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穴位电刺激对面神经损伤兔面神经核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胆碱乙酰转移酶的影响,揭示针刺促进损伤面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途径。方法:实验于2005-03/2005-09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解剖教研室完成。①选用日本大耳白兔120只,雌雄各半,6~8月龄。随机将兔分为5组,每组24只: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每组再分为术后7,14,21,28d4个时间点进行观察。②应用神经卡压法造成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切开左侧面部皮肤后缝合。模型组:造模后不给任何处置。西药组:造模术后第1天每只给予维生素B110mg/d,维生素B1250μg加地塞米松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用量从每只2mg/d开始,以后每隔7d减为半量。传统针刺组:造模后第1天开始用0.25mm×40mm毫针针刺术侧穴位:翳风直刺1.0cm,颧骨谬直刺0.3cm,地仓直刺0.5cm,颊车直刺0.5cm,四白向下平刺0.5cm、阳白向下平刺0.5cm,每10min捻转1次,留针30min,每针刺治疗5d,休息2d。电针刺激组:从造模后第1天开始取术侧穴位电针刺激,穴位位置、进针角度及进针深度同传统针刺组,翳风(阴极)与颊车(阳极)、地仓(阴极)与四白(阳极)连接全能脉冲电疗仪,频率为1~100Hz,电压2V,疏密波刺激,治疗30min/d,每针刺治疗5d,休息2d。各组均干预28d。③手术后7,14,21,28d,取兔左侧脑干组织,固定,石蜡包埋,切片。采用内氏染色的方法,光镜下观察面神经核中神经元形态的改变。按SP试剂盒操作说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神经元进行染色,每张片显微镜下计数5个固定点高倍(10×40)视野下面神经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胆碱乙酰转移酶表达阳性细胞数。组间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大耳白兔1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面神经核中内氏体:随治疗时间延长,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均有不同程度增多,其中电针刺激组增多最明显,但这3组仍少于假手术组。②面神经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神经元数:术后7,14,21,28d电针刺激组均明显多于其他4组(P<0.01);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均有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增多的趋势(P<0.01)。③面神经核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神经元数:术后7,14,21,28d:电针刺激组均明显多于模型组、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穴P<0.01雪鸦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均有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增多的趋势穴P<0.05雪。结论:穴位电针刺激可调节面神经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胆碱乙酰转移酶,对面神经神经核神经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损伤面神经修复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位电刺激对面神经损伤兔面神经核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09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解剖教研室完成。选用日本大耳白兔120只,单纯随机分为5组,每组24只:①假手术组:切开左侧面部皮肤后缝合。②模型组:应用神经卡压法造成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模型,造模后不给任何处置。③西药组:同前造模,从造模术后第1天起,给予维生素B110mg、维生素B1250μg加地塞米松肌肉注射,1次/d,地塞米松用量从2mg/d开始,以后每隔7d减为半量。④传统针刺组:同前造模,造模后第1天开始用毫针针刺术侧(位,包括翳风、颧髎、地仓、颊车、四白、阳白,每10min捻转1次,留针30min,连续治疗5d,休息2d。⑤电针刺激组:造模和取(同传统针刺组,翳风(阴极)与颊车(阳极)、地仓(阴极)与四白(阳极)连接全能脉冲电疗仪,频率为1~100Hz,电压2V,疏密波刺激,30min/d,连续治疗5d,休息2d。术后7,14,21,28d各组随机取6只兔灌注处死,取左侧脑干组织,光镜下观察面神经核中神经元形态的改变,并计数5个固定点400倍视野下面神经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阳性神经元数。结果:大耳白兔1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面神经核中内氏体:随治疗时间延长,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均有不同程度增多,其中电针刺激组增多最明显,但这3组仍少于假手术组。②面神经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神经元数:模型组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术后各时间点电针刺激组均明显多于西药组和传统针刺组(P<0.01);电针刺激组、传统针刺组和西药组表达逐渐减少,至术后21d降至最低眼(32.69±12.84),(28.17±14.00),(25.52±10.96)个演,术后28d有所回升眼(47.93±11.89),(33.64±12.84),(32.38±12.83)个演,但仍未达到假手术组水平眼(65.01±13.59)个演。结论:(位电针刺激可调节面神经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减少面神经核中神经元的损伤,对损伤面神经修复有促进作用,效果优于传统针刺和西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穴位电刺激对面神经损伤兔面神经核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胆碱乙酰转移酶的影响,揭示针刺促进损伤面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途径。 方法:实验于2005-03/2005-09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解剖教研室完成。①选用日本大耳白兔120只,雌雄各半,6-8月龄。随机将兔分为5组,每组24只: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每组再分为术后7,14,21,28d4个时间点进行观察。②应用神经卡压法造成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切开左侧面部皮肤后缝合。模型组:造模后不给任何处置。西药组:造模术后第1天每只给予维生素B1 10mg/d,维生素B12 50μg加地塞米松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用量从每只2mg/d开始,以后每隔7d减为半量。传统针刺组:造模后第1天开始用0.25mm&;#215;40mm毫针针刺术侧穴位:翳风直刺1.0cm,颧骼直刺0.3cm,地仓直刺0.5cm,颊车直刺0.5cm,四白向下平刺0.5cm、阳白向下平刺0.5cm,每10min捻转1次,留针30min,每针刺治疗5d,休息2d。电针刺激组:从造模后第1天开始取术侧穴位电针刺激,穴位位景、进针角度及进针深度同传统针刺组,翳风(阴极)与颊车(阳极)、地仓(阴极)与四白(阳极)连接全能脉冲电疗仪,频率为1—100Hz,电压2V,疏密波刺激,治疗30min/d,每针刺治疗5d,休息2d。各组均干预28d。③手术后7,14,21,28d,取兔左侧脑于组织,固定,石蜡包埋,切片。采用内氏染色的方法,光镜下观察面神经核中神经元形态的改变。按SP试剂盒操作说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神经元进行染色,每张片显微镜下计数5个固定点高倍(10&;#215;40)视野下面神经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胆碱乙酰转移酶表达阳性细胞数。组间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大耳白兔1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面神经核中内氏体:随治疗时间延长,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均有不同程度增多,其中电针刺激组增多最明显,但这3组仍少于假手术组。②面神经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神经元数:术后7,14,21,28d电针刺激组均明显多于茸他4组(P〈0.01);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均有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增多的趋势(P〈0.01)。③面神经核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神经元数:术后7。14,21,28d:电针刺激组均明显多于模型组、西药组、传统针刺组(P〈0.01);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均有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增多的趋势(P〈0.05)。 结论:穴位电针刺激可调节面神经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胆碱乙酰转移酶,对面神经神经核神经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损伤面神经修复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电针影响兔面神经核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穴位电刺激对面神经损伤兔面神经核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09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解剖教研室完成。选用日本大耳白兔120只,单纯随机分为5组,每组24只:①假手术组:切开左侧面部皮肤后缝合。②模型组:应用神经卡压法造成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模型,造模后不给任何处置。③西药组:同前造模,从造模术后第1天起,给予维生素B1 10mg.维生素B12 50μg加地塞米松肌肉注射,1次/d,地塞米松用量从2mg/d开始,以后每隔7d减为半量。④传统针刺组:同前造模,造模后第1天开始用毫针针刺术侧穴位,包括翳风、颧髂、地仓、颊车、四白.阳白,每10min捻转1次,留针30min,连续治疗5d,休息2d。⑤电针刺激组:造模和取穴同传统针刺组,翳风(阴极)与颊车(阳极)、地仓(阴极)与四白(阳极)连接全能脉冲电疗仪,频率为1~100Hz,电压2V,疏密波刺激,30min/d,连续治疗5d,休息2d。术后7,14,21,28d各组随机取6只兔灌注处死,取左侧脑干组织,光镜下观察面神经核中神经元形态的改变,并计数5个固定点400倍视野下面神经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阳性神经元数。结果:大耳白兔1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面神经核中内氏体:随治疗时间延长,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均有不同程度增多,其中电针刺激组增多最明显,但这3组仍少于假手术组。②面神经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神经元数:模型组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术后各时间点电针刺激组均明显多于西药组和传统针刺组(P〈0.01);电针刺激组、传统针刺组和西药组表达逐渐减少,至术后21d降至最低[(32.69&;#177;12.84),(28.17&;#177;14.00),(25.52&;#177;10.96)个],术后28d有所回升[(47.93&;#177;11.89),(33.64&;#177;12.84),(32.38&;#177;12.83)个],但仍未达到假手术组水平[(65.01&;#177;13.59)个]。结论:穴位电针刺激可调节面神经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减少面神经核中神经元的损伤,对损伤面神经修复有促进作用,效果优于传统针刺和西药。  相似文献   

5.
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对针刺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过程中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1-09/2002-07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生理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选择雄性6个月龄Wistar大鼠150只,体质量(280±20)g,随机分为电针组、手针组、对照组,每组50只。实验方法:实验采用分批造模,分别于第1次造模术后7,14,21,25d继续造模,于最后一批造模并针刺治疗3d后将全部大鼠麻醉后统一处死取材。实验评估:即在术后及针刺治疗3,7,14,21,28d观察各组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受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并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同时采用半定量的统计方法,每只大鼠取3张相同部位切片(坐骨神经远端),随机取10个视野,求其细胞阳性数的算术平均值。根据阳性细胞数目及染色的深浅,将阳性结果分为4级并依次打分:±(x<5,1分), (x=5~10,2分),"(x=10~20,3分),#(x>20,4分),套用Ridit公式进行统计。结果:纳入大鼠15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损伤坐骨神经段的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在3d时开始增多,至第14天时,含量及浓度均达到高峰期,但该阶段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4d以后,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开始下降,电针组与手针组下降较慢,而对照组下降较快。进行Ridit检验后发现,第21天时,电针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第28天时,电针组、手针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电针组优于手针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疗法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过程与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变化有明确的相关性,针刺疗法可以延长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的分泌时间及含量,且电针组优于手针组。  相似文献   

6.
背景: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已获得了电针能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证据,但其机制尚没有明确的结论。神经营养因子可以维持损伤神经的神经元存活和促进轴突的再生,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在电针刺激前后的变化,可能为揭示电针治疗周围神经病变提供新思路。目的:观察电针对面神经损伤后再生微环境中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针灸科。材料:实验于2001-09/1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动物实验中心的实验室完成。选用成年健康的新西兰兔50只,随机分为2组: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方法:①实验动物静脉麻醉后,分离暴露面神经上颊支,在手术放大镜下切断神经,用硅胶管将两断端嵌入并缝合固定,形成再生室。针刺组于术后当天麻醉完全醒后开始接受电针治疗,取穴:翳风,地仓,颊车,合谷。刺灸方法:翳风,直刺1cm,地仓透颊车1.5cm,合谷0.5cm。电针两极分别置于翳风和地仓,选用疏密波,频率18~20Hz,电压1.5V,留针30min,1次/d,干预14d;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②术后3,5,7,10,14d分别处死10只动物,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只。抽取再生室内液体,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再生室内神经生长因子水平。③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术后3,5,7,10,14d两组再生室内神经生长因子水平比较。结果:兔5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在术后3~7d,实验组和对照组再生室内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10和14d,实验组再生室内神经生长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犤术后10d:(2793.0±163.1),(2571.1±91.6)ng/L;术后14d:(2696.1±147.5),(2243.7±271.2)ng/L,t=4.45,3.44,P<0.01犦。术后第7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再生室内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均达到峰值,但对照组在术后14d开始降低,实验组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结论:电针对面神经损伤后再生微环境中神经生长因子水平有提高其水平和维持平稳水平不下降的作用,这可能是电针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机制的一方面。  相似文献   

7.
背景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是引起脑性瘫痪的常见病,目前对其治疗尚未有特效的方法.目的探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与电针穴位刺激两种疗法对新生大鼠脑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存活、发育及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BDNF)、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olineacetyltransferase,ChAT)表达的作用,比较与分析两种疗法作用的差异,探讨治疗HIBD的新方法.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实验对照研究.地点与材料研究的地点为第二军医大学和郑州大学解剖教研室.材料为58只7d龄Wistar大鼠(购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体质量12~15 g,雌雄不拘.干预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缺血缺氧组、缺血缺氧后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组(简称激光组)和缺血缺氧后电针穴位刺激组(简称电针组).缺血缺氧组~电针组动物参照于晓虹的半球性脑缺血缺氧实验模型法制作左半球缺血缺氧模型,激光组-电针组均选择"大椎"和"百会"穴位分别给予激光照射与电针刺激,22d后取脑作组织切片,HE、Nissl染色以及BDNF和ChA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光镜下观察神经元及其尼氏体,检测灰度值与记数ChAT和BDNF阳性细胞以及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对照组海马神经元结构清晰,胞浆内充满深蓝色尼氏体(灰度值122.90±12.10);缺血缺氧组海马神经元变性、坏死,尼氏体明显减少(灰度值188.31±10.43);激光组~电针组海马神经元变性、坏死以及尼氏体丢失减轻,灰度值分别降低(130.56±6.16,135.19±7.00).②对照组海马ChAT和BDNF免疫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9.74±4.85和13.42±5.56;缺血缺氧组海马ChAT免疫阳性细胞数减少(13.96±7.62),BDNF免疫阳性细胞稍增多(21.93±5.12);激光组海马ChAT和BDNF免疫阳性细胞均显著增多(26.42±6.02和33.02±7.58);电针组海马ChAT和BDNF免疫阳性细胞亦有增加(25.54±5.05和27.63±7.15).③对照组与治疗组神经元灰度值、ChAT和BDNF阳性细胞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激光组较电针组变化明显.结论氦氖激光和电针穴位刺激对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对神经元的存活、发育及其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并且氦氖激光效应较电针者为强,这一作用差异的机制推测氦氖激光除与电针共有的生物效应外,是否还兼有改善损伤神经元某些修复酶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穴位电针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最佳的预处理方案。方法: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各组n=8),即对照组、戊巴比妥钠组、委中穴组及足三里穴组。对照组静脉给予生理盐水1mL/kg,连续5d;戊巴比妥钠组静脉给予戊巴比妥钠30mg/kg,连续5d;委中穴和足三里穴组每天在戊巴比妥钠(30mg/kg)麻醉下,电针分别刺激委中穴和足三里穴60min/d,连续5d。最后一次预处理后24h,夹闭肾下腹主动脉20min,制作兔脊髓缺血模型;再灌注后4,8,12,24和48h分别对动物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再灌注48h后,深麻醉下处死动物取脊髓(L5~7),制作标本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所有动物均存活,再灌注后48h电针预处理委中穴和足三里穴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足三里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计数明显低于委中穴组(P=0.001);对照组与戊巴比妥钠组相比,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及脊髓前角神经元计数无显著性差别(P=1.0和P=0.873)。结论:电针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且刺激委中穴优于刺激足三里穴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背景: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braindamage,HIBD)是引起脑性瘫痪的常见病,目前对其治疗尚未有特效的方法。目的:探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与电针穴位刺激两种疗法对新生大鼠脑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存活、发育及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olineacetyltransferase,ChAT)表达的作用,比较与分析两种疗法作用的差异,探讨治疗HIBD的新方法。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实验对照研究。地点与材料:研究的地点为第二军医大学和郑州大学解剖教研室。材料为58只7d龄Wistar大鼠(购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体质量12~15g,雌雄不拘。干预: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缺血缺氧组、缺血缺氧后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组(简称激光组)和缺血缺氧后电针穴位刺激组(简称电针组)。缺血缺氧组~电针组动物参照于晓虹的半球性脑缺血缺氧实验模型法制作左半球缺血缺氧模型,激光组-电针组均选择“大椎”和“百会”穴位分别给予激光照射与电针刺激,22d后取脑作组织切片,HE、Nissl染色以及BDNF和ChA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光镜下观察神经元及其尼氏体,检测灰度值与记数ChAT和BDNF阳性细胞以及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对照组海马神经元结构清晰,胞浆内充满深蓝色尼氏体(灰度值122.90±1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脊髓损伤后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54只分为假手术组(n=18)、对照组(n=18)和褪黑素组(n=18)。采用改良Allen法复制大鼠T_(10)中度损伤模型(10 g×25 mm)。免疫荧光法检测运动神经元数目,尼氏染色检测神经元中尼氏小体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神经纤维丝-200(NF-200)、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突触素Ⅰ和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结果术后7 d,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褪黑素组运动神经元数、神经元中尼氏小体、NF-200、BDNF、突触素Ⅰ和GAP-43表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褪黑素组运动神经元数、神经元中尼氏小体、NF-200、BDNF、突触素Ⅰ和GAP-43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褪黑素能够修复损伤的突触可塑性,可能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12.
针灸配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面部肌力训练对不同时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预后影响及治疗时机的选择.方法随机将61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对照组有效率8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针灸配合面部肌力训练疗法优于常规针灸治疗,其预后与病程有关,治疗介入时机宜早.  相似文献   

13.
14.
J J Gayford 《The Practitioner》1969,202(211):657-660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胎儿颜面部的产前超声研究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9  
目的 探讨宫内胎儿颜面部的超声表现与显示手法,提高产前超声对胎儿颜面部正常结构及畸形的认识。方法 选择2000年8月至2002年6月在我院行彩超产前检查的连续病例4200例,确定胎位后,对每一胎儿颜面部均进行冠状、矢状及横切面扫查。结果 99.62%(4184例)的胎儿颜面部各个结构均能够通过常规胎儿颜面部冠状切面、矢状切面、横切面正确显示,其深部骨性结构大部分亦能清楚显示,但硬腭与软腭不能显示。检出各种颜面部畸形29例78个,总检出率89.66%,漏诊7例9个(10.34%),均经产后或引产证实。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颜面部畸形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告值和阴性预告值分别为85.29%,99.95%,99.83%,93.55%和99.88%。结论 常规二维超声产前对胎儿颜面部大部分表面结构与深部骨性结构均能清楚显示,是显示胎儿颜面部结构与诊断胎儿颜面部畸形的可靠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