学上显示无髋臼假体松动与移位,未发生钛网断裂。说明螺钉固定钛网结合骨水泥型髋臼杯治疗65岁以上髋关节翻修患者其近期疗效十分满意,后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疾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行性。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56例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价,摄X线片以了解假体的位置、松动情况及异位骨化。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早期出现2例髋关节脱位,经治疗后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发生。经平均36.8个月随访,本组患者手术效果满意,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6分,术后平均89.1分。结论对双侧髋关节均有病变的疾患同期进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安全可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