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影像学与临床病情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95例脑瘫患儿进行影像学分类、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及智力测试,分析不同类型的影像学改变与脑瘫类型、GMFCS分级及伴随障碍间的相关性。 结果MRI提示影像学异常者257例(异常率87.1%),正常者38例(正常率12.9%),其中脑发育畸形11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173例,皮质-皮质下损伤17例,基底核区损伤26例,小脑发育不良11例,其它19例。GMFCS分级为Ⅰ、Ⅱ、Ⅲ、Ⅳ、Ⅴ级的患儿比例分别为26.1%、18.0%、17.3%、18.6%、20.0%。脑发育畸形患儿中,痉挛型双侧瘫占81.8%;PVL患儿中痉挛型双侧瘫占84.4%;皮质-皮质下损伤患儿中痉挛型双侧瘫占47.1%,痉挛型偏瘫占41.2%;基底核区损伤患儿中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占76.9%;小脑发育不良患儿则全部表现为共济失调型脑瘫。GMFCS Ⅰ-Ⅱ级者中,痉挛型偏瘫、痉挛型双侧瘫、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及共济失调型脑瘫的比例分别为81.5%、47.1%、25.0%和30.7%;GMFCS Ⅳ-Ⅴ级者中,上述各类型的比例分别为3.7%、33.5%、64.1%和46.2%。 GMFCS Ⅰ-Ⅱ级者中,MRI表现为脑发育畸形、PVL、皮质-皮质下损伤、基底核区损伤及小脑发育不良的患儿比例分别为9.1%、43.9%、58.8%、19.2%和27.3%;GMFCS Ⅳ-Ⅴ级者中,上述MRI表现的患儿比例分别为45.5%、34.7%、29.4%、73.1%和45.5%。脑发育畸形、皮质-皮质下损伤患儿中癫痫的发生率分别为36.4%和41.2%(P<0.01);脑发育畸形、皮质-皮质下损伤及小脑发育不良患儿中智力低下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5.5%、41.2%和36.4%(P<0.01)。GMFCS Ⅳ-Ⅴ级患儿与GMFCS Ⅰ-Ⅱ级患儿相比,前者癫痫及智力低下的发生率高于后者(P<0.05)。 结论脑瘫患儿的影像学改变与脑瘫类型及GMFCS分级密切相关,脑发育畸形、皮质-皮质下损伤患儿的癫痫发生率高,脑发育畸形、皮质-皮质下损伤及小脑发育不良患儿的智力低下发生率较高,GMFCS Ⅳ-Ⅴ级患儿癫痫及智力低下的发生率高于GMFCS Ⅰ-Ⅱ级患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痉挛型脑瘫患儿髋关节半脱位的发生情况,探讨相关因素对半脱位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248名采用拍摄骨盆正位片的方式,测量髋关节股骨头外移百分比(MP)。并采用MP分级、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改良Ashworth量表对患儿进行评定。结果:髋关节半脱位发生率为32.7%,不同分型患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26,P=0.001),相关性分析发现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内收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与MP值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的髋关节半脱位的相关因素是分型、粗大运动功能、内收肌肌张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2组均给予神经发育促进技术、推拿及物理因子治疗等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每次20min,每天1次,每周5天,共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患儿下肢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利用关节量角器对其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进行测量,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对患儿运动功能进行综合评定和观察。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均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评分[(1.79±0.54)、(1.00±0.60)和(2.29±1.7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82±0.53)、(1.15±0.44)和(2.52±1.89)分],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的角度均大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的角度[(97.06±19.03)°、(53.38±12.54)°、(8.38±9.11)°]均大于对照组治疗后[(98.94±21.42 )°、(56.52±12.90 )°、( 5.30±14.30)°],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总分均大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GMFM总分(138.18±54.86)大于对照组治疗后(112.21±62.44),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可以有效地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增加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产脑性瘫痪(脑瘫)儿的脑瘫类型、胎龄、粗大运动功能水平、共患疾病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脑瘫康复中心住院治疗的早产脑瘫儿进行智力评测、眼科检查、语言-言语功能检查、听觉诱发电位检查、脑电图检测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评估等,分析早产脑瘫儿共患病、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水平、出生胎龄和脑瘫类型之间的关联性。 结果258例早产脑瘫儿中,痉挛型双瘫183例,占70.93%。共患病的发生以视觉障碍(48.06%)、语言-言语障碍(46.90%)和智力低下(39.92%)为主。脑瘫类型不同,共患病发生率明显不同,粗大运动功能水平也不同。其中痉挛型双瘫的粗大运动功能水平优于痉挛型四肢瘫、不随意运动型及混合型脑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胎龄组早产脑瘫儿的视觉障碍、语言-言语障碍、智力低下共患病分布及粗大运动功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单就痉挛型双瘫而言,胎龄不同,患儿的视觉障碍、语言-言语障碍、智力低下共患病及粗大运动功能水平分布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早产脑瘫儿的共患病发生率及粗大运动功能水平与脑瘫类型有关,而与出生胎龄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应用高压氧(HBO)辅助治疗的康复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71例,年龄为6个月~2岁,根据年龄和粗大运动功能分层后,用抽签法随机分为HBO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HBO组另外给予40次HBO治疗,治疗氧浓度为85%~90%,治疗压力为1.4 ATA(0.04 MPa),每次1 h。2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发育情况,用婴幼儿发育量表(CDCC)的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评定患儿整体运动情况,用智能发育指数(MDI)评定患儿智能水平。另外HBO组治疗结束后复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了解患儿听力受累情况。 结果2组患儿治疗后,GMFM、PDI和MD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对照组GMFM的 A区评分提高水平高于HBO组(P<0.05),其余各区评分及GMFM总得分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PDI、MDI评分变化在2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rt;0.05)。HBO组中有8例患儿出现听力损伤。 结论高压氧治疗无助于促进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和智能发育,同时其治疗的副作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学龄痉挛型脑瘫儿童与正常儿童在鼻腔共鸣方面的差异,探讨学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鼻腔共鸣特征。 方法对90例正常儿童(纳入正常组)及62例痉挛型脑瘫儿童(纳入脑瘫组)进行平均鼻流量(MNS)测试,将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1)年龄因素对正常组儿童发/a/、/i/、/m/音时的MNS具有显著影响(P<0.05),对发/u/音时的MNS无明显影响(P&rt;0.05);年龄因素对脑瘫组患儿发/a/、/i/、/u/、/m/音时的MNS均无明显影响(P&rt;0.05);(2)性别因素仅对正常组儿童发/i/音时的MNS具有显著影响(P<0.05),对其它发音的MNS均无明显影响(P&rt;0.05);(3)痉挛型脑瘫患儿发/a/音时的MNS显著低于正常儿童(P<0.05),而发/i/、/u/音时的MNS显著高于正常儿童(P<0.05)。 结论随着年龄增长,正常儿童发/a/、/i/、/u/音时的MNS呈现先增后减趋势,而发/m/音时的MNS呈现逐渐增加趋势,11~13岁是学龄正常儿童鼻腔共鸣功能发育的高峰期,而痉挛型脑瘫患儿发/a/、/i/、/u/、/m/音时的MNS无相应变化趋势,整体上表现为鼻腔共鸣功能发育迟滞;学龄痉挛型脑瘫患儿较正常儿童更容易出现鼻音功能亢进等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下肢痉挛肌群联合运动疗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站立姿势平衡控制功能的影响。 方法67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BTX-A组35例,对照组32例。BTX-A组患儿采用BTX-A注射下肢痉挛肌群和康复训练,对照组患儿仅接受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每天1次,每次约90 min,每周治疗5次,连续2周,每隔3个月治疗2周,共治疗20次。指导家长于其它时间实施家庭康复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采用平衡测试仪对患儿进行站立平衡功能评定。 结果2组患儿睁眼、闭眼状态下的身体重心动摇大小的幅度(轨迹长和外周面积)和身体稳定性(摆幅指数),在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与治疗前比较,身体重心动摇的幅度均有减小,身体稳定性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组间比较,BTX-A组患儿身体重心动摇的幅度减小更明显,身体稳定性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痉挛肌群给予BTX-A注射,能明显提高患儿的站立姿势平衡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脑瘫患儿髋关节脱何的预测因素.方法 对90例脑瘫患儿进行中文版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和脑瘫类型区分,并测定股骨头外移百分比.结果 四肢瘫患儿发生髋关节脱位的风险最大,偏瘫患儿的风险最小;GMF-CS Ⅰ级发生髋关节脱位的风险最小,GMFCS Ⅴ级风险最大.结论 痉挛型脑瘫患儿的髋关节异常发育与脑瘫类型和脑瘫粗大运动功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踝足矫形器(AFO)不同的佩戴时间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52例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训练佩戴组16例、日间佩戴组19例和日夜佩戴组17例。3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训练佩戴组仅在运动训练时佩戴AFO;日间佩戴组平日运动时亦佩戴AFO,每日佩戴6~8 h;日夜佩戴组除清洗及进行部分训练项目时取下AFO外,其余时间均佩戴。3组患儿总疗程均为2个月。分别在康复治疗前、后测定患儿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APROM),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患儿痉挛情况,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中的D区及E区评定患儿的站立和步行能力。 结果3组患儿的APROM、MAS评分和GMFM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日间佩戴组、日夜佩戴组患儿的APROM、MAS评分和GMFM评分均高于训练佩戴组(P<0.05),日间佩戴组和日夜佩戴组的APROM、M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日间佩戴组GMFM评分明显高于日夜佩戴组(P<0.05)。 结论日间佩戴AFO 6~8 h对于缓解痉挛型脑瘫儿童踝跖屈肌群痉挛并提高其运动能力,较仅训练时佩戴AFO或日夜佩戴AFO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对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Gesell发育是否有促进作用。 方法将138例脑瘫患儿按性别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层随机分为引导式教育组和对照组,分别经过4个月的引导式教育加一般综合训练和单纯一般综合训练治疗,观察2种训练方法对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Gesell发育测试结果的影响。 结果粗大运动方面,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估结果比较运用协方差分析(F=4.479,P<0.05),引导式教育组优于对照组;但两组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可促进粗大运动功能的发育。Gesell发育测试结果比较(F=37.80,P<0.01),引导式教育组优于对照组;引导式教育组治疗前后比较(t=24.9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t=13.34,P&rt;0.05),尚不能认为两组对照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引导式教育可以促进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提高及整体的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