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大鼠胰腺移植模型是进行胰腺移植病理生理及移植免疫研究的主要动物模型,但大鼠胰腺模型存在手术难度大、成功率低等缺点,而采用肠造瘘的大鼠胰腺移植能简化操作过程、提高造模成功率。目的: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建立一种简单、稳定的异基因大鼠胰腺移植模型。方法:将供、受体腹腔动脉端侧吻合,供体门静脉与受体左肾静脉以自制导管行袖套吻合,移植十二指肠近端结扎,远端行腹壁造瘘,建立SD→Wistar的糖尿病大鼠胰腺移植模型。结果与结论:共完成大鼠胰腺移植手术40例,其中34只大鼠术后血糖正常且存活超过3d,移植成功率为85%。受体大鼠平均存活(8.97±2.05)d,移植后7~10d为死亡高峰期,移植物呈急性排斥反应病理改变。该模型操作相对简单、成功率高,能够用于胰腺移植中诸如免疫排斥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背景:随着新型免疫抑制的使用和围手术期处理水平的提高,再次肾移植疗效已得到很大提高,然而与首次移植相比,再次肾移植面临更多的危险因素。目的:评价再次肾移植的疗效,分析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湘雅移植医学研究院2001-04/2009-06再次肾移植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用Kaplan-Meier法计算人/肾存活率并与同期首次移植患者的人/肾存活率对比分析,选用可能影响再次肾移植疗效的12个临床指标,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别进行预后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与结论:全组随访6~86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0例(14.7%),移植肾失功18例(26.5%)。再次移植组1,3,5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4.1%/89.7%,87.3%/80.5%,80.3%/68.7%,对照组为96.3%/94.5%,90.5%/85.4%,83.8%/75.6%,再次肾移植人/肾存活率均低于首次移植,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首次移植肾存活时间、群体反应性抗体峰值、HLA抗原错配、急性排斥、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和免疫诱导与再次移植肾存活有关;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首次移植肾存活时间、群体反应性抗体峰值和HLA抗原错配是影响移植肾存活的独立因素。随着再次肾移植前后处理水平的提高,再次移植可获得与首次移植近似的疗效;首次移植肾存活时间、群体反应性抗体峰值和HLA抗原错配是影响再次肾移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猪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并应用免疫抑制剂。方法:采用手术切除受体胰腺,制造1型糖尿病模型。移植物的门静脉与受体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吻合,移植物的腹主动脉下段与受体腹主动脉下段吻合、十二指肠与受体空肠吻合,术中及术后均用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AZA)、环磷酰胺(CTX)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结果:用CsA、AZA、CTX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8头猪移植后效果满意,胰腺功能良好,移植胰腺后平均存活时间超过18 d,未作预防及抗排斥处理的另8头猪存活时间为7~15 d。结论:在胰腺移植的研究中,猪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是较理想的动物模型.采用CsA、AZA、CTX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基本可行,可延长动物模型移植物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4.
背景:随着新型免疫抑制的使用和围手术期处理水平的提高,再次肾移植疗效已得到很大提高,然而与首次移植相比,再次肾移植面临更多的危险因素。目的:评价再次肾移植的疗效,分析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湘雅移植医学研究院2001-04/2009-06再次肾移植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用Kaplan-Meier法计算人/肾存活率并与同期首次移植患者的人/肾存活率对比分析,选用可能影响再次肾移植疗效的12个临床指标,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别进行预后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与结论:全组随访6~86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0例(14.7%),移植肾失功18例(26.5%)。再次移植组1,3,5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4.1%/89.7%,87.3%/80.5%,80.3%/68.7%,对照组为96.3%/94.5%,90.5%/85.4%,83.8%/75.6%,再次肾移植人/肾存活率均低于首次移植,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首次移植肾存活时间、群体反应性抗体峰值、HLA抗原错配、急性排斥、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和免疫诱导与再次移植肾存活有关;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首次移植肾存活时间、群体反应性抗体峰值和HLA抗原错配是影响移植肾存活的独立因素。随着再次肾移植前后处理水平的提高,再次移植可获得与首次移植近似的疗效;首次移植肾存活时间、群体反应性抗体峰值和HLA抗原错配是影响再次肾移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胰肾联合移植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胰肾联合是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最有效方法.但这些患者由于长期糖尿病史,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对较复杂,且手术涉及胃肠道,并应用大剂量的免疫抑制约物,移植前准备和移植后处理是胰肾联合移植成功的重要保障.目的:对胰肾联合移植的免疫抑制用药、凝血药物应用、围手术期以及移植后管理注意事项等进行多方面讨论,为胰肾联合移植提供一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8解放军第三○九医院泌尿外科进行胰肾联合移植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免疫抑制剂、抗凝药物的应用及围手术期临床监测重点等治疗经验.结果与结论: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3岁,均为1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移植前胰岛素用量为1.5~2.4U,(kg·d),其中1例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次眼底出血;2例合并明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移植前心脏射血分数分别为52%和50%.移植胰腺外分泌液均经肠道引流.3例恢复顺利,肾功和血糖均恢复正常.其中1例于移植后第7天出现排斥反应,激素冲击后肾功能恢复;1例移植后出现移植十二指肠急性排斥反应,肠瘘,最终移植胰腺切除,但移植肾脏保留;2例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1例移植后消化道出血,多器官衰竭死亡.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肾病的最有效方式.移植胰腺外分泌经膀胱引流由于并发症较多,已被经肠道引流取代.移植肾功能的恢复足胰肾联合移植成功的关键.移植后早期他克莫司可不必急于口服,可待血肌酐恢复到300 pmol/L.时再考虑应用.凝血药物的应用是移植胰腺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空肠造瘘是围手术期预防肠液向移植胰腺返流的重要治疗措施,且移植后随访期建议应用通便药物,预防便秘发生,减少肠液返流引起的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手术后移植肾及患者的存活率.方法对32例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进行监测及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保证移植肾供血充足;监测尿量,保持出入量基本平衡;采取各种措施预防感染,预防并发症.结果29例移植肾及患者存活,存活率达93%,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异体肾移植术后采取及时有效的监测及护理措施,是提高移植肾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背景:大鼠胰腺移植模型是进行胰腺移植病理生理及移植免疫研究的主要动物模型,但大鼠胰腺模型存在手术难度大、成功率低等缺点,而采用肠造瘘的大鼠胰腺移植能简化操作过程、提高造模成功率。目的: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建立一种简单、稳定的异基因大鼠胰腺移植模型。方法:将供、受体腹腔动脉端侧吻合,供体门静脉与受体左肾静脉以自制导管行袖套吻合,移植十二指肠近端结扎,远端行腹壁造瘘,建立SD→Wistar的糖尿病大鼠胰腺移植模型。结果与结论:共完成大鼠胰腺移植手术40例,其中34只大鼠术后血糖正常且存活超过3d,移植成功率为85%。受体大鼠平均存活(8.97±2.05)d,移植后7~10d为死亡高峰期,移植物呈急性排斥反应病理改变。该模型操作相对简单、成功率高,能够用于胰腺移植中诸如免疫排斥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种可延长术后生存期的大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制备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目前袖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肺移植的制备,但其远期效果不能肯定.实验拟改进大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重点解决动物移植术后存活时间的延长.方法:①实验时间:实验于2007-03/07在上海市肺科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②实验材料及方法:取SD大鼠40只,沿用套管技术吻合肺动静脉,8/0带针锦纶丝线连续缝合支气管,建立20例同种异体大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③实验评估:术后监测动物胸部X射线及存活情况.麻醉处死动物后取出供体肺,制成4 μm厚切片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结构及细胞浸润情况.结果:①共完成20例大鼠左肺原位移植手术,成功18例,失败2例,术后动物存活时间均超过3个月.②大鼠移植肺病理切片显示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结论:该模型动物术后存活时间长,肺呼吸功能正常,适用于需长期存活的大鼠左肺原位移植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背景: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1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首选疗法,但由于移植风险高,并发症多,国内开展并不广泛。目的:总结胰液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长期存活的临床经验,观察其远期效果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对15例患者行胰液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均采用心脏死亡的供体。HLA配型平均为2.13。均选择胰液膀胱引流式和体循环回流血管吻合方式,免疫抑制剂方案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和泼尼松治疗。观察移植后患者移植物肾功能、血糖、淀粉酶等及并发症。结果与结论:最短随访8.5个月,最长随访105.5个月,平均住院时间为37.7(13~82)d。移植后13例患者胰腺功能恢复,2例于移植后即切除移植胰腺。移植后除1例患者肾脏功能延迟恢复外,其余患者肾脏功能立即恢复。2例患者因慢性排斥反应丢失移植胰腺和移植肾。移植后主要并发症为排斥反应,返流性胰腺炎和血栓形成。提示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糖尿病并发肾功能衰竭的一种安全而有效地治疗方法,其远期效果理想,完善的围移植期管理、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是影响患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背景: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肾移植受者的内分泌和糖类、脂类代谢也发生了变化,肾移植后糖尿病酮症已成为影响患者移植后短期及长期存活率的一项严重并发症,直接影响到人肾存活。目的:分析肾移植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病的相关因素,总结肾移植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救治方法,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9郑州人民医院肾移植科收治的18例肾移植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既往肾移植前有糖尿病病史者2例,均为2型糖尿病;无糖尿病病史者16例。酮症发生的时间为肾移植后3d~2.5年。早期临床表现为倦怠乏力、肌肉酸痛、发热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很快出现脱水和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对症给予小剂量胰岛素,补液,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去除诱因以及针对并发症等治疗。结果与结论:治疗成功13例,人/肾存活良好,成功率72%;3例死亡,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17%;2例患者救治成功,但移植肾功能丧失,恢复血液透析。提示肾移植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与抗排斥药物及移植肾功能密切相关的严重的肾移植后并发症,临床表现不典型,处理不当易致严重后果,需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